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

刘桂花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我叫刘桂花,汉族、19xx年出生于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三角城村.19xx年嫁到大通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一直和两位老人一起生活,和两位老人关系处的十分融洽,日子过的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的生活却非常幸福。特别是19xx年儿子李正鹏的降临更加给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增添了数不尽的快乐,全家人更是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新生的宝宝,新生的希望;像一轮新生的太阳,暖在全家人的心上。在儿子刚满百岁之后,为了贴补家用丈夫就外出打工。照顾公公婆婆和年幼儿子的事就交给了我一人,我比以前更忙碌了。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家畜喂草料,紧接着就要做饭,饭后马上就要下地劳作,随时还得伺候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两位老人。一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特别是遇到农忙季节,拔草、种田、割田、打碾起早贪黑我一个人都很难干完。虽然那时每天很辛苦,但是我却很满足。因为我相信凭我和丈夫的辛勤劳动,我们全家能过上美满富裕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丈夫被查出患上了乙型肝炎,需要经常吃药,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我一人的肩上。更加不幸的是活泼可爱的儿子也患上了遗传性的乙型肝炎,本来就很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我们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家中的几亩地和几头牲畜,但却要支付一家人的生活和医药费。但我心里还是很欣慰,因为有儿子爽朗的笑声,有丈夫的支持与关爱,有家人的鼓励和陪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

天爷却给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由于家境贫寒丈夫和儿子每天都要靠药物来维持病情,有时买不起药,丈夫就就坚决不吃药,把省下来的钱给儿子买药吃,长年累月由于得不到药物的控制,丈夫终因病情恶化由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在大通县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并欠下2万多元的债务,离开了人世。我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可是一想起两位骨瘦皮包的孤寡老人和年幼的儿子,我鼻子就发酸,清楚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已经下定了决心不会轻易抛弃这个家,就竭力安慰两位老人,默默地挑起了为老人服务这副沉重的担子,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爱心,而且,一干就是8年……

我8年如一日,既是炊事员、服务员,又是护理员,一心一意的伺候两位老人,认真履行一位母亲的职责。自从二十岁嫁到将军沟以来,至今从没离开过,每一个白天和黑夜都是陪老人度过的。我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哪怕是头痛脑热,也不愿休息,更不能休息。为了便于更好地照顾老人,我把我住的屋子搬到了离两位老人最近的一间。

我渴望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但无私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不就是我人生所渴求的一大笔财富吗?

丈夫去世后,公婆两位老人也感到我还年纪轻,路还长,也多次劝我找个合适的人嫁过去,过上年轻人应过的幸福生活,而我明白,自己走了两位老人会更苦,孩子更难。用我一人的幸福

换老少三口人的幸福是值得的,替丈夫尽孝道是应该的。对公婆的劝说我婉据说:“你们的好心我领了,我会替丈夫尽好应尽的孝道”。在丈夫离开8年的生活中,我知道自己肩负的重担,虽然丈夫离开了我们,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我还有儿子和公公婆婆需要照顾。我用至亲至爱的博大爱心,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两位老人,不仅让她们在生活上得到满足,而且她们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和充实,现在两位老人膝下无儿无女,穷苦了大半辈子,都是 “特别可怜的人”,让他们的晚年多享清福感受家的温暖,这就是我的信念和理想,也是我无怨无悔执着追求着的目标。

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家庭中,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对家中老小,病的病残的残,心中充满了苦与痛,生活也充满了累与忧,有时我也犹豫过:“这样做是何苦呢?这样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啊?”。但我一想到他们是自己的至亲与挚爱,他们与自己血脉骨肉相连,朝夕相伴,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作为家中的主心骨,我不能垮。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我要勇敢地把这一份责任、亲情与义务担当起来。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命运既然这样安排,我也只能坦然面对,每每听到老母亲急促的喘息,我心如刀绞,恨不得能为他们分担病痛;每当看到病痛中儿子颤微的身影,我只能把快乐和幸福变为奢望,我坚信,我的始终不舍不弃,一定会感动苍天,一定能走出这些困境。

