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略

永登县中堡镇中心小学 刘有志 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以高效课堂为背景的改革风暴,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课改旋风;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成为了高效课堂的典型模式,纵观中国种种课改现象,统一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式和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显性发展和隐性发展,显性发展指的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隐性发展指的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学习内驱力的培养与激发。而情境教学就义不容辞的成了担负这个重任的载体,情境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关注每个鲜活的生命的进步与成长,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就成了师生进行心灵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师生情感的桥梁。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对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与方法,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空间,要想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必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的评价单一、空乏、甚至无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是需要一定方法与策略的!在这里,我抛砖引玉浅谈

几点认识。

一、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习惯的评价

好习惯成就人生,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改变尽心尽力的推、拉、拖、拽的应试教育手段,要执着于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在数学课堂上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如:“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太棒了,回答问题准确而迅速,知道为什么吗?我发现你今天坐得最端正、注意力非常集中!”“你提出了这样有创新的想法!大胆质疑与创新是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你却拥有这样的素质,老师真为你高兴!”“你看你前面的计算写得很工整,准确率也很高,后面就开始潦草了,错误率提升了,多遗憾呀!”对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教师的评价就是一种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否能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方法;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等等。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去悉心的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感动向,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与培养。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

记得在新课程刚刚实施的那几年,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棒!棒棒棒!”大家口号式的鼓掌,貌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老师在学生的手上或额头上奖励一颗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有不少学生脸上贴满了星星,似乎很有面子!但一反思,学生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之中,除了容易盲目产生自满心理之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因为教师的评价不明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评价使老师失去了最佳引导教育的机会,只有明确的、适时的、到位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了评价的意义和价值。如:“你的思维很严谨,思考很深入,真了不起!”“你是真正的强者,因为你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你的这种验算方法很有新意,也很科学,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不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真正让课堂评价发挥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的评价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能帮助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学

好的信念。让学生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抚摸、注视的眼神、点头等体态语言给学生以激励、启发或肯定,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的做法,但是要客观、公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如:“.你真勇敢!敢回答别人不敢回答的问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相信,你们这些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即使你摔倒了,老师一样为你喝彩。因为你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

四、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不光是学生评价实施者,更多的时候应该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要给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的机会,只有当老师、家长、学生自己、同学都参与这一活动,才能使评价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1.自我评价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反思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客观的评判自己的缺点。如每节课结束前,我都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你觉得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就是找自己的优缺点的过程。记得有一次,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以后,让学生找生活中有没有利用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有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我吃了9碗饭,我们一家三口就吃27碗饭,用三九二十七这一口诀。”全班同学哄然大笑,我就问他:“你觉得编的这个问题怎么样?”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编的不切实际,在我的引

导下,他又重新编了一道符合实际的题。

2.学生互评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锻炼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但学生年龄小无法掌握评价的尺度,觉得在课堂上毫无顾及的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好象成了他们的特长,这不仅伤害了被评价者的自信心,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另外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给他人作出评价时,正是对知识点做出更全面的认识。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结果较容易被接受。如;5×1.5()1.6×6比较大小,一位同学说:5×1.5=7.5,1.6×6=9.6,7.5<9.6,所以填小于号,我的学习委员王浩腾的站起来说:“他太笨了!5比6小,1.5也比1.6小,不用算,就知道5×1.5(<)1.6×6了!”我微笑着叫起另外一名比较稳重的学生“张静,你来评价一下他俩的表现!”“老师,我觉得王浩的方法简便一些,但他对同学不够尊重!”王皓的脸一下子红了!

3.小组互评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倾听、思辨和分享,但小组合作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个除了老师对小组合作模式的规范以外,小组中的互相评价也能起到纠正和规范小组合作形式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

组合作互评;

(1)看目标的达成。这是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个小组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说明小组合作是高效率的。

(2)看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就是一个提高过程,如果没有提高则是无效的学习。在一个小组内,成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同学提高的较慢,而有的提高很快。在小组间,不同的小组的整体提高水平也是一个评价标准,有的小组整体提高快,效果就明显,有的却整体提高不大,则效果不大。

(3)看其合作程度。有的小组虽然组合在一起,却各自单干,没有体现合作精神,虽然他们目标达成了,却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4)看其团结程度。一个小组的团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为了完成任务而齐心协力,团结一心,才真正体现合作的魅力。如果本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牢骚满腹、相互抱怨,即使完成目标也是勉强的。

