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听与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之我所见

不寻常的听与评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之我所见

姓名:陈麟 工作单位: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通讯地址:龙湖西路56号 邮编:361005

e-mail:53199821@qq.com 联系电话:134xxxxxxxx

【内容提要】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越来越重要,一位教师他不但要会教课,还要学会听课、评课,这样能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往往一位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之后,常见的现象就是开课教师坐在一个角落,听各位听课者、专家依次点评。在简短的优点罗列之后,缺点就像狂风暴雨般蜂拥而至,从教态、语言、环节设计、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样的评课是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呢?笔者以为,评课的最大问题在于评论者的眼光是否能透过显性的课堂操作层面进入隐性的思想理念层面,在于是否能揭示教学设计与行为中所折射的意识。有位专家曾说过评课时要将:“优点说够,不足说透”,本文就针对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及如何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评价。

【关键词】

评价 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

听前备课明析教材,携惑倾听关注环节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在听课之前要先对所听的课文或内容进行自我分析,明析教材,如果不熟悉教材进行听课,只能对所听课程的现场活动、各个环节的衔接、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等表面现象有所认识,不容易透过表面看本质,很难看出执教者是否能抓准教材的本质,是否能将教材内在的结构进行梳理和联系,对知识点、能力训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听课、评课前要明析教材,对这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中的作用及该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清理,最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做好了课前的准备,才能较好地对这节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在课前备课,才能针对自己的理解,提出切实中肯的意见或建议,使教者扬长避短,并使自己得到效益。

在充分准备了之后,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细听这堂课,听课过程中将课程的大环节记录清晰,将细节部分标注明了,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进行着重对比,因为一堂课至关重要的就在于重难点是否有突破。届时,对比他人的教学方法、形式、手段,针对自己个人特点、学生情况再次进行调整,或模仿、或保留、或综合创新,这一切不外乎就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方式。

例如:本学期遇到一位年轻教师开课,课题与自己之前开课的内容一样,都是上一年级计算机画图工具中的曲线工具的使用,随后细细将课本拿来再次翻阅,回顾自己上的方法:先从直线引入,通过对比使学生感悟曲线,而后通过练习加深巩固曲线的画法,最后通过归

纳总结曲线小口诀,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完善,并让学生进行创作。乍眼一看,挺完整的教学思路,不知道调整,完全被自己之前的课程模式困住了,短时间无法突破,随之,将自己的开过课的教案重新审视,在此分析教学重难点,并给自己提出了这些问题:1、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2、如何将绘画实物的本体更好的展示给学生?3、如何进行曲线工具的运用?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将自己的教案一并带到这堂课上,细细聆听执教老师的课程。发现三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这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的:他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比如桥、雨伞、窗户、乐器琵琶等,将它们投射到幻灯片上,通过将背景淡化,凸显外轮廓,让学生来感知曲线存在于生活中,这个方法比自己的对比导入来的更恰当,更生活化,从生活中来的事物学生更能清楚认识。而后,这位教师将这些实物的构造,通过线条逐一在幻灯片中展现,很快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实物如何用线条来构造,将复杂的实物简单明了化,学生的心里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实物是这样画的。这么以来第二个问题,将绘画的实物本体也很好的展现给学生,不需要教师示范操作,教会学生操作步骤,更好的让学生揣测绘画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听完后,感觉这两个问题的处理方式还不错,比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回来后将听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且总结,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明显感觉学生的反馈升华了不少。

记录点滴大胆对比,积极发言谈优补漏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记录点滴就是关注这堂课的导入、用什么手段解决本节的重难点、看待教学者如何分配时间、看教者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教者随堂联系设计和学生练习反馈的效果等。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起着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教学中能自然并有趣味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听课过程中在关注各个环节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上课教师的教学导入的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施教者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使用什么手段来引导学生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启迪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还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旁观者,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是宝贵的,一节课40分钟,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时间,越来越被重视。遵循教学规律,时间安排合理,教学任务不但顺利完成,而且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果会很理想的。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如何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输入给学生信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在大脑中运转,教师从学生的表情、语言、动作、精神状态等输出的信息,得到反馈材料。做到不仅有教师的投入、学生的投入、而且更要有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

课堂上的练习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重要途径。分层练习是适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的良好练习方法。如一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练习分为三层:一是基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巩固,难度不大,学生能独立完成。二是能力层:

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而设计的,将过去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有明确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三是提高层:是面对那些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让他们的智力更能得到开发,不至于停滞在初步的知识层次里。只有教者练习设计的合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做这些练习的能力和效果,学生是否在基础层达90%以上,在能力层达到80%以上,在拔高层达到50%以上,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才是一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教师。

针对以上的这些教学点滴的记录,将自己之前准备的教学设计大胆的进行对比,因为只有对比才能产生火花,针对碰撞出来的火花进行理解选其精华去其糟粕,遇到不能理解的部分在课后的评课中积极提出。在评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谈及之前对比所碰撞出来的火花中,你觉得好的地方,因为,当你在谈到他人教学优点的过程时,不但是你对他人的知识结构的认识,也是对他人的肯定,教师也是成熟的个体,多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及表扬,将他人的优点讲够,不但是对他人精心准备的课程的肯定,也能调动他人的教学热情,这点特别针对年轻老师极为重要。二来将他人的优点讲够,不但能与听课者甚至是执教者共勉一些他人没有发现的较好的教学方式,使之共同进步。针对你认为不同样的理解与看法时,在评课中大胆的提出来与同行探讨,不断的碰撞出火花,不管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或多或少都能在你所提出的问题中给予你帮助。例如刚刚所提及的三个问题不是还有个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曲线工具运用?当时这位执教老师是这样上的,他安排了一些展示过的图案的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绘画。而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是运用绘画彩虹这一元素巩固学生的知识,虽然效果也还不错,但是依然达不到自己意向的效果。随之,就将这一疑问在评课的过程中提出。果不其然,得到的解决方法各式各样。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意见都是你所要接受的,应当择优选择。如有的老师提出可以用课外的一些图形充实曲线工具的运用;有的老师提出可以让学生将曲线工具和之前学过的工具结合,形成一副较为完整的画;还有的……针对这么多的建议,自己针对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总结出在课堂练习的时候由浅至深,使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这不但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再者课后巩固练习时候,体现分层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基本上能做出来,优秀学生作品也能体现,一举两得。最后点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听课、评课也是如此。只要评论者能够透过显性的课堂操作层面进入隐性的思想理念层面,反思教学设计与行为中所折射的意识,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定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翟天山:《教育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