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的精华思想

一.关于投资与投机

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就是投机。我们一般也习惯把投机者称为交易者,格雷厄姆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交易者似乎是在投机的钢琴上和幸运之神一起弹奏一曲二重奏,而所有的调子都是由善变之神确定的。

格雷厄姆认为投机者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之所以购买股票是因为他觉得该股票要上涨了而不是认为股票便宜,反之亦然。

格雷厄姆强调利用保证金交易抓住市场反转的机会是不可行的,从一般投机涉及以保证金购进和卖空的角度来看,这种操作方法必然是不切实际的。一个用自己的钱交易的人可以承受得住买得太早或卖得太早的损失;然而以保证金交易的人必然关心即期的结果。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曾对投机者这样描述,那些自欺欺人的投机公众肯定能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这些理由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看似是无懈可击,但用来解释疯狂的投机不免显得牵强附会,譬如在论证房地产热的合理性时,所根据的理由常常是土地的内在价值是永恒并且不断上涨的,对于出现的股票牛市,解释的基础是分散的普通股持有的收益从长期的记录看是不断增长的。

投机过程还有一种说法是损失应当立即止住,而利润则可以让它不断奔跑,这项准则似乎能避免突然的巨额损失并且偶尔能获得可观利润。但事实是零星的损失总和超过了次数不多的可观利润,事情必然会是这样,因为一段时期内的数学机率是无情的,而且交易费用也使他们损失惨重。

格雷厄姆认为不存在长期获得成功并广为人知的技术分析方法,如果有的话,它很快就会被无数人所采用,也正是这种追崇最终将葬送其功能。格雷厄姆认为一些较为聪明的交易者会承认技术分析在理论上的不足,并且认为市场预测是一项需要才能、决断、直觉和个人素质的艺术。他们也会承认,不可能有实际的操作准则,以致自动遵循这项准则就能获得成功。

二.关于证券分析的基本思想

投资讲究的是模糊的正确而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因为个人的心态和技巧以及机遇对成败与否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证券分析虽然是不可或缺,但也并不是至关重要,其次证券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确定某一证券的内在价值到底是多 1

少,而是只需搞清楚其内在价值是否足够。格雷厄姆指出,证券分析在走运的情况下获利更多一些但在背运的时候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如果运气起着压倒性的作用,证券分析所带来的那一点点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格雷厄姆认为,假设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某些基本的规律仍一如既往地可靠则持有一组仔细挑选的、以合理的价格分散购买的普通股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投资策略;选实力雄厚的公司要比弱小的公司更安全,而且具有良好记录的企业要比业绩表现不佳的企业更有价值,即使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则这个结论也难以被推翻,特别强调的是,如果仅购买一只股票不能称为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普通股作为长期持有证券的根本优势在于,它相对于成本的收益率高于债券利息率。典型的情况下,如果一种股票的每股收益为$10且售价为$100则这种优势是存在的。但是一旦价格相对于收益上涨到一个高得多的水平,这种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而且投资性购买普通股的整个理论基础将随之湮灭。 格雷厄姆指出,如果内在价值远远高于所支付的价格并且内在价值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那么当投资者从令人满意的回报的角度考察购买决策的合理性时,可以更多地考虑到未来股息甚或是未来市场价值的增值因素。

格雷厄姆认为,在证券分析中,首要的重点放在防范不幸事件,这种防范就是坚持安全边际或者保证证券价值远超于所付价格,其潜在的思想是,即使该证券并不象它表面看来那么有吸引力,但其投资的结果仍将是令人满意的。

证券分析的工作必须基于数字、基于经得起考验的检验和标准,但是单有数字是不够的,即不能只看量,质的方面的考虑可将量的方面考虑而得出的结论推翻;某一种证券的统计数字可以非常“好看”,但如果其未来发展疑虑重重,公司管理层可信度低,仍然应该拒绝对其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对管理层的能力进行客观测试的方法很少,而且远不够科学,投资者评判的依据只是声誉,在大多数情况声誉之下有人名副其实,但也有人是名不副实。能够令人信服地证实管理是否优良的证据就是一段时期内的经营业绩,但考察业绩又使我们变为考察量的因素。

格雷厄姆强调选择一支普通股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持有它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然在选股和持股时都应该同样的谨慎的操作。

三.关于投资的基本原则

2

格雷厄姆犀利的指出,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测算出趋势将延续的时间有多长,所以看似有数学根据的估价实际上只是出于心理的因素而且随意性很强。于是我们把趋势作为一种质的因素来进行考虑,尽管它是通过量的形式而表现出来。 格雷厄姆进一步指出,由于忽视或误解而导致的低估某一证券价值的情况经常会持续一段极长的时间而过度狂热或人为刺激产生的高估某一证券价值的情况也会经久不退,作为一个投资者应该关注市场的情况和被普遍看好的企业,但也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一般当某一发展趋势清楚地显现在人们眼前时,促使其改变的条件也可能已经成熟了。如果有充分的理由,投资者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出人人皆看好的股票而选择人人都不看好的证券。

格雷厄姆同时强调,虽然从理论上投资者只需遵从低进高出的传统原则,但说得容易做得难,高与低之间并没有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那样的区分标志。高和低不仅永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在华尔街它们的意义往往只有在反思过去时才会出现。

关于投资的最基本的三个原则:

1.在市场萧条和价格低靡时买进而在市场繁荣和价格处于高位时候卖出;

2.将投资分散在多个领域,如果可能的话分散在多个国家;

3.通过全面的和专业性的统计分析发现并吸纳价值受到低估的证券。

最后,让我再用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总结全文,"在华尔街乃至其它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轻松快速赚钱的可靠途径。"

