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在灵寿的故事

“王莽赶刘秀”

在民间“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广为流传,各种传说都有,真是神乎其神,今天给你讲上几个。那王莽为何追杀刘秀,刘秀又是何许人也?故事的根源追寻到“楚汉之战”。相传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和西汉王刘邦经常打仗,互不相让。常言道:“骄兵必败”。霸王项羽骄横狂妄,不听忠言,屡屡被刘邦战胜,刘邦带兵乘胜追杀项羽。一日刘邦追杀到一座深山老林中,突然遇到了一条修炼百年的巨大蟒蛇,只见它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见人就咬,见人就吃,凶猛无比。那蟒蛇尾巴一甩,就把众官兵扫倒一大片,直吓得众兵将不敢上前。刘邦闻讯赶来,看见那条巨大的蟒蛇十丈有余,身粗如同大水缸,满身是一片片土灰色的花斑,高昂着头,眼比鸡蛋都大,不断地向外伸吐蛇芯,令人十分害怕。刘邦立刻命令众兵将拿出了弓箭,把箭头上系上茅草点燃火种,一齐对准大蟒蛇射了过去。顷刻间那条大蟒蛇便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翻上翻下直打滚。刘邦手持三尺宝剑,纵马过去把蟒蛇斩杀了数段,后来又让众人把它烧熟饱餐了一顿。这蟒蛇虽死,但因修炼百年阴魂不散,为此和刘邦结下了冤仇,传说后来投胎转世便成了王莽。王莽的姐姐被刘邦的玄孙孝平皇帝纳为妃子,生下了太子刘秀,所以那王莽便成了刘秀的舅父了。从此,王莽在朝中就有了官职,后来又被封为兵部司马,权力更大,纵横朝野,满朝文武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孝平皇帝死后,他不但不保太子刘秀登基,看到时机成熟了,为报前世之仇,夺取汉室皇位,决心除掉刘秀。古人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真龙天子”遇难,必有人保。

因刘秀年轻,不过十四、五岁,他母亲和朝中的忠臣们看出了王莽篡位的野心,急忙保护刘秀外逃,并要刘秀快去寻找报国的忠臣良将来剿拿反贼王莽。王莽为斩草除根,一心追杀刘秀,于是,引出了以下几个故事:

王莽的军队追赶刘秀,刘秀的兵将被冲散后,他只身来到获鹿马 空 蹄 儿 地界一座陵山脚下,上山无路,前后没村,近处有一个老农套着马耕地。眼看追兵快追上来了,刘秀跟耕地人说:“王莽的兵追来了,救救我吧!”耕地人问:“你是谁?”刘秀说:“我是刘秀。”

耕地人四下瞅瞅,没一处隐身的地方。刘秀说:“我躺在犁沟里,你耕过去,用土把我埋住。”耕地人一想,只有这样,就打着牲口深深地耕了一犁,让刘秀躺在犁沟里。他又耕了一遭,把刘秀埋住了。耕地人怕王莽的军队过来踩着刘秀,就把犁住在那里,马蹄却有一只踏在刘秀身上。刘秀说:“马空蹄儿。”马赶紧将那只蹄子提了起来,从此后,马一站着休息便提起一只蹄子。

这时,山半腰里有只鸟看到刘秀躲在那里,就叫唤起来:“犁沟寒 号 虫 · 蝼 蛄 里!犁沟里!”刘秀想,这坏东西想告密,便自言自语道:“今后我若得了帝,没你的粮食吃,让你白天垒窝,赶黑拆了,夏天长毛,冬天

脱光。”这种鸟后来人们就叫它寒号鸟,到现在这种鸟还常见,不吃粮食,吃柏灵枝,白天垒窝,赶黑就拆了,夏天长一身毛,冬天脱个净光,常住在石崖缝里。

刘秀在犁沟里,土埋住了头,连气也出不了,憋得够戗。忽然,觉得出气得劲了,一个虫子正爬到他的脸上,痒痒乎乎,就伸手把它撕了个两截儿。王莽的军队从这里走后,他从犁沟里站起来,见小虫儿在地上吱吱叫,象是向他诉委屈。刘秀细一想,要不是这个虫儿给钻个洞,能出气,兴许早憋死我了。他赶紧掐了一截白草棍儿把两截断了的虫儿又插接在一起。刘秀见它走路不方便,就说:“想跑也行,飞也行,凫水也行,钻地也行,随你的便吧。”从此,蝼蛄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细腰、能飞、能跑、能凫水、能钻地。

