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评价

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评价

永定县峰市中心小学 王如年

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是实施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缺少师生间的沟通,必然使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失误感到茫然。同时也不利于激励学生自我纠错,自我发展。目前,作业评价中仍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作业评价形同虚设。

极少数教师为了便于评价,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便采取先讲后做,使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就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作业评价成了一种摆设。

2、作业评价周期长。

由于有些教师的工作量偏重,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多数教师身兼两个或更多学科的教学。如果对作业施行全批全改,会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特别是作文,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

了教学质量。

3、反馈信息量过小。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较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地作些圈圈点点,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符号,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4、作业订正效果不明显。

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修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即使修改也只是订正几个错别字,又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长此以往,问题不断堆积,等到以后发现存在问题,想要补救,就非常困难了。

以上现象,显然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已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作业多元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开放性的语文作业评价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局面。作业评价应当是开放式、互动式的评价,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为多元,不但教师要参与评价,还要学生、家长参与作业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式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创新,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由此可见,应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对于学

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1、小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获得集体承认的愿望和在集体中取得一定地位的要求。其实,学生的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适应自己活动和工作的角色和位置,并在集体的要求和鼓励下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治能力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小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欲望和满足要求的机会。在班级里成立 “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人数一般是4、5人(小组中的前后桌)。作业评价时,教师提出评价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作业”,大家集体评价。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示范作业”,然后逐个评价。对于学生家庭作业和部分课堂作业可采用小组轮改的方法。

2、面批面改。

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一部分学生,尤其对班级中尖子生和较差生的试卷、练习或作文等作业,采取面批面改的评价方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面批面改的过程当中不以一般性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也不以界定答案的正误为终极目标。实践证明,这样做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促进师生交流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相当有效的。在当面批改作业的时候,一方面,师生可以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简单问学生上课的情况,对本课是否感兴趣,你们需要老师怎样讲。同时还可以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并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加以改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作业中有

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争论,师生也可以民主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论对错,只要引导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就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许多作业题已不是“唯一”,甚至有些题目本身是带有探讨性和研究性的问题,如果师生都各抒已见,那就可以做到教学相补。而对于学习上相对落后的学生,作业上长期得不到肯定,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以至于越来越差。而面批面改的评价方式是做到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给予鼓励,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作业马马虎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

3、互批互改。

采用面批面改的评价方法,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学达到目标。这里的互改,主要是指让同桌同学或前后桌同学相互交换各自的作业,并对对方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批改材料只有一份,加上他们从来都是被挑出毛病后被动的修改,而现在让他们去挑毛病,往往能在一定意义上进行比教师更为细致的批改。他们常常会就作业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乃至符号提出质疑、反复琢磨。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挑出毛病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对方作业中好的地方找出来,并和对方交流批改结果,征询对方意见。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评价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到了他山之石。当然,在互批互改的同时还要重视批改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以避免学生一味的挑刺。最后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信息。

4、家校互动

人们常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总是更容易与父母亲近。在作业评价过程中,家长能适当地参与评价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把作业本交给家长看,让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使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共同的话题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上家长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学生的评价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大力推进小学语文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应有学生的参与,要重视和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在作业批改中我们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尽可能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些自主,给学生一些机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作业

小学语文《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践》作业题

一;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1)坚持多元性,不要“一把标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智能类型不一样,表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上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知识,学生即使掌握了,表达的方式也会因智能表达不一样而得分不一。因而,应为学生营造适合他的检测方式。 这里谈的“一把尺子”是指做试卷,做试卷是学生用笔来表述思维过程和呈现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只适合那些书面语言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对于此类智能不强的学生,无疑是不适合的。

(2)坚持全面性,不要“只是分数”。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业的检测,应该是缤纷多彩的呈现,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理应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坚持过程性,不要“只看结果”。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次考试结果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态度,与人的交往,对事物的认识,等等,都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因素,语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生命灵动是学生获得成

长的“感性表现”,是无法用分数来量化和考核的,是需要观察并体验的。这些都是我们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坚持民主性,不要“教师独裁”。民主性的坚持需要以“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起来”作为前提。在学业评价改革中,必须将学生的自主评价放在评价的重要位置。整个评价包括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适当的时候应该还有社会参与。

(5)坚持语文性,不要“淡化实践”。小学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对这科学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让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生动活泼地学习、公平地发展呢?