20xx年3月我招进本村村民杨发寿来共同支撑这个家,赡养两位老人和抚养儿子。现在所招之夫杨发寿,肢体4级残疾,右手大拇指残缺,在生活方面有些农活还得由我一人承担。今年我都是四十的人了,全家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一日三顿能吃饱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吃好。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在乡政府的号召下,我和丈夫在村里几位好心村民的帮助下,播种耕作,发展副业。种上了土豆和各种蔬菜,做到地不空闲,基本上解决了全家人的蔬菜自给;在房前屋后筑起了鸡舍和猪圈,充分利用剩菜剩饭和烂菜叶,每年养几十只鸡,喂几头猪,还养了2头牛。通过我辛勤的生产劳动;改善了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全家的生活水平。

有村民问,你与老人朝夕相处,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烦恼的是什么?我总是微笑着说:“我觉得与老人一起生活很开心,照顾老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烦恼的时候是老人害病的时候,因为我非常担心和着急。”这些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乡政府和村支部的关心支持下,我全家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多年来为这个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真情与汗水,得到了老人和社会的认可。在老人的嘴边有这样一句话:“桂花,是亲人,最亲的亲人,有这样好的闺女,我们知足了。”

大山深处桂花开

——记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尊老爱亲”典范刘桂花先进事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向化乡将军沟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少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服侍公婆。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就是刘桂花,是一位有口皆碑、孝亲敬老的好儿女,她可敬可爱的故事和高尚的情操,一直是村里乡亲教育孩子的典范。

好媳妇人人夸赞

俗话说“老年怕丧子,中年怕丧夫,少年怕丧母”。这“三怕”同时都轰炸在了刘桂花一家三代人的身上,给他们的打击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重担都落在刘桂花一个人的肩上,可是此时的刘桂花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的面对现实,挑起家中的重担,无微不至地孝敬公婆,精心伺候,更突显出她人格的高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无私的精神使全村人深深的感动,受到村民的称赞。刘桂花说:“他们给予我的也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们的回报。丈夫的挚诚与坚强,老人的宽容与理解,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家里家外、村里老小、政府的理解支持,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使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宽慰,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为了维

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苦点累点,远比他们受病痛、受折磨要好很多,负起孝老爱亲的责任,是我义不容辞的!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起码的道德与良知!”

甘当“好闺女”,奉献爱心

丈夫去世后,左邻右舍都开始担心,刘桂花会不会不堪艰苦,改嫁他方?刘桂花会不会和两位老人分家另起炉灶?而她明白,自己走了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就会支离破碎。知道自己肩负的重担,她挺住了。为了打消公婆劝她再嫁的念头,她常常对两位老人说:“既然嫁到了李家,我生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虽然成文走了,但有我吃的,就有你二老喝的,我就是你二老的亲闺女。”原来大家的担心和公婆的劝说是多余的。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也许能这样照顾老人一年两年的媳妇还在多数,但是要这样照顾老人十多年的媳妇是真的找不出几个了。而刘桂花就是这样一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媳妇。十多年来,她始终如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公公婆婆,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她的公公婆婆跟村里人谈起刘桂花的时候就说,“咱们又多了一个“女儿”,这个儿媳妇比亲女儿还要亲,桂花真的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媳妇,这辈子有水桂花这样的好媳妇,真的是我们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扎根将军沟,勇挑生活的重担

在农村,全凭靠种地才有经济收入,而现在家里只有刘桂花一个劳动力,生活真的很难。农忙时,她在地里干活是晴天浑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忙的团团转,晚上睡下全身酸疼。她努力拼搏,把地里和家里的事务料理的井然有序。全家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她的举动得到了更多村民和亲朋好友的认可和赞扬。

刘桂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坚强、勤劳、朴实、贤惠,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20多年来尊老爱亲,使老人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 “敬老爱亲,人人赞;热心助人,人人颂”, 刘桂花的事迹就这样逐渐在将军沟村传开了。刘桂花的事迹传出后,她孝敬公婆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人,同年12月份,刘桂花被评为 “好儿媳”荣誉称号。她就是这样一位村民眼中勤劳朴实、体贴关心人的好人;她的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广大群众的表扬和学习