刘秀把蝼蛄救活后,看不见了耕地人(耕地人叫王莽的军队抓 牛 耕 地 走了),他刚要继续往前走,王莽的军队又围着山转过来了,从山上哄起一头野牛,一直跑到刘秀跟前。刘秀想:马跑得快,我骑上这马走,叫人家用牛耕地吧。这牛比马的力气还大哩!说着他把马具卸下来,套在牛身上,骑上马走了。从这以后,人们大多用牛耕地了。附近的人们这以后就叫北边的那座山叫马山,南边那座山叫牛山。(马山、牛山在获鹿县与灵寿交界处)。

忽 冻

刘秀骑马来到滹沱河岸,只见波浪滚滚,水流又宽又急,眼前河面既无桥又无船,怎么过呢?望身后,远处尘土飞扬,眼看追兵就要到了。他坐在马背上,望天大呼:“苍天呀,苍天!莫非我刘秀就该绝命于此,你若能让河水结冻多好!”

话音刚落,突然刮起一阵冷风,刚刚落秋像到了腊月一样,冻得人们浑身直抖。不一会儿,河面上冻上一层厚厚的冰。刘秀赶紧打马上前,试了试,能经得住人,就在冰上骑马过去了。追兵刚到河边,结冻的河水忽然又化了,他们眼看着对岸刘秀骑马扬长而去,却毫无一点办法。因为这河忽然结冻,靠河北岸的村子就叫忽冻(属灵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事,就在忽冻村口立一石碑,上写“光武帝过河处”几个大字(解放初这一石碑还在)。

倾 井

刘秀过了滹沱河,往北走了一阵子,来到一个村庄。他骑着的那匹马“咴儿,咴儿”叫起来,说什么也不肯走了。他知道这马一定是渴了,正好看见村口有一口井,他走到跟前,先把马拴在一棵树上,然后走到井旁低头一瞅,井水好深呀,可身上没带绳索,又没有水桶,怎么办呢?突然他想,若把这口井搬倒,水不就能流出来么?说着他挽了挽袖子,两臂搂住井帮,喊了一声:“倒!”一用劲,井果然斜向一边,井里的水流了出来,马伸着脖子喝了个饱。这个村子和近处的几个村子就由此得名“倾井”。

狗 台

刘秀饮马后,骑马照直往北走,过了灵寿城,天色就慢慢黑下来。他不敢进城里宿,又骑马向西北小路上走去,又走了十几里,来到一个小庄子边,见庄西头一家牲口棚里空着,他就偷偷把马拴进去,自己不敢惊动这家的人,就又悄悄退出来。庄边就是松阳河,河里长满了芦苇,刘秀就钻进了芦苇丛中,躲了起来。

王莽的军队赶到这里,看不见刘秀,看到了茂盛的芦苇,猜到刘秀可能躲在芦苇丛中。可是又不好找,就放了一把火,意思是没有更好,若刘秀在里边也将他活活烧死。熊熊的大火在刘秀身边燃烧,眼看着性命难保,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个大黄狗,就赶紧跑到不远的小河沟里沾了满身水,然后跑到刘秀身旁,围着刘秀的身子打滚儿,一趟又一趟,折腾了半天才把刘秀周围的芦苇濡湿,刘秀命保住了,可这狗也给累死在那里了。

刘秀睡了一觉醒来,一看身前这个情景,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话:狗还通人性哩,它为了救别人,却不顾自己的生命,真比见死不救的人要胜百倍。他抱起黄狗,非常伤心,然后,他把这狗抱到一个土圪垯上,用手刨了个坑,把狗埋了。这个庄子后来就叫做狗台村。直到现在,你到狗台南岭上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土台,据说那就是刘秀给大黄狗修的墓。