答:1.正确理解语文学业评价的公平发展理念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语文学业评价中的公平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过程公平。

传统的学校教育扮演着一种社会分流器的作用,将社会成员分流到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之中。升学考试就是分流的一种机制,升学考试中的筛选、淘汰表明学校不排斥部分学生的失败,甚至有意让部分学生失败。原有的评价范式主要定位在甄别与选拔上,它可能促进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也伤害了至少同样多的学生的学习,这就人为造成学生的不公平发展。当形成性评价进入这一评价范式之后,我们期望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保证他们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学业成就标准,发展我们所期望的素质。学校使命的这种变革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用评价促进学生公平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理念。

公平发展评价理念的主要指导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智能的多元性。每个人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是相互独立的,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共同发挥作用。第二,智能的差异性。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有的人数学逻辑智能好一点,有的人肢体运动能力好一点。第三,智能的发展性。人的智能是通过学习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现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学生在学校没有考上高分,名字没排在分数榜的前几名,是学生努力的程度不够,也就是说,认为这

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了一点了解之后,我们终于明白,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是头名状元,可是,真正能够考上高分的,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充分发达的学生。只有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有希望达到期望的分数。对于在这两种智能上不够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学生来说,就算成为考分尖子的愿望再强烈,付出的努力再大,即使是拼上小命一条,也绝对不可能名列前茅。这是由其大脑结构的限制所决定的,完全不能任由他人掌握或者改变。我们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目前我们所奉行的对于学生的评估标准,过分倚重在各种功课上的考试能力。而这种以答卷方式为主的考试,实际上是假设所有的学生在智能结构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不对的,也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不同的智能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文化创造和精神生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它们不但同样宝贵,而且因为它们的复杂组合和相互补充才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根据多元智能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需克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尊重。

(2)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教育以活动为主,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活动的愉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应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的多元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多元智能的思想得以实现。因为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多数学生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应采用多元的教法。

2.在语文学业评价中体现公平发展理念

(1)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有效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条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的评价目标,在测查中,可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一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传统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重笔试轻面试。可是,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中,学生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二是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综合性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测查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语言积累”和测查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语言运用”中,教师既可实施分项测查,又要实

施综合测查,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从而评价出学生综合运用的水平。三是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仅凭借一两次测试作为评价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的依据是比较片面的。教师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恐惧意识”,从而增加测查的可信度。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最后,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通常很高,但有时也会“武断”。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尽管较难控制,但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两者结合使用,能促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2)采取民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的评价,即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学科,是否愿意上语文课,课外是否爱好读书。课堂表现的评价,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过程中的

文明礼貌等。作业质量的评价,即作业是否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书写是否规范,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善于欣赏、借鉴别人长处的品格。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评价,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其次,在知识与技能考查后让学生根据口试或笔试题型得分、失分情况先进行自我总结,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找一找错误的原因,指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怎样去改进学习方法。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定时让学生回顾并和同学交流自己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相互评价在学习上的投入、收获及不足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

第三,开放式的测评方式。一是笔试采取自选难度评价。操作步骤如下:确定试卷难度,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类;编制套卷(每种难度的试卷出一套)供学生选择;学生征求家长、教师意见,自主选择试卷;按自选难度进行考试;考得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选套卷中的其他试卷再考一次;按做得好的一套试卷评定等级。二是取消期末考试。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不论是口试还是笔试,都可采取“过关制”,期末成绩以单项合记,根据单项过关的成绩分为不同等级,取消期末统一考试。

(3)学生学业评价要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评价内容。在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笔试外,还有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写字评价。一是姿势、执笔方法、写字本摆放位置和写字习惯(包括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二是不写错别字,文面整洁;三是字形结构合理,笔画位置准确;四是行文规范,运笔正确、流畅。

