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如何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精校完美打印版)

如何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必要的抒情和议论

如何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必要的抒情和议论柳岸钓客

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具有真情实感。记叙文中恰当插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进行渲染可以直接点明人物的思想性格,评价人物,阐明所写事件的本质意义;可以更鲜明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以使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抒发出来,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也可以使的见解获得恰倒好处的表现,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学生大多在千方百计地运用,但往往造成以下的后果:立意肤浅。抒情和议论的内容与记叙的内容不能有机地融合,有游离或孤独之感,形成两张皮。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套话俗话。例如:“啊,多美啊!”“这是多么叫人感动啊!”

我认为,进行记叙文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作立体化全方位的斟酌,从整体着想,从局部着手。

一、明确运用抒情和议论的地位

记叙文的写作教学必须符合训练系列化的要求。这个系列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抒情议论难度最高。正因为如此,有些同学写作时干脆避而远之,撒手不用;或者用是用了,只不过敷衍而已。为此,在考虑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把它们的作用向学生说得一清而楚,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意义,确定它们应有的位置。当然这种认识绝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途径。必须明确指出每篇记叙文应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抒情和议论要求。这种要求越是具体,越是明确,教学效果就越佳,学生的这种意识就越自觉。我曾在所教的初三班作过初步调查,发现初二时还有20%左右的学生知难而退,干脆不抒情不议论,通篇文章记叙一贯到底;30%左右的同学能用一两句两三句,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弄不清楚抒情、议论句子的样子,写得不伦不类,错把说明的句子当作议论的句子,误把记叙的句子当作抒情的句子;只有50%的同学勉强可以应付。于是,我给他们分析了抒情议论句子的的不同特征,并让学生初学时在作文本的空栏上注明“抒情”或“议论”的字样。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老师要他抒情、议论变成他们自己要抒情、议论了。经过训练,这个班的同学都能自觉抒情和议论了,当然程度有差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明确抒情和议论穿插的位置要学会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首先必须抓住关键之处。这关键之处就是指有情可抒,有感而发的地方,或者说是抒情、议论欲罢不能的地方。找准地方,然后针对上文记叙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抒情句子、议论句子或抒情兼议论的句子,以达深化主题的目的。第二,必须突出自然衔接,即弄清楚上文的记叙与抒情(或议论)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的地方自然是自然衔接的关键位置。我在指导同学训练时,注重让学生寻找它们的位置,明确处在不同位置的抒情、议论的作用是不同的,“各司其职”,就是说根据文章的需要,安排要恰当。涉及具体训练时,我先引导同学们从范文中找出抒情和议论的位置:有的安排在开头,如《菜园小记》中的开头就先发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有的把议论或抒情放在一个层次或一段文章的结尾,起归纳小结作用。如《菜园小记》中记叙夏夜谈心后的“一切都使人感到真正的田园乐趣”;有的放在全文的结尾,起收拢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的作用。如《记一辆纺车》中的“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自己的作文,寻找该抒没抒,该议没议的地方,穿插恰当的抒情或议论。这种训练,对确定抒情或议论的那个点是极有益的。

三、理解抒情与议论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记叙文教学的关键在内容,进行抒情和议论训练的关键也应该在内容上。因为紧扣记叙的抒情、议论的内容不仅能使文章添光加彩,而且能使文章的立意获得升华。

具体地说,就是抒情、议论的内容绝不是贴标签式的重复或高呼几句口号,而是要使记叙的内容带上条理性、形象性,从记叙的内容上挖掘出人物的宝贵精神和崇高品质,揭示人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歌颂新社会,抨击旧世界。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获得知识,而且能受到思想教育。当然,涉及抒情或议论的内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正确性和科学性,不任意拔高,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能任意贬低,歪曲主题思想。