护 驾 疃 刘秀埋了救命的黄狗,心里还觉痛惜。这时,天色已渐渐发亮,他知道王莽的兵还在附近这片子转悠,不敢久留,悄悄到农户牲口棚

里牵出马来,然后,翻身上马,又向北走去。

刚走了不多几里地,眼前有一片芦苇。刘秀还没走到近前,突然,从芦苇地里冲出一队人马,向刘秀迎面奔驰而来。刘秀又饥又饿,见芦苇地里冲出一队人马,吓得心惊胆战,刚要拨马而逃,早有一员大将飞马来到刘秀身前,大声说道:“冯异前来护驾。”

刘秀一听是自己的兵将,这才定下神来,仔细一看,确实是大将冯异,便说:“咱先在这里歇息一会儿吧。”他们边歇息边说着被王莽军队打散后的事。后来在这里立了个村子,就叫护驾疃。

滚 龙 沟

刘秀和手下兵将会合后,继续往北逃跑,累了,就下马歇息 正在歇息,从南边路上传来“咴儿”的马叫声,知道是王莽的军队顺路追赶过来,马上吩咐大家快快上马,向西奔逃。

刘秀他们刚走到平山地界,后边王莽的兵就追了上来,两军相接,打了起来。几个兵将护着刘秀快马往西跑去,跑着跑着,前边出现一条山沟,半山坡里长满多年的酸枣树棵子,上面长满了圪针。王莽的军队随后追来,刘秀想:总不能让王莽的兵捉住呀,就跳下马来,试着往下走,谁知一脚踩空,滚下山坡。王莽的兵将见刘秀滚下山崖,认为刘秀定被摔死了,就不再追赶。

刘秀并没摔死,他滚到半山坡被酸枣棵挡住,也没有把他碰坏,只是划破了点衣裳。因为刘秀在这里滚下沟得救,这条沟便称为滚龙沟。后来这里立了村庄,就叫南滚龙沟、北滚龙沟村。据说,在滚龙

沟坡上长着的酸枣棵圪针都是倒曲着,因为刘秀滚下崖时,圪针怕将刘秀扎着,自个都弯了回来。有的说,这些圪针怕把刘秀摔着,弯勾挂着刘秀的衣裳,才使他得救。现在滚龙沟的圪针还是这样长着的。

错 挂 金 牌 刘秀滚下山崖得救后,就顺着山坡一拉一拐往前走。他已两天两宿没吃东西了,被王莽的军队追赶得紧,只顾逃命,也不觉肚里饿,这时,见没了追兵,才感到肚里饿得够戗,走了没几步,就再也不想走了。正好,山坡上长着一棵树,他就靠在树上,想先歇一会儿再说,刚坐下,一抬头有个东西掉在嘴里,一嚼,挺甜,再往树上一看,树上结着很多小不点儿紫红紫红的小果子。他想,刚才莫非就是这小果子掉到嘴里吗?这吃多了大概也能解饿。他就起来摘了一个放进嘴里一尝,果然好吃,于是,一边摘一边吃,吃了个饱饱的,也不觉累了,临走对着这棵树说:“你救了我,我不忘你的恩情,我若得了帝,定给你挂金牌,封你为树王。”

后来,刘秀称帝后,封赏功臣时想起了救了命的那棵树,但不知这棵树的名子,只说了它长的样子,结什么样的果子,告诉了被派去给这棵树挂金牌的使臣。

这使臣带着金牌就来到刘秀说的地方,问当地人:“老乡,你知道长大叶子结小红紫果儿的树叫什么树?”但是,问谁,谁也不知道。使臣为了回去好交差,只好给路旁一棵长大叶子的椿树挂上金牌。从此后,椿树每年就结很多牌儿,俗称椿树牌儿。

原来长大叶子结小紫红果子的是桑树,小紫红果子便是桑葚。桑树见金牌给了椿树,气得鼓起了肚子。杨树站得高,看得远,拍手笑起来。

现在椿树不管在什么树当中,总是伸向天空,长得最高,因它是树王,所以谁也挡不住它,但因为它是冒名顶替的树王,渐渐臭名远扬,浑身有了臭味,这以后才变成了臭椿树。

 