3

 

第二篇:格雷厄姆:永恒的《证券分析》

自从19xx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划时代的投资巨著《证券分析》发表以来,至今已修订到第六版了。

早在19xx年格雷厄姆就计划写《证券分析》这本书了,但是由于他忙于各种事物,一直到19xx年才开始着手。到19xx年,也就是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执教5年后,年轻的助教大卫·多德精心积累的听课笔记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了。于是他俩仔细构造书的提纲并写了一章作为样本,然后交给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到这一年的年末,这本书终于出版了。《证券分析》的主题反映了格雷厄姆在教学中一贯强调并在华尔街反复运用的思想:股票市场的逻辑性极差,众多胆小怕事的投资者随波逐流,他们在股价上升时买进,而一旦下跌时就像没脑子似地急于抛掉。这本书出版的时机不错。当时《证券交易法》刚刚通过,全美投资界都在期待金融改革,于是这本书很快就成为分析家和投资学学生的主要教材。中文版海南出版社翻译的即是第一版。

《证券分析》的每个版本都以近期事件为例进行案例分析。19xx年的第二版比第一版厚了许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案例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是在许多观点上增加了解释性阐释。其中有两个特别名单,列出了一些不受注意却很有发展潜力的股票,在随后的8年里,这些股票的平均增长率是252%,而同期的标普工业平均指数仅上升了33%。沃伦·巴菲特说他保存在图书馆,以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使用的复印本就是19xx年的版本。巴菲特称他至少读了四遍,“很明显这本书十分特别。”因为格雷厄姆在投资上面展开了一幅让他一直遵循了57年的地图,并且直到现在他“遵循的还是这幅地图,从来就没有理由去寻找另一个。”

19xx年,格雷厄姆亲自主持修订第三版。与前两版一样,第三版也采取第一版的模式:书中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直到读者完全掌握了独立分析股票、债券、以及其他证券所需的知识为止。他的学生、著名的投资者沃特·施洛斯参与了这次修订。施洛斯介绍道,在第三版的附录中收录了一篇关于“特殊情况”的文章,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xx年的《分析家》杂志上。格雷厄姆在这篇文章中创造了一个代数公式用以计算风险——回报的结果。他说,“30年之后的今天这个公式仍然很实用。”

19xx年,格雷厄姆和多德,以及史丹福大学研究生院的西德尼·科特尔和巴克公司的公用事业专家查尔斯·塔塞对《证券分析》进行第四版的修订。这个版本于19xx年出版。它扩大了论述市场走向和成长性的篇幅,加入了一些新的观点。第四版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刊物评论说,格雷厄姆-多德“已经摆脱

了黑色年代的阴影”。连施洛斯也认为这一版“完全丧失了格雷厄姆的风格。”四位修订者在序言中谈到他们的修订思想:第一版是在大萧条时期出版的,因此“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第二版和第三版分别出版于19xx年和19xx年,当时的市场状况还符合最初的原理,但是从19xx年起,市场的变化已经对旧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挑战。如果墨守成规,他们或许会被视为老顽固。因此他们最终决定,在需要的时候,重新整理过去的观点,而应该抛弃的部分,也绝不保留。著名的财经作家珍妮特·洛认为,这个版本未必会使格雷厄姆-多德完全满意,但至少这些改动体现了格雷厄姆从新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倾向。

在格雷厄姆去世12年后的19xx年,注册金融分析员和会计专家弗兰克·布洛克主持了第五版的修订工作。罗格·慕雷教授一位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就接替了格雷厄姆工作的人。他参与了第五版的修订工作。他说:“价格将围绕价值进行波动。证券的价值就好像是一只很不正常的时钟——它可能在一天中走对两次,其余时间都是错位的。我们在本书中论证的一条最主要的原理就是:证券价格长期偏离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有评论家称,再次让人想起格雷厄姆-多德那种熟悉已久的风格。“新版的《证券分析》太简练了,超过它应有的程度......有争议的例子少了,而例子本身的数量也少了,它的风格更加理论化、学术化。”这个版本当时在各大书店出售,仅19xx年上半年就卖出2500本。不过奇怪的是,牛市时它的销量有限,而一旦市场转入熊市以后,情况就大为改观了。当然,它仍然是一半长盛不衰的畅销书。

不过,珍妮特·洛指出,无论外界评论如何,19xx年和19xx年的两个版本,仍然可以算是上乘之作。

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xx年,由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塞思·卡拉曼主持。这个版本在公认的最经典版19xx年第二版的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内容。卡拉曼邀请其他9位金融投资大家共同修订,他们一致决定只做补充,不做修改,这其中包括了像《格兰特利率观察报》创始人詹姆斯·格兰特、被誉为“最成功的巴菲特投资追随者”的布鲁斯·伯考维茨、顶级投资家格伦·格林伯格等。随后他们又综合10个人的研究,对《证券分析》的每一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编成《证券分析(第六版)导读》一书。第六版的中文版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美国,几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证券分析》这本书——通常是最新的一版,几乎总是在外借之中。据说现在想买第一版的《证券分析》必须在伯灵顿、佛蒙特或华尔街的书店登记等候,万一等到了,或许还要花上1000美元。第二版和第三版则便宜多了,但也要150美元以上,而第五版的售价在60

美元左右。卡拉曼说,格雷厄姆-多德在混乱不堪的金融市场中点燃了“指路明灯”,“为一代代的价值投资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对于那些在市场上苦苦摸索、奋力前行的投资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路线图”,虽然书中许多例子已经过时,但它们所揭示的教训却“历久弥新”,因此这本书一直到今天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