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语文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每每到了学校的教研活动月,总是焦头烂额,临时抱佛脚,翻阅教育书籍,参考教学杂志,搜集名师课堂实录,整理教学设计,观看名师优质课视频,抓紧做功课,充电,希望能有妙招金点子能借来一用。最近,我通过网络平台,很荣幸地学习了几位名家名师的精彩观摩课,第一次与名师“近距离接触”,享受名师课堂的盛宴,使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回味无穷。他们的课有的朴实无华、扎扎实实,有的激情洋溢、深度提升,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各领风骚、各具特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都注重朗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丰富积累,发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有生命的,文字也有生命。而这种对话,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经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身临对话的情境,展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我在确定执教《落花生》一文时,很忐忑,参阅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认真观看了好几位名师的视频,除了吸取他们好的做法外,我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这篇散文理解,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教授,更坚定了我对语文教学一些认识:语文教学,离不开学习借鉴,常学才能常新,语文教师还必须深钻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和思想,明确每个学段的目标,我该怎样教学生学什么,要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科学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精简教学环节,关注学情,求真务实的上好语文课。

一、明确教材内容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中都有直接点名文章主旨的重点句,课堂上教师可以凭借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是单元训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给人启示的重点语句,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落花生》的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抒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落花生》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良好家教。课文重点叙述的是一家人边

吃边议花生,文中父亲的话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更是感悟做人道理的突破口。父亲在介绍花生的生长特点时和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做了比较,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落花生》并没有要我们把它蕴含的哲理当作德育渗透的工具,而只是表明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很普通的荒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引发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浅显却又富于哲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努力创设和谐、融洽、轻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最朴素的教学方法。朗读是品读的基础,品读是朗读的深入和提高。如果课堂上只注重各种形式的朗读,那么也仅仅是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声音信息,带给学生的也只是听觉上的声音冲击和暂时的趣味。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朗读的形式,更要注重抓住关键句段反复品读,把学生带入文字的世界里,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读书,最终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准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应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目标制定应具体详实,针对性强,符合课时特点及学段目标要求。《落花生》第二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10、12、13自然段。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3、初步了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试着选一种事物写一写。

四、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注重学习过程指导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力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形式、多层次品读,帮助他们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做人的道理。

2、合作探究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

3、情感迁移法。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迁移到生活中去,发现身边和课文相似的人和事,赞一赞花生的精神,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情感的共鸣,实现内容、情感、表达等多方面

的迁移引领,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经历分角色朗读,分层品读,集体诵读等环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

五、教学流程力争简洁清晰

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曾说:“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了还不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但教了会的老师才教。”其实,就是教应该教“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求教师既要融入入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既在细节处审视入微,驻足欣赏,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有目的地对文本的关键处进行重点品读,在教学中撷取几个最有价值的教和学的切入点,选取恰当的语用点,通过主线问题品读探究,辐射全文,教学流程化繁为简,从小处生根,在细处开花!

为了有效达成《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先检查第一课时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认读,尤其是读好多音字和轻声,这也是读好课文的前提保障,然后回顾了课文围绕花生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件事,再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议花生,略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内容上突出了重点,主次分明,这也是这篇散文的写法上的第一大特点。

(二)重点品读部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花生。通过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学生补充交流收集到的的资料,学生知道花生的好处的确有很多;然后是再仔细研读第十自然段,先指导学生默读,找出四种植物各自的生长特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再图文对照,直观的感受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花生的样子很普通,桃子,苹果,石榴颜色鲜艳,看上去很惹人喜爱,有想吃的感觉,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是它们虽然生长特点不同,但都在为人类奉献可口的果实,并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反复品读和教师范读的引领下,逐渐认同作者的看法,发现花生的可贵其实就在于外表不好看,还能默默的奉献的精神,这种不图虚名的品格着实让人心生敬佩!在学生有了这种丰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情况下,再齐读这段话,达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最后结合下文中的父亲和我说的两句话体会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同时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了解借物喻人就是借事物的特点揭示做人的道理的写法,并通过联系实际,寻找身边具有花生精神的人和事物,再通过填空赞花生精神的同时,迁移借物喻人的写法,丰富训练学生的语言,为课后习作打下伏笔,还通过配乐诗朗诵《我愿??》升华了对课文中心的认识,在教师的“无论你是否拥有漂亮美丽的外表,都应时刻铭记,人要做有用的人”小结中,再一次对学生的价值观做了积极的引领。

