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本草

总论

第一章:食用本草的历史沿革

1. 食用本草学是研究食物(包括可食性药物)的性能,主治和应用的一门应用学科。

2. 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3. 东汉时期,产生中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4.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5. 孟冼,编著了著作《食疗本草》

6.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第二章:食用本草的分类

1.粮食类2.蔬菜类3.果品类4.畜禽类5.鱼类、蚌蛤龟鳖类、调味品6.其他类

第三章:食用本草的性能和作用

一、 食用本草四性五味

四性:寒,热,温,凉

五味:1.辛味:香菜,葱

2.甘味:番薯,南瓜

3.酸味:梅子

4.苦味:苦瓜,蒲公英

5.咸味:紫菜,鱼,虾

二、 食用本草的作用

预防作用,滋养作用,延缓作用,治疗作用

- 1 -

三、 食用本草的应用配伍

1. 相须配伍: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食物配方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 相使配伍: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食物配合应用,以一种食物为主,另一种食物为辅,能提高主食物的功效。

3. 相畏配伍: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

4. 相杀配伍: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不良作用而使其原有功效降低。

5. 相反配伍:两种食物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从而形成食物配伍禁忌。

四、 食用本草应用禁忌

1. 生冷: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

2. 黏滑:糯米,大麦,小麦等所制的米面食品

3. 油腻:荤油,肥肉,油煎,炸食品,乳制品

4. 腥膻:海鱼,无鳞鱼,虾,蟹

5. 辛辣: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

6. 发物:指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

各论

第一章.粮食类

第一节.谷物类

一. 谷类食物的通性:

谷类食物性味多甘平,少数略凉(如:乔麦,在仁,大麦)或偏凉(如:糯米),但均无大寒大热者,大都具有益胃健脾,利水除湿,止泻的功能。

二. 粳米

- 2 -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利胃,除烦渴,止泻痢

【方选】:竹沥饮:竹沥2汤匙,粳米30g(炒香,以小火同研,去渣留汁)两味利匀顿服之,可用治烦渴。

第二节 豆类

一. 通性:

豆类食物包括大豆绿豆蚕豆赤豆豌豆等,多属平性,赤小豆与绿豆略偏凉,豆类食物营养丰富,均有补益气血,健脾利胃的功能。

二. 黄大豆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健脾利水,消肿解毒

【方选】:健脾消肿散:黄豆、花生炒熟研成末,麦芽50g,研磨去渣,再加入细米糠50g,白糖50g,混合均匀,每次嚼服,米饮或温开水送下。

三. 绿豆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主治】:热病或暑热所引致的心烦,口渴,发热,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温热泻痢,湿热疮疹,痛肿,药物中毒

【方选】:绿豆汤 绿豆适量,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待冷,食之,可用于解暑。

- 3 -

第二章 蔬菜类

一. 分类

1. 叶、茎、苔类:大多数性质偏于寒凉,具有清热除烦,解毒凉血,化痰止咳,通利二便的功效。

2. 根茎类:以清热生津,润燥为主

3. 瓜茄类:大部分甘凉或甘平,具有清热生津,润燥之功效。

4. 食用菌类:具有较好的滋养补益作用

5. 藻类:食性偏咸、凉。常用鱼软坚化结,清热消瘦,利尿等功效

第一节 叶、茎、苔类

一. 韭菜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胃、肾经

【功效】:温补肝肾,健胃提神

【方选】:韭汁牛乳汤:韭菜,生姜切断或捣碎,纱布包,绞取汁液,加入牛乳,加热煮沸,温服,用于脾胃虚寒,呕吐食少,成噎嗝反胃,胸痹作痛

二. 菠菜

【性味归经】:甘、凉、滑,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利五脏,通血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润燥滑肠,养肝明目

【方选】:菠菜鸡金汤:鸡内金,焙研为末,鲜菠菜根,煎汤送服,每月三次,用于糖尿病。

- 4 -

第二节 根茎类

一. 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健脾止泻,补肺益肾

【主治】:脾虚久泻,饮食减少,肺虚久咳咽干,消渴多饮

【方选】:山药红枣粥:山药60g,切成颗粒,大枣30g,适量粳米,加水煮成稀粥服用。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病人。