为此,我把学生中的典型作文印发给大家,发动大家找出没有议论抒情或议论抒情力度不足的地方,展开讨论,各抒其见,补上有关内容;然后针对自己作文关键的地方穿插抒情或议论的段落。例如有个同学描写他的表哥发现小狗的脚被玻璃片割破,马上把它抱回家,小心地洗净伤口后上药,用纱布包扎起来。写到这里,他便穿插了一段议论:“我看表哥那全神贯注的样子,丝毫不亚于一个高明的大夫给重病号治病。表哥的外表虽然很一般,但他却有一颗难得的善心。”这么一来,不仅使文章的立意加深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找到了那个“点”,许多同学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啊——抒情、议论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四、注意抒情、议论的“质量”

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运用,必须注重“量”的优化。打个比方,正如烧菜时放味精,放多了要变苦,放少了不够味,必须放得适量才能起调味作用。同样,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篇幅不宜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也不能过少,以至立意得不到升华。这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挖掘来确定它的“量”。对于定“量”,要灵活掌握,不要呆板;要讲究实效,切记无病呻吟和强加的公式化。检验“量”是否恰当的标准是是否使文章收到水到渠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里介绍两种训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就同一篇习作写出三至五段抒情或议论的句子,然后通过比较,选择一两段最精彩最恰当的;也可以写一段,写好后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这样,就能渐渐地摸索到其“量”的奥妙。

进行抒情和议论的训练,还必须注意它的“质”上的优化。因为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量”本来就不多,如果不注意它的“质”,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抒情的语言必须真切自然,力求字字是情,句句是情;议论的句子必须用精练的语言作确切的表达,这里说的精练是一经点明即行收笔。在此项教学中,可以应用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归纳来获得理想的句段,提高抒情和议论的“质”,使之与习作的记叙部分水乳交融,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个同学写《我的表哥》时,先写“我对表哥的第一印象是憨厚老实,并带点‘傻冒’”,接着写“我”去表哥家度假,目睹表哥排除陈见,替“仇人”驱狗被狗咬伤的事,最后写“我”被震撼了,习作草草结束。于是我发起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结尾的意见。有的说必须加段抒情,有的说用议论结尾好,还有的说用以议论夹抒情为佳。通过讨论,班上每人写了一段结尾,我有意挑选了其中的三段: “我的表哥既不傻又不呆,他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由此可见,我的表哥并不是‘傻冒’,而是一个不计较个人恩怨的出以公心的好表哥。” “有人说我的表哥‘傻冒’透顶了,是个‘呆瓜’,可我并不以为如此。正相反,他的灵魂深处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我为有这么一个表哥而自豪。”

通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第三段好,好就好在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深化主题的作用,同时与开头呼应,使文章一气呵成。

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必要的抒情和议论,必须注意的是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渗透。因此,这种训练必须注意四个方面联系的规律性,使它们成为一个协作的整体,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写作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 教案 苏教版

写作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 教案 苏教版

东昌府区郑家镇中学  李臣增

导入:(徐本禹的事迹)

2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我们聊城的一位骄子就名列其中,他就是……

他的事迹家喻户晓,同学们想必也比较了解。

20##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一年多来,他在偏僻的山村小学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他的事迹感动了山区乡亲,感动了贵州人民,感动了中华大地……

20##年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可谓当之无愧。

同学们也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

大家注意没有?你们的这些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赞美和敬仰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情和议论,我们今天就是要认识并掌握在记叙中运用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引入课题)

授课

(一)认识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

人有着丰富的感情。写作时,这种感情也会随着作者对笔下的事、理、物、景的好恶观点表露出来。所以情感的抒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较自然的表达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来通过两个小片断的赏析来体验一下记叙中抒情的写法:

片断一:《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蔡老师的几件小事中有这样一件事: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要求:找出记叙中的抒情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师结:

老师教跳舞、教我们读诗、看老师写字、带我们观察蜜蜂、帮我排除小纠纷……老师温柔美丽善良令人难忘。正是有了这些感情的深沉淀积累才使这段中的抒情水到渠成。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了便于抒情连人称改用第二人称了。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这是抒情中的直接抒情

