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讨论杨修到底该不该杀?

杨修乃是《三国演义》中人所周知的人才。其人才思敏捷,聪颖

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深受器重的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但是他太有才就注定不能安稳的只当一个幕后谋士,他忘记

了“伴君如伴虎”的前人之言。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

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曹操试曹植与曹丕的才能,杨修却多次为曹植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杨修与曹植联合起来欺骗自己,引起曹操极度不满,有了杀杨修之心。最后,当曹操兵退斜谷,前被马超所拒,退又恐蜀兵讥笑之时,传出夜间口令为“鸡肋”,杨修就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因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最终,曹操以霍乱军心罪杀了杨修。《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杨修到底该不该杀?

有人说,杨修不该杀,还有众多不该杀的理由:1.杨修委实为三

国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杀了可惜;2. 其实当时汉中的形势杨修早已料到,撤兵只是时间问题,杨修并没有惑乱军心;3.如果杨修不死,曹操也不会遭汉中大败,还折两颗门牙;4.杨修之死是杀鸡敬候,以后那些恃才傲物的文士便不敢乱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没

落,曹操此后再没有亲征凯旋的经历,也是为此。

有人说,杨修不该杀,亦有众多的理由:1. 因为杨修虽然有才但是不懂收敛锋芒;2.杨修擅自揣度曹操的心思,导致被曹操所忌讳;

3.杨修太有才,太清高,也太恃才傲物;4.没有身为幕后谋士的自觉,挫伤了曹操身为主公的威信。

今天,在我站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杨修是该杀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从杨修的自身才华来说,该杀。我个人认为杨修并非真正的聪明。如果杨修真的绝顶聪明,并且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幕僚谋士,即使对曹操的内心想法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是做到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并根据曹操的想法细细考虑。但是杨修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导致曹操对其不断加深的猜忌,最后因此而丢了自己的姓名。杨修的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所以,杨修该杀。

二、从杨修所做的事来说,该杀。杨修在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修不知在适当的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屡屡越权做事,导致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还因为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争权的时候,杨修以为自己的才能能够扶植一代新帝,就搀和进去了,并帮助曹植对付曹丕。但是,他不懂曹丕和曹植他们的争斗始终是曹家人的事,不该他一个外人瞎掺和,引起了曹操对他的不满。

三、从当时曹操杀杨修的处境来看,该杀。当时两军对垒,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他掌握了主帅的心理活动后,不是积极的将自己代入去考虑主帅的部署有没有遗漏,帮助拾遗补缺。反而为了显得自己的小聪明、卓而不群,处处泄露这些军机,甚至是提前通报打点行李,准备撤退。二军对垒,士气可鼓不可泄,任何主帅当战局陷入僵局都会要考虑是否应撤退以待更好的战机,但名将绝不会把自己内心的动摇表露出来。杨修这样做有没有想过一旦全军溃退的后果,军事行动最难的就是军前撤退。所以个人认为杨修这样的行为,任何一个杰出的主帅都会果断杀之,挽回军心,防止全军崩溃。古代军规中的后退者死,军队最怕逃兵,只要不能及时制止,就会有无数“聪明人”跟着逃。这样的话杨修这个“聪明人”也就只有死了。

虽然,我认为杨修该杀,但是,我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曹操嫉妒贤能。因为,曹操是个枭雄,他最重视的就是贤才,从曹操对待刘备,关羽等人的态度就能看出。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斩杀,也是有他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贤才的因素。

由杨修之死的分析,想象当今职场。我们表现的才能太过则引火烧身、招祸;太浅又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明珠暗投,不易为上司发现重用。当下属的学识才华与上司相当,或明显超过上司时,一旦为上司发发现查觉,危险可能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像伯乐那样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上司,的确有之,但毕竟鲜见。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度揣度领导的心思并按照他的心意做,但是切记要管住自己的嘴,关键时刻,“沉默是金”。并且不能因为领导的重用而恃才傲物,

要牢记“伴君如伴虎”的至理名言。

刘琼

2011级法律事务

 

第二篇:杨修之死学案

杨修之死学案

素材精品屋

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2、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3、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7、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8、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9、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0、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1、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12、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3、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4、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15、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16、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7、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18、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19、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20、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21、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22、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23、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4、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5、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26、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27、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2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9、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30、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3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关资料补充: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

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