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一、作者简介

王开岭,男,19xx年出生,山东人。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指导,《看见》栏目主编。

其散文和思想随笔等作品被录入数百种国内外选集和大中学教材,入选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著有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激动的舌头》、《跟随勇敢的心》等。

二、《精神明亮的人》片段赏读(有删改)

1.《精神明亮的人》片段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2.《人类如何消费星空》片段

数千年来,对月亮,民间所作的都是一种文化注视和精神打量,属于诗意和美学的范畴。但最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有人以实物和商品的方式消费她,成立“月球大使馆”,公然出售月球的地皮。

在我心目中,“月亮”和“月球”永远两回事。前者为一美学名词,是审美的结果;后者为一物性名词,是一地理属性的概念,是实用的结果。当民间开始更多地使用“月球”而非“月亮”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在现代人的精神图谱中,拜物性和功利性正愈发显赫!

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美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月桂”“婵娟”“天仙”??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像一记忠诚而浪漫的誓约,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她以女性的体温和目光,营养着地球的夜晚,驱散了人类的孤独??

我不知道,当有人在月亮上掰下一块“产权”后,再注视她的时候,是否就会更深情、更痴迷?我不知道,当月亮被拆列成寸寸缕缕的地皮后,那些自称拥有天才想象力的头脑,还将怎样继续想象对她的染指?我不知道,当“婵娟”被打包成千万个纸片的时候,人还剩下多少“长久”“长愿”可待?这是月亮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

“月球大使馆”,从脑力上讲,它确实是现代人最有想象力的一次消费,也是诱杀想象力的一次阴谋。它凭的是灵感,毁灭的却是诗意!从伦理上看,乃一桩精神腐败案!它让我看到了现代人的狂妄和虚妄、赌性和贪婪。连月亮都吵嚷着要卖了,人类真是穷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1

3.《雪白》片段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老师也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三、拓展阅读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片段

墓地在东方文化视野里,是灰暗、凝重和苦难的形象。而在西方人生活中,则温美、敞亮、生动得多。前者用以供奉,畏大于敬;后者力图亲近,意在厮守。

墓地,应成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的风景。

我们应以对生的态度对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栖居的地方:干净、朴素、祥和、阳光、雨水、草木皆充足,符合生命的审美设计。因为它是灵魂永远栖息的地方,也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记忆的所在。

对有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具精神体态、一副灵魂表情。“世界上最美的墓地”——列夫·托尔斯泰墓,只是一方普通的土丘,没有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省略了。谁都可以进入,围在四周稀疏的栅栏是从不关闭的——保护托翁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却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坚硬,硕大的体积,捆着一团空荡荡的腐气,太具物质的膨胀力,太具侵略性和彰显欲望。总之,虽威风凛凛,却有一种疏远尘世的味道,一点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反倒给人落下个印象:那人的的确确熄灭了。

2

 

第二篇:小学阅读指导资料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及流程简要说明

唐海 教研室 孙慧英

一、各年级段阅读教学落实的目标:

低年级:

侧重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 中年级:

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

二、各年级段阅读教学思路一般流程

低年级:(一般分到1-2课时完成)

1、合理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3、品词析句,点拨启导

4、总结拓展,指导练笔

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一般分到2-3课时完成,略读课文一般分到1-2课时完成)

1、引题导入新课

2、初读整体感知

3、研读探究领悟

4、总结拓展运用

三、教学流程简要说明

“教有法而无定法”,语文阅读教学本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里仅就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举例,目的是抛砖引玉,尽量使大家明白阅读教学中各个阶段的操作方法。

课前预习:学习文章之前,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低年级一般要求自学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中高年级除了达到以上要求外,还要进行知识储备(搜集资料),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提炼,同时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一)引题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是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入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方法多种多样,如激趣导入、情境导入、疑问导入等,导入的方法有很多,要因文因人而定。

(二)初读感知

1、低年级: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般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借助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学习生字新词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组词甚至造句,丰富词汇,培养表达能力,总结识字方法等,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2)学生读课文,了解大意。

2、中高年级

(1)检查预习效果。课前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布置预习,课上要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语、朗读情况、文章梗概、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质疑的内容等等。(高年级可以略去检查字词环节;注意每次读课文都有有具体的要求)

(2)了解课文大意。此环节可以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检查进行,还可以在课堂上学生初读课文后归纳提炼。

(三)研读探究

1、研读阶段应落实的教学目标

(1)低年级: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

(2)中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在读中独立思考后集思广益,品词析句,体会中心,陶冶情感,学习方法,达到习得语文、内化语言、学会表达的目的。

2、研读环节的设计

(1)提出中心问题,也就是找到研读的切入点。

注意:①中心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涵盖面和深度,抓住那种有价值,涵盖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拓展到全篇,使学生能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深入到课文之中去体会中心、陶冶情感,而不能过于浅显。②可以从课题、重点词句、学生的已知或未知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在感知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后就可以这样切入研读:“除了美丽的容貌,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勾划出文章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独立阅读思考。学生不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直接进入小组交流阶段,这样会没有自学成果来交流,无话可说。

然后因文因年级确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准确。

(3)全班交流,围绕中心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放手不够。而放手,最关键的就是要紧扣主线来放,紧扣中心问题的解决来放。牵住中心问题这条线,让学生在解答时引出各处相关的文本,通过对句段的研读,深入探究,挖掘到中心,完成教学任务。

