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粗浅认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粗浅认识

庄 力

摘要: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因此,判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看学生考分的高低,更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本文从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出发,探讨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象,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培训,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和问题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为此做出很多努力,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存在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扩展与延伸,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一个因循守旧的高中语文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中毕业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知道我们从事教育改革活动。首先,新课程非常关注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出现程序化、机械化、模糊化、混乱化、思维化等种种问题。其次,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导入设计的认识,仅限于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导课环节的其他重要功能,有的教师容易因循守旧,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但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将课堂完全放给学生,随着学生的兴趣展开课堂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混乱无序。

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要切实解决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承的人文意蕴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课堂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关键。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考试分数,更能够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优秀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

三、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设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度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导师生的教与学,有

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进行三维目标的整合:(1)掌握鉴赏散文的初步知识并形成能力;(2)学习综合运用朗读、圈点、评价、讨论等学习方法;(3)养成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另外,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发掘学科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综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从文本本身、文本向外拓展处出发,通过课堂现场对话,寻求“生长点”。

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2.课堂导入精彩化

导课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导语的设计除了要为讲解课文环节做好铺垫外,还要与结课环节做到首尾呼应,使整篇课文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如《长亭送别》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展开联想,说出他们所熟知的爱情故事,老师再总结概括:“从关关雎鸠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厢记》讲述的是富千斤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而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这样的导课不仅让学生们回顾了学过的相关课文,也交代了本课的主题,将作品的主要人物拉到了台前,学生们会有意识地将《西厢记》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他们以前所知的爱情故事中的主角相比较,从而达到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分析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的目的。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

3.学习过程自主化

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课文,获得最深切的感受和理解。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应是对话关系,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授《我与地坛》时,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人生经历和创作情况,介绍时不对其人其文做任何评价,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交流自己初读文本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集中关注的文本内容再行归纳整理。然后再指导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前提下,回忆自己所阅读过的关于体悟母爱的文字,谈谈个体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困惑;尝试与课文中体验母爱的文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表现情感、借助物象、选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知道当教师采用灌输教学方式时,他们往往就是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听课、练习和诵读,接受教材中的知识,问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当教师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时,他们就必须指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再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热烈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4.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发展,促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比如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王维的《山居即事》的表达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先写下答案,然后同桌交换互评,对照正确答案模仿阅卷老师,酌情打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起不到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

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施。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兼顾终端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观的一大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这对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从实验区学校的实施情况看,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尚存在如何细化、量化和科学化的难点,在没有提升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价中的权重之前,在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考试自主权、相对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难度很大。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

四、结语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庞大而又繁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尽的,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课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课题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 张云峰

成员: 韩建文 张春胜 王智民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臵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20xx年秋季开始,陕西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这对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实施新课程, 1

既是国家意志,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自己的创见并能与别人相互合作。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弊端,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充分利用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教师、学生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过程中,对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对新问题探究的如痴如醉、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断创新的品质,适应社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实际上就是力图改变孤立呆板的、封闭陈旧的课堂教育模式,创立开放式的教育体制。由此,探讨新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地推进,关键是看广大教师能否改变教学观念,能否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贯彻新课程的思想,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的目的。

我市经过新课程培训,已经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就面上而言,尽管起用了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新课程 2

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有必要启动此项研究工作。

二、课题重要概念的界定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提高教学效率”即“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

●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所强调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 3

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6、“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教学的方向和原则,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和规范。

三、课题的支撑理论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的直接产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学效能核定,否定教学是教师一种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的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素质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 4

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环境或情境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不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起关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序列的。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为现在教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心理学、教育学意义上的坚实基础。其中观点值得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基于全省统一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背景,主要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角度的科学选择和实施策略选择。前者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后者主要指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还包括教学准备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不求“面”上全面展开,力求在“点”上有所探究。子课题拟定如下:

5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最优化选择研究;

2、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研究;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策略研究;

5、高中语文课堂专题教学研究;

