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委书记先进材料

做灾区群众的贴心人

——记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委书记蒋刚

他自愿放弃省级机关优越条件,主动申请到艰苦边远民族地区工作,先后在两个地震重灾县担任县委书记,一干就是8年。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新时期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承诺,灾区百姓称他为“贴心人”,藏区干部赞他为“好书记”。

他,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蒋刚。

心系百姓 紧要关头显忠诚

“作为一名共 产 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我的毕生追求。”蒋刚说。

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紧邻震中的理县受灾严重,作为县委书记的他不顾脚踝扭伤,坚持奋战在一线,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建8个工作组和13个抢险分队,迅速投入一线抗震救灾。他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一天一夜没吃饭,却把泡面让给了受灾群众;三天三夜没合眼,仍保持顽强的斗志一线指挥,确保了灾后“黄金72小时”救援期各项抢险救灾任务的有效调度和顺利进行。

在理县的抗灾重建中,蒋刚“5+2”“白加黑”成为常态,连续五个春节没有与家人一起过年。20xx年大年三十,蒋刚在高半山修溪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备战高考的女儿打来电话,他告诉女儿“爸爸和灾区老百姓在一起”,转身擦了眼泪又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努力,理县率先抢通“生命线”、率先完成农房重建、率先竣工交付学校医院重建项目,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重建完成,考验未止。蒋刚到汶川工作后,又遇山洪泥石流灾害,草坡乡1154户群众需要异地迁建,他透支自己的身体、不顾医生的劝告,进省跑项目,现场抓督查,一年时间就让受灾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居。

务实创新 胸怀全局谋发展

昔日理县工业不发达、农业规模小、城市建设差,地震更是使其遭受重创。既要抢抓重建机遇,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怎么办?

蒋刚调研后提出“依托一条走廊,构建三大基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以企引企、产业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长化宏光盐化工、泰升昊工业硅项目,确保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一大批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寨相继被打造出来,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走廊如今初步成形,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喜人,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初到汶川,蒋刚也遇到类似难题。面临屡遭大灾产业培植难、扶贫攻坚群众增收难,一个月他跑遍辖区13个乡镇117个村,在全面审视县情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庄园”的理念,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以“振兴产业、群众增收”为目标,实施以灾后重建振兴、社会综合治理和改善民生帮扶的“三大攻坚行动”。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99亿元,经济增速同比提高

9.4个百分点,全县年度目标考核居全州第一。

今年以来,蒋刚进一步提出了汶川“一园两区三基地八大工程”的县域发展思路,以高半山产业发展和精准帮扶为重点,共涉及135大项459小项工作,全面推进幸福汶川建设。

目前,以汶川三江鹞子山养生堂、漩口核桃坪赵公福地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庄园初步成型,一条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党建综合提升、群众多元增收的新路子逐渐明晰。

严格表率 坚守底线不放松

蒋刚对事严、对人谦、对己俭,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人不可以把钱带进棺材,但钱可以把人带进棺材”,他时常用此来告诫干部和同事,以身示范引导全县干部增强廉洁从政、防微杜渐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醒大家“算清亲情账、政治账和经济账”。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他对照“四风”问题,自己列出7大类14项事项并带头整改。他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彻

从严治党要求,紧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出并实施党建综合提升、干部软实力再提升、软乡弱村整治“三大工程”,建立健全65项规范资金、人事、权力运行制度。

在选人用人上,他强调“赛场选马”,对任何人不开后门;在正风肃纪上,他绝不允许任何人插手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治理“庸懒散浮拖”和“中梗阻”;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简朴,特别是下乡带头在食堂就餐并支付餐费。

蒋刚坦言:“党员干部要管住自己,守住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思想上必须清醒,经济上必须清白,生活上必须清新,做到慎言、慎行、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切实筑起防线、抗拒诱惑。”

蒋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赢得了藏羌群众和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支持。

(新华社记者 李华梁)

心中有民在路上

——记甘肃省两当县委书记梁英

在贫困的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穿着运动鞋轻车简从下乡,是女县委书记梁英的工作常态。主政两当四年间,每一个村组都留下她的脚印。

“心中有民在路上”。梁英说,她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为群众办些实事,让甘肃省东南部这个贫困县可以走出一条“既能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新路。

道路:让群众串门脚上不沾泥

在检查云屏乡大坪村道路建设回程路上,梁英专门下车拍了一张照片,一条水泥路通向大山深处的村庄。这让她感到欣慰,因为再过一两个月,全县118条村道就会全部打通。

20xx年9月担任两当县委书记后,梁英就开始长达两个月的调研。一辆越野车,一个司机,一个县委办的工作人员,穿行在两当每个乡村。调研中,行路难成为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

当时,两当县公路交通十分落后,全县除了过境的312国道之外,没有一条柏油路。通乡公路基本是沙石铺设,通村公路大部分是土路,至于村组之间的道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出行难成为农村发展的短板,梁英觉得面对群众的盼望,“做不好对不起群众”。

但完成这个承诺并不容易。“一面山,一个坡,一组人。”这是两当乡村的如实描述,山大沟深、行路艰难,往往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很远。梁英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组,和男干部一样爬山过水,经常跟她下乡的干部告诉记者,“往往是紫色的运动鞋沾满了泥疙瘩变成了黑色。”

在梁英的协调主抓下,短短三年时间,两当路难行的面貌彻底改观:全县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超过了95%。下一步,梁英计划让村组内的道路也能硬化,“让群众相互串门的时候,脚上不再沾上泥土。”

现在,让许多两当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火车。在梁英的协调努力下,两当火车站今年3月完成升级改造,目前有5趟快速列车在此停靠,两当人可以在本县坐火车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从家门口出发,不用再到200公里外别的县城车站了。

思路:宁愿慢一点,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有两项指标,既让大城市人艳羡又让两当人骄傲:两当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4%,植被覆盖率83%。

前不久的端午节,两当的云屏三峡风景区和红色文化革命景区迎来周边省区的众多游客,一时间让这个仅有五万多人口的小县变得热闹不已。来这里的游客说,到了两当,就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

除此之外,两当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一些干部提出应该把这些矿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不仅能直接带动当地就业,还能带来大量财政收入,让当地各项经济指标快速提高。

但经过充分调研后,梁英和县委班子采取了“慢发展”的思路。坚持不让“有污染的工业”进入两当。“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来不开发,也是对群众的贡献。”

从20xx年开始,两当县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两张牌”。尽管过程中梁英也一度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但她说“发展思路从没有动摇过”。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一个县委书记必须要有这样的定力。”梁英说,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两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两当。20xx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人数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的新动力。

心路:最大心愿是让群众脱贫奔小康

在显龙乡显龙村,73岁的回族老人马俊荣说,梁英每年都要来看望他两三回,逢年过节还给他送茶叶。“这个县委书记没架子,每次都问寒问暖,感觉亲切。”老人一辈子喜欢种菜,梁英专门帮助他建成了一个蔬菜大棚,干着自己擅长的蔬菜育苗,每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