朗读能力评价。一是发音标准,声音响亮,不漏、错、加、改字,吐字清晰;二是语调流畅,不唱读,断句准确;三是感情真挚,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

听说能力评价。“听”——能听懂别人说话,用听写、听说、听记、听答等方法去测试;“说”——能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口头作文、看图说话、讲故事、口语交际等。

这样的学业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由于评价的内容、方法呈多元性和开放性,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学生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位置,找到促进自己进步的基点,因此,能使他们在群体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借鉴,敢于质疑,真正成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好学生。

三、 试谈谈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他的那些教学功能?

答:(1)巩固功能。细追究,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可说是起源于“学而时习之”。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记忆的最初阶

段,伴随着产生的遗忘现象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量多,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为了加强记忆,避免遗忘,需要就所学新知识或关键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只是“一面之交”,在大脑中还没有多少印象,需要温习、巩固加以记忆、理解、积累和运用,这就是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然而,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是不是离不开“机械重复”、“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呢?是不是只有反复地背诵或是不断地书面练习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看到左面的这张画了吗(图画略)?别弄错了,这可不是美术课的作业,而是语文课的练习。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春天来了,春风吹皱了河水,吹绿了小树,吹鼓了花苞??”教师让学生用画画、诗歌、乐曲等自己拿手的方式来表现这一段所描写的景象。学生兴致高昂,表现出孩子们特有的天真:有的画水彩画,有的画成油画,有的做成贴纸画,有的带来了剪纸,有的自己创作了竖笛曲,有的录制了小提琴的乐音??

这张图画上的杏花可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皱纸揉成小团贴上去,再点上粉色。怎么样,不一般吧!更有创意之处,还在于拟人化的手法:三棵柳树,成了三口之家;原先静立的树木,成了郊游的人儿;爸爸显然是个成功人士,妈妈热爱时尚,女儿多么天真!哈哈,语文也可以动漫!

这份语文作业,学生用美术画画等有趣形式完成了课文《第一朵杏花》的知识巩固,甚至创造。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兴趣决定学习效果,而新鲜、多样、富于变化的作业形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的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看看、听听、做做、画画、唱唱、剪剪、贴贴、说说、写写、背背、玩玩中完成知识的巩固。

(2)发展功能。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也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等综合能力。这样的作业都是在新情境下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完成作业要再学习,可以使学习得以延伸,增加理解的深度,产生新认识,使学生继续获取知识,也是对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就是作业的发展功能。

设计语文作业要善于挖掘教科书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3)沟通、反馈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语文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沟通

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疏漏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把每一次作业的批改作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喜好,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探讨生活的有利途径。这就是作业的沟通功能。

语文作业的沟通反馈功能,使得语文作业既有其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完成作业也学习做人,每一项语文作业,都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生做作业,教师评改作业还是一种人文活动,师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交流学识、平等对话、志趣相融、教学相长。

(4)整合功能。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有着它特有的整合功能。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作业除了对知识的巩固,对能力的发展,对信息的反馈,情感的沟通外,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首先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要用到语文,然后是学生课外学习要用到语文,再者是学生交往对话、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参观旅游、休闲玩乐,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都要涉及到语文。故而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书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把语文言语训练放到生活中

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作业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作业的整合功能还体现在完成作业的不仅仅是独立的学生个体,它强调合作探究,协同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学生的语文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甚至是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合作完成。

四、 实践证明,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你认为应如何让正确对待分数呢?为什么?