6、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向度研究。

(二)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区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树立一批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教师,发表一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新型语文教师队伍。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依托实验班级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将同类班级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 6

成区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二) 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一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阶段、前期实施阶段、后期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设计申报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前期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成立课题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后期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召开实验班级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台区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和参考资料

本课题管理采用总课题组负责、不同层次实验班级以子课题研究具体参与的方式展开。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设计规划、申报、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参与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选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总课题组制定的目标框架中展开实验性研究。各子课题组可以现研究内容为核心,单独申报新的省、市规划课题和教研课题。总课题组和各课题组、各子课题组之间实行资源、智力和成果共享机制。

七、主要成果

7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学成为艺术,以培养出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点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高效的课呢?我认为,在一堂课中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生学习的质量好、效率高,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都有所发展,那么这堂课就可以说是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 课前精心准备——优化预设环节

每次备课前,我都会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了,才开始备课。

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先把我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列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

最关键的是在预设中要结合学生探究点寻找到这节课知识点切入的角度和方法,力求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合理思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课前准备形成了师生共同达成的目标,就为课堂高效奠定了基础。

二、 课堂艺术安排——优化过程环节

(一) 兴趣——点燃求知之欲

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 8

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学生不可能完全以学习为自觉,他们往往只有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课才能更好的学好语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优势是什么呢?我想,是它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个体的自我,充满生命的情趣,充满人文的美感。所以,抓住这一学科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从调动学生兴趣着手去实现课堂的高效。

每篇课文的课头或课尾,我会花几分钟时间,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拓展。纵的方面: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横的方面:将生活现象文学化,将文化现象哲理化,让文字与思想去碰撞。一首诗概括课文部分内涵,一句格言证明作者的人格特色,一句歌词归纳作文的审美境界……这样,学生既在课文里又在课文外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也许只需几分钟,学生在平淡的课堂学习中会燃起一点激情,学生求知的心田里会种下一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渐渐的,学生自己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几分钟里,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 取舍——精神学习方向

课堂四十五分钟,应激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

例如:《荷塘月色》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最开始我也是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 9

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后来我发现,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最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几年再教这篇课文,我舍弃了旁的环节,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 互动——拓展创造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当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语文课要想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善教者不是奉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多质疑,教师巧质疑。教师围绕教材设计问题要科学:既突出重难点又能较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搞琐碎的形式主义提问,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每堂课留下一定空余,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空间。让学生多诵读、多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交流,有时还可鼓励学生当堂进行创作。

三、 课后有效反馈——优化评估环节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改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反馈信息,对于克服思维定式等都是大有好处的,同时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 10

有积极意义。

我每堂课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布臵作业。布臵作业的原则是少而精,具体针对某一知识点。且布臵作业必检查,检查作业必反馈。反馈过程中既有知识点的反馈,也有师生情感、价值的认同和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除了通过反馈环节进行查缺补漏,以保证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外,还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建议,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馈正是这样通过科学的导向性去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调控,为下一步的教与学作好铺垫。

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及其评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某些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况且作品本身多元化的含义,所以传统那单一的或一成不变的教学思想模式已经不能适用。这突出表现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以讲带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亲身品味、探究阅读作品的权利和机会。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一个重要的 11

信息源,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

笔者认为,互动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着力于讲,学生注重听,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上默默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渐消失殆尽。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多向的、三维互动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和策略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挑战和颠覆,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诞生并赋予教学新的视野。其主要特点归结如下:

(一)化繁为简,让学生在集中性学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突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它的重点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 12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在方法与过程上,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有效的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课文的内涵,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应突出重点。这也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整体观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也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一直以来的“讲堂”培养出了众多默默接受的学生,而在这默默的接受中,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日益消失殆尽,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把“渔”授以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自己获取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质疑、释疑中的 13

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变接受者为发现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学校的教育就是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性功能加以引导和组织的体制。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探究氛围。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 14