第二篇:刘秀

生平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西汉高祖九世孙,字文叔,南阳蔡阳人。父刘钦曾任济阳、南顿县令母樊娴都。

西汉灭亡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刘糸寅乘机起兵,加入绿林军。在昆阳大战中,他率骑突围求援,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这是推翻王莽政权关键性的一战.刘秀从此声威大震。他到河北一带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又镇压并收编了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壮大。公元25年.他在高阝称帝,国号仍为汉,定都洛阳,年号建武,史称后汉、东汉。

刘秀当上了皇帝,但国家仍处在动乱之中。他废除王莽的苛政,让人民休养生息。他又调集军队,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削平了各地割据势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复归统一。刘秀在位期间,比较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后9次发布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并多次下诏书,兔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他裁并了400多个县,精简官吏。在统一天下后,他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以安抚为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刘秀以文治国,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于东汉一朝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提高皇权。他继续削弱相权,把决策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为核心的"台阁"手中。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在位33年,葬于原陵。庙号为世祖,谥光武帝。

军事

汉世祖刘秀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方面的天赋更高,用杰出的军事家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只比军事才能,也只有李世民和朱元璋强于他。刘秀和他的祖先刘邦比起来,同样都善于将将,而刘秀的将兵能力确是刘邦所不能企及的.刘秀也是身经百战,他一生中为将只败了一次,就是北击河北的农民武装尤来、大抢、五幡, 乘胜轻进,反为所败。除此以外全部获胜.下面我们试着总结和归纳下刘秀的军事方略.

1正确的战略思想

战争不能仅仅靠正确的战术,还需要有对头的战略,如果仅有前者,最终的下场和项羽一样.东汉建立后,面对众多的对手,刘秀不急于进兵长安,而是让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在关中火并,随后东汉军队才攻进函谷关.后来又采纳来歙的建议,联陇制蜀,联合陇右的隗嚣,牵制拇ǖ墓锸?这样可以在西线采取守势,而集中兵力收拾关东的割据势力.在关东平定后,再进兵陇右和巴蜀,实践证明了刘秀这一战略的正确性.

2擒贼擒王,直捣腹心

著名的昆阳大战,王莽军队40余万,诈称百万.将昆阳层层包围.刘秀率领的援

军只有不到两万人,正常的战术已经很难奏效.于是刘秀采取了直取王莽中军的策略,亲率几千敢死队,放手一搏,杀了莽军主将王寻,昆阳之围解除.充分显示了刘秀的大智大勇.

3以逸待劳 出奇不意

刘秀扫平天下的对手里,赤眉军的战斗力无疑是比较强大的.而刘秀的军队和赤眉军的几次战斗也是互有胜败.但赤眉军属于流寇性质,专以掠夺,不事生产.刘秀做出了正确判断,认为他们没有粮食,必然不能久留关中,一定会东来的.于是乃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屯宜阳,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敕诸将曰:“贼若东走,可引宜阳兵会新安;贼若南走,可引新安兵会宜阳。”(<后汉书.刘盆子传>)当赤眉军最后终于按照刘秀的思路南走时,刘秀亲率大军到宜阳,正好拦截住了赤眉军,看到“从天而降”的东汉军队, 赤眉军顿失战意,几十万赤眉军放下武器,刘秀兵不血仞取得了胜利.

4围魏救赵

刘秀手下的将领盖延,庞萌进攻割据势力董宪,董宪的部将贲休举兰陵城降。董宪于是从郯城去攻打兰陵,盖延等请示刘秀,刘秀让他们去攻郯,那样兰陵之围自解。但盖看到贲休那边比较危急,没有按照光武的部署,而是直接去援兰陵,结果失败。没奈何,盖延和庞萌又去打郯。刘秀知道后,说,当初让他们去打郯,是因为敌人没有准备,现在贼兵已经有了提防,就不可能达到目的了。后果然象刘秀预料的那样,郯没攻下,而兰陵又被董宪攻陷。

