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名作赏析

文字中的你我

——中国当代文学赏析

北岛《回答》

记得一位先生曾经这样谈起他读这首诗的感觉。他说:“很久没有读诗,偶然看到这首诗。它的每一个字,都还是那么让我激动不已。清楚地记得大学时候,我一字一句地用心背诵的情景。一转眼,7年过去了,时光像海水一样悠长。我多想,我能站在时光的背面,面不改色的看着它静静流过,可是,我却不能。

或许时间也给我们开着同样的玩笑,在面对青春时 ,我们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通读全诗,你会发现,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眼睁睁地等着沉没?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来审判这世界吗?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

诗人心情激动,大声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舒婷 《致橡树》

读诗能使人睿智,读一首好诗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操。读了舒婷的《致橡树》我算是真正领悟到这个不容置喙的道理了。

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难忘,难忘的事情总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反复在脑海中出现,但凡牵涉到爱情的人,

- 1 -

都会变成诗人,就算无意间说一句话,也带有哲理,不是经历过,怎会如此深刻,把爱情写成诗篇,写到心灵深处。舒婷也是一个有爱情的诗人,她写的东西,都是心灵对爱情感受的沉淀,她写出了爱情的真,善,美。这份情的重量是无法衡量的,因为它的一颗心都在那,不作心爱男人旁边的一朵花,只会唱高调的鸟,因为那只能远远的欣赏,是不能长久共存,更别提风雨同舟,相乳以沫。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个话题说了又说,但还是说不完,言难尽,意无穷。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难以避免要染上红尘,走上情路。在这首诗中是人强调要作为树的形象和心爱的人站在一起,根紧握,叶相触,有心灵的交流,叶高高在上,爱与不爱,旁人看得见爱,可以令人羡慕,相当高调;根深埋在地下,没有他人知道,唯有自己和爱人享受这份淡淡的爱,它低调,但并不可忽略,给人心里的感觉是甜甜的,自然的。

叶子会随着季节的更替,生长或凋谢,不能长久,不会永恒,鲜艳过后注定枯萎。就像爱情,初恋时,树刚刚长出新叶,翠翠绿绿,让人留恋,不会有人想着它会凋谢,因为它是最美好的;热恋时,叶子已经葱葱绿绿,在树荫下,已经站满了恋人,到了陶喆唱的“恋爱的季节”,热恋中的人很容易忽略对方的缺点,正如在他们的眼里看不见树叶悄悄凋谢。轰轰烈烈过后才清醒,才发现,树木已经光秃秃,曾经那份天大爱情也已经慢慢凋谢。

根,很平凡,与地亲密接触,不需要阳光,没有太多的光彩,但不可缺少,它默默地为叶,茎输送水分,营养。根,紧握,就是生命相依,就是彼此合二为一,谁也离不开谁,那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是要这样。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孤独

翻阅海子的诗选,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来自麦地的芬芳。

- 2 -

因为从小生在乡野,海子怀着强烈的乡土意识,可以说他的所有情感都倾泻于乡土的标志之一,麦地。 麦地的枯萎让他难过,麦地的丰收让他喜悦。

他在《麦地与诗人》中毫不掩饰地拷问着自己并向麦地倾述心灵之痛: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而他在《五月的麦地》里则呼吁“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拥抱”,但到了最后又表白道“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从小生活在偏僻的山村的经历也造就了海子孤僻的性格。可以说,孤单是海子最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黄昏时,余晖散落在海子憔悴的面容,也把他落寞的影子打在地上。

海子曾经爱过四个女孩,是的,他那样爱那些女孩,却只落得两手空空。

《夜色》里,他毫不犹豫的把爱情与流浪、生存并列“三次受难”中。那样深爱的女人却对自己不理不睬那是何种受难。对吧。

可“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孤单依旧还是孤单。 无论如何,我们终将前行。

海子依然是海子,他还是在自己的精神乐园中,他还是不屑于物质世界,他照样蓬头垢面游走在高等院校里面。 他吟唱道: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张承志《黑骏马》