(三)总结课文时,借用课文的结尾作结,巧用文中“印”字的辐射效应,印在少年许地山心中的,印在同学们心中的都是那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反复吟诵中,这个道理的确能给学生留下深深的永久的印象,或许会是一生的影响。最后出示许地山的名言,在高昂洪亮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课文的学习,

相信通过这篇优秀散的文学习,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的写法也会在学生的习作中开启新的一页。

(四)拓展阅读,所选择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白杨》,篇幅较短,旨在通过学生的阅读,自主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断文中都有明显表现这种写法的段落,即事物的特点和所揭示道理之间有相似之处,为课后练笔再次引路。

(五)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有基础性的背诵、默写,也有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选作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一定会找家长问个明白,课文学习中所受到的启示还得经过家庭、社会的检验,到底该做个怎样的人这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话题,在课堂上是很难说清的,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交流,兴许学生会有新的认识,实践作业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结合学校的教育,认识会更深刻,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六)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课文主要内容组成,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及两大写作特点,主次分明,借物喻人。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六、关注课堂生成,训练学生语言

教材不光是阅读训练的载体,也是指导习作的例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习作,学会运用。教师如果能珍惜教材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掘语言形式的训练点,关注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学会语用,积极地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吸取写作的能量,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升。比如:就某一段或篇的语言特点仿说仿写,学习遣词造句的和表达方法,总结课文时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的结构安排,巧用文中的省略号和结尾的留白,恰当补充续写,丰富文章的空白点等都是常见的训练语言的好方法。学习如同牛的反刍,只有消化了才能够被吸收,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放过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我们应毫不吝啬地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回味咀嚼的空间,去繁就简,返璞归真,把阅读、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

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构建、互相拥有的过程,课堂教学围绕文本的关键之处展开阅读、探究,最终读懂细节,把握全篇,领悟文章主旨。学生就会全身心融入文字之中,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融。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的温度,用智慧去感受文字的厚度,用理解去读出文字的力度!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追寻过去,了解前人一路走来留下的精华和财富;语文是活在当下,展示每个人生命存在的活力;语文是走向明天,留下新的可以滋养后人的足迹。语文和语文教学都是在过日子。”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行走在简约的大道上,在清新,实在,朴素中走向成熟。

 

第二篇:语文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语文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教育随笔:分层品读悟做人 简约朴实教语文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每每到了学校的教研活动月,总是焦头烂额,临时抱佛脚,翻阅教育书籍,参考教学杂志,搜集名师课堂实录,整理教学设计,观看名师优质课视频,抓紧做功课,充电,希望能有妙招金点子能借来一用。最近,我通过网络平台,很荣幸地学习了几位名家名师的精彩观摩课,第一次与名师“近距离接触”,享受名师课堂的盛宴,使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回味无穷。他们的课有的朴实无华、扎扎实实,有的激情洋溢、深度提升,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各领风骚、各具特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都注重朗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丰富积累,发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有生命的,文字也有生命。而这种对话,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经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身临对话的情境,展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我在确定执教《落花生》一文时,很忐忑,参阅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认真观看了好几位名师的视频,除了吸取他们好的做法外,我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这篇散文理解,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教授,更坚定了我对语文教学一些认识:语文教学,离不开学习借鉴,常学才能常新,语文教师还必须深钻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和思想,明确每个学段的目标,我该怎样教学生学什么,要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科学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精简教学环节,关注学情,求真务实的上好语文课。

一、明确教材内容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中都有直接点名文章主旨的重点句,课堂上教师可以凭借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是单元训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给人启示的重点语句,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落花生》的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抒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落花生》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良好家教。课文重点叙述的是一家人边

吃边议花生,文中父亲的话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更是感悟做人道理的突破口。父亲在介绍花生的生长特点时和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做了比较,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落花生》并没有要我们把它蕴含的哲理当作德育渗透的工具,而只是表明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很普通的荒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引发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浅显却又富于哲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努力创设和谐、融洽、轻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最朴素的教学方法。朗读是品读的基础,品读是朗读的深入和提高。如果课堂上只注重各种形式的朗读,那么也仅仅是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声音信息,带给学生的也只是听觉上的声音冲击和暂时的趣味。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朗读的形式,更要注重抓住关键句段反复品读,把学生带入文字的世界里,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读书,最终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准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应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目标制定应具体详实,针对性强,符合课时特点及学段目标要求。《落花生》第二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10、12、13自然段。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3、初步了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试着选一种事物写一写。

四、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注重学习过程指导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力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形式、多层次品读,帮助他们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做人的道理。