5坚壁挫锐

光武率兵剿灭铜马农民武装,在鄡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魅≈淞傅馈M砭妇。黄忍优埽涣跣懵示飞希⒓呙稹U饫铮跣惚苁稻托椋匀峥烁盏牟呗苑⒒拥昧芾炀≈隆?br>6身先士卒,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刘秀手下的降将庞萌造反,投降董宪,并攻击盖延,此时已称帝的刘秀得报,亲率轻骑三千,增援盖延,急行军达到被围的桃城后,因为皇帝亲到,极大的鼓舞了守城军队的士气,增加了守城军队的信心。光武又亲率军和董宪军对峙,虽然没有对敌进攻,但始终对敌军保持压力,随即又调吴汉等人来会合,最后击败了董宪和庞萌。

7反间敌将,分化瓦解

光武亲征河北的农民武装,派大将冯异守孟津,和守洛阳的更始军队对峙,洛阳主将是硃鲔和李轶,冯异给李轶写信,劝他认清形势,早做打算。此时更始政权,摇摇欲坠,李颇为动心,于是数次和冯异通信,表示出了愿意不与刘秀军队为敌的意思。冯异将此事告诉给了光武。对持两端,害死光武兄长刘縯的凶手的李轶,光武一向无好感。于是故意将李的书信让硃鲔知道,硃鲔于是杀了李轶,李的部下纷纷向光武投降。冯异守孟津的压力顿时减轻不少。光武利用反间计,打击了对手。

8运筹帷幄,遥控指挥

遥控指挥的并非都是成功,相对来说,外行瞎指挥的吃败仗的比比皆是。而这方面对刘秀来说,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要做到这点,要知己知彼,冷静客观的分析情况。而且指挥者本身的军事素养也要非常高。

《后汉书。彭宠传》秋,帝使游击将军邓隆救蓟。隆军潞南,浮军雍奴,遣吏奏状。帝读檄,怒谓使吏曰:“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可得相及?比若还,北军必败矣。”宠果盛兵临河以拒隆,又别发轻骑三千袭其后,大破隆军。浮远,遂不能救,引而去。这里,刘秀锐利的军事才能,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四海一统,只剩下了巴蜀的割据势力公孙述了,吴汉率军攻入了四川。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洛阳,刘秀对他进行了遥控指挥,《后汉书。吴汉传》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使其将谢丰、吉将众卉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彶出攻汉。使别将将亇余人劫刘尚,?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舌?与券尚二处受围缌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亸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门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笉不觉,明日?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儵迎,自旦至晡,遂大破乫?斩谢丰、袁吉,获甲首五千余级。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我们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刘秀,对形势判断是多么的精确,而前线将领吴汉没有遵从刘秀的部署,结果遭到失败,而当吴矫正了错误,重新按照光武的指挥行事,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政治

“以柔道治天下”是刘秀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史有明文。建武十七年十月,刘秀在其家乡章陵设宴,其时宗室诸母因畅饮而情绪振奋,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闻其言,大笑曰:“吾理天

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不过,如欲真正认识他治国的谋略,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从刘秀的政治实践看,他处理各项事务的方式,多数时间里是较为平和的。比如,建武十年前后,大司农江冯上言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事下三府。司空掾陈元从经史中寻找理论根据,主张“宜修文武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侍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卿之名”(《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刘秀从之,宣下其议。建武十四年,太中大夫梁统认为“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光禄卿杜林奏称:“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法防繁多,则苟免之行兴。”(《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主张法简网疏。刘秀权衡利弊,听从了杜林的建议。又比如建武二十七年,臧宫、马武欲出击匈奴,他引《黄石公记》中“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说明“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然后否定了他们的建议。这也反映出他是善于以柔道治国的。?