53岁的苏静,是梁英帮扶脱贫的联系户。苏静的手机里存着县委书记的电话,他说自己只打过一次,希望能帮解决养羊的资金问题。梁英在电话里了解清楚后,很快帮他联系了相关的贴息贷款。苏静一家四口的人均收入由20xx年的2400元快速增加到20xx年的8000元。

不只是她的6个联系户,两当全县的贫困群众都装在梁英心里。这几年,在她的协调带领下,两当县大力发展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xx年65%下降到29%,全县农村安全用水实现了人口和区域全覆盖。

梁英还在全县推广电商扶贫等新方式。在金洞乡电商中心,一年多时间网销香菇金额就达8万多元,农民的土特产不仅卖了出去,还卖了高价格。

除了到外地开会、衔接工作外,梁英大多数时间都往乡下跑,这让她顾了大家忘了小家。她的老父亲80多岁了,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借着到陇南市开会的机会去看上一眼。今年端午节前,40多天没见到梁英的老父亲,一见面就抱着她痛哭??

“我希望,有一天我离开两当的时候,群众会说,这一任县委书记为群众办过实事。”梁英说。 (新华社记者 屠国玺)

“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印象

“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谈到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区保护时的感受。和记者走在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里,他手指着两侧一座座老建筑,如数家珍:“这些都是凝固的历史、城市的记忆,一旦拆了,就再没有了。”

锲而不舍,精雕细作,对历史负责

作为北京保存最完整和面积最大的文保区之一的大栅栏地区,在1.3平方公里的文保区内,集中了236处历史建筑,45家老字号和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这里的市政基础薄弱落后,80%的胡同道路只有两三米宽,不少居民用不上暖气、天然气,还在烧蜂窝煤,产业低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当旧城改造遇上文保区,一些地方的选择是直接推平,拆旧建新;有的是拆古董建仿古。

而西城区对大栅栏的改造是拒绝粗暴的“推倒重来”。虽然推倒重来很简单,还能迅速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巨额资金,城市面貌也能立竿见影得到“改善”。

面对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城市发展,西城区领导班子的账有不同算法。“我们按照老北京胡同的肌理重新规划,精雕细作,短期看确实多花了时间、少赚了钱,但基本保留了文物。”王宁表示,大栅栏文保区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遗产,是无价之宝,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大栅栏地区的114条胡同,王宁每条都反反复复走过。在他的坚持推动下,大栅栏的改造采取一种“有机更新”的笨办法:搬迁自愿,百姓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建筑整体修缮保护、改善居住条件;文化改善业态、重塑商业特色。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在王宁看来,大栅栏文保区今天取得的成绩完全是西城区多年来在既定目标下长期坚持、锲而不舍的结果。尽管耗时长、见效慢,但副作用小,没有大刀阔斧的大拆大建,也就避免了“一锤子砸碎”不可恢复的历史遗憾。“我们今天手握权力,一个决定就能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履职施政必须严、实、慎重,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20xx年8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代表中国首次参展,载誉而归。“笨办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大栅栏地区也正以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勃勃生机勾勒了中国古老首都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图景。

权力公开晾晒,关进制度笼子

王宁的办公室不大,墙上挂的一张图表很显眼,上面列明了15项权力。“我作为区委书记的所有权力都在这,清单也挂在网上,如果我干的事超过这15项权力的界限,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能监督。”

建设高效、透明、廉洁政府,西城区党委、政府的一个办法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0xx年以来,在王宁的推动下,西城区以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为龙头,带动各级党组织推进党务公开、“开门决策”和政务信息公开,88个部门党(工)委、党组的4612项职权公布在网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西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讨论民生问题成为惯例,只要不涉及敏感机密,每次常务会都全程通过微博向社会直播,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个。“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

发展要国际化 更要回归“为了人”的本质

20xx年,西城区完成GDP3052.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高达90.2%,人均GDP名列北京各区县第一。但西城区党委、政府都意识到,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在和谐、宜居方面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人均公共绿地太少、停车难、生活服务配套尚有欠缺、几万户居民居住条件简陋、非首都功能的业态有待退出??

20xx年5月9日,社区干部胡静记忆犹新。这天,王宁带队来到百万庄西社区进行调研,胡静向王宁介绍,这里不少是19xx年修建地铁1号线时建造的多栋简易周转楼,地基下沉,电线老旧,楼内没供暖,两家共用一个不到1平米的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居民已经居住了快半个世纪。

很快,百万庄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22栋楼1200多户居民成为北京第一批城市棚改的受益者。

王宁表示,目前西城区还有数万户居住困难的群众,“我们的目标是在本届区委区政府任期内,把棚户区改造的任务都落地开工,让老百姓切实看到希望”。

在谈到对西城区这样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的憧憬,王宁总结了10个字:安全、安静、舒适、优雅、古朴。

西城区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说:“这些词比国际化、现代化好,老百姓都能听懂,也都觉得和自己有关系,有盼头。”

王宁表示,过去城市发展目标里现代化、国际化、GDP等外延式关键词多,虽然“高大上”,但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真正的和谐、宜居,必须回归“为了人”的本质,要突出“群众的感受”,根本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乌梦达)

“专家”思维、“赤子”情怀、“硬汉”做派

——记天津市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

创新开放、务实低调、能拼敢担、认真负责,在网络上搜索天津市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可以梳理出来这几个关键词。在宁河县老百姓的口碑中,这个如邻家大叔般平易近人的县委书记,在当地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解决问题的“能手”

从天津市中心城区出发,过金钟桥后走上津宁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平整干净的路面行驶起来十分顺畅,大约一个小时便可以到达天津市宁河县县城。

然而在七年前,当新官上任的李树起从天津市区去往宁河报到时,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近三个小时。

“宁河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宁河是天津这座直辖市的‘边疆地区’。”李树起说。上任路上的特殊“见面礼”,让他有了打开工作局面的初步想法,经过调研论证,李树起认识到道路不畅是制约宁河发展的主要症结。

要想富,先修路。可如果没有钱,路要怎么修?针对资金短缺的“拦路虎”,李树起提出修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并且积极争取天津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一条全长42公里、连接市区和县城、双向六车道的七里海大道竣工通车,从而结束了宁河没有直通市区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为老百姓解‘难题’。”李树起说,“把问题解决好了,履职到位了,才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才算对得起群众的期待。”

解决问题靠“干劲儿”,也靠“巧劲儿”。为了破解经济发展缺乏抓手的难题,李树起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提出在远离县城但紧邻滨海新区和市区的宁河西南部建设高端产业园区的设想。短短三年,规划蓝图变成了美好现实,荒凉土地变成了发展“热土”,宁河现代产业区在拓荒中崛起。