片断二:《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要求:体味文段的抒情及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结: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凄怆氛围中,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失去至亲、差使交卸、父子分别,让年迈的父亲心境凄凉。尽管如此,为让儿子安心踏上求学之路,父亲还强颜作欢。送别时,年事已高的父亲还执意要蹒跚着过铁道、艰难的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景到感触此情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这是抒情中是间接抒情

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认识到记叙中常常有抒情,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记叙中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运用好记叙中抒情的技能,有利于渲染气氛、深化凸现主题,使感情升华,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片断三: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个片断: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节选自《枣核》·萧乾

要求:指出文段中的记叙与议论内容,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师结:

文段中“种枣树”、“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这叙述中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浓重的思乡怀旧之情,诉说着身在异国、心系故园的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深化题旨。

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认识到记叙中有时要用到议论,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记叙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结: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理、物、景发表看法,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或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注意事项

我们认识到了记叙中常常要用到抒情和议论,也知道它们在文中的不小作用,那么如何恰当使用呢?

师述:

1、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

  ( 记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议论和抒情是从记叙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所以在融入抒情和议论时要先把基础夯实。)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
   (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义深刻。)

3、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

(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破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不要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三“忌”: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三)能力训练

经过了上面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体验一下记叙中融入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话题:感悟亲情

“亲情是黑夜里的一盏灯,让我们人生的路不再迷惘;

亲情是寒夜里的一盆火,使我们跋涉的心不再凄冷;

父母是佛前燃着两柱香,日夜为我们祈祷守候。

家是父母身后拉着渔船,孩子是肩上那长长的纤绳,他们无怨无悔担当了社会河边的纤夫,纤绳在他们肩头勒得越深,疼得越狠,他们越是觉得幸福。”

提到母爱,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天下慈母心。

下面我再来通过一则动人故事感受一下那无声世界里特殊的浓浓亲情……

大爱无言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位家住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不错,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

    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到声音。我们很纳闷儿: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揭开谜底,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也从来没让他受过委屈。后来日子好过了,他却要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他说:“我时常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那次暑假回家,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天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像在身边一样。”

    听完他这一席话,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

大爱无言,说的多好!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我们听说过爱吃鱼头的妈妈,听说过为为儿女捐献器官的爸爸,还听说过在缆车坠落山涧的一瞬间用生命托起孩子生命的年轻父母……

这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一曲曲歌颂亲情的赞歌,道不尽父母亲情的伟大……

生活中……

我们总是不理解父母,常常埋怨父母、抱怨命运,认为他们没有给我们提供很的条件。或许我们没有别人吃得好、穿的好;或许我们出身贫贱,让虚荣心受损;或许或许……

试曾想……

是谁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为我们端水送药,守候床头;

是谁在我们静夜读书的时候为我们加衣防寒,陪伴身旁;

是谁在我们孤苦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缕缕安慰;

又是谁在我们还睡得正香的时候,就忙碌在田间地头;

还有谁为我们的学业操碎了心,白头发添了无数根……

可悟到……

当我们每个月从父母手中接过那微带体温的钞票的时候,可注意到他们期待的表情;当我们不珍惜机会,再犯错误的时候,可看到他们眼中晶莹的泪花;当我们心境淋雨、情绪低落,却把怨言发泄给疼爱我们的父母、顶撞他们时候,可接触到他们心痛的目光……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心有所动。下面快快动手,把生活中的亲情写下来,要求:

1、截取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一个小片断,写出父母亲情。

2、叙述要具体、生动。

3、记叙中要有恰当的抒情和议论

(学生准备)

(找学生读作文,抒感受)

师生共评。

教师作结。

结束语:龙欲腾飞须有妙笔来点睛,文欲感人更要匠心来构思。记叙中的抒情与议论如同锦上添花使我们的表达更具魅力,我们虽没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神来妙笔,但也应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执著宏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