然而,刘秀治国安邦并非仅用柔道,有时也采用严猛的手段。实行“度田”时,他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一下就杀了河南尹张伋等守、相十余人,并对功大罪轻的南郡太守刘隆等人予以严厉处罚。执行阿附蕃王法时,王侯宾客坐死者竟达数千人。这就不仅不能说是柔道,而简直可说是过于严苛了。严苛的行为,并非仅此几例。当地方上发生反抗朝廷的暴动时,他马上采用的总是武力手段。事实说明,刘秀治理天下之道,是有柔有刚,有宽有猛的,上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他奉行的是文武交用、刚柔相济之道。推究刘秀不能独行柔道的原因,首先应注意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也与他的学术素养有关。他本是儒生出身,骨子里渗透的是儒家学说,而高度强调以柔克刚,是典型的道家之论。对于君主来说,要以柔克刚,必须雍容垂拱,无为而治,这是刘秀所不愿为的。史称他“听朝至于日昃,讲经至于夜分或与君臣论政事,或说古今言行,乡党旧故,及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侍对之臣,莫不凄怆激扬,欣然自得。虽非大政,进止之宜,必遣问焉,所以劝群能也”。皇太子对他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道,今天下自安,愿省思虑,养精神,优游以自宽。”他却回答:“吾自以为乐矣。”(《后汉纪》卷八)对于勤于政事的君主来说,具有进取精神的儒家学说才是最适合他的。孔子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十二年)意思是刚而能柔,柔而能刚,宽猛相济,才能成治立功。这才真正是刘秀治国之道的思想渊源。他本人所说“亦欲以柔道行之”,不过是顺着宗室诸母口气而言,表达一时愿望而已。能否实行,何时实行,还得具体条件而定。?

从维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来看,刚柔相济似乎比单用柔道更有效。东汉后期思想家王充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论衡·韩非篇》)这是王充对历史上治国之道的经验总结,其中也当包括东汉开创

者刘秀的致治之术在内。刚柔是与德力相近的一对范畴,德力皆不可独任,刚柔亦然。刘秀以刚柔相济为致治之术,显示出他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当然,刚柔相济的策略,不同的人实行起来总会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刘秀自幼“不款曲,唯直柔”,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加之他气度恢宏,温文儒雅,虽然奉行刚柔相济的策略,却不到关键时刻不轻易采用威猛的手段,而较多地使用怀柔之术,以平和的方式解决棘手的问题。这大概就是后世史家认为刘秀“以柔道治天下”的缘故吧!?

刘秀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政策和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刘秀称帝后,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社会环境,百事待举,千头万绪,任何一个环节处置失当,就会出现问题。他从减少民众疾苦入手,以德和民,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久便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随后,他集中精力解决统治阶级内部事务,调整、理顺诸种关系,消除隐患,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立根基。所有这一切,做得丝丝入扣,有条不紊,显示出政治家的非凡气魄、战略家的犀利目光和对历史进程的控驭能力。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安逸宁静,而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刘秀正是这样。在统一全国之后,他从保持政权长期稳固的角度确立大政方针,力图以制度、法令的形式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为国家长治久安采取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在政治领域。?

一般来说,安抚民众是比较容易的。只要给予民众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就不至于引起社会基层的动乱。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就麻烦多了。虽然统治阶级内部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君主与王室外戚、文官与武将、旧臣与新贵关系错综复杂,加之他们手中各自握有一定权力,任何一方面处置不当,就会造成全国性影响。为了防止内部争斗削弱统治基础,刘秀从调整各种关系着手,采取得力措施,防患于未然。

西汉两百年间,多次受到外戚专权的威胁,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吕后违背刘邦“非刘氏不王”之约,封兄子吕产、吕禄为王,企图建立吕氏王朝,由于周勃、陈平等人的抵制,才未能得逞。另一次是在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少通经史,对此非常熟悉,尤其是后一次,是他亲眼目睹过的。他好不容易君临天下,号称“中兴”,理所当然地不愿让“中兴大业”毁于一旦。对于外戚,他就像对待功臣一样,可以给予优厚的经济待遇,决不轻易交给他们大权。郭皇后之弟郭况,刘秀对他“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后汉书》卷一??《郭皇后纪》),至于官职,最高时也只是大鸿胪。对于刘秀这一措施,外戚渐渐习以为常。阴皇后之兄阴识,数从刘秀征战,有军功当封,阴识却叩头辞让,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臣托属掖廷,仍加爵邑,不可示天下。”刘秀很敬重他,“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励左右焉”(《后汉书》卷三二《阴识传》)。?