在攻坚克难中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勇于突破,在优化环境中提高效能,在改进作风中率先垂范,宁河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xx年的5倍、6.6倍和

1.8倍。

群众至上的“赤子”

月光昏暗,夜晚宁静,但是在芦台镇张二村村委会,却是灯火明亮一片欢声笑语。“来,大伙儿说说,对咱们县里、镇里目前的工作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一个普通的夜晚,李树起来到村委会,跟村里人唠家常。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河县组织县级和委办局负责人入百村、进万户,包村领导干部入村住户都超过了半个月。

与百姓拉家常,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拉近党员和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老百姓反映的“民生大事”或者“鸡毛蒜皮”,都被李树起记到“小本本”里,并且很快得到落实。

“不能辜负百姓期待是我工作的信念,因为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有需求、有困难,才需要我们的干部为其服务。”李树起说,“怀着赤子之心,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这是执政之基和动力之源。”

在宁河,李树起要求全体干部践行“五家”工作法,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反映问题的书信当“家书”、把群众的事业当“家业”、把群众的生计当“家计”。

在李树起的带动下,全县干部作风持续转变,给群众带来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中小学标准化创建的全面完成和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兑现了“在宁河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便捷的服务是医疗”的承诺;开通14条公交线路,改变了宁河没有公交车的历史。

能拼敢担的“硬汉”

对于在宁河县委办工作多年的小蒋来说,对李树起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20xx年盛夏了解汛情指挥排涝的情景。当时宁河连降暴雨,李树起衣服被浇透、鞋里灌满水、头发湿漉漉,脸上汗水混合着雨水。

“李书记蹚着没膝的积水,到关键地段指挥排涝,顶着大雨连续跑了5个重点乡镇指挥抢险,特别是他发现七里海湿地保护区水位上涨、出现险情后,连夜组织相关部门安装排涝设备,现场指挥建设临时排涝点,险情解除之前没有离开施工现场半步。”小蒋说。

熟悉李树起的人都知道,军人出身的他工作起来有着“拼命三郎”劲头,是个能拼敢担的“硬汉”。

上任伊始,李树起便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做于国有用、于民有益的实事,不做花花架子的“虚招”,“多挖井多种树”,让后人吃水乘凉,功成不必在我。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做任何工作,不一定马上能得到所有群众的理解和公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讲方法、能拼搏,又要敢担当、敢负责。

只要真正有益于百姓民生,有益于社会发展,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做下去。”李树起说。

以七里海湿地保护为例,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湿地之一的七里海位于宁河县域内,刚来宁河不久,李树起就徒步深入七里海核心区域考察,谋划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环境保护投入大、见效慢,甚至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李树起说,“但从长远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领导干部就要着眼于长远。”

在他的带领下,宁河编制了泛七里海湿地整体保护规划,陆续筹措20多亿元资金实施规划、工程、项目三大保护措施,使这片古湿地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新华社记者 翟永冠)

用心、下苦为老百姓办事

——记山西省浮山县县委书记孙京民

今年47岁的孙京民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身穿一身运动衣走在田间地头,浮山县老百姓说,“他不像县委书记,就像是我们的同事、邻居一样。”为此,浮山县群众送了他一个“亲民书记”的称号。

然而,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温和的外表下,不仅有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为民情怀,蕴藏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干魄力,更有一颗“在党言党、在党护党”的忠诚之心。

“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样”

8年前,浮山县槐埝乡村民王根令得了股骨头坏死,手术费用昂贵,她一直靠吃药勉强维持。到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甚至走不了路。去年,孙京民到槐埝乡随机入户调研,正好来了她家。

“怕书记笑话,就待在厨房没敢出去。”王根令没想到,孙京民看到女主人不在,主动询问后得知了这一情况。随后,他便和乡里的干部协调联系医疗专家,并带头捐款帮王根令顺利做了手术。

如今,行动自如的王根令坐在儿子结婚的新房里感动得掉泪:“是党帮了咱!” 村民们说,孙书记不仅帮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问题,甚至还给人介绍对象当过红娘。为何一个县委书记要管这些“小事”?

“我们的干部们干了很多也很辛苦,但老百姓的认可度却不高。调研中发现,是他们解决共性问题多,个性问题少。”

如何能够切实增进老百姓和党员干部的感情?从20xx年7月开始,孙京民在浮山县探索推行了“亮、晒、评”群众工作法,让县乡村干部走到群众中去一家家搜集问题并解决。两年来,浮山县共受理群众诉求1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8%,信访量同比下降了36%。

“和他我啥也敢说,他没架子。”记者在浮山县随同孙京民下乡调研时,甚至碰到有群众当场反映问题,而他总会耐心倾听记录随后设法帮忙解决。

“咱是从农村出来的,父母和两个姐姐都在农村,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样。”孙京民说。

“只有拿不出的勇气,没有干不成的事”

群众小事记心头,发展大事他更是一刻都不忘。

浮山山多坡陡、沟壑纵横,缺水和交通不便是群众最大的心病。浮山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10多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浮山也是山西省未通高速公路的三个县之一;浮山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铁矿企业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面对问题,孙京民没有回避,而是明确将“引水、修路、转型”列为本届班子任内的三件大事。

这是浮山几代人想做却没做成的事,难度可想而知。但孙京民却说:“既然是几代人想做的事,那咱就该做。”

为了这三件事,他一次次地往省里跑,和相关部门沟通,光是为了留住一个转型企业的事,临汾市就专门开了8次会讨论。平时不爱求人的孙京民在办这三件事上却毫不犹豫。孙京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只有拿不出的勇气,没有干不成的事。”

经过多方论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全力往前推。如今,总投资3.15亿元的“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落地开工,将在20xx年完工。届时浮山用水将融入全省大水网,彻底突破工农业用水制约的瓶颈。

过境的古翼高速建设项目纳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初步与中铁建集团商定具体建设方案,建成后将结束浮山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在企业转型方面,山东万华集团投资30亿元的中强煤焦电一体化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上缴税收4亿元至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柱;根据浮山山区县的特点,孙京民还将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转型接续产业,目前,该县有机农业发展到5600亩,不出县就销售一空,电子商务也在浮山稳健起步。

“以廉正身,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维护党的形象,这和维护群众利益是一致的。”孙京民说,维护党的形象,加强党的建设,这也是他为官做事的出发点。

在下乡调研时,孙京民发现,许多村的“两委”活动室常关着门,形同虚设。为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他在全县推行村级活动场所民主议事、政策宣传、村务监督、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矛盾调解、信息发布、文化娱乐等“八个平台”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门常开了,人气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这里得到解决。

干部选拔任用是县委书记抓党建的重中之重。外表温和的孙京民曾在大会上严肃指出,选拔干部,一别找人,二别动钱。“干活干不好,找谁也没用!”