二. 生姜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半夏,南星毒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咳嗽,胃寒呕吐,泄泻

【方选】:生姜半夏汤:半夏12g,煎汤取汁,加生姜汁30-60g,同煎沸,分四次服用,用于胃气不和,呕吐。《金匮要略》

第三节 瓜茄类

一. 冬瓜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大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水、化痰、清热、生津、解毒

【主治】:痰热、咳喘、热病烦渴或消渴,水肿,胀满,脚气,淋病,泻痢,痛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

【方选】:治水肿方:鲤鱼1条,煮熟取汁,加冬瓜、葱白作羹服食。

- 5 -

二. 黄瓜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脾、胃经

【功效】:清热止渴,利水消肿,清火解毒

【主治】:热病烦渴,咽喉肿痛,小便不利,水肿,湿热泻痢

【方选】:醋煮黄瓜。黄瓜1个,切成两半,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烂熟,空心食之,可用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千金要方》

三. 南瓜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化痰排脓,消炎止痛,解毒杀虫,

【主治】:脾胃气虚或营养不良,肺痈咳脓痰,蛔虫病

【方选】:瓜煮牛肉:南瓜1个,去皮洗净,切小块,牛肉250g,洗净,切小块,与南瓜同煮熟(勿加油和盐),每日2-3次,连服数次,可治疗肺痈《岭南草药志》

第四节 真菌类

一. 紫菜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肺、脾、膀胱经

【功效】:化痰软坚,利咽,止咳,养心除烦,利水除湿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痰稠,烦躁失眠,脚气,水肿,小便淋痛,泻痢

【方选】:紫菜汤:紫菜50g,加水煎汤服,可用于治疗痰核肿块

二. 蘑菇

- 6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肠、胃、肺经

【功效】:健脾开胃,润肺化痰,平肝提神,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饮食不消或咳嗽气逆,体倦乏力欲眠。

【方选】:治高血压方:蘑菇鲜品180g,煮食,分两次食用。《中国药用真菌》

第三章 水果类

一. 鲜果的通性

鲜果类食品多汁液,味多甘或酸,其性以偏凉者居多,食性功能与蔬菜相似,以清热、生津止渴,开胃、通利二便为主。

二. 龙眼肉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益心脾,补气血,安神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气血不足,失眠健忘,惊悸。

【方选】:龙眼酒: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可温补脾胃,助精神。

第四章.调味品及其他类

1.为什么调味品要注意使用

答:调味品的使用要适量,特别是某些疾病患者更应慎用。如肾脏疾病、高血压、心管疾病的患者,一般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糖类调味品,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肥胖、高血脂症及痰湿者则应该控制食用量。

2.茶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肺、胃经

- 7 -

【功效】:清头目,醒精神,除烦湿,消食,化痰,利尿,解毒。

【方选】:菊花茶:菊花9g,沸水浸泡,徐徐饮用。用于夏热所致的头目不清,精神疲倦,烦热,小便短赤。

- 8 -

 

第二篇:食用本草

小麦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馄饨、蛋卷、方便面、馕饼、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性味功能】 中药味甘,性凉。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 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用量用法】 中药30~60g,水煎服;外用小麦面适量,调敷烫火伤处。

★【宜忌】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小麦皮治疗脚气病。 食疗价值

【适合人群】:所有人都可以食用。

【适用量】:每餐100g。

【温馨提示】:存放时间适当长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质好,民间有“麦吃陈,米吃新。”的说法。面粉与大米搭配着吃最好。

禾本科草本植物小麦的种子。又称淮小麦。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备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心益脾,和五脏,调经络,除烦止渴,利小便。

【参考】含大量淀粉、蛋白质、粮类、脂肪、粗纤维、少量谷甾醇、卵磷脂、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维生素B等。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脂。

