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课的结果性评价是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为主体,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直接效果,评价的结果不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主判断,也经常用来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采用的方法和工具是学校中的考试、考查、也包括日常作业等。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和进步。

1.信息技术课程结果性评价的思考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面向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鉴别与选拔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过分强调了评价的区分、选拔与鉴别功能,弱化了评价所应当具有的改进、激励功能,评价的主要目的成了“ 鉴别学

生信息素养优劣”、“向有关人员或部门汇报”的工具。其次,结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将信息技术技能拆分成孤立的知识片断,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对于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方面很少进行关注。再次,结果性评价忽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忽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最后,这种结果性评价是教师以学生的最终考试结果为评价依据,直接评价学生作品成果的优劣,而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学习能力的获得、作品设计的思路创新与过程等方面;很难考查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不能及时有效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所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很有必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特别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它应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发展。

2.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上机考试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考查,上机测试往往受到时间限制,难以设计联系实际问题的综合任务。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考试似乎更多地成了利用计算机编制试题库系统,成了传统考试的简单升级。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设置合理的机试试题,究竟能否将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作品、项目作业按一定的权重来计入考试成绩。在提倡信息技术考试完全采用上机化的无纸化考试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笔试在检验基础知识与概念、原理方面的优势,根据测试的具体内容来选择笔试与机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的方法。试题设置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加强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其次,如何将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作品、项目作业、实践活动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提出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依然是一

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再次,变评价主体的一元化为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学生学习评价中,只有评价对象才对自己有最全面、深入的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发展需要,并且只有评价结果被评价者认同、接受,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成长的作用。最后,提倡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是一种主体导向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几种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格式化记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

表1 我校教师平时上课用观察评价记录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2.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基于发展性评价观所倡导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学习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

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图1我校某学生文件夹电子档案

档案袋评价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是确定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对象;其次,要确定收集内容的次数、频率,确定档案袋及评价程序;最后,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制定交流、保存和使用计划,整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也发挥了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势等。

3.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作品/作业评价是一种间接评价,用作品/作业的水平反映潜在特质(能力、智力)。

学生的作品/作业根据学习任务有一般性作品/作业和项目式作业/作品。学生的作品/作业可能是多媒体课件、网页/网站、动画;也有可能是一个方案、设计图、电子板报、研究性报告等。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搜集、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也可以在测验、考试时设计特定的典型作品设计任务。对学生信息技术作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作品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不能只评价作品的优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品分析大多比较耗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遵循统一规范的标准开展自评或互评。围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投入程度、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制定面向活动过程的评价指标。如果需要对学生活动过程、设计过程、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考查,可以选择少数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之前应设计好访谈主题或问题,制定访谈计划并作好访谈记录。

作品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允许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

(2)允许学生创作各种表现形式的电子作品,教师要对学生创作的思想加以引导。

(3)重视作品完成后的交流、评价与改进。

(4)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设计合理的量规。

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

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

表2 作品/作业评价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多媒体作品制作水平:包括能否准确、合理地应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表达主题;整体布局是否平衡合理;页面设计是否与主题风格一致,界面是否美观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图片、动画的使用是否合理并有助于理解相关文本;是否提供了用于导航和检索的目录页和准确的链接;是否体现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性,例如能将以前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运用到当前任务中,或根据任务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等。

4.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

(1)纸笔测验

优缺点:纸笔测验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施建议:控制信息技术纸笔测验中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短文写作等,以拓展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

(2)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是信息技术课结果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上机考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的独立任务,如软件操作水平测试、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另一类是综合任务的上机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上机活动。

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一定要安排上机考试,设计一定比例的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它信息处理任务,以评价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灵活选用上机考试的题型和考试方式,不能单纯依赖题型单一、只考察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机考系统,避免对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产生误导。

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相结合进行结果性评价是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所学模块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活动。

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例,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

5.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评价,采用非测试型的评价手段。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多元化,是一种持续、动态的评价过程。