在临终前四个月,刘秀还做了一件格外引人注目的事情,即降吕太后尊号,

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他派司空礼高庙说:“高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得王。吕太后王诸吕,灭亡三赵,赖神灵诸吕伏诛,国家永宁,吕后不宜与食地祗高庙。薄太后慈仁,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之,福延于今,宜配良地祗高庙。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后尊号为高后。”(《后汉纪》卷八)对几百年前的祖先的尊号加以改动,决不仅仅是礼仪问题,而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在夺取政权的艰难历程中,“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的骨干力量,没有他们,刘秀根本不可能称帝,更不可能统治全国。但是,他并不因此都赐以公卿之位。二十八将之中,邓禹列于首位,“光刑之在河北,未知身首安寄也。邓生杖策,深陈天人之会,举才任使,开拓帝王之略。当此之时,臣主欢然,以千载俄顷也。洎关中一败,终身不得列于三公,俯首顿足,与夫列侯齐伍”(《后汉纪》卷七)。寇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后汉书》卷十六《寇恂传》),却“晚节从容,不得预于治体”(《后汉纪》卷十六)。贾复是刘秀又一员爱将,刘秀曾说:“贾君之功,我瞬息万变知之。”但当“朱佑等荐复宜为宰相”时,刘秀却不采纳,“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是时列侯唯高密(邓禹)、固始(李通)、胶通(贾复)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后汉书》卷十七《贾复传》)。?

刘秀不让功臣干预朝政,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没有让他们卷进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而得以善终。后世把这称为“全功臣策”〖HT5K〗(《隋书》卷三八《卢贲传》),赞赏“光武诸将以抑损克终”(《晋书》卷三六《张华传》)〖HT〗。刘秀不以功臣任职,实际上是防止功臣(尤其是他们没有战功的子孙)势力膨胀,以免“执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因此,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其意义不仅仅是“全功臣策”,也是“安国之策”。

对宗室采取何种政策,自西汉初以来一直令统治者绞尽脑汁。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大封宗室为王,欲以他们来藩屏王室。然而不到几十年光景,诸侯王势力坐大,导致“七国之乱”。朝廷马上采取削藩对策,至武帝王将相下推恩令,封国不断缩小,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而至哀、平二帝时,宗室衰弱,外无强藩,又为王莽所乘,得以代汉自立。因此,刘秀中兴汉室后,对宗室的态度很为谨慎。开始,主要是重用他们,但在政权大体稳定后,他将其与各方面政策综合考虑,决定采取既重视又限制的政策。所谓重视,就是给予他们优厚的经济、政治待遇,无所事事而可“依食租税”,五属之内的宗室“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后汉书·百官志》)。五属以外的宗室,也享有一定的复除特权,如此等等。从朝廷一方来说,这是以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稳定。所谓限制,就是不给宗室以操纵朝政之权。出土文献中,保存有“建武七年十月雾??宗室不得理司”、“居国界”等记载(张学正《甘谷汉简考释》),意思是说宗室不得参与政事,应规规矩矩地居于封国。因此,终刘秀之世,“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后汉书》卷四二《东平宪王苍传》)建武二十四年,刘秀又“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按西汉武帝时,因有淮南王、衡山王之乱,遂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凡阿曲附益王侯者,以重法论处。刘秀申明这一旧制,规定宗室不仅应呆在封国中,还不可

交结豪杰,豢养宾客。建武二十八年,刘秀据此“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不仅服属较远的亲属如此,亲生儿子也不可破例。当初,“禁网尚疏,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争礼四方宾客。寿光侯刘鲤,更始子也,得幸于辅(刘秀子),鲤怨刘盆子害其父,因辅结客,报杀盆子兄式侯恭,辅坐系诏狱,三日乃得出。自是后,诸王宾客多坐刑罚,各循侯法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正因为如此,著名学者郑众在接到皇太子及山阳王刘荆邀他为师的聘请后,便对他人讲:“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没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附子众传》)?