党风廉政建设,孙京民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作为县委书记,必须以廉正身,任何情况下都要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他说,用心、下苦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黄沙地上的追梦人

——记河北省威县县委书记吕志成

从20xx年8月就任县长、20xx年4月接任县委书记至今,吕志成在地处黄河故道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威县已经干了4年。他以坚强党性、实干作风、创新魄力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变成了河北省率先崛起的典型和标杆。

统筹谋划,绘就跨越发展路线图

吕志成就任威县领导时,正值这个县发展破题的艰难时期,工业经济、县城建设刚刚起步,工业产业层次低,农业“一棉独大”,他深知肩上重任,也清楚威县的家底,更知道带领这个贫困县后发崛起有多难。但他上任伊始就坚定一个信念——“威县不能再穷,不能再等,必须找到一条正确路子,奋发图强、摆脱贫困”。

为此,他率队下苏南、赴四川学习考察,三赴山东深度对标;多次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科院请专家把脉会诊;迎着漫漫黄沙到西沙河流域了解种植历史、土壤条件;坐在群众炕头上了解种植意愿??

靠着这种实干的劲头,经过对威县发展历程反复审视对比,着眼全局谋划系统化思路,威县终于绘就了一幅贫困县后发崛起、科学发展的“路线图”:工业构筑“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三个主导产业,通用航空、新材料两个新兴产业”;农业形成“三带一园”(沿西沙河20万亩优质经济林带、沿106国道20万亩高效蔬菜带、沿金沙河畜禽养殖带及4.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城乡一体建设制定“县城+3个卫星镇+4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的规划,力争20xx年进入邢台市21个县市区前5名,进入全省前50强,最终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

将规划路径变为美好现实,必须有一砖一瓦的“施工图”作支撑。吕志成主持制定了《全方位高层次开放大力度招商的实施意见》,推进13个领域开放招商,引进隆德汽车、君乐宝奶牛等亿元以上项目84个,3家企业成功上市。同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十多次带队到北京顺义区对接,签订合作共建“威县·顺义产业园”协议。

勇于担当,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改善民生

20xx年1月,威县被确定为河北省唯一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吕志成意识到,这是威县走出贫困、后发崛起的难得机遇,也是为全省改革探路的重大责任。改

革之初,个别部门不愿放权,以种种理由拖延甚至阻挠。吕志成态度坚决、敢于碰硬,提出“权留人走、权走人留”。凭着他这种决心和力度,组建威县行政审批局时,将县直26个部门的166项审批权3天时间划转至行政审批局,42枚公章变成1枚行政审批专用章。

改革大手笔释放出发展大活力。通过“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效率提高75%以上,其中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59.5个工作日压减为13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由65个工作日压减为10个工作日,“即来即办”事项超过100项。

对于吕志成来说,“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刻在骨子里的追求。他把群众脱贫视为政治责任,全县每个贫困村都明确一个县直单位捆绑帮扶,选派一名班子成员任村第一书记长期帮扶,直到彻底脱贫。

改善民生,处处需要钱。面对贫困县的“穷家薄业”,吕志成以改革思维和市场思维,引进江苏一家教育集团建成“苏威仲夷”学校、思源学校等一流的中小学;分别与解放军302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联合体医院;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高水准设施,组织文化活动月月“五个有”:有演出、展览、讲座、笔会、比赛。

做好表率,当好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

威县是革命老区,曾是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威县的党组织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吕志成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干事干净的干部队伍。作为共 产 党执政兴国在基层的“一线指挥”,必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提出并倡导“四个照一照”,即“每天工作照一照、重大决策时照一照、困难面前照一照、私念抬头时照一照”,时刻以先贤为镜激励警示自己,“过简单的物质生活、处简单的人际关系”。

吕志成老家广宗县与威县相邻,他的三哥从小对他关爱有加,早在他任职威县前多年就在威县承揽些小工程,形成了一些合作关系。但他到威县任职后,要求三哥将生意彻底退出威县。他三哥说:“你没来时我就在威县干活,我不沾你的光。”但吕志成还是“绝情”地让三哥选择了把生意退出威县。吕志成这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品格,为县里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接没接地气,评判权在群众心里

——记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委书记孙巨先

“县区委书记做群众工作,主要是让群众感到党组织和党员就在身边。”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委书记孙巨先谈到“心中有民”的理解和实践时说,“你只有对群众付出感情、办了实事,才能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 拜师学艺,深入群众生活

“我的师傅是一位重感情、有实招的社区书记。”孙巨先经常“标榜”自己的拜师之举。

他说的师傅是立山区灵西社区书记刘娟。刘娟已经在社区书记位置上工作了17年,社区内3000多户、9000多居民,谁家有过不去的坎,都会首先想到刘娟,哪怕只唠一会儿家常也能解开一个疙瘩。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立山区委书记孙巨先主动登上刘娟的门,要拜她为师。孙巨先说:“做群众工作,你重感情、有办法,就是我的师傅。” 孙巨先举例说,为了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刘娟从一顿烙饼、一顿饺子打开这些人的话匣子。她抓住他们一开始怕见熟人的心理,帮助他们在其他城区找工作,从心理融化他们冰冻的世界。

孙巨先说,刘娟就是这样一户一个办法,走进群众的生活,这就是我要请教学习的。

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孙巨先深知,一个刘娟远远不够,而社区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一次,他扮了一次黑脸,把借调到区机关的160名社区工作人员全都调回基层。

人回来了,还要把心留住。为了让优秀年轻人扎根社区,孙巨先在经济待遇、发展前途上为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争取。据介绍,在立山区,社区书记只要踏踏实实把社区工作做好,就可以享受副科级待遇。

树典型同时,孙巨先也严厉批评后进。他说,一次一户老人走失,儿女通过熟人给我打了电话寻求帮助。老人找到后,我当即批评了社区干部,你们天天喊为民服务,老百姓有困难时都不找你们,怎么让他们信任你?

