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听、评价一节语文课

怎样听、评价一节语文课

一、 听课的意义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

(1)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

(2)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总之,经常听课,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听课的特点

(1)目的性 :为什么要去听课? 听什么样的课? 要解决什么问题? 听课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理论性:听课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听课人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做基础,才能听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才能对所听的课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怎样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听什么? 怎样听?

(1)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2)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

(4)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

(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

(6)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 看什么? 怎样看?

(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

(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总之,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谈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就要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在板书和学生在演练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在练习时,就应以思考为主等。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下面就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

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

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

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第二篇: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

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

——并点评严陵镇片区教研课之《纸船和风筝》

威远县新课程改革试验学科指导组 夏正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参与课程试验的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们的课堂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姿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我们毕竟处于试验阶段,许多东西正在摸索之中,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正是如此。

那么,怎样评价一堂课?怎么评价一堂语文课呢?

我们现在唯一可以依据的东西,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只要吃透《标准》,用《标准》衡量我们的课堂,就不难作出一个判断了。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注意了课程的延伸,课程的拓展,或者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纸船和风筝》的设计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样思想。如“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式和朋友和好是最好的办法?”,就适当利用了家庭教育的资源,使课程得到延伸。

二、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1、学习方式的变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体现。

《纸船和风筝》有一定的体现。如讨论“你和朋友吵架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你们重新和好呢?”学生合作研究起来。但似乎深入不够,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2、语文素养的提高。

A、情感的培育。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喜欢语文,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纸船和风筝》教学中反复品读小熊和小松鼠互赠礼物后心里都“乐坏了”这个环节,我认为很好。学生通过读,感悟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 1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B、能力的发展。

尤其是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读写结合发展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习惯培养,表达欲望,互动最好,全面参与。《纸船和风筝》有两处设计有明显体现,即1、“如果你是一只小松鼠,你会给小熊说些什么?”。2、“如果你和好朋友吵架了,你会说些什么,让你们重新和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但前者学生参与面窄了一点,小熊和小松鼠可以互动起来,这样效果更好。

朗读能力:朗读方式(默读、诵读、略读、分角色读、品读、赏读、精读、创造性朗读等等),朗读要求,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时间要保证。《纸船和风筝》读得很充分,方式也多。

积累能力:古诗文的背诵小学为160篇,另外还有大量的“读读背背”。“读读背背” 既有古典诗文,也有名言警句。既有成语、短语,也有格言、箴言。内容相当丰富,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负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蕴涵着悠悠古国的人文精神。

从编排的目的看,重在体现一个中心目标,即“积累”。积累的,不单纯是词汇,更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通过潜移默化,循循善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精神的美!多读多记,默默感悟,久而久之,必会领悟其精髓,净化其心灵!

从教学的要求看,其实题目上早已揭示。无非就是两点,一读二背。能读通读顺,能熟读成诵则可。完全不必拔高要求,咬文嚼字,深知其意。说句不一定正确的话,“不求甚解”正好。会读了,会背了,再到生活中去感悟吧。天长日久,自然了然于心,运用自如了。

当然,教材只是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教材而已。更多的资源还需要我们教者自己去发掘。

《纸船和风筝》教学中,有关“漂流”和“飘荡”的那个句子,很美,学生的反复朗读,体现了积累。但还可以更好些,比如学生背诵啊,摘抄之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纸船和风筝》教者因陋就简,使用了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手段。如剪贴画,卡片等,使板书也很活泼、精当。

2

其中比较“漂流”和“飘荡”这两个词语的设计,也很精巧。一是有层次感,有词语到短语,再到句子。二是重点在读中悟,不去机械讲解意思。三是体现了一定的积累。

四、教学效果。

《纸船和风筝》从总体看,教学效果比较好。老师各自去体会,不再赘述。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