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马哲论文

我思故我在

------观《异次元骇客》有感

简介: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是该片的引子,更是通篇所要传递的信息。思想决定了人的存在,世间万物在人们眼中所呈现的认知无非都是人类自己所定义的存在罢了,当然这也包括了人类对自身的定义。而作出这些定义的就是人本身。有人会思考,万物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上帝知道。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的话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赞扬和推崇。从哲学开始以来,哲人们遍开始了对思维的探知,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无法辩解。

正文:

《异次元骇客》中,20xx年的人类,能用计算机模拟出虚幻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让虚拟世界的人物具有了感情,恰恰是这样对思维的蔑视,对自己的存在意义的玩弄。“亵渎本该尊重的东西本身就是自取灭亡”,片中虚拟世界的人物创造了另一个虚拟世界,而当他冲破世界的边界时,面对那一道道网状的电波线,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时的哪一种无奈,心酸和彷徨。那样轻轻的就可以击溃无论多强大的内心。

--为什么我看到你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我们见过,在另一生中。

这是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我们此刻也是存在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等到哪一天我们发现事实的时候会不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那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已经不再存在了。相信很多看过《盗梦空间》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我们此刻就存在于一个很真实的梦中,永远不会醒过来。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想的太多了,难怪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造物者对待被创造的生命的存在一种蔑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思考人类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到底谁是真实存在,是谁存在于梦里。谁又知道也许当人们最终到达世界甚至是宇宙的尽头时,是否会看到如电影中男主角所看到的一样的惊人景象,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但正如电影中的那位警探,即使在知道了真相,他依然继续着他的生活,因为他坚信既然自己活着,就有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将思想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同样,中国儒家代表,新学创始人王阳明也主张“知行合一”。这些都是中外哲学史上人们对于思想于存在的探知,本质上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相同的。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

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而是更加广义上的思维活动,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深究的范畴。

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贝克莱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但也是最晦涩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的争论,但是统一的是它是哲学研究的基础,跨越了整个哲学范畴。再比如心学中所争论的知行合一,也是重点阐述了认知与行为的观点,其实中国思想中的很多的观点都和国外的哲学理念相一致。这也更加说明了“我思故我在”观点的正确性。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我为何存在以及我存在为何,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为何存在”已经归结到人神论,西方人主张是上帝创造人,恰巧西方哲学也普遍接受这一观点,中国则认为女娲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人类之母。而“存在为何”则是人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究。回到影片的层面,当主角面对世界尽头时候,发现自己也是虚拟的一段代码的时候,或许他所思考的就是我为何存在的问题。倘若他能像那个警探一般清楚的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也不会流露出那般心酸的表情,恐怕没有人可以抵抗哪一幅画面。

柏拉图曾经主张“真实的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如今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技似乎开始在证明柏拉图的说法,“虚拟的世界”开始左右“真实的世界”,那个时候人们再去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时候恐怕就要开始怀疑自我存在的真实性了,迷失了自我,便永远找不到存在的痕迹。但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又如何明白意识中的“真实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而思维包括了这些基本要素,所以在世界哲学史上曾经有过思维是否以事物而存在的争论,后来被归结到形而上学论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思考与存在的关系,总之是各执一词,但是总有一种说法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从而成为信仰。我所阐述的仅仅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接受的结论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第二篇:论文-我思故我在

论文我思故我在

我疑故我思

——浅谈现代文阅读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宿城第一中学

张海松

我疑故我思

——浅谈现代文阅

读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质疑 个性化阅读

摘要: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能力极为重要。而学生只有具备了质疑能力,他们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本文就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我认为在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我疑故我思。”

如果你问高中生,语文考试中他们最怕的是哪一项,他们或许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阅读理解。因为他们虽自诩读过不少书,做过不少阅读理解题,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每每考试时阅读理解的得分情况总不容乐观。诚然,影响他们阅读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质疑能力,缺乏独立思维的意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与技巧,必将受用无穷。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在阅读是往往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十分有效的问题。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原因值得重视。第一,“满堂讲”、“满堂问”的“填鸭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难逃其咎。这种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早就引起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质疑。吕叔湘先生早在19xx年与《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尖锐指出:“十多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光,岂非咄咄怪事!”尽管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层出不穷,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教师包办过多的现象还是屡有发生。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翻身做主体”,有些教师仍旧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指挥棒”,这些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仍旧只有教师一人的声音和学生勤快而又单调的落笔的沙沙声。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忘了问“为什么”,焉能主动提出问题,谈何“养成质疑的习惯”。即使有些教师出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让学生自读,努力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但也常常是布置思考题、帮助对答案,不知不觉形成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难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第二,现代文阅读以标准化答案来评价阅读效果的考试模式,违背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思维的特点,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这一考试模式下进行的反复的阅读训练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了学生阅读的信心,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积极的动脑筋想问题,以致培养学生质疑能

力成为空谈,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很不好。

只有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心得,增强自信心,想读,爱读,积极思考,在阅读中生疑并渐渐学会就阅读的内容设疑,最终达到培养质疑能力的目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吕淑湘先生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里明确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使学生自觉钻研,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这比在阅读教学中“细嚼”、“满堂灌”、单纯传授知识又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至关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充当何种角色值得探讨。

学生自小本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是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在教师的过多包办下逐渐不敢问,不需问,不会问了。因此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形成良好的主动思考习惯,回归勤思多问的本源尤为重要。当然,教师的态度和角色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放手,大胆让学生去读书。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从而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阅历、情感方式,对阅读的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为求得规律性的认识,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质疑能力得到培养并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就“解放”了,就可以进行“牧羊式”课堂教学。相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创设种种条件,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质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开阔眼界。

为使学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先强调“名著无闲笔”,指出阅读名著从细节处着手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根据教师的提示,运用这种策略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小说在描写林黛玉看见贾政的炕上是“半旧的”靠背坐褥,“半旧的”靠背引枕,“半旧的”弹花椅袱,这三个“半旧的”描写似乎跟贾府这个贵族之家极不相称,学生必然会质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课文,比较贾赦家的就不难理解:这三个“半旧的”,主要是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旨趣,同样是封建贵族老爷,贾政不似贾赦那般追求逸乐,而是不事奢华。曹雪芹从侧面寥寥几笔,互相对照,两位荣府家长就已经呼之欲出了。同时也表现了林黛玉观察的仔细,为人的小心。

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质疑空

间,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深入研习。在教学必修2散文单元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是写景抒情性质的散文名篇,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比较阅读。独立思考后,学生会产生种种疑问,这两篇写景性的文章,所写景物有何不同?分别要表达什么人样的情感?作者分别是如何布局的?在写景抒情过程中,又都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和修辞?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并就问题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快就能被学生掌握,于比较中质疑,于质疑中获取知识,轻松而高效的完成阅读。

其实每位成熟的教师都会因势利导,创设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质疑的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提笔至此,我有些犹豫,似乎本文以“我思故我疑”更为恰当些,因为只有学生独立思考了才会提出问题来。其实到底是哪一种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语文新课改的高呼声中,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敢放手,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讲究引导的艺术,让学生更主动的更深入的去读书,质疑,思考。到那时,学生和我们都会发现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敢质疑,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二期程红兵《张开大嘴奔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年第1-2期杨彦利《感受个性

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