敞门接访,担起党委政府的责任

上访,是很多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事。而孙巨先对立山区各部门的要求是敞门接访、进门家访、上门领访。孙巨先说:“信访局是党和政府的部门,老百姓有了困难,来找信访局,这不可怕,这是他们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在立山区,进门家访是信访工作人员接访后必须的工作流程。孙巨先说:“只有到上访者家里,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第一手情况,为解决问题、息访奠定基础。”

孙巨先回忆了自己处理的一起信访案件。他介绍,上访者的上访原因是到了退休年龄,而社保部门没有为他办理退休。信访部门经调查,未办理退休的原因是其未缴齐个人应缴费用,认定为无理访。

孙巨先说,信访部门认定无理访的程序和结论都没错,但这并不是信访的终点,因为你没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实地上门家访了解到,当事人生活来源靠低保,无力缴费。为了体现社会老有所养的保障,我们协调社会救助补齐了3万元欠费。当事人领取退休金后,不再享受低保政策。这既解决了问题,又从另一个角度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当然,孙巨先最佩服的还是师傅刘娟的社区。从她任社区书记第九个年头的20xx年开始,灵西社区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

刘娟说:“没有信访不等于没有矛盾,但只要对群众情况熟、感情深,就会在矛盾小的时候、少的时候化解掉。灵西的老百姓有天大的委屈都会找我说,我也会尽最大努力联系各部门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精准服务,把支部建在网格上

目前,立山区正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对辖区内居民的服务落实到人,每名工作人员负责300户居民,2502名网格员已经全部到岗。

孙巨先说:“有了这些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编制的小网格,就能服务好千家万户大民生。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对群众进行精准服务,这种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模式是加强党组织为基层服务能力的有力举措。”

孙巨先说:“网格化管理,要求社区干部对老百姓的情况了如指掌,为群众服务到家。在这个布局条件下,区委、区政府为52万居民建立了从生到老的立体服务体系,通过社区网格辐射到每一个居民身上。”

据介绍,经历了几次失智老人走失事件后,立山区要求社区网格逐一统计,免费为全区138名失智老人配备了智能手机。一旦老人走失,马上就可以对他进行定位,解决儿女的后顾之忧。

孙巨先说:“中央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接地气。你接没接地气,评判权就在群众的心里。”

(新华社记者 李铮)

民生为大 清正廉明

——“广场书记”顾百文的故事

“望奎县委书记的手机号是公开的,老百姓都可以打”——这话不假。 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个体户钟祥成的手机有些破旧,屏幕呈冰碎状,但不舍得扔,因为手机里存着他和县委书记顾百文的短信记录。

顾百文务实亲民的作风,深得人心。

心系百姓 广场察民生

在望奎县,群众想见县委书记很容易,清晨到体育广场,十有八九能见到顾百文的身影。多年来,他坚持早起到广场,除了锻炼身体,更多的是体察民情。因此,百姓称他为“广场书记”。

顾百文今年54岁,20xx年来到望奎县,从县委副书记到县长,再到县委书记,一干就是14年。

20xx年,顾百文升任县委书记后,开启了县里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城乡棚户区改造。这对于后来被划入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困地区的望奎县来说,有着特殊意义。3年多时间,由政府出资,在农村改造了1402栋极贫户危房,在城里建了150套极贫户公租房和1746套保障性住房,最困难的百姓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这3年,望奎县在民生项目上投入十几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还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达到了全省领先,20xx年被评为全省民生工作十强县。

县城广场,成为顾百文了解民意、纾困化难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群众到广场上找他,甚至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只要是正当诉求,他从来不拒绝。

今年初,个体户钟祥成给顾百文发短信,称开发商不讲信誉,致使他动迁5年未能回迁,顾百文很快就解决了他的问题,还几次给他回短信问进展情况,让老钟很感动。

严以律己 公事“马上办”

20xx年秋,顾百文的女儿要结婚了,可大家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顾百文提这件事。一位工作人员终于沉不住气了,跑到顾百文的办公室问:“书记,你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喜酒啊,我们红包都准备好了。”顾百文笑答:“女儿已经结完婚了。”

顾百文陪妻子去北京做手术,有一位县里的干部到北京顺道去看望,谁知一接通电话就被顾百文撵了回来,连人都没见到。

在望奎工作期间,顾百文的父亲、母亲以及岳母相继去世,县里的干部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对全县的工作,顾百文时时挂在心上。“县里研究的事必须马上办,企业审批的事必须马上办”——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效能,顾百文在全县的干部大会上公开封了两个“马上办”主任,其中一个就是他自己。

副县长孙国文回忆说,20xx年他到望奎县负责城建工作,一天早晨还没上班就被顾百文叫到办公室,要求迅速解决一个小区108户居民回迁问题,结果不到半个月就解决了。

“领导位置是‘稀缺资源’,干就必须干好。”顾百文说。

求真务实 用人惟贤能

前些年,一些地方领导着力追求高增长速度,但顾百文却以独有的定力,打着结构调整的算盘。几年间,围绕绿色农产品、畜牧深加工以及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做大了文章。

与此同时,顾百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抢救了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望奎县建成了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县、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全国文明县城。

“顾百文是个求真务实,重潜绩讲长远的干部。”望奎县干部们评价。 严以用权、用人公平是顾百文作为县委书记的一个最大特点。

20xx年11月29日,长期在镇里担任繁重工作、成绩突出的望奎县莲花镇党委副书记崔君儒,被提升为厢白满族乡乡长。“我自己都没敢想,我从没有找领导介绍过自己的情况,却被重用了。”崔君儒说。

崔君儒只是其中一例。顾百文在大会上小会上对干部讲:“你只需把工作做好,组织上自然会研究你的位置。”

(新华社记者 程子龙)

发展有道 心中有民

——记安徽广德县委书记吴爱国

“一天有多少老百姓来办事?”“他们要办的事都能在这里解决吗?”??安徽省广德县桃州镇红旗社区服务大厅内,吴爱国一边弯腰盯着电脑屏幕,一边问社区工作人员。

吴爱国注重基层调研,自20xx年调任广德县委书记以来,已经跑遍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通过调研,吴爱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有道:不拿“青山”交换

“发展慢不得也急不得,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吴爱国认为,科学发展才是最大的民生。

广德县之前一直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开发区全靠招商引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能耗相对较高。20xx年,吴爱国在调研基础上,确立了“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变粗放发展为节约集约发展,将有污染难治理、能耗大、有安全隐患等情况列入“五个不招”。

目前,广德县开发园区变六大产业为两大主导产业,集聚了广信农化、永高股份、涌诚机械等一批上市或高新企业,主导产业产值去年突破了80亿元,广德连续多年位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在招商引资中,吴爱国倡导“节约每亩地、用好每宗地”,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注重集约节约开发,广德县开发区近5年已累计清理盘活嫁接低效闲置用地6000余亩。

20xx年,广德县完成生产总值173.1亿元,财政收入2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70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了73%、121%、70%。

心中有民:情牵困难群众

吴爱国有一颗“爱民之心”,一直关注困难和弱势群体。

与困难群体息息相关的是低保问题。吴爱国认为,低保公平与否,是百姓眼中政府执政能力的直接“窗口”,“老百姓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但贫困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低保时很困难的家庭也许过几年就脱贫了,如果不实行动态管理,很可能会出现‘带着金戒指拿低保’现象,引发社会问题。”

为了让低保管理更加科学,也为了避免低保被乡村干部优亲厚友,吴爱国在广德县实行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一年一评议,由各方代表组成评审团,经评议投票,决定名额后公布到村民组、自然村。去年动态核查中,全县2万多个低保名额中就有5800个被重新调整。

不仅如此,广德县还在安徽省率先实行70周岁以上老人等特殊群众免费乘坐城乡公交制度、为65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启动了两年一次的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