【用途】用于妇女脏躁,精神不安;烦热消渴口干;小便不利,健脾益肾。

【用法】煎汤,或煮粥服。

【附方】

1、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大麦10g,大枣30g。加水煎汤服。 源于《金匮要略》。方中小麦养心阴而安心神;甘草和中缓急;大枣补益中气,并润脏躁。三药合用,甘润滋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用于思虑过度,心阴受损,脏阴不足所致的脏躁,症见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精神病,更年期综合症,或神经衰弱辨证属于心阴不足者也可应用。

2、小麦粥:小麦30~60g。加水煮成稀粥,分2~3次食。

源于《食医心镜》。此用小麦“除热止渴”(《名医别录》)之功。用于烦热消渴、口干。

3、小麦通草汤:小麦30g,通草10g。加水煎汤服。源于《养老奉亲书》。本方以小麦除热、利小便;通草为清热利尿药,故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老人小便淋沥,滞涩不通,烦热不安等。

【食疗方】脏躁症:小麦50g,大枣20g,甘草6g,煎水服。 适用人群

适宜心血不足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伤欲哭,古称妇人脏燥(癔病)者食用;患有脚气病、末梢神经炎者宜食小麦;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者,宜食浮小麦;也适宜妇人回乳时食用。

粳米

粳米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子。是稻米中谷粒较短圆、粘 性较强、胀性小的品种。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早、中、晚三收。即在六

七、八九或十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碾去皮壳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

【用途】用于呕吐、泻痢或温热病所致的脾胃阴伤、胃气不足,口干渴等。

【用法】煎汤或煮粥服。

【食疗作用】: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

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粳米 食物相克:

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制作指导】:

1. 粳米做成粥更易于消化吸收,但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米是人体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碱能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会导致B1缺乏,出现“脚气病”;

2. 制作米饭时一定要“蒸”,不要“捞”,因为捞饭会损失掉大量维生素;

3. 平时不宜多食精制后的细粮。

保健作用

用粳米煮粥以养生延年,在我国已有20xx年的历史,粳米粥最上一层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不宜多食。

食疗

1,粳米粥:粳米30~60g。加水适量,煮成稀粥,早晨食。

《本草纲目》引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

2,粳米竹沥饮:粳米100g,炒香,加水适量研磨成浆,每次用一半,兑入竹沥2匙服用。

源于《圣济总录》。本方取粳米益脾胃,竹沥清热、除烦渴。用于胃热口渴、烦闷。

此外,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亦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用本品益脾胃而补虚;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用本品滋养胃液;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本品益胃、保护胃气。

药膳应用

1、婴儿吐奶(脾胃虚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

2、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约20ml),粳米一合(约20ml),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

3、脾气虚,食欲不振:香菇20g,粳米50g。将香菇洗净、去蒂、切碎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成粥。每日1-2次温服《中国药膳学》

4、气阴不足引起的烦躁口干,气短乏力:麦冬、淡竹叶各10g,分别洗净,注入清水300ml,煎半小时后,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100g淘净,西洋参5g润软切薄片放入,加清水800ml,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精盐、味精、淋麻油,分2次空腹食用《中国食疗本草新编》

5、心烦口渴:粳米20g,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与淡竹沥20ml和匀顿服《圣济总录》

6、泄泻,痢疾:马齿苋500g榨汁,粳米100g,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谱》

7、脾胃蕴热,耗伤津液,口干咽燥:生石膏100g洗净敲碎,注入清水1400ml,烧开后,加竹叶、麦冬各20g同煎半小时,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100g淘净放入,慢熬成粥,下白糖,调溶。分2次空腹食用《中国食疗本草新编》

糯米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一般人群都能食用。

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宜煮稀薄粥服食,不仅营养滋补,且极易消化吸收,养

胃气。

1.适宜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血虚、头晕眼花、脾虚腹泻之人食用。

2.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3.凡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之人忌食。

4.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5. 糖尿病患者不食或少食;由于糯米极柔黏,难以消化,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

搭配宜忌

□相宜的黄金搭配

√糯米+红小豆=改善脾虚腹泻和水肿

√糯米+红枣=温中祛寒

√糯米+莲子=帮助骨骼发育

√糯米+百合=改善气血,消除疲劳

□相克的禁忌搭配

×糯米+苹果=产生不易消化的物质

×糯米+生蛋清=降低营养价值

科草本植物稻(糯稻)的种子。又称稻米、江米、元米、酒米。在稻米中为粘性最强、胀性小的品种。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用。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胃,益肺气。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维生素B1.B2.烟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消渴口干等。