刘秀对宗室既重视又限制的政策,后为继承者所遵循,使朝廷没有遭到来自宗室的威胁,宗室也得以保身全家。故东吴太傅诸葛恪评论说:“昔汉初兴,多王子弟,至于太强,辄为不轨,上则几危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惩戒,以为大讳。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则前世得失之验也。”(《三国志》卷五九《孙奋传》)

?

从总体上讲,刘秀是“退功臣而进文吏”的。但在“进文吏”的过程中,他又得考虑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吏之间错综复杂的诸种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时,他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重要的有三项。?

西汉时的常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刘秀借鉴西汉后期官制,将其分别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大司马仍称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并去“大”字,且名位略低于太尉。官名的改动,“大”字的删除,绝不只是表面形式,而意味着三公权力的削弱。《续汉书·百官志》中论述太尉与另二公的共同职责时说:“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这与从前三公无所不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公权力削弱了,权利被转到少府属下的尚书台,故后世有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说法(《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尚书台官员品秩低,便于控制,无异于皇帝的机要秘书。这项措施,可暂时阻止朝廷大权旁落。?

刘秀在位之初,沿袭西汉后期制度,各州设州牧。至建武十八年,他下令罢州牧,置领刺史。州牧总领一州军政大权,品秩为二千石;而刺史是监察官,品秩仅为六百石,“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续汉书·百官志》)二者的权力,差得是太多了,推其旨意,当是防止州牧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形成割据形势,而对郡一级主要官员,刘秀采取的却是扩大太守权限的做法。每郡原本有太守、都尉各一人,太守掌民政,品秩两千石,都尉管军事,品秩比两千石。建武六年八月,“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续汉书·百官志》)。刘秀合并守、尉之权,当是因为守、尉地位相近,容易发生矛盾。军政之权归于一人,可以统一事权,消除相互掣肘的弊端。州、郡长官职权一降一升,其目的与削三公之权、增尚书之责如出一辙,上者下之,下者上之,维持某种关系的平衡而已。?

建武二十六年,刘秀“诏有司增百官俸,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这一变动,旨在缩小中下级官吏同上层官僚俸禄差距。在任何时候,地方中下级官吏都占绝大多数,不从经济利益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任何政治经济政策都是难以推行的。因此,缩小二者的俸禄差距,是颁俸指导思想上的一个大变化,这一变化,与官制方面的“上者下之,下者上之”的做法当是有关系的。?

由上可知,是刘秀为了保持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在政治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此外,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他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重视教化,崇尚名节,为敦厉世风所做的努力。史称:“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序》)建武五年二月,刘秀封孔子之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月,又使大司空祠孔子,并下诏营建太学,稽式古典,他还“深愍经艺谬杂,真伪错乱,每临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后汉书》卷二六《陈元传》)。有时“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由于对儒学的提倡,各地兴办学校,蔚然成风。对于士人的德行操守,刘秀格外看重,这从东汉选拔人才的名目——贤良方正、孝廉、茂才、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一眼就可看出。新莽时期,不少士大夫讲名节,对当局蕴藉义愤,裂冠毁冕,相携而去,刘秀对这些人非常赏识,大加褒扬。内中有南阳人卓茂,西汉末官至密令,王莽时归田,至刘秀称帝时,他已有七十余,刘秀为激励名节,特地委任他为太傅,封褒德侯,借以“光昭王道,弘济生民”(《后汉纪》卷三)。至建武三年,他再次下诏求天下义士,凡应征前来者,他都亲自接见,量才授职,凡不愿为官者,也不强求,而以礼相待,虚心咨访。这样做,目的在于奖掖“忠君之道”。对孝道,刘秀也很重视。建武二十九年四月,他曾下诏:“天下系囚自殊死以下减本罪各一等,不孝不道,不在此书。”(《后汉纪》卷三)可见孝道在刘秀心中的地位。刘秀办教育,崇名节,使“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迷邪归正之路”(《后汉纪》卷

八),对维持统治秩序大有助益,并长久影响后世。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指出:“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磨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杰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日知录》卷13《西汉风俗》)顾氏之论,将修文德、笃世风作为刘秀制定的基本国策对待,阐明了道德规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