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由此可见,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感体验;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以学生为本,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特点充分显示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突出地展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这也决定了对该课堂教学的评价必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静态的评价走向多向、动态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突现了语文教学的评价并非只是单一地评教师的教,也并非只评学生的学,而是进行多向的师生互动评价,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地位。

教学评价既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参照课堂教学互动性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及时把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便于对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能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结合前面有关互动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以下对该课堂教 15

学的互动评价展开论述。

一、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达成的目标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适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激励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一个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为榜样,争取受老师表扬肯 16

定的机会。

(三)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增强评价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者。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贯穿课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教师可以借助下表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课堂过程中学习表现的详细记录,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中肯的、科学的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学生主动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评价

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场合,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作出评价。这一评价方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充分显示出互动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互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如果能真正组织实施和认真分析学生的评价意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才能激起人人参与讨论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信心,这对教师业务发展无疑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引入学生参与评价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显示出强大的优势。1、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 17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3、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有效地把课堂上“不懂”、“不会”的问题逐一解决,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一个评价教师课堂活动的平台,为了能更及时地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活动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制作调查表,通过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来获取学生的评价。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作用。除了借助评价表来获取课堂教学信息,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找个别的学生来进行交谈,通过有目的性的访谈,来达到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评价。

三、学生主动地对课堂教学中其他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 互动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 18

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使课堂具有勃勃生机,课堂教学也呈现生命性特征。

四、学生对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掌握知识情况如何,在每人的心中都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向更完善、更完美的方向迈进。通过对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有意识地改进不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阅读课堂的特点来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课堂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能主动地自我反思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投入精力等。完成这些评价的渠道可以通过对形成性练习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等等。

五、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省、反思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自觉对自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对自我判断和评价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反馈给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动机、教学内容、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的行为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后记或教学心得,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长足的进步,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建构的互动阅读课堂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充分为教 19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了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展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魅力。“以评促教”,结合互动教学的互动特点展开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全方位的。互动的课堂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教育教学心得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办学形式。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 20

求,初步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 21

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

1.转变观念,努力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2.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 22

课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教师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语文课堂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回归生活,可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4.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5. 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 23

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6.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7. 突出抓好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半壁江山”。

(1)从高一起始年级开始,就把审题指导当作作文教学的重点,常抓不懈。要训练学生对各类作文的审题。(2)注重作文模式的教学。范文引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捷径。建议我市中等程度语文水平的学生用美文引路,按文体、结构特点、选材特点、写作亮点归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感悟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提示学生该怎么开头、怎样扣题、怎样点题、怎样议论,让学生心中有一个作文的“格”。这种注重作文模式训练的教学方 24

式对我市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是相当受用的。(3)作文教学要全面“开花”。从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类型的作文题主导了高考作文的大局,这种多样化的作文命题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我们作文教学要做到各种作文体裁、作文技法都要训练。(4)狠抓作文内容――回归作文教学的根本。现在不少学生作文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作文内容实则空洞,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高考作文评卷越来越重视作文内容的评分。学生就应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加深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对外界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思维方式上,学生要注重拓宽、加深,具体表现为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刻的思维,同时运用辩证思维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分析事物,使作文真正“言之有物”。(5)高考作文强调对错别字的考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语文专家陈佳民老师认为,会不会写错别字,变成有无学问有无文化的一大标准;是自己写的错别字,就应该为此负起责任。陈老师还提出设想,整篇作文没有出现错别字的,评卷可加2-3分。这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6)书写是作文的“第一要务”。不写潦草字,注意分段,注意书写规范,注意文面,是我市作文教学每个年级都必须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

8.善于处理教材,把握高中教材教学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材和处理教材。教师是教材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贪多,不求全,可以适当调序和重组;可以大胆取舍,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可以对教材适当补充和扩展,大胆处理模块教材,活用教材。必修本教学课时建议:每一个必修模块在9周以内完成;不能突破周课 25

时;文本、读本、写作实践、积累应用兼顾。要尽力避免如下情况的出现:人为造成时间紧,最终挤占作文。

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