对文本的研读,既要理解关键性词语,又要多读并读出层次,甚至还要注意写法的指导。对每一处文本,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多个层次的研读:

①学生回答中心问题时一定会先找到课文的某个句段,这时我们就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读出来,这是初读。

②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追问一个“为什么”,继续让这名学生谈出为什么找这句,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挖掘其中心和情感内涵,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再引导学生读这个句段,此时学生的情感体会就会比刚才深入得多。这是再读。

③如果此处文本重点词句不多,或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再来谈出为什么,然后再读这个句段,这样情感体验一定会更深一步。这是三读。

④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辅助性的音像画面、起渲染作用的音乐背景、对文本内容的模仿表演以及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想象等等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再读,这时候的读,肯定会比刚才又有一个层次的提升。这就进行了四读。

⑤如果此处有值得学习的写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好,进行写法的渗透与指导。或者以此为生发点进行能力训练。

以上这才完成对一处文本的深入研读。当然并不是每一处文本的研读都要进行这样的五个层次,而是要视文本、视学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读的评价要及时跟进,可以是生生之间有针对性的互评,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激励性的评价。

接下来教师可以抓住主线再次回到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其它的重点句段,仿照上面的学法进行研读,在解决中心问题的同时继续体会中心、深化情感、学习写法。当然,和中心问题相关的语句可能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时可以有所侧重,但每篇课文的具体研读分析环节必须要有几处,这样日积月累,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面面俱到而没有深入是最不可取的,因为量的累积不等于质的提升。

低年级在研读环节适当降低要求,以理解词句、积累词语、体会中心为主。

(四)总结拓展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读的方面的拓展)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写的方面和做的方面的拓展)

在课时安排上,以上引题导入和初读感知两个环节可以为第一课时,研读探究和总结拓展可以为第2、3课时(第三课时可以进行小练笔),此课时安排建议只作参考。

四、研读环节注意事项:

1、抓住中心问题这条主线展开研读

全班交流前学生自学思考的是前面提出的中心问题,所以在交流时也要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来进行,此时不能撇开中心问题又进行琐碎问题的提问,这样学生没有准备,也没回话可说,没有交流的积极性,教师也徒劳无功。所以一定要以中心问题作为牵引的

主线来放手让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完一方面后再回到主线让学生继续回答这个中心问题,以此牵出其他各处相关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最后对中心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

2、每处句段的研读都要深入挖掘到文章中心

首先在教学前我们对每篇课文的中心要做到心中有数,课上学生交流时肯定会谈到课文中的具体句段,那么这时候千万不能学生读出来浅显的谈一谈就过去,必须要抓住句段中关键性的词语深入体会中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利用音像插图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处句段谈透后再让学生说下一处,宁可少分析几处分析透也比面面俱到哪里也谈不透有收获。例如:《乡下人家》一课,我们可能这样切入:“你喜欢文中描写的哪处乡村风景?(或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出乡下生活的美好?)为什么?勾划出相关的句段,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写感受。”学生可能会轻而易举得找到很多的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叶和藤,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杆大旗杆可爱多了”“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会谈出这些句子让人觉得很美,觉得乡下生活很美好,然后老师就指导学生进行品读,这样中间抓住文本理解后再读的环节就被省略了,应该进一步让学生谈,为什么从中觉得乡下生活很美好?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并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抓空白处进行生发,深入体会。

3、“读”的训练贯穿其中,并要读出“层次”

在研读过程中的这个“读”并不是就某一处句段集中让学生反反复复地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同一层次上的读,而是采取不同引导手段,让学生在读中一次比一次更有提高、更有收获。学生说到某处语句后一定要让学生读出来,然后结合重点词句谈理解后再读,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来谈感受后再读,创设情景提升情感后再读。

多读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读的层次性,由开始接触到某一处句段的初读,到分析理解、挖掘中心时的细读,然后到品读,一般要经历多个层次的读,才能把一处文本读懂读透。再如:《乡下人家》一课,学生谈到那些句子时让学生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抓住“别有风趣、探出头、率领、大踏步”等关键性词语谈感受,这时侯再引导学生“再读”句段体会;接下来可以伴随优美的轻音乐播放乡下美景的图片、课件,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三读”,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一步。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对文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

4、紧扣三维目标,尽力贯穿写法指导

写法指导可以根据年级的高低、学生的水平、课文的写作特点来灵活确定,指导方法可以是在具体的句段中先进行方法的发现和渗透,然后在别的文本理解中不断进行巩固,接下来就可以在略读课文或课外活动资料中消化,在小练笔中不断运用。可以通过“渗透、总结、消化、运用”的方法来进行。如《乡下人家》一课,学生找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对这个句子进行不同层次的研读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写法渗透:“你们喜欢不喜欢这些笋?(喜欢)为什么作者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些小笋芽?找找哪个词用的最好?(探出头)为什么?(把笋芽当作一个个小娃娃来写,很顽皮很淘气,好像在和人捉迷藏,也让我感觉出笋芽长得很快。)这种写法多好啊,以后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把事物当成人来写,来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对拟人的手法进行渗透。在研读课文的其他句段时进行消化巩固,学完课文进行总结拓展时在对本课中渗透过的重点写法进行总结,顺势在小练笔中进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