答:1.要认识到过于看重分数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令学生惧怕考试。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其心理障碍。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科目,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其他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

糊涂。如果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导致厌学。

第三,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的对立。很多教师过分看重分数,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面子。自己班级学生成绩好,自己脸上有光,相反,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以一个尺度来衡量。而且,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差的学生身上的不足与成绩好的学生身上的优点作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失去自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自己的心态如果不平衡,态度就会变得粗暴,教育方法就会不当,容易造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立。

2.分数只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考试内容要有针对性

考试是对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考试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或学生自己了解)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当然,像中考、高考这样的考试,不光是对学生较长时间段内学习情况的检测,同时还具有甄别优秀学生的功能。有考试自然就应该有一个分数,教师或家长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而教师根据学生丢分的情况,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无疑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显然,这个分数评价是非常有效的,

它能看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很难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此,考试的试题内容在布局和安排上应该对某一学习段内的知识点、重点问题都有比较突出和较强的针对性,这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地掌握已学的知识以及形成好的思维习惯都有很大帮助。

3.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的学生家长忽略了分数评价的功能导致的。看到孩子考了好的分数就百般夸奖,对孩子百依百顺,物质和精神奖励一起来,弄得孩子洋洋得意,骄傲自满。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就严厉批评,大动肝火,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而我们有的教师呢?也总是让分数遮住自己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卸去过重的分数包袱,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分数,并从自己每次获得的分数中去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时,相信他一定会努力超越自我的。果真这样,学生考试分数高低又有何担忧呢?

每一次检测过后,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丢分

的情况,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4.倡导分数评价和无分数评价相结合

分数评价虽然容易量化,从表面看来比较公正,但在以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下,学生总是按照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只能一心一意地为高分和名次而学,这种用学习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在学习中进步的评价,其结果是无情地抹杀了学生为进步而付出的努力,使多数学生永远笼罩在失败的阴霾里,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生活缺少自信,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因为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成绩通知单上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所带来心灵的欢愉,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独立、自信、快乐和幸福。无分数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看到学生不足时,更多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付出,这样,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并从过重的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各种活动,从中学做人、学做事、学习与人共处,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分数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对所有的学生都只关注成绩和名次,不去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的基础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去关注成绩背后的努力以及不同学生对人生的追求。事实上,对一个学生来讲,也许“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6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你能说“100

分”获得者的其他方面都比“60分”获得者强吗?为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同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整体发展水平纳入评价视野,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人,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相信一定能还学生一段充满阳光的学习时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五、 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控制试题的难度?

答:1.了解试题难度的计算方法

难度是指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这个统计量称为试题的难度或容易度。难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试题要有梯度,因此,各试题的难度应有不同,这是命题时要加以特别考虑的。难度的计算公式:P=平均分/满分值。例如:第一题平均分为8.5分,此题的满分值为10分,则第一题的难度P=8.5÷10=0.85。如果第1小题选择题满分是4分,全班50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答对,则第1小题的难度为P=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20÷50=0.4,或平均分=4×20÷50=1.6,P=平均分÷满分值=1.6÷4=0.4

2.把握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

把握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有助于命题者熟练掌控难度系数,增强试卷命制能力。一般来说,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学生对试题的熟悉程度。一是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二是对题目内容的熟悉程度。常见常练的题型,直接从教科书取材的题目,学生容易做,难度就小;反之难度就大。

(2)题目包含信息量的多少。学生答题,要先阅读题目的内容,如果题目信息量太多,或者文字不简洁,条理不清,或者图表指向不明确,都会影响学生读题,使题目的难度增加。

(3)题目结构的复杂程度。包括题目的类型、知识的综合程度和知识间联系的复杂程度等,都会对题目的难度产生影响。比如,选择题中的多选题,如果全部选对才给分,它的难度显然比单选题大。

(4)题目的变化动态。题目的迷惑性、干扰性,题目设置的灵活程度,题目隐含的已知条件等,都会对题目的难度产生影响。

3.注意设置试卷难度时的几个问题

(1)科学划分难度比例。一般以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例如:宜宾市翠屏区20xx年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命题难度比例为:较易题80%,中难度10%,较难题10%。这样的比例,既能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能有适当的区分度。

(2)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述难度比例的划分,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同样数量和同等质量的作业(测试),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小学学业评价,要尽力避免因无视个体差异而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很多教师采用的分层次布置作业及检测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值得推广。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阅读《望月》后的作业题的。

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1~2个问题作答:

