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综合评价指标2

商业银行综合评价指标

一、资本充足状况评价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银行对资本的管理情况

二、资产安全状况评价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

2.估计贷款损失率

3.最大单一客户、集团客户授信比率

4.拨备覆盖率

5.非信贷资产损失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

3.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有效性,是否建立完善的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包括贷款“三查”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

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6.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评价

(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公司治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1 -

1.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

2.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

3.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

4.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5.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及问责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文化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控制行为与职责分工

4.信息交流与沟通

5.监督与纠正

四、盈利状况评价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利息回收率

4.资产费用率

(二)定性因素

1.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

3.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评价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率

2.人民币超额准备金比率

3.外币备付金率

4.(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5.外币存贷款比例

6.净拆借资金比率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的调配情况

3.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情况

4.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 2 -

 

第二篇:不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比较分析

不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比较分析

一、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及影响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取款需要,就会使存款人对市场信心不足,担心其存款安全,集中从商业银行提取存款,形成“挤兑”风险;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就会失去赚取利润的机会,对银行来说也是一种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冲击力大,可能触发支付危机,甚至诱发金融危机等特点,而被誉为“商业银行最致命 ”的风险。因此,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及时、准确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流动性风险是财务领域经常关注的问题,流动性不足往往是企业财务上发生困难的征兆之一。无论是金融还是非金融企业,都存在流动性风险,但对市场流动性创造者的金融企业而言,流动性风险的危害要大得多,很多金融企业都是由于流动性问题导致破产清盘。金融机构由于流动性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会严重打击债权人或投资者信心,损害企业信誉。金融机构有着防范金融风险的强烈需求。

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 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 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 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 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 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 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 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 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 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xx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xx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 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xx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xx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xx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却发生重大变动,其当年新增量占比由20xx年的51%上升至20xx年的94.5% ,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则从89%上升至90.3%。 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将导致其流动性缺口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二)资产流动性风险分析

1.贷款比重分析: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贷款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其在资金运用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从19xx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xx年的78%下降到20xx年的70%左右,表明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更加多元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70%的贷款比例与国际知名银行相比仍然过高,花旗、汇丰等国际著名银行的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努力降低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 2 .贷款质量分析:不良贷款率过高。

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可实际周转使用的资金减少,资产整体的流动性大受损,因此不良贷款情况也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率过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不良贷款的问题与以前相比有所好转,但是比例仍然很高。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止到20xx年9月30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为

13.37%,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6998亿元。 不良贷款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3.现金资产比率分析:现金资产与存款的比例不断下降。

商业银行的借入资金必须按期还本付息,否则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可直接用于应付提现和清偿债务的现金资产。作为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强的现金资产,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债务清偿能力,防范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金资产的比例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就越强;现金资产的比例越低,流动性也就越弱。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由准备金和库存现金两大部分构成。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从19xx年到20xx年以来,现金资产与银行存款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以上对资产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逐步多元化,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这无疑会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过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大大折扣,再加上现金资产比例的不断下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依然严峻。

(三)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

1.存款比重分析: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如果商业银行的负债过分依靠存款,那么一旦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公众信心受到打击不能及时获得新增存款,其到期债务就难以支付,流动性风险就有了爆发的可能。所以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越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图二中可以看出,除了20xx年的比重比20xx年稍有下降之外,其他的年份,存款在资金来源中所占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xx年的86.7%上升到04年 6月份大约9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存款的资金来源结构,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异常严峻。

2.存款结构分析:活期存款比重不断上升。

存款结构主要是指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的比重,活期存款比例过重,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短借长贷”的期限结构错配现象,即用活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资本充足率分析:资本充足率没有达到监管标准。

银行资本金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化解各种风险、维持经营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单就流动性风险来讲,资本充足率越高,流动性风险就越低;资本充足率越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高。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整体上还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要求: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xx年底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左右,其中中国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13%,四大国有银行中,截止到20xx年9月份,只有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达到了8%的要求。偏低的资本充足率, 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从商业银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角度来分析,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下以及活期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比重的逐渐增加,都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些流动性指标已经与以前相比已经逐渐好转,比如存贷比的逐年降低,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的不断下降,以及不良贷款处置速度的加快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这些指标的好转,无疑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动性风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指标逐渐好转的同时,一些流动性指标也在恶化,比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现象的日益加剧,资金来源过分依靠存款,现金资产比例的不断下跌以及存款结构的失调,这些因素又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总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流动性风险。如何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改变目前资金来源过分依赖存款的单一局面,从而避免发生“挤兑”危机;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断补充资本金,增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在资金运用方面,要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在保证资产收益的同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努力优化信贷结构,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提高资产的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的发展。

流动性问题是世界各国金融领域中尚未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流动性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尽管我国银行业目前流动性状况尚可,但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将来银行流动性问题必将出现。如何应对?通过对国际银行业流动性管理分析比较,得到启示: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需要监管机构的外生性管理,更是银行业的内生性管理;既要依靠货币市场又要借助资本市场。

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资金需求的能力。包括保证银行债权人得到偿付,兑现对客户的贷款承诺,把握任何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避免非意愿性的资产销售,减少银行筹措资金所支付的风险溢价。国际银行业非常重视流动性管理,我国也于19xx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及有关规定,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式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策略,流动性管理提上日程。20xx年中国银监会又将流动性状况与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等一起纳入股份制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中,对银行经营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能否证明银行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商业银行自身必须积极寻求新的途径来防范和化解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国外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仅凭流动性指标不能说明问题,它必须同安全性和盈利性一起考虑。尤其一些合规性强、风险敏感度低的流动性指标必须取消:如存贷比率只考虑了存款和贷款的总量而忽略了它们的具体构成要素,忽略了存贷款利息和本金在现金流上的时间差异性,往往缺乏可比性,如国外银行的存贷比率远高于我国银行,并非我国银行流动性好于国外银行。还有拆借指标不仅不能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还抑制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拆入比4%限制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

拆出比控制在8%以内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降低了银行盈利,监管机构应该监控拆出资金的质量风险,而不应该将其与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存款挂钩。再如120%的中长期贷款指标限制,将严重制约商业银行正常的流动性管理和盈利的获取。

银行流动性管理不能仅依赖中央银行的外生性管理,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的内生性管理。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主要靠外在推动,靠央行强制,中央银行会根据普遍或平均情况,制定统一的标准,而各商业银行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不同,执行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如果流动性管理是自主决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结构、不同所有制的银行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具体操作办法、管理重点、指标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区别,采取最适合自已、最有效的具体管理策略。内外管理双管齐下,才是最优。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十分必要。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为了保障存款人利益而容许没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利用存款人及政府的资金继续冒险经营,其后果会更严重。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公司会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有效的经营辅导,建立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改变货币市场活动与国内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脱节的现象。如果国内货币市场发挥正常功能,可为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一个有效工具。一方面,继续完善已有的以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体系,逐步消除市场分割,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尤其是国债,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使其成为信用拆借手段的一部分,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头寸调剂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这样通过货币基金所聚集的资金大部分还将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可以规避由于存款搬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传统流动性管理方法往往通过在货币市场买卖短期债券和拆借短期资金来调节流动性,其实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商业银行流动性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致使银行负债结构波动较大,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资产证券化是西方商业银行常用的流动性管理手段。首先,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难流动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其次,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成批量、快速地将不良资产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第三,证券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从资本市场获取流动性的渠道,机构投资者和大量个人投资者对宏观环境的判断及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各不相同,从而可使商业银行获得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证券化产品市场的扩大使商业银行也可能投资并持有这些产品,从而增加流动性管理工具。所以要尽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同时加快相关的法制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