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

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感悟和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即一句话: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尤为重要。以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以品德教育为主线,引导儿童学会做人;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学会学习。

品德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心灵的感悟,道德概念与规范的逐步内化,从而形成道德认知结构,提高道德评价能力,指导道德行为习惯的最后形成。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品德体验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它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它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求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界定

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以课堂与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起学生的亲身感受从而达到心灵的感悟与行为体验,从而指导个人行为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学生参与为主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则并非单一地说理传道,而是充分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生动的教学语言,有趣的游戏活动,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做好体验的准备工作并引导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悟道理。教师本着充分尊重与热爱学生的前提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亲切感人的言语面对学生,为学生提供发挥其主体性的最佳环境。

2、以回归生活的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为基础

社会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只有离生活越近,体验才越深刻,感悟才最真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用

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

3、以个人行为体验为深化

学生通过身心的加入达到情感的体验,运用情感的辐射、驱动、渗透、引领,将道德概念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然后将道德知识迁移到新的道德情境中,转化为道德评价能力。而开展课后系列活动创造实践的机会,是引领学生将道德认知与评价转化为道德行为,在行为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带给自身的愉悦感受,最终使道德规范成为儿童道德的自我需求的最佳途径。有了实践活动的承载,体验学习的最终价值才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的活生生的学科。

4、以真实而及时的行为评价为激励

体验式教学倡导陶行知先生 "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因此评价中也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实践活动为载体作出态度与成绩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学生每单元即每一主题学习一评价,做到评价及时,有根有据。评价主体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分别担任,体现以学生参与为主、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思想,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程度的统一。通过上述有效评价激励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情境体验

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老师可以借助于创设情境的手段,借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并导入活动主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更能打动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境的创设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二)行为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品德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便是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缺乏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情感无法体验、无处生产,学生的道德认识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无法形成。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因此适合于儿童的实践活动,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具有核心作用。而"活动"这一外化的形式指向于学生便是其自身的一种行为体验。"体验式教学"中的"活动体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因此,在"体验式"思品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总是围绕德育主题设计一些课前、课中、课后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者在活动中体验,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主动发展。

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过程。因此评价"应本着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把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作出符合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①,不强调作终结性评价。

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其教学效果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包括道德的辨析、行为能力与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方面。"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②。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学生个体发展。因此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智能"③。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评价宗旨,设计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体验式学习情况评价表",如下:

评价表中体现了三方面的内容:(1)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参与活动表现、学习评价四个方面(2)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3)行为表现记录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过程

本评价表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并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兼有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个性化方式的共同参与。因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在情境中、生活中、行为实践中的体验,体验既是一个过程,又是结果。因此在评价中同样重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态度、活动表现及实践结果的评价。此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只有在获取触及深层情感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优良的品格才能弘扬,能力也才能提升。因此其评价过程也让学生成为自我行为评价和同学间行为互评的主体。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知耻而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每学期四单元的编排,一单元评价一次,"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表现"三栏在过程中评价,而"学习评价"放在每单元主题实践活动后即单元结束后进行活动作业评价,因此有四次活动作业。四个单元四次评价着眼于学生在前一次评价的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

1、学习表现

分列"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为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描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程度与思维的活跃程度;"认真倾听,乐于合作"为合作习惯的评价,主要描述在课内、课外学生的合作行为习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作业"为作业表现的评价,主要描述学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主动性、自觉性及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估。其评价主体为学生,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否认真听讲、认真参与讨论、体验活动;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讨论与交流;是否与小组那同学愉快合作、认真倾听、共同讨论;是否认真完成作业等等。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评价结果的表达采用涂星号的方式进行记录,星号分为优、良、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优"填涂四颗星,"良"填涂三颗星,"合格"填涂两颗星,"须努力"填涂一颗星。

2、学习能力

分列"交流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两项。评价主体为同学,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互评方式。通过同学间的长期接触、观察,对学生在课堂交流、问题讨论、收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同学间的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同学的优点与长处,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强调自我反思,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客观性、公正性。其评价结果的表达同上,也用涂星号的方式进行记录,星号分为优、良、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优"填涂四颗星,"良"填涂三颗星,"合格"填涂两颗星,"须努力"填涂一颗星。

3、参与活动表现

主要描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认真程度。低年级重在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中高年级重在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评价。评价主体为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如居委会负责人等,具体视实践活动涉及的区域和对象而定。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及表现的评价,强化体验活动中获得的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其评价结果的表达同上。

4、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

为教育的各方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各方均可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家长指导的建议与要求,给予各方发挥主体作用的途径,这里尤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交流,希望借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道德发展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5、学习评价

着重从活动作业方面记录。因为道德知识的真正获得最终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激发道德情感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因此行为表现是体验式教学模式最终要考察的。活动作业自然而然就成为体验式教学考察的成绩。体验式教学重在参与和实践,因此学生活动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完成过程中合作参与的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的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都

以"认真""较认真""须努力"来表述,以态度评价的表述方式来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充分肯定学生所作出的努力,鼓励学生积极的活动态度。有态度必有成果,这就是我们品德教育的育人根本。

四次活动作业可采用档案袋一人一袋积累,学期总评成绩便是四次活动作业成绩的累积,评价结果的表达以等第制的形式(优、良、合格、须努力)记录:三次"认真"为"优",两次"认真"为良,一次"认真"一次"较认真"或三次"较认真"为合格,两次"较认真",即剩余两次"须努力",总评就为"须努力"。

6、行为表现记录

是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差异而采用的个性化评语式评价方法。可以记录评价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后,是否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行为以及突出的进步或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与班主任的评语、少先队的争章活动等适当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第二篇: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

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