①摘录文中描写月光的诗句。(不少于五句)

②写出本文以外的描写月光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③根据课文的描述,创作一幅月夜图。

④如果你在江轮上欣赏着美丽的月景,与别人进行了愉快的谈话,你会产生什么幻想?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这位教师认为,问题①重在考查语言文字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而将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运用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问题②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将考查的内容拓展到课外知识积累。问题③是多元智能的一个考查,图文并茂,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问题④是把阅读和表达融为一体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

象。这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3)尽力摒弃“技术性”难题。设置一定的难题,对于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极易受到题目中过多的信息或是干扰性信息的迷惑而导致审题的错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因此,命题者应尽量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命制题目要简洁易懂、清晰干净。同时,题目表述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逻辑不清,影响考生答题。

(4)注意不同难度试题的编排顺序。编制试卷时,一般按照试题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题型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题型放在后面;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前面,阅读题、解决实际问题、开放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后面;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较难或难的题目放在后面。这样“先易后难”的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难题上不成比例地花费大量的时间,激发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探索的积极性。

六、 作业内容的创新可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答:作业内容的创新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顺应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满足学生追求心理刺激的心理特点。

(1)记忆化作业。“新语文教育”提倡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

后。像基础字词、文学常识、优秀诗文等这些应该记忆和背诵的,应反复强化,根植于心,选用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积极性,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

(2)朗读化作业。“诵读”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教师可以设置朗读化作业,让学生在美读吟诵中积累语言,生成语感。例如:①朗读录音,即每个星期布置一份朗读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录一篇课文,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间自修和午间自修时播放给其他同学听,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②配乐朗读,如学了《我是一条小河》,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为《我是一条小河》选配乐曲,第二天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选的曲子最恰当,谁的朗读最动听”。

(3)想象化作业。想象作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根据教科书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如想象写话等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形象化作业。卢梭告诉我们,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正因为如此,如果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这种形象化的作业,不

但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5)表演化作业。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让学生参与课本内容的表演活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课本剧的表演作业,促使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搜集相关背景材料。这样的作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6)动手化作业。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作业,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化。例如,以“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完成手抄报的作业,学生合作搜集资料、筛选素材、剪裁纸张、进行排版、美术设计、誊写、插图修饰等。一份份新颖的报纸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7)阅读化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阅读化作业必可不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程度适合的图书,坚持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读书时间,并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

(8)实践化作业。对小学生而言,作业尤其是实践性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这一大课堂,让学生当小宣传员、小记者,到科技馆、美术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果园去参观,到敬老院、医院、社区进行一些公益劳动等,这些实践性作业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七、 造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一)内因

1.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水平低

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段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段性路径被有机链接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当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学生无法连贯地生成解题路径,从而导致解题困难进而出现解题错误。

2.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解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解答问题的一种能力,除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外,更需要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由于小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往往考虑

不到客观条件的变化,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由于受到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影响,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一个字或词用在另外一句话中它的读音和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了,但是学生仍然按照以往的读音来认读和理解。

3.不能准确审题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问题的回答。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每次考试或做作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进而导致失分。特别是中低年级,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其一,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看清楚题目就开始动笔答题,根本没认真思考,因而出现不按要求答题或偏题的情况;其二,学生审题时没有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不假思索地念一遍就做题,很容易导致理解错误;其三,学生遇到新颖的题目,不知道该怎样做,手足无措,结果当然是大败而归;其四,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

其五,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也是学生审题不清的重要原因。

4.没有认真反思的习惯

对于解题过程,有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反观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现实;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在解题后还没有自觉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有意营造着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情境及机会,如在解题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答,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想法,如果不对,是哪里错了?找到关键之处,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探讨,找到原因所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等。但现实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这种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总会出现解答错误或者遇到新题型就不会做的情况。

5.马虎大意

这是解题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解题的时候马虎大意,连题目都没有读懂、没有看清就开始下笔,或者题目与以往的只有一字、一词相差,随意浏览一下就下笔,在答题过程中少写、多写、漏写、错写字等,其结果就是解题正确率不高。