【用法】煮食,煎汤,或作丸、散。

【注意】素有痰热或脾胃运化无力者不宜作饭食。“作饮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名医别录》)

【附方】

1.糯米山药散:糯米500g,水浸一宿,沥干,以小火慢慢炒熟;山药50g,共研细末。每晨取15~30g,加红糖(或白糖)适量,胡椒少许,以沸水调食。

源于《刘长春经验方》。糯米、山药与糖均可补益脾胃,胡椒温中健胃。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便溏少食。

2.糯米麦麸散:糯米150g,小麦麸100g。同炒,研末,每次10g,米饮送服,或煮猪肉蘸食。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有益气敛汗的作用;小麦麸亦为敛汗之品。用于气虚不固,自汗不止。

3.糯米蜂蜜糊:糯米30g,研为细末,或磨成浆,加蜂蜜30g。以水适量,煮成稀糊食。

粟米

源于《杨氏产乳》。本方能滋养脾胃。用于脾(胃)阴不足,口渴饮水或少食欲呕。粟米原意泛指粮食,也指小米、稞子、黏米。禾本科草本植物粟的种子,去壳即小米。又称白粱粟、籼粟、硬粟。在我国北方广为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用。味甘、咸,性凉。能益脾胃,养肾气,除烦热,利小便。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或脾虚腹泻;烦热消渴,口干;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

【性味】性凉,味甘咸。

【功效】益气,补脾,和胃,安眠。

【宜食】 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或伤食腹胀之人食用;适宜失眠,或体虚低热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明·李时珍称:“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粟米煮饭,《食医心镜》中说:“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本草纲目》:“粟米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冒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粟米忌与杏仁同食。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饮食须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按语】粟米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灰分、淀粉、还原糖等。

食疗价值

【性能】[参考]含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钙、磷、铁和烟酸等成分。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用法】煎汤,煮粥,蒸饭,或作丸服。

【附方】1,粟米丸:粟米适量,研磨成细粉,水泛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次用10~15g,以水煮熟,加食盐少许,空腹连汤服下。

源于《食医心镜》。本方用粟米益脾补中,除胃热。用于脾胃虚热,食不消化,反胃逆呕等。

2,粟米饭:陈粟米或粟米适量,煮熟作饭,常食之。亦可煮粥食。 源于《食医心镜》。本方以粟米益胃、清热以除烦渴。用于胃热消渴口干,常食有益。

3,粟米粥:粟米适量,煮成稀粥食。

《本草纲目》说:“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说明粟米粥是有作用的。

粟米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它的粟粒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粟米胚中脂肪含量约占52%,在粮食作物中,其含量仅次于大豆。其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亦高于大米。不过,粟米缺少一些必需氨基酸,所以若与豆类、大米、面条等混合吃,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粟米脂肪中的维生素E含量较高,有益于促进人体内分泌活动;粟米中含有的谷氨酸都有健脑作用;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和健胃等功效,对治疗肾炎、浮肿、胆囊炎、胆结石、黄胆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血尿、消化不良性腹泻等都有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粟米油,长期食用粟米油,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并软化动脉血管,是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肥胖症患者和老人理想的食用油。

粟米能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味苦。能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泄痢,解丹石及小麦毒。煮粥食性暖。喂养初生小儿,可研细煮粥,如乳汁,每天少量喂食,可以帮助消化,通调肠胃。不能与杏仁同

食,否则会引起呕吐、泄泻。

【粟米粥】: 粟米洗净,加水煮粥食用。有养肠胃、止渴作用。治脾虚食少,口渴。若加红糖食用,对产后有补益作用,可治产后体弱。

【粟米丸子】: 粟米250克、杵如粉,水和丸子如梧子大,煮至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

【粟米山药大枣粥】: 粟米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5枚。煮粥食用。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泻泄及气血不足的体虚。◆玉米须饮:玉米须30克洗净,加水500克,小火煮30分钟,静置片刻,滤取汁液,加白糖适量饮用。可利尿消肿、退黄、降压。水肿、高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可作为食疗饮料。