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吴爱国发现虽然新农合能报销大部分医药费,但农民普遍面临着“先付费后看病”的难题,“老百姓看病的时候哪能一下子垫付那么多钱?”吴爱国便想法子解决老百姓资金垫付的现实问题。于是,广德县20xx年开始实行“住院小额预交金”制度,实现了“先看病、后交费”,目前受益群众已达7万多人。

心中有责:公心一片为民

公生明、廉生威。吴爱国深知项目工程建设极易滋生腐败,必须以制度管人。 经充分调研,他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领导牵头负责、部门分工实施、纪检监察全程跟踪的“三位一体”模式,并成立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政府投资项目全部通过招投标公开发包,保证了公共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杜绝了暗箱操作。

吴爱国还积极推动农村小微权力规范体系建立。目前,广德县梳理出了28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清单,促进了村务工作的规范化。对村民十分关注的水电路项目安排问题,吴爱国征询基层意见,探索出了村级事务竞争机制,各村民组自行申报急需建设的工程,村民代表对其进行审议,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争取到项目后依次实施,不再由个人拍板。

吴爱国认为,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诉求是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关键。为此,他力推“村组干部季度例会”制度,畅通县乡村组议事渠道;打造了“温暖星期一”联系群众品牌,每周一乡镇副职和包村干部到所联系村,分别带一名村干部到联系片组,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在广德5年多,吴书记不仅跑遍全县所有行政村,入户蹲点,还要求所有干部都沉下去。”广德县委办副主任、政研室主任傅明辉介绍说。

“人心是一杆秤。”吴爱国坦言,县委书记不好当,“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保持公心,做到问心无愧。”

(新华社记者 周畅)

打通战略与经略的实干家

——记上海黄浦区委书记翁祖亮

一头是战略,一头是经略,他用实干挑起;一边是管理,一边是治理,他用创新连接;一面是党建,一面是民生,他用忠诚担当。

“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有披坚执锐、永不懈怠的韧劲,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志,有身体力行、踏实做事的品格”,他以此与同事共勉,更拿来作镜子自照。

主政上海“低谷”闸北区时,他“不提新口号,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推动“活力闸北”崛起;“12·31”外滩踩踏事件后,临危受命,赴任黄浦区,他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振士气,谋篇开局,再创新高。

他叫翁祖亮,现任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

重战略更懂经略

“不走零散开发卖地的老路,而是组团式提升,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杆。”站在黄浦区地图前,他目光坚毅。

翁祖亮在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赴任。上任伊始,便没日没夜地投入善后工作,他要花最短的时间将黄浦带出阴影,转入发展的“常轨”。

黄浦是上海的眼睛。如何让“上海之眼”向世界呈现国际都会的非凡风采?翁祖亮马不停蹄地调研、研讨、思考,集众人之智,融上海发展战略,提出打造经典黄浦,建设精品城区的发展战略,对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战略是蓝图,而经略则是达成战略目标的方式、路径。熟悉翁祖亮的人都说,他不仅懂战略更懂经略,是设计者与操盘者“双料官员”。

担任闸北区委书记期间,他提出闸北转型发展处于“半坡方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奋力爬坡,方能谷地隆起。他带领一班人,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建设的东风,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等金字招牌,狠抓“三个经济”(涉外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推动闸北转型升级。至20xx年底,闸北区的亿元楼28栋,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涉外经济贡献率41.4%。

战略重在科学,经略贵在创新。身为黄浦当家人,翁祖亮认准,经典黄浦的实现,首要为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杆,城市建设、管理的标杆,从严管

理、从严要求的标杆。他力推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改革政策在黄浦先行复制,黄浦的一系列金融创新都要走在全市前列,实施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22条举措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黄浦发展再上台阶:今年前5个月,区级财政在上海各中心城区中赢得总量、增幅“双第一”。

重管理更重治理

从翁祖亮的办公室,看不到外滩,不大的窗户正对着高架,车来车往。 有些事,用眼未必能看见,用心了,就没有盲区。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翁祖亮倾情倾心。针对基层解决问题手段有限、资源缺乏、责任无限、力量不足的现象,一年前,他在闸北时就在全市率先探索“网格化综合管理”,打破条块分割,向街镇下放指挥权、考核权和监督权,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来激发基层活力,实现政社互动,由管理向治理延伸。随后,基层治理的闸北模式被吸纳为上海市委20xx年一号课题的成果,在全市推广。

治理之要,首在透明。3月底,上海涉及基层治理的“四张清单”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首现。街道办事处权力清单、街道工作职责清单、服务清单和效能清单这四张清单,将原先朦朦胧胧的权责运行,清清楚楚地公之于众。社区居民能碰到的所有申办事项,从法律依据到办事流程,从办理时限到服务规定,明明白白。街道党工委书记余海虹说了个细节:清单易稿十多次,每一稿送到翁祖亮案头,都能在当晚得到反馈,不过夜。

在翁祖亮看来,清单有没有实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清单好!以前医疗救助报销要跑好几趟冤枉路,现在不用了,流程老清爽的。”新桥居委的陈萍告诉记者。

抓创新更抓严实

一条微信让黄浦区城管执法局局长徐文虎记忆犹新:图片上,目的地前横亘着一座大山,配图文字是:“有人看到的是目标,有人看到的是困难,就看你怎么看。”

发信人是翁祖亮。群里的人是黄浦区122名正处级以上干部。“翁书记是在用特别的方式给大家打气!”徐文虎说。

谋事在人。翁祖亮清楚,要干事,靠队伍,必须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会共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懂人”,其次是“用人”,再次是“爱人”。

黄浦区探索“大多数人选大多数人”的选用机制,畅通干部发展通道。同时,翁祖亮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向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全区干部针对性地提出“五抓六讲”的要求,即从严抓纪律、从严抓作风、从严抓教育、从严抓制度、从严抓惩处,讲大局、讲作为、讲担当、讲创新、讲协同、讲卓越。

“廉政是底线,勤政是根本,善政是关键,严实是保障!”翁祖亮说。 (新华社记者 徐寿松 陆文军)

做灾区群众的贴心人

——记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委书记蒋刚

他自愿放弃省级机关优越条件,主动申请到艰苦边远民族地区工作,先后在两个地震重灾县担任县委书记,一干就是8年。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新时期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承诺,灾区百姓称他为“贴心人”,藏区干部赞他为“好书记”。

他,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蒋刚。

心系百姓 紧要关头显忠诚

“作为一名共 产 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我的毕生追求。”蒋刚说。

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紧邻震中的理县受灾严重,作为县委书记的他不顾脚踝扭伤,坚持奋战在一线,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建8个工作组和13个抢险分队,迅速投入一线抗震救灾。他

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一天一夜没吃饭,却把泡面让给了受灾群众;三天三夜没合眼,仍保持顽强的斗志一线指挥,确保了灾后“黄金72小时”救援期各项抢险救灾任务的有效调度和顺利进行。

在理县的抗灾重建中,蒋刚“5+2”“白加黑”成为常态,连续五个春节没有与家人一起过年。20xx年大年三十,蒋刚在高半山修溪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备战高考的女儿打来电话,他告诉女儿“爸爸和灾区老百姓在一起”,转身擦了眼泪又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努力,理县率先抢通“生命线”、率先完成农房重建、率先竣工交付学校医院重建项目,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重建完成,考验未止。蒋刚到汶川工作后,又遇山洪泥石流灾害,草坡乡1154户群众需要异地迁建,他透支自己的身体、不顾医生的劝告,进省跑项目,现场抓督查,一年时间就让受灾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居。

务实创新 胸怀全局谋发展

昔日理县工业不发达、农业规模小、城市建设差,地震更是使其遭受重创。既要抢抓重建机遇,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怎么办?

