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

(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

(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

(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

(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叶红老师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讲课思路 课文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解题:

1 提问:念奴娇是什么

赤壁怀古是什么?

2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本感知

全体学生朗读全文

疏通字词

2请一位同学正确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教师范读:(配乐)

文本分析

1、上阕写景分析:

(1)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阕

其他同学思考

(2)提问:在词的上阕

通过作者写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师:作者赞叹江山如画

同学们

如果请你根据这些文字画一幅画

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4)请三位同学个别比较朗读

自评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5)【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上阕

2

下阕人物分析:

1)周瑜形象赏析:

(1师:我们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豪杰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阿瞒岂但能横槊

文彩风流世有人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破英雄百万师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2)师:你们最欣赏哪一位三国英雄呢?

(3)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4)师: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5)现在请小组齐读词的下阕

其他同学思考

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

(6)师: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7)提问:这里所描写的周瑜和大家所知道的周瑜是否有区别?

(8)历史上的周瑜

是怎么样的呢?

(9)朗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描写周瑜的句子

教师点评

2)苏轼内心分析:

(1)师:面对年轻有为

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周瑜

苏轼如何描写自己?

(2)师:词人发出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

请一位同学简单的解释下这句话

(3)比较阅读《定风波》来了解作者的生平(4)【朗读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思考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你的人生态度的启发

三、集体讨论

1、"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指导学生的朗读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者经过字词字音指导之后

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大声诵读并且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提出阅读要求!并注意读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自己讲还是太多

3、 好文章均文质兼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求新的形式

便于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

语文教学守正是本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加之适当的形式

会锦上添花

我在讲解课文时注意以自己特殊的手势传辞达意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

更易于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入思考

分析

从而在探究富有挑战的思考讨论中推进教学进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热烈

对诗词的理解较深刻

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

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的重要特色为举纲张目

不枝不蔓

或点或染

有主有次

理解词语为领会主旨服务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去领略衬托和铺垫手法运用的妙处 其他或点到为止

或略去不提

聚焦准确

精力集中

教法则不落窠臼

从下阕讲起

因为那是"诗眼"所在

纲之所在

主旨所在

一纲在手

再用倒剥笋的方式

层层深入

赏析高妙之手法

品味精巧之构思

令人一新耳目

背景介绍不在开头

却非同寻常地穿插在授课

过程中

直接为揭示主旨服务

这是本课的又一奇着

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

为了培养同学们鉴赏诗歌的兴趣

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

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文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篇目比较阅读

尤其是在讲解重要诗人词人时

可以辅以该诗人其他篇目比较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8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牛郎织女》

二、朱欢敏老师讲解《牛郎织女》的讲课思路

1、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

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

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

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

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2、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 (板书神话和科学)

3、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

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

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

其中

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

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一对有情人被一条无情的银河相隔

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 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4、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

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

作比较

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

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

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

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

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

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

学习有关天文知识

(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

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

(板书严谨)

5、 总结全文(5分钟)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

找出答案

(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6、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

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

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

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

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

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

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三、集体讨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

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一致

3、教学难点的突破成功:《鹊桥仙》的双重解读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5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李梦丹

一、 备课篇目:《雷雨》

二、 李梦丹讲备课思路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可以说这首对联就是对《雷雨》的最好的概括

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理解这首对联的上联

介绍作者:曹禺(1910-1997)

原名万家宝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阅读文本: 请阅读"午饭后......"到"......侍萍接过支票

把它撕了"

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如何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呢?

三十年是什么意思?风风雨雨又指什么呢?这三十年来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风风雨雨! 时 间

地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三十年后

周公馆

梅花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

梅花指什么?(梅侍萍;衬衫里的那朵梅花;还有侍萍的性格--象梅花一样的坚毅......) 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如果把它理解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来看看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 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性格特点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依旧留清香?)

课堂小结:

在利益社会中

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

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

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业

1、阅读后文

并争取阅读原著

读懂对联的下联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2、有感情的阅读剧中人物的语言

三、 集体讨论

1、上这一课李老师用一首对联 "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串成全文

而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对联的上一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导入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三十年风风雨雨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所经历的恩怨情仇通过图表打出来 既清晰又有条理

而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梅花依旧留清香"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周朴园对"死去的""活着的""眼前的"的侍萍的态度

解读这个人的性格!最后得出因为在情感和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而舍情感取利益的现实

从中人性中冷酷和温情的一面

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进了周家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

3、对于人物的性格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而答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最好是在黑板上写出

而不是在PPT上打出;

4、在引出人物性格的方面可用多种方法解读

可让老师参与对话

生生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单读后在评价

这样可能学生的讨论会更加积极点更加热烈点!教师不能硬将现成的东西塞给人家

剥夺了学生阅读、品味、赏析的机会

4、在解读梅花依旧留清香这个阶段

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选读等方式

避免单一给人带来的乏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9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刘素芬老师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讲课思路 导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只要我们肯付出心血和汗水

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我们就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阅读课文

准备回答: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请你说说"我" (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 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

(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进入问题1:2个

面包师傅和"我"

师生关系

进入问题2:

1、学生分角度复述;

2、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

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

2、课文为什么选择"从尾说起"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找一找

品一品

1、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读课文

找细节

讨论概括

插入作者介绍:

2、面包师傅的创业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老师评价学生绝技随身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这一特点?

为人从业之品

1、师生谈启示

2、文中老师的教导身:"不要学坏

总要有一技随身"

齐读末段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

只要

你就是职场的成功者!

课外拓展:渔翁的故事

拓展学习(选择一个项目完成):

1、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2.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三、集体讨论

1、教学过程中

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二篇: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第八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资料

《过秦论》

一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了解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七、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 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 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ng)牖(yǒu) 孝公既没(m?)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ng)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 (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 有 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九、 板书:

――――― 始强 (内、外)

【 攻】 ――――― 日强 (缔交结盟)

――――― 极盛 (废道焚书)

通假: 衡(通“横”) 从(通“纵”) 弊(通“敝”)

何(通“呵”) 倔(通“崛”) 景(通“影”)

古今意义:河 山东 橹

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 亡

〈〈师说〉〉

一、 关于教材

〈〈师说》是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

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 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二、 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三、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 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③教师诵读指导

④学生自由朗读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

⑥齐读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

3、着重分析第一段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

4、课内巩固练习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板书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