2、合作探究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

3、情感迁移法。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迁移到生活中去,发现身边和课文相似的人和事,赞一赞花生的精神,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情感的共鸣,实现内容、情感、表达等多方面

的迁移引领,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经历分角色朗读,分层品读,集体诵读等环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

五、教学流程力争简洁清晰

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曾说:“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了还不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但教了会的老师才教。”其实,就是教应该教“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求教师既要融入入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既在细节处审视入微,驻足欣赏,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有目的地对文本的关键处进行重点品读,在教学中撷取几个最有价值的教和学的切入点,选取恰当的语用点,通过主线问题品读探究,辐射全文,教学流程化繁为简,从小处生根,在细处开花!

为了有效达成《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先检查第一课时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认读,尤其是读好多音字和轻声,这也是读好课文的前提保障,然后回顾了课文围绕花生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件事,再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议花生,略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内容上突出了重点,主次分明,这也是这篇散文的写法上的第一大特点。

(二)重点品读部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花生。通过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学生补充交流收集到的的资料,学生知道花生的好处的确有很多;然后是再仔细研读第十自然段,先指导学生默读,找出四种植物各自的生长特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再图文对照,直观的感受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花生的样子很普通,桃子,苹果,石榴颜色鲜艳,看上去很惹人喜爱,有想吃的感觉,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是它们虽然生长特点不同,但都在为人类奉献可口的果实,并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反复品读和教师范读的引领下,逐渐认同作者的看法,发现花生的可贵其实就在于外表不好看,还能默默的奉献的精神,这种不图虚名的品格着实让人心生敬佩!在学生有了这种丰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情况下,再齐读这段话,达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最后结合下文中的父亲和我说的两句话体会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同时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了解借物喻人就是借事物的特点揭示做人的道理的写法,并通过联系实际,寻找身边具有花生精神的人和事物,再通过填空赞花生精神的同时,迁移借物喻人的写法,丰富训练学生的语言,为课后习作打下伏笔,还通过配乐诗朗诵《我愿??》升华了对课文中心的认识,在教师的“无论你是否拥有漂亮美丽的外表,都应时刻铭记,人要做有用的人”小结中,再一次对学生的价值观做了积极的引领。

(三)总结课文时,借用课文的结尾作结,巧用文中“印”字的辐射效应,印在少年许地山心中的,印在同学们心中的都是那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反复吟诵中,这个道理的确能给学生留下深深的永久的印象,或许会是一生的影响。最后出示许地山的名言,在高昂洪亮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课文的学习,

相信通过这篇优秀散的文学习,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的写法也会在学生的习作中开启新的一页。

(四)拓展阅读,所选择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白杨》,篇幅较短,旨在通过学生的阅读,自主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断文中都有明显表现这种写法的段落,即事物的特点和所揭示道理之间有相似之处,为课后练笔再次引路。

(五)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有基础性的背诵、默写,也有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选作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一定会找家长问个明白,课文学习中所受到的启示还得经过家庭、社会的检验,到底该做个怎样的人这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话题,在课堂上是很难说清的,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交流,兴许学生会有新的认识,实践作业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结合学校的教育,认识会更深刻,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六)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课文主要内容组成,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及两大写作特点,主次分明,借物喻人。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六、关注课堂生成,训练学生语言

教材不光是阅读训练的载体,也是指导习作的例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习作,学会运用。教师如果能珍惜教材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掘语言形式的训练点,关注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学会语用,积极地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吸取写作的能量,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升。比如:就某一段或篇的语言特点仿说仿写,学习遣词造句的和表达方法,总结课文时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的结构安排,巧用文中的省略号和结尾的留白,恰当补充续写,丰富文章的空白点等都是常见的训练语言的好方法。学习如同牛的反刍,只有消化了才能够被吸收,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放过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我们应毫不吝啬地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回味咀嚼的空间,去繁就简,返璞归真,把阅读、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

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构建、互相拥有的过程,课堂教学围绕文本的关键之处展开阅读、探究,最终读懂细节,把握全篇,领悟文章主旨。学生就会全身心融入文字之中,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融。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的温度,用智慧去感受文字的厚度,用理解去读出文字的力度!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追寻过去,了解前人一路走来留下的精华和财富;语文是活在当下,展示每个人生命存在的活力;语文是走向明天,留下新的可以滋养后人的足迹。语文和语文教学都是在过日子。”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行走在简约的大道上,在清新,实在,朴素中走向成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