胜似“一家人” , 倾注真情

刘桂花的公公婆婆现年世已高,生活起居非常困难,而刘桂花依旧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伺候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管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着两位老人。不是

亲人胜似亲人,两位老人总是逢人便说这个好“女儿”令他们骄傲的好儿媳。在刘桂花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的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提起两位老人,满脸倦容的刘桂花总会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有人问她:“你这样做为了什么?值吗?”刘桂花淡淡地一笑,说:“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做,没有什么值不值的。说实话,已经在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照顾老人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哪天突然不干了,我心里反倒空荡荡的。

刘桂花不仅是个好媳妇,还是个好邻居。村里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她总是乐于帮忙。有一天,刘桂花的邻居俩口外出,而两天都没出门。她感到蹊跷,就推开邻居家的门,发现老人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原来老人生病了,已经两天没有进食,刘桂花急忙叫来丈夫去找大夫,自己回家端来一碗热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喝。老人病愈后,紧紧握住刘桂花的手说:“闺女,如果我能有你这样的儿媳妇该多么好啊!”刘桂花说:“婶婶,不用担心,你就当我是你的儿媳吧,以后有什么事你就叫我,我会经常来照顾你的。”刘桂花就是这样热诚待人,乐于助人,敬老爱幼,与村民和睦共处,人人都赞她有教养,品德高尚。了解刘桂花的将军沟村书记邓永良说:“提起刘桂花,村里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贤妻良母,是个大好人。”刘桂花十多年来用孝心和爱心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一朵鲜花可以给人们带来芬芳,一个人的坚持可以撑起一个家。而她就是这大山深处一朵盛开的桂花!

 

第二篇:公司总经理先进事迹

公司总经理先进事迹

如今,**县已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近3万户农民靠种植食用菌走向小康路。他们打心眼儿里感激把他们引上小康路的领头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19xx年创建了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他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机制,对食用菌生产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他先后引进选育推广了10多个种类30多个优良品种的食用菌,研究开发了18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食用菌高产稳产生产技术,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1项,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3项。

靠种植食用菌,***富了。可他认为,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才算本事。因为他是一名共 产 党员,深知农民群众的所盼、所想。**县榆林乡破庙王村和大宋村19xx年前都是全县有名的穷村,牛子叶等5户农民找到他说:“咱们订个合同,你提供技术,利润提成由你定。”但他考虑到多数农民家里还不富裕,就说:“技术我包了,并且我用家产保你们投一收二,达不到要求赔偿全部损失。”这一年他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挨户指导,两个村126户种菌户全部种植成功。仅此一项,两个村分别纯收入36万元和32万元,菇农家家纯收入超过XX元,还有5户种菌户产值超过万元。如今,仅榆林乡就发展了8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食用菌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为了使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裕路,他筹资18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并自编教材,亲自讲课,向广大群众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对家庭困难的,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和资料(material),学成后免费提供原种,帮助他们致富。对无法来学校学习的菌农,他就主动上门服务。几

年来公司先后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98期,培训学员30多万人,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XX年6月5日,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公司的食用菌培训基地、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和实习基地。张部长高兴地说:“你们为增加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路子,我代表农民朋友感谢你们!”

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他以建设**食用菌科技园区为新的起点,拉开了新一轮的创业帷幕。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也已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解决**及周边各省、市的食用菌产品销售难问题,每年可带动6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可安排闲散劳力20万以上,年产值可达6亿元。

XX年,他和广东港海食品厂合资2100万元,新建食用菌全控温棚10个,可对15种珍稀食用菌进行示范种植,新建300平方米的食用菌保鲜贮藏库2个,年循环冷藏保鲜食用菌产品6000吨以上,新建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食用菌产品4000吨以上,可解决3万户菇农食用菌产品市场销售问题。同时,他还在筹划中原食用菌批发市场和**无公害食用菌出口基地的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带动3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可安排闲散劳力6万人以上,年产值可达

3.5亿元。

***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食用菌先进生产者”、“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河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劳动模范”、“市县两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农村小康建设功臣”等多项称号。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单位先后作了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还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将带领广大种菌农民让食用菌的香味越聚越浓,越飘越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