(5)看是否有创新。创新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把自己的智慧汇集在一起,会创造新的奇迹。如果大家敷衍了事,肯定没有起色,即使完成任务,也是平平淡淡。

学生小组内的互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从这几个方面的评价也可以不断的提醒在交流合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使课堂结构达到最优化。

4.家长评价

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因为家长同教师一样,关注着学生的一举

一动、一言一行、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家长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也是教师的职责。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对学生家庭表现进行评价。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又是对学校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课堂评价呢,使之成为情境教学高效开展的催化剂呢!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反馈性原则

教师有效课堂评价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措施。

2.激励性原则

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受到激励,增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3.调控性原则

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教师也通过教学中的评价,进一步掌握学生,以便随时调节自己的进度与方法。

4.诊断性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定位,找到症结与原因,进一步找到改进和补救的措施

 

第二篇: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坊庄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越来越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越来越一致,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可谓水到渠成。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让教师能够循着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系统化、科学化地进行专业发展,本着依据目标、凸现主体、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 评价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除了具备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客观性、教育性、可行性、量质性、民主性、改进性等原则外,还必须具备如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奖惩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教师发展性评价结果要与教师的奖惩严格分隔开来。

2.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教师;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保密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布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材料的保密是争取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的关键。

4.双向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非常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

5.主体趋向原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应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相一致,并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潜能开发,建立专业特长单项奖励制度。

二、 评价对象

全体教师。

三、 评价周期

针对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发展性教师评价周期可确定为:工作六年内的新教师一年一个周期,三年以上及小学一级教师两年一个周期,小学高级教师三年一个周期。

四、 专业发展参考指标

(一) 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

1、 师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教师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措施、策略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较强烈的教改意识和积极性。

(二) 专业知识

1、 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前沿教育

理论动态。

2、 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知识面宽阔。

4、 继续学习:具有自培意识和能力,自培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各级课程培训。

(三) 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

1、 认识能力: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方法和教学规律的能力。

2、 设计能力:具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主题班团会、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的设计能力。

3、 组织能力: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组织、指导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

4、 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5、 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同行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6、 动手能力:具备板书、演示、实验、社会调查等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7、 探究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自主拓展性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研究性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分层教育等课程改革实践;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等。

8、 科研能力: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查询与处理资料的能力;能结合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开展课题研究;能进行总结经验,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

9、 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利用能力: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积极参与案例设计、说课、课堂教学、课件与网页制作等。

10、 带教指导能力: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科研等方面具备带教、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

11、 学科德育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渗透德育工作,关心学生的成长。

12、 班主任工作能力:班级常规工作规范有序;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

13、 协同合作能力:积极参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及学校的工作。

(四) 身心素质

1、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 兴趣广泛,有一定特长

3、 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

五、 评价实施流程

1、 宣传发动

利用全校教师大会,对本方案作详细解释,确保每一位教师明确以下五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2)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流程;(3)专业发展参考指标;(4)谁参与教师评价;(5)怎样收集评价信息资料。

2、 成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小组

语文、数学、外语、品社、科学学科成立以备课组为主体的评价小组,其他学科成立以教研组为主体的评价小组。为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最大限度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评价小组成员内应包括一名学校中层领导和年级部核心成员。如条件许可,可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评价小组在发挥评价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 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根据自己已承担的教育教学职责、已取得的工作成就和自己已具备的素质,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合理的回顾和分析;在现状分析的

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教研组发展规划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 面谈交流

评价小组对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审核,提出完善的建议,在和教师本人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尊重本人意见,取得本人同意,修正、确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5、 过程评价

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教师个人、评价小组和学校应加强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评价小组可以通过观察、座谈、查看教案作业、听课评课、翻阅相关资料等事先约定的检查方法进行随机评价;教师个人应主动邀请评价小组成员参与个人成长过程的案例及其它活动研究之中。

6、 中期评价

评价周期1年的一学期一次,评价周期为2~3年的一学年一次。教师总结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个人发展情况,评价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评价,撰写中期评价报告,帮助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7、 总结复查

完成一个评价周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进行自评和分析。评价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撰写评价报告:既要对教师作出事实判断,又要对教师作出价值判断,不能写成判决性的评价报告;要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教师新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