表3 信息技术课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说明:以上每个子项为10分,以周期累加后为每周期的总分,四个周期的总评为学期总评,根据学期总评分,参照以下标准评出相应等级。 等级标准:

A--优秀(90-100)。所有的作业完成的都很好,例如,如果作业是要求创建一个表格,而学生不仅仅是创

建表格,而且还学会怎样创建表的边界;或者在一个多媒体项目中,仅仅要求把文字、图像链接起来,而学生还把视频、动画链接进去等等;学生的认知成绩和上机考查成绩都很好。

B--良好(80-89)学生能够完成所有项目的要求,并且各项指标良好。

C--中等(70-79)学生做了所有的项目,但有些地方没有完成或不合适。

D--及格(60-69)一些作业没有完成或成绩很差;经常达不到考核标准。

E--不及格(0-59)重要的作业没有完成;不符合考核标准

6.反思性评价(自我评价)

反思性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客观、开放的评价过程中,根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与教过程的合理性、学与教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即时生成的信息,主动反思、不断调节学与教的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与教师的学会教学相统一的发展性评价方式。

学习日志:学习日志是指学习者将自己每天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知识时的思考过程、阅读的书籍等记录下来。这种书面表达能使学习者放慢思考的速度,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另外,日志不同于写作,不注重句子是否完整,语法是否规范,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就行。

学生反思问卷设计

指导语: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面,并根据自身情况评价自己。

①学习前明确学习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时间安排。

②学习前做好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心理准备。

③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

④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⑤小组活动中控制自己不受干扰,顺利完成任务。

⑥学习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⑦听讲是弄清教师讲解的思路。

⑧学习活动后,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及时检查。 ⑨学习活动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改善学习效果。

⑩学习活动后,及时总结自结果学习经验教训,重视学习他人的经验,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结果分析用表格的方式清晰明了,《动态网页制作》案例中自我评价表格。

表4 自我评价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图2 评价方法图

按照教学评价的理念我们把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应用型的年轻学科来讲,我们要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让这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不单只看重最终测试的成绩,要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方法来深入透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及时的了解学生存在哪方面的不足给与指导。过程性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树立过程性评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过程性评价,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1]梁亦民.中学信息技术课过程性评价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2004:5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建议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鉴别功能

一方面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鉴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

3.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能依靠单一的评价方法,应该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评价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评价到学习结果;既能评价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能评价到态度、情感、动机。

认知领域以书面考查为主(如作业、课堂提问),操作领域以上机操作考查为主。学生成绩核定由学生电子作品和个人学习档案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

采用成果与过程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电子作品集评价多采用学生间的主观评价,如让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作品,集体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知识,认识自我。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重点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以学生在实际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美国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评价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真实情境中设置真正的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5.评价方式应该具有任务性,情境性,挑战性,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文化环境相结合

如学生在学习了浏览网页、下载信息和在BBS中发表自己言论的知识点后,我们可结合他们社会课上学习的《苏州园林》一文和即将赴苏州春游的契机,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介绍及评论,将各种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通过自己整理、加工,加上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话在学校BBS上发表一篇图文并茂的“苏州园林大写意”。要求有自己的特色,避免雷同。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每人至少还要对3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杨绪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 于颖慧.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3)

[3] 李成,李振华.档案袋评价在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4] 顾建军,李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胡新强.基于学习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J〕.希望月报,2007(7)

 

第二篇: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指导意见

(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它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内容

1.信息(含多媒体)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报章杂志、书籍、图画、照片、电话、电影、电视、雷达等)给学生形成(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信息与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信号等)的直观概念,以及单一媒体和多媒体的直观概念。

2.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使用的具体例子(比如学生成绩汇总统计)给学生信息系统的直观概念(信息源(学生考卷)、信息采集(认课教师记入/录入记分册))、传输(送交教务处)、处理(成绩汇总、统计)、应用(输出