蒋刚调研后提出“依托一条走廊,构建三大基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以企引企、产业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长化宏光盐化工、泰升昊工业硅项目,确保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一大批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寨相继被打造出来,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走廊如今初步成形,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喜人,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初到汶川,蒋刚也遇到类似难题。面临屡遭大灾产业培植难、扶贫攻坚群众增收难,一个月他跑遍辖区13个乡镇117个村,在全面审视县情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庄园”的理念,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以“振兴产业、群众增收”为目标,实施以灾后重建振兴、社会综合治理和改善民生帮扶的“三大攻坚行动”。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99亿元,经济增速同比提高

9.4个百分点,全县年度目标考核居全州第一。

今年以来,蒋刚进一步提出了汶川“一园两区三基地八大工程”的县域发展思路,以高半山产业发展和精准帮扶为重点,共涉及135大项459小项工作,全面推进幸福汶川建设。

目前,以汶川三江鹞子山养生堂、漩口核桃坪赵公福地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庄园初步成型,一条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党建综合提升、群众多元增收的新路子逐渐明晰。

严格表率 坚守底线不放松

蒋刚对事严、对人谦、对己俭,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人不可以把钱带进棺材,但钱可以把人带进棺材”,他时常用此来告诫干部和同事,以身示范引导全县干部增强廉洁从政、防微杜渐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醒大家“算清亲情账、政治账和经济账”。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他对照“四风”问题,自己列出7大类14项事项并带头整改。他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彻从严治党要求,紧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出并实施党建综合提升、干部软实力再提升、软乡弱村整治“三大工程”,建立健全65项规范资金、人事、权力运行制度。

在选人用人上,他强调“赛场选马”,对任何人不开后门;在正风肃纪上,他绝不允许任何人插手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治理“庸懒散浮拖”和“中梗阻”;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简朴,特别是下乡带头在食堂就餐并支付餐费。

蒋刚坦言:“党员干部要管住自己,守住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思想上必须清醒,经济上必须清白,生活上必须清新,做到慎言、慎行、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切实筑起防线、抗拒诱惑。”

蒋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赢得了藏羌群众和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支持。

(新华社记者 李华梁)

心中有民在路上

——记甘肃省两当县委书记梁英

在贫困的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穿着运动鞋轻车简从下乡,是女县委书记梁英的工作常态。主政两当四年间,每一个村组都留下她的脚印。

“心中有民在路上”。梁英说,她希望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为群众办些实事,让甘肃省东南部这个贫困县可以走出一条“既能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新路。

道路:让群众串门脚上不沾泥

在检查云屏乡大坪村道路建设回程路上,梁英专门下车拍了一张照片,一条水泥路通向大山深处的村庄。这让她感到欣慰,因为再过一两个月,全县118条村道就会全部打通。

20xx年9月担任两当县委书记后,梁英就开始长达两个月的调研。一辆越野车,一个司机,一个县委办的工作人员,穿行在两当每个乡村。调研中,行路难成为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

当时,两当县公路交通十分落后,全县除了过境的312国道之外,没有一条柏油路。通乡公路基本是沙石铺设,通村公路大部分是土路,至于村组之间的道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出行难成为农村发展的短板,梁英觉得面对群众的盼望,“做不好对不起群众”。

但完成这个承诺并不容易。“一面山,一个坡,一组人。”这是两当乡村的如实描述,山大沟深、行路艰难,往往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很远。梁英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组,和男干部一样爬山过水,经常跟她下乡的干部告诉记者,“往往是紫色的运动鞋沾满了泥疙瘩变成了黑色。”

在梁英的协调主抓下,短短三年时间,两当路难行的面貌彻底改观:全县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超过了95%。下一步,梁英计划让村组内的道路也能硬化,“让群众相互串门的时候,脚上不再沾上泥土。”

现在,让许多两当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火车。在梁英的协调努力下,两当火车站今年3月完成升级改造,目前有5趟快速列车在此停靠,两当人可以在本县坐火车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从家门口出发,不用再到200公里外别的县城车站了。

思路:宁愿慢一点,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有两项指标,既让大城市人艳羡又让两当人骄傲:两当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4%,植被覆盖率83%。

前不久的端午节,两当的云屏三峡风景区和红色文化革命景区迎来周边省区的众多游客,一时间让这个仅有五万多人口的小县变得热闹不已。来这里的游客说,到了两当,就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

除此之外,两当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一些干部提出应该把这些矿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不仅能直接带动当地就业,还能带来大量财政收入,让当地各项经济指标快速提高。

但经过充分调研后,梁英和县委班子采取了“慢发展”的思路。坚持不让“有污染的工业”进入两当。“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来不开发,也是对群众的贡献。”

从20xx年开始,两当县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两张牌”。尽管过程中梁英也一度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但她说“发展思路从没有动摇过”。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一个县委书记必须要有这样的定力。”梁英说,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两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两当。20xx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人数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的新动力。

心路:最大心愿是让群众脱贫奔小康

在显龙乡显龙村,73岁的回族老人马俊荣说,梁英每年都要来看望他两三回,逢年过节还给他送茶叶。“这个县委书记没架子,每次都问寒问暖,感觉亲切。”老人一辈子喜欢种菜,梁英专门帮助他建成了一个蔬菜大棚,干着自己擅长的蔬菜育苗,每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

53岁的苏静,是梁英帮扶脱贫的联系户。苏静的手机里存着县委书记的电话,他说自己只打过一次,希望能帮解决养羊的资金问题。梁英在电话里了解清楚后,很快帮他联系了相关的贴息贷款。苏静一家四口的人均收入由20xx年的2400元快速增加到20xx年的8000元。

不只是她的6个联系户,两当全县的贫困群众都装在梁英心里。这几年,在她的协调带领下,两当县大力发展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xx年65%下降到29%,全县农村安全用水实现了人口和区域全覆盖。

梁英还在全县推广电商扶贫等新方式。在金洞乡电商中心,一年多时间网销香菇金额就达8万多元,农民的土特产不仅卖了出去,还卖了高价格。

除了到外地开会、衔接工作外,梁英大多数时间都往乡下跑,这让她顾了大家忘了小家。她的老父亲80多岁了,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借着到陇南市开会的机会去看上一眼。今年端午节前,40多天没见到梁英的老父亲,一见面就抱着她痛哭??

