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代中医医德对现代医德教育的影响

浅论古代中医医德对现代医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本文论述了古代中医医德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古代中医医德思想对现代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医德思想;医德教育

医德,也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操手,是每一名医务工作人员的从业必修课程。医疗卫生部门各级医务人员在其职业活动的始终务必遵守医德。医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联系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1]。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医疗卫生工作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而良好的医德教育是顺利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与保证。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学会为规范医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分别制定了医德的相关文件与宣言。《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早在19xx年便制定出台,用以规范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德文化,它深刻的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我们要继承传统,这对我们今天的医学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1我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被称为“杏林”的我国传统医学美德,被历代世人所传颂,并得以在医学界发扬光大,从而沉淀为我国最为传统,最为精粹的医学基本准则与道德楷模。

1.1尊重生命的思想

《黄帝内经》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与此有同样思想的典籍还有载入《内经·素向》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这两篇典籍均宣扬这样的医学思想: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避免过错与过失,只有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1毛建雄.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63.

名医孙思邈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辅证医生需要重视生命的珍贵与遵从医德;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医学溯源》一书中指出,“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这些医学名言告诫医务人员务必遵从医德,重视生命的珍贵,这对我们当代医学道德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1.2“大医精诚”的境界

中医同仁们大多都非常熟悉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大医精诚》,该书有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态,无欲不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庶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2]《大医精诚》的 “大”重点表述的是医者高至远大的思想境界,强调医务人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仁慈的胸襟;《大医精诚》的“精”表述的是医者医术方面的内容,强调从医者必须具有高超的医学水平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医学修养;《大医精诚》的“诚”强调医者应该心胸慈悲,精诚为病患服务,至诚至信为病人解除疾病。《大医精诚》的宗旨是从医者尊重医学事业,对病人要高度负责,病人的健康与生命高于一切。《大医精诚》所对蕴含的医学道德与情操对现今市场经济下的医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医乃仁术”的宗旨

儒家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便是“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被我国历代医家奉行为行医的宗旨与基本的医德标准。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准则便是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陈实功也曾提出与此相同的观点,其在《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医者第一“要”为:先知儒理,后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宗旨2薛菊凤.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05.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生命。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天覆地载,万物备系,莫贵于人”。第二,尊重病人。不伤害病人,要求医生力争做到“无一药不通其性,无一方不究其理”,医者需要把把“无一方无出处,无一技无来路”视为其道德准则。第三,“医乃仁术”强调“泛爱众”的思想理念,告诫医者应该对病患抱有恻隐之心。第四,强调良医勿图名利报酬,行医务求心诚意专。 “医乃仁术”医学道德标准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乃仁术”告诫医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仁” “医”结合,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的关怀病患,解除其病痛之苦。

1.4 “普同一等”的原则

我国古代医者贯穿“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从医观念,医者必须一视同仁的对待宾馆,不厚此薄彼。孙思邈认为医者在治病救人时,不应该对病患区别对待。作为一个医生,其基本职要是解除病患疾苦,无论他的身份有多卑贱,家境多么贫寒还是容貌有多丑陋,都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医者应“普同一等”,不管他汉族异族,亲人仇人,聪明愚笨,都应完全如同至亲一样对待。宋代名医生张柄在治病救人时就“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 “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太医的行医信条,贯穿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何其森严,这些高尚的医者们尚且能渗透这样“普同一等”的医学信条,对于今天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该怀着崇敬感激的心里来瞻仰他们。

2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2.1弘扬与发展传统医德

自古以来,我国著名的医者们就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培养,把“医乃仁术”的医学理念作为行医之本,把医德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

会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医德观念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3]在当今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医学道德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医学思想,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本质特征。新的医学道德强调患者利益大,服务质量高,倡导医患利益统一,社会利益和谐发展。

2.2医德教育是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卫生医疗正从公益性事业向盈利性事业转变,医患关系也正由传统单纯的医生与病患关系向服务与消费关系发生着转变。在新的社会制度与法律体制下,病患的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加强,这对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医术上,患者要求医生拥有精湛的医术水平,在职业操守上,患者要求医生具备更加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外资医疗卫生企业纷纷涌入国内市场,给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本土优势,赢得患者的信赖与尊重成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医疗从业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切实维护患者利益,成为提升我国医疗单位核心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2.3抓住学校医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的培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体现的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强调的是在扩大受教育面的同时也不忘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在校学生进行医学职业道德的适当引导是培养从医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好时期,也是节约社会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医学生正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另外一个方面,在校医学生3郑娅.从古代医家高尚医德看医学职业道德教育[J].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44-45.

正处于社会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加强医德教育的引导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医学修养,稳固救死扶伤的医学理念。

3借鉴古代医德教育,加强现代医德理念

我国古代奉行的是师承式医学传授,不仅重视医学技术的传授,也非常重视医德的教育[4]。我们需要秉承中华民族深厚优良的医学美德,倡导“为医以义、行医以礼、淡薄名利、崇尚医德”的行医理念,借鉴古代医德教育,为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

3.1潜移默化,与课堂教学结合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教学过程,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强化。为保证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良好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在进行医德教育的同时结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把道德教育转向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医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也应该与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相结合,鼓励医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考核时不见考核学生的医术水平,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医学道德修养。三是与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内容的真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加强医德培养的必要性。四是与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其道德教育的培养。要做到这四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站在为社会培养高品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高度来进行教学。只有从教学上来规范,才能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2扬长避短,与时代要求结合

4孙志刚.运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美德加强现代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从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现代的医疗服务应该具有现代的时代特征,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应当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学习和借鉴古代名医高尚的医德准则,不可只观其形,而不懂其理,一成不变地效仿只会导致复古和倒退。[5]现代从医人员只有从本质上学习他们的高尚医德,遵从他们高超的行医理念,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真诚、慈善友爱的心,真诚的为病患服务。

3.3把握关键,注重提高效果

医德教育纷繁复杂,我们只有抓住关键的少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知识的涉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学习古代医家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要求医者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不虚假,不伪善; 二是学习古代医家勤奋钻研,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真正做到医术精湛;三是效仿古代医家“普通一等”的行医准则。这是建立病患与医者密切关系的前提,也是为医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修养;四是学习古代医家对待同道的态度,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不相互诋毁,不道说是非,医者相互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做到共同提高,树立良好的行风。

参考文献

[1] 毛建雄.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63.

[2] 薛菊凤.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05.

5方玉荣.试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04(6):84-86.

[3] 郑娅.从古代医家高尚医德看医学职业道德教育[J].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44-45.

[4] 孙志刚.运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美德加强现代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0.

[5] 方玉荣.试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04(6):84-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