乘着儿时的黑骏马,伴着高亢悲怆的长调,作者在广阔

- 3 -

的大草原上寻找着曾经的挚爱和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草原 淳朴的民风。当他得知带他重新审视草原的黑骏马就是当初他,索米娅和奶奶一同养过的小马驹时,感情一下子喷涌而出,记忆顷刻倾泻无疑。“那么,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么?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就是这时光的证明。你该明白我是多么的惦念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作者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无尽的思念之感,黑骏马的出现引出了作者一段段痛苦的回忆。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调描写了一幕幕富有情态的草原牧民生活场景,和谐而静美,充满着无尽的人情味。当作者得知,曾经抚养他的奶奶银发的额吉早已离开了人世,内心满是悔恨,深爱着的索米娅远在他乡,为人妇为人母了。此时的作者已经与草原丧失了一切的血脉联系,双膝跪地,愧疚而无奈。此时的黑骏马竖起前蹄,在空中转了半周,然后用立着的两条后腿一蹬。嗖地冲了出去,和作者一起消失在白音乌拉大山中。黑骏马在此时扮演着行动者的形象,他指引着作者去找回索米娅,只要她幸福,只要一切安好,就足够了。黑骏马给作者带来了黎明前曙光的,同时也将索米娅此时的生活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作者和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她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拥有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是草原所赋予人们的特性,他深受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难以被现代文明所撼动。

作者以黑骏马的歌词作为小标题,并写出了与之相关的现实与回忆,在现实与回忆的重叠与冲撞中,升华了作为“寻根文学”的主题。作者已经深深的感受到现代文明冲撞下的草原文明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本真,在草原文明的所谓愚昧面前,现代文明依然逊色而屈服。我觉得这是他在无限悔恨之后稍感慰藉的,因为在最后,他臣服于整个草原,张开双臂,拥抱亲吻着这片土地,告别一切,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迎接明天!

- 4 -

路遥《人生》

《人生》发表于19xx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作者同时代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贫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想,它可以作为人生的解说词,其实人生的道路本是曲折的,其中常常也会有许多岔路,走得对的话,你的人生会少些弯路,多些辉煌;走得不好的话,可能真的会影响你的一生。我们在经历人生时,同样会碰到类似的面临抉择的时候,这时的我们应保持头脑清醒,当机立断,否则正如古人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去选择。

莫言《红高粱》

莫言的句子也许有些血腥,有些粗鲁,但让人看得痛快,淋漓尽致。

所有的段落都那么有节奏,轻重错落,快慢夹杂。情节紧张时每个字都像机关枪班落下的枪子儿,突突有力,砸中你的心。硬邦邦的每一个字,带着强烈的要冲破胸膛的感情,带着仇恨与愤怒,带着强烈的爱或恨,落在你最柔软的皮肤上,砰砰作响。一声声的闷响。

所有的情感都那么饱满而激烈,爱与恨都没有矫情做作,都是真实、毫无隐藏与直来直往。没有江南女子的细腻琐碎,没有都市恋情的隐藏猜测,没有矫揉造作的波澜起伏。

- 5 -

他笔下的感情总是真切直白的,热烈欢愉的。

也许有些野蛮,也许有些未开化。但并不是赵树理的乡土和沈从文的清淡,就是一种,蛮荒有力的爱与恨,让人看着痛快的情感的爆发和崩裂。

面对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下面的感情,你无力抗击,只被他拖着走,绵绵软软,陷在他的故事里。

我满眼都是那片红高粱。那片染着无数人鲜血的高粱地。那片多少死鬼哀号起舞的高粱地。

我满眼都是他们崩裂的热血,喷涌而出,带着东北人的豪放与热情,带着对这篇土地的热爱和单纯的勇气。 我满眼都是他们黝黑得发亮的臂膀。强健有力的肌肉把瘦小白皙的小日本碾到一边,一手卡断他们的喉咙。 淋漓尽致的故事。爱恨交织。

残忍的冲突与平静干净透亮的美好交织。镜头不断切换,故事实而紧张实而舒缓。插叙给了人缓冲的空间,让你不断看到他热切的爱与恨,极端的爆发与温婉的柔美。 这是莫言。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前献词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他是为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