6.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时刻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畏难情绪。很多学生长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连续的挫败感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不能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一见到稍微灵活或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并随着题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

(2)懒惰心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都很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平时做练习的时候动不动就举手问教师或者问家长,自己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学习,只想等着教师或者家长来点拨甚至解答,所以,一到考试,缺少家长或者教师的点拨,这些学生就做不出题来了。

(3)注意障碍。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科书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渗透解题的技能技巧及解题知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注意涣散,导致注意障碍,这是导致学生解题能力较弱的因素之一。

(二)外因

1.教师教学过程失当

学生解题能力弱,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与我们教师及课堂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反复地练习才能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恰恰忽略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平时教学中的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不完整,常常对审题过程包办代替,只是让学生读一遍题目,蜻蜓点水走过场,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也隐藏了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学生还没搞清楚题目意思,教师便急匆匆地把答案讲了,把课堂教学单纯地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就这样,学生失去了审视题目、思考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解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说说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重视解题,实则忽略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2.试题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题目变化极大。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表述也常常用儿童化的语言。这种改变的优点是明显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实施上的困难,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如组词,它的表述可能是“给字宝宝找个朋友”,可能是“一字开花”,可能是“读一读,把字连成词语”,也可能是“读一读,把错误的划去。在数量上,也许是组一个词语,也许是两个,也许是越多越好。题型变化多样,稍不注意,便会出错。题目新颖多样,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一旦出现偏差,解题也就随之出现偏差。

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答:1.抓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中“空空如也”,又何来口中的“滔滔不绝”,笔下的“千言万语”呢?所以,教师首先应抓词汇的积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与熟语,利于表达和使用。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如《草原》、《鸟的天堂》,等等。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可要求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比如有的教师要求每名高年级学生都建立摘抄本,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可以经常组织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春节到了,可以让学生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理解得准确;梅雨季节,正是农忙时分,可以让学生到田间地头,搜集整理劳动人民语言,整理成册;看电视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观看广告,开一个广告展示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掌握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积累词汇、语句要持之以恒,需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

2.教师以身示范,严格要求

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归纳总结,首先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准确、规范、简明,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学习时的心理需要,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学会全面清晰地表达,其最初的阶段,都需要借助模仿这个阶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教师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名师、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典范。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答语,教师要不满足于仅仅把话说对,还要提出规范准确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语言医生”,要像高明的医生一样,敏于发现,善于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对于学生说话不完整、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地启发:“这样说行吗?怎样说更完整、更准确?”“再仔细想想,还有更好的说法吗?”直到学生答完整、答清楚为止。

3.关注表达形式,落实四个“给予”

“①给予一定的框架。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方式,如‘我读了??我觉得??我想到了??我感到??’有了一定的范式,学生说起话来就不至于离题万里,说些整段的废话,而是有话可说。②给予一定的准备。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先在脑子里组织语言,想想

自己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到时再一鼓作气说出自己的想法。③给予一定的空间。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要允许学生出错,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④给予一定的时间。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过程。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等体态语示意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整段话。最后,达到不用教师引领自己就会说的境界。”

说好了,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慢慢地从口头表达往书面表达过渡,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写全面、写清楚。

4.抓住课堂生成,深入引导,训练学生全面清晰的表达能力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容易浅尝辄止,想不深,想不透,于是就说不全,说不清了。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感悟。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做得非常好。大家都知道,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饱经风霜”一词,一般教师对“饱经风霜”这一词的教学,往往只会停留在词语的理解层面上,但于永正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案例: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

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是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你看,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个词语诠释得多好啊: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腊黄”、“嘴唇苍白”、“耳朵冻得通红”??这些词语多么形象,多么有血有肉,远比什么“经历生活的艰难”这样空洞地理解要丰富生动百倍。于老师透过词语的表面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了课文内容,巧妙地穿针引线,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内心思想而搭建了一块让人拍手称快的跳板,有了这块跳板,要让学生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还会有什么困难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