“我希望,有一天我离开两当的时候,群众会说,这一任县委书记为群众办过实事。”梁英说。 (新华社记者 屠国玺)

“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印象

“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谈到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区保护时的感受。和记者走在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里,他手指着两侧一座座老建筑,如数家珍:“这些都是凝固的历史、城市的记忆,一旦拆了,就再没有了。”

锲而不舍,精雕细作,对历史负责

作为北京保存最完整和面积最大的文保区之一的大栅栏地区,在1.3平方公里的文保区内,集中了236处历史建筑,45家老字号和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这里的市政基础薄弱落后,80%的胡同道路只有两三米宽,不少居民用不上暖气、天然气,还在烧蜂窝煤,产业低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当旧城改造遇上文保区,一些地方的选择是直接推平,拆旧建新;有的是拆古董建仿古。

而西城区对大栅栏的改造是拒绝粗暴的“推倒重来”。虽然推倒重来很简单,还能迅速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巨额资金,城市面貌也能立竿见影得到“改善”。

面对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城市发展,西城区领导班子的账有不同算法。“我们按照老北京胡同的肌理重新规划,精雕细作,短期看确实多花了时间、少赚了钱,但基本保留了文物。”王宁表示,大栅栏文保区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遗产,是无价之宝,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大栅栏地区的114条胡同,王宁每条都反反复复走过。在他的坚持推动下,大栅栏的改造采取一种“有机更新”的笨办法:搬迁自愿,百姓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建筑整体修缮保护、改善居住条件;文化改善业态、重塑商业特色。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在王宁看来,大栅栏文保区今天取得的成绩完全是西城区多年来在既定目标下长期坚持、锲而不舍的结果。尽管耗时长、见效慢,但副作用小,没有大刀阔斧的大拆大建,也就避免了“一锤子砸碎”不可恢复的历史遗憾。“我们今天手握权力,一个决定就能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履职施政必须严、实、慎重,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20xx年8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代表中国首次参展,载誉而归。“笨办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大栅栏地区也正以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勃勃生机勾勒了中国古老首都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图景。

权力公开晾晒,关进制度笼子

王宁的办公室不大,墙上挂的一张图表很显眼,上面列明了15项权力。“我作为区委书记的所有权力都在这,清单也挂在网上,如果我干的事超过这15项权力的界限,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能监督。”

建设高效、透明、廉洁政府,西城区党委、政府的一个办法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0xx年以来,在王宁的推动下,西城区以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为龙头,带动各级党组织推进党务公开、“开门决策”和政务信息公开,88个部门党(工)委、党组的4612项职权公布在网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西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讨论民生问题成为惯例,只要不涉及敏感机密,每次常务会都全程通过微博向社会直播,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个。“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

发展要国际化 更要回归“为了人”的本质

20xx年,西城区完成GDP3052.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高达90.2%,人均GDP名列北京各区县第一。但西城区党委、政府都意识到,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在和谐、宜居方面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人均公共绿地太少、停车难、生活服务配套尚有欠缺、几万户居民居住条件简陋、非首都功能的业态有待退出??

20xx年5月9日,社区干部胡静记忆犹新。这天,王宁带队来到百万庄西社区进行调研,胡静向王宁介绍,这里不少是19xx年修建地铁1号线时建造的多栋简易周转楼,地基下沉,电线老旧,楼内没供暖,两家共用一个不到1平米的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居民已经居住了快半个世纪。

很快,百万庄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22栋楼1200多户居民成为北京第一批城市棚改的受益者。

王宁表示,目前西城区还有数万户居住困难的群众,“我们的目标是在本届区委区政府任期内,把棚户区改造的任务都落地开工,让老百姓切实看到希望”。

在谈到对西城区这样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的憧憬,王宁总结了10个字:安全、安静、舒适、优雅、古朴。

西城区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说:“这些词比国际化、现代化好,老百姓都能听懂,也都觉得和自己有关系,有盼头。”

王宁表示,过去城市发展目标里现代化、国际化、GDP等外延式关键词多,虽然“高大上”,但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真正的和谐、宜居,必须回归“为了人”的本质,要突出“群众的感受”,根本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乌梦达)

“专家”思维、“赤子”情怀、“硬汉”做派

——记天津市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

创新开放、务实低调、能拼敢担、认真负责,在网络上搜索天津市宁河县委书记李树起,可以梳理出来这几个关键词。在宁河县老百姓的口碑中,这个如邻家大叔般平易近人的县委书记,在当地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解决问题的“能手”

从天津市中心城区出发,过金钟桥后走上津宁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平整干净的路面行驶起来十分顺畅,大约一个小时便可以到达天津市宁河县县城。

然而在七年前,当新官上任的李树起从天津市区去往宁河报到时,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近三个小时。

“宁河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宁河是天津这座直辖市的‘边疆地区’。”李树起说。上任路上的特殊“见面礼”,让他有了打开工作局面的初步想法,经过调研论证,李树起认识到道路不畅是制约宁河发展的主要症结。

要想富,先修路。可如果没有钱,路要怎么修?针对资金短缺的“拦路虎”,李树起提出修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并且积极争取天津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一条全长42公里、连接市区和县城、双向六车道的七里海大道竣工通车,从而结束了宁河没有直通市区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为老百姓解‘难题’。”李树起说,“把问题解决好了,履职到位了,才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才算对得起群众的期待。”

解决问题靠“干劲儿”,也靠“巧劲儿”。为了破解经济发展缺乏抓手的难题,李树起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提出在远离县城但紧邻滨海新区和市区的宁河西南部建设高端产业园区的设想。短短三年,规划蓝图变成了美好现实,荒凉土地变成了发展“热土”,宁河现代产业区在拓荒中崛起。

在攻坚克难中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勇于突破,在优化环境中提高效能,在改进作风中率先垂范,宁河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xx年的5倍、6.6倍和

1.8倍。

群众至上的“赤子”

月光昏暗,夜晚宁静,但是在芦台镇张二村村委会,却是灯火明亮一片欢声笑语。“来,大伙儿说说,对咱们县里、镇里目前的工作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一个普通的夜晚,李树起来到村委会,跟村里人唠家常。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河县组织县级和委办局负责人入百村、进万户,包村领导干部入村住户都超过了半个月。

与百姓拉家常,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拉近党员和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老百姓反映的“民生大事”或者“鸡毛蒜皮”,都被李树起记