结果交校长和任课教师)。

3.信息工具

通过常见信息工具给学生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工具的直观概念,以及单一媒体处理工具和多媒体处理工具的概念。重点为计算机。

4.计算机的应用

以应用领域(如工业,农业、教育等)为主,兼顾处理类型(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应用,以及(当代社会)信息化的概念。

5.计算机的组成

了解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主要部分组成。(就具体设备让学生)认识硬件子系统中的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主要组成。(就具体应用例子让学生)认识软件子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6.计算机的使用

开机和关机。

通过文件夹和文件的打开(和不完整的简单)使用(比如打开

Windows中的游戏并试用)初步掌握鼠标的使用(单击、双击、拖拽)。 (借用记事本或写字板,通过输入)认识键盘、掌握键盘的基本操作(含指法)。

用“拼音”方法输入汉字。

了解使用计算机应注意的基本安全事项(文雅、清洁、电源安全、软盘和光盘的正确取放保存)。

模块二 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

指导意见

(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的概念

通过(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任务与需求(打开文件、组织文件、存取文件、输入输出等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任务和基本功能。

2.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了解Windows是一个视窗(可视化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了解开机与关机时同时就启动与关闭了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正确的关机方法。

3. 桌面、图标、任务栏

认识Windows的界面、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创建快捷图标。

4. 文件与文件夹的打开与关闭

从我的电脑、开始菜单、资源管理器打开文件。用关闭按钮关闭文件。

5.窗口操作

最大化、最小化、还原窗口、移动窗口。菜单与工具条的使用。滚动条的使用。多窗口的切换。

6.文件与文件夹操作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指导意见

(1) 绘图工具的使用。

(2) 图形的制作。

(3) 图形的着色。

(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教学内容

1.任务与需求描述

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画一幅画),分析需求(绘制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条、直线、矩形、椭圆,以及填充颜色等),并借此使学生获得图形图像处理(这样一类信息处理问题)的直观概念,以及相应的处理工具(图形图像软件)的需要。

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指出完成所提出任务的软件的特点,基本功能,常见软件(“画图”软件、PhotoShop等)。

3.“画图”软件概述

“画图”的启动与界面。菜单、工具箱、颜料盒、画图区。

4.任意曲线的绘制

用画笔与刷子画图。刷子与颜色的选取。用颜色填充。

5.几何图形的绘制

直线、曲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等。前景色与背景色。

6.图形编辑

放大与缩小。移动与复制。

7.图形的存取与输出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指导意见

(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教学内容

1. 任务与需求描述

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作文),分析需求(输入文章的题目与各段文字,对输入的文字进行增删改与段落调换,改变字体字号,以及插入图画,设置纸张的大小并打印输出等),并借此使学生获得文字处理(这样一类信息处理问题)的直观概念,以及相应的处理工具(字处理软件)的需要。

2.字处理软件

指出完成所提出任务的软件的特点,基本功能,常见软件(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等)。

3.Word概述

Word的启动与界面。菜单、工具条、编辑区、视图。

4.文章的输入、简单编辑与保存

文字的输入、符号的插入、字体字号的设置、文字的增删改、剪切、

复制、粘贴。文章的存取。

5.编辑与排版

图形的使用,图形图像的插入,文字修饰。

6.文章的打印输出

纸张设置,页面范围与打印份数设置,打印预览,打印。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指导意见

(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教学内容

1.网络的概念与功能概述(含Internet)

通过描述与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含局域网(教学网与校园网)、广域网、因特网),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的传输、交互、共享)、因特网、以及因特网的主要服务(信息浏览与电子邮件等)。

2.信息浏览与浏览器IE概述

通过例子与描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浏览,获得地址、网页、链接的直观概念,以及浏览器的概念。

3.网页浏览

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拨号入网、启动IE、输入地址、浏览、断开连接,关闭IE等操作和设置默认主页的能力。

