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的摘抄

读书的方法的摘抄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常见的十种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2)精读 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 (5)速读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 (7)再读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选书和读书的方法

如何选书

在这个方面,大家基本都有共识。综合起来,就是以下五点:

1.

读一个主题的书,先认真研究这个领域的权威高手的书,同时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尤其是在一个新领域学习的时候。一个领域里面比较有权威的人,会出现在Wikipedia中。诺贝尔奖、最高管理学奖、最高心理学奖等是找到好书的良好途径。

2.

看豆瓣、当当等网站的书评,如有在线阅读的章节,或者电子书,可结合书评自己试读,判断是否要买。也可以通过查看书的版次和印数,来判断一本书是否经典。

我们有理由相信,亲身实践去阅读是检验一本书品质的优良标准,我们个人的口味是他人的评价所总结不出来的。有很多写书评的人,本身看书就少,可能从一本书里发现许多新知所以极力褒扬,而对于知识渊博的人可能从同样一本书里只能发现两三个亮点,以至不能给予很高的评价。

3.

请对相关领域有研究的人,推荐经典的书。

4.

如果是入门书,希望能够给出一个系统的架构出来,通过这本入门书就能清楚的了解关于这个方面,我需要了解哪些内容。而专业书的话,希望能够给出详细的解释,以及丰富的案例,以免在理解的过程中出错。一本好的入门书,能够给你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地图, 而专门的书,可以充实这个地图。

5.

书该读原著,只有读过原著,我们才可以得到自己对原著的见解,而个人的见解未必就逊色于那些出各种书解的大师们的作品。不配做大师被别人称作大师不可恶,自己是大师自己却不知道才可恶。

如何读书

在这个方面,大家就是十八般武艺各展才华了。把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总结在此。

1

快读还是慢读?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个人目标的帮助、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传统的一字一句、必须把全书看完的读书法,如果站在提升速度、提高效能的目标之上,必须打破。速度尽量提高。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以看完;而分次阅读每次要回忆上一回的内容,增加了成本。

2

用什么时间读书?

2.1

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 (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

2.2

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

2.3

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

2.4

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2.5

如果2个小时可以看 3集新三国,那么它也够看完一本12万字的浅显书籍。

要放弃一部分阅读简易书籍的时间,朝着精深书籍的方向努力。当你读过更多的精神书籍时,你就可以藐视无数简易书籍。读简易书籍读的是形式,读精深书籍学的才是招式。

【Nicole:

用什么时间读书?只要晚上少看一集电视剧,就会多出许多时间。电视剧是典型的信息密度低且杂芜的信息载体,如果是由书改编的,我宁愿花一个通宵把原著读完,也不肯浪费二三十个晚上去追改编出来的肥皂剧。《蜗居》《新结婚时代》《杜拉拉升职记》《手机》??为什么要看电视剧?电影也行,一次搞定,不用天天惦念着。不光看的时候时间成本高,时刻惦念也是一种无形的精力成本!】

3

怎么读?

3.1

主题阅读。这种方法可以让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一个领域有较深的认识,假如近期我要研究某个领域,我会把这个领域相关全部能买的书籍全部买回来通读,这样可以很快对某个方向有一个全局把握,建立自己的视野,有了视野才能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向和研究路线,零散看几本书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3.2

带着问题读,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会有一种强烈的关注感。

3.3

抓住全书结构,看在这些结构里,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事先根据书本题目构想一下内容,然后再对比书的目录,根据相同与差异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如果差异得太离谱,建议重头读起。

3.4

好书要读几上几遍。第一遍,可以只关心逻辑,情节和思想。当需要关注文采的时候,可以再读一遍,只关注文采。在不同时读书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发现,

3.5

用独立思维去读书。读书应该有点批判能力,什么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那是二十几岁以前的事情。

4

要不要做读书笔记?如果总是做阅读摘录其实也很无聊,也很难坚持,所以我就变化出这么几种形式:

4.1

学以致用。看到书中好的或有趣的观点,能立即尝试的,就立即去试,不去想有效没效。我个人以为用过的知识和没用过的知识对大脑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4.2

重新组织 我看到好书,就会自己主动琢磨如何把书中的好观点,结合自己近期的博客主题写出来。

4.3

买了一个扫描仪,将好的东西,扫描下来,当作读书笔记。

4.4

通过教授书中内容的方式加深自己对书中知识点的理解。

4.5

先粗读一遍,如果确定有价值,就认真的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的内容希望是能够媲美原书,也就是说,如果不看原书,只要看这个笔记就可以了解到原书里面的内容。一本书的精华放到一起,不过一页纸而已。

5

很多书都可以下载,还要不要买?不要心疼买书的钱。需要的时候,买,不需要的时候,扔。这也是佛家故事里造船和弃船的寓意所在。一本书只要有一点让我有启发,我觉得这世界就很难找到这么划算的生意,这一般只需要30元不到,比大学生家教还便宜。【Nicole:

有段时间,觉得买书麻烦,下载了大量电子书存在手机里读。后来发现电子书弊端不少:一是往往不是完整版,很多地方被删减;二是要做笔记很麻烦,不做的话,看完就忘了。现在只要觉得有用的书,统统买纸质的,看到经典之处就折页,页尖对准我要记的那句话。全书看完之后,再把折页处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既不影响阅读,又可以在读完后快速整理。捧着一本书,读到布满了折痕和批注,才真正感觉这是“我的书”,书里的内容变成我的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