◆婴儿湿疹偏方:选用白菜或卷心菜适量(其他新鲜蔬菜亦可),将菜叶切碎后倒入沸水中煮15分钟制成菜泥。用细玉米面20~30克煮成粥,再加适量菜泥、冰糖煮成菜粥,分数次适量喂养婴儿。

玉米

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因为玉米的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玉米熟吃更佳,烹调尽管使玉米损失了部分维生素C,却获得了更有营养价值的更高的抗氧化剂活性。

玉米发霉后能产生致癌物,所以发霉玉米绝对不能食用,所以一定要选用大厂家生产的产品。

常吃玉米(主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不利健康,若把它当点心食用,由于玉米是粗粮,自然有助于肠胃蠕动,有益健康。

【性能】: 味甘,性平。能调中健胃,利尿。

【参考】: 含蛋白质,脂肪油,氨基酸,生物碱,淀粉,钙,磷,铁,维生素B1.B2.B6,玉米黄素,玉米油,烟酸,泛酸,胡萝卜素,槲皮素等成分。

玉米油富含多个不饱和键脂肪酸的油脂,是一种胆固醇吸收的抑制剂,对降低血浆胆固醇和预防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用途】:用于调中开胃、脾胃不健,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的功效!益气,和中,止泻,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或水肿;高血脂症、冠心病和止霍乱下痢。

【用法】:煎汤,煮食,或磨粉煮粥等。

【附方】:

1,玉米刺梨汤:玉米30g,刺梨15g。加水煎汤服或代茶饮。

该品与刺梨配伍,有健胃消食及清暑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减少或腹泻,兼有暑热者尤为适宜。

2,玉米茶:玉米30g,玉米须15g。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

玉米、玉米须均有利尿作用,以玉米须作用较强,故配伍应用。主要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 【材料】: 排骨1斤,玉米3条,水8~10杯,盐1/3大匙,柴鱼味精1/3大匙,香油适量

【做法】:

(1)将排骨洗净后用热水汆烫去血水,再捞起洗净沥干备用。玉米洗净切段备用。

(2)将所有材料及调味料一起放入内锅,加热煮沸后改中火煮约5~8分钟,加盖后熄火,放入焖烧锅中,焖约2小时即可打开盛起食用。

高梁

【别名】:木稷、藋粱(《广雅》),芦穄(《食物本草》),蜀秫、芦粟、获粱(《纲目》),番黍(《瓯治遗事》)。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rghum vulgare Pers.

【来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纲目》:"甘涩,温,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备注】: 高粱佛焰苞能清热止血,治一切失血之病。

高粱根能利小便,以及膝痛,脚跟痛。

【功能主治】:

高粱味甘性温,食疗价值相当高。中医认为,高粱性平味甘、涩、温、无毒,能和胃、健脾、止泻,有固涩肠胃、抑制呕吐、益脾温中、催治难产等功能,可以用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湿热、下沥、小便不利、妇女倒经、胎产不下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附方】: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一两,大枣十个。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炒黄,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二钱;3~5岁小孩每服三钱,每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种子。又称木稷、蜀秫、芦粟、荻粱。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除去皮壳用。

【性能】:味甘、涩,性温。能益脾温中,涩肠止泻。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烟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溏腹泻。

【用法】:煎汤,研末,或煮粥服食。

【附方】:

1,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g。温开水送服。 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

2,高粱苡仁车前汤:高粱30g,薏苡仁、车前各15g。加水煎汤服。 本方用高粱益脾涩肠,以薏苡仁、车前草利尿除湿。用于脾虚湿盛,泻下稀水,小便短少。

秫米

【药用】本品为禾植物粟(一说为谷)的干燥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和胃安眠。

【临床应用】用于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处方用名】北秫米(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包煎。

【方剂举例】半夏秫米汤《内经》:半夏、秫米。

【附方】久泄胃弱∶黄米炒为粉。每用数匙,沙糖拌食。 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运气不好,遇事不顺利。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