4.收集网页中的文字与图像信息

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收集网页中的文字和图形图像信息(到Word 和

“画图”文档中)。

5.建立电子邮件信箱

用IE建立自己的免费电子邮件信箱。

6.Outlook Express概述

(IE的)Outlook Express的启动、界面、收件箱、发件箱、发件人、主题、收/发件时间。

7.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

邮件的接收与阅读。收件人、抄送、主题、信文的书写。邮件的发送。带有附件的邮件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教学内容

1.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具体例子,让学生获得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直观概念,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广泛应用。提出一个具体任务(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态效果的多媒体作品制作任务)。

2.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

根据多媒体作品的需求,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所应具有的基

本功能。介绍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等)。

3.PowerPoint概述

PowerPoint的主要用途(多媒体幻灯片)、启动、界面。

4.图文幻灯片制作

5.图文幻灯片编辑

6.动画与声响效果

7.多幅幻灯片作品的制作

8.作品的演播

初中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 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 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 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 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 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 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指导意见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Windows操作系统

2. 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 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 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指导意见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

1. 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2. 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 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 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 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指导意见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教学内容

1. 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的应用。

数据处理软件。

2. EXCEL的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与退出。

EXCEL的用户界面(窗体、单元格)。

3. 表格文件的创建

表格的创建、打开、存储。

数据的类型。表格数据的输入。文字、数字、公式、日期的使用。

4. 表格的编辑

数据的编辑。格式的编辑。

5. 数据的表格处理

最大、最小、平均、求和。

数据的筛选、排序。

6. 统计图表的创建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圆饼图)。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指导意见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网页制作。

教学内容

1. 网络的概念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网络协议。

网络系统的构成(传输介质、接口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

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文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 因特网的接入

拨号上网。

4.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5. 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6. 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7. 简单网页的制作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组织和展示。

教学内容

1.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 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

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 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 文字信息的制作

5. 图形信息的制作

6. 图象信息的插入

7. 声音信息的插入

8. 影视信息的插入

9. 动画效果

10. 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指导意见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教学内容(无)

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 信息

信息、媒体、多媒体的概念。

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之一。

2. 信息处理

信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处理类型(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5.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6.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信息的表示。

7. 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指导意见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操作系统的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

2. 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 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 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系统维护与数据备份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指导意见

(1) 文本的编辑。

(2) 其它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教学内容

1. 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2.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 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 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数学公式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 特殊效果的处理

6. 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分栏。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指导意见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6) 网页制作。

教学内容

1.网络通信基础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含现有的主要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物理网络、逻辑网络、虚拟网络、应用网络。

网络的拓扑结构(总线、星型、环型、混合)。

网络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文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网络的构成。

传输介质与网络布线。内网与外网。交换与路由。防火墙。网络管理。

4.拨号上网的配置与使用

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5.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6.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服务器。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7.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8.简单网页的制作

HTML语言简介。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指导意见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建数据库的组织与利用。

教学内容

1. 数据库的概念与初步知识

数据库的概念、意义、作用。

数据库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查询)。 数据处理的特点。

数据库的的组织。表、记录、字段、值。

数据的关联。

数据的处理与使用。

数据库软件(平台)及其主要功能。常见的数据库平台。

2. Access的启动与用户界面

3. 新建数据库

4. 创建新表

5. 数据的录入与编辑

6. 数据的排序、查找、统计

7. 报表(含图表)的创建与打印输出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指导意见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

1. 程序与程序设计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

2. 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问题的算法表示)

提出问题-寻求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投入使用。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 VB概述

VB的启动与集成开发环境。

VB的特点与功能。

5. 利用向导编制可执行程序

6. VB语言与编程

变量、常量、数组、集合、函数、过程。

顺序、分支、循环。对象。

7. 窗体的使用

菜单设计,工具条设计。

8. 应用举例(算法的程序实现)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教学内容

1.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 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含单一媒体专用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 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 文字信息的制作

5. 图形图象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6. 声音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7. 动画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8. 影视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9. 超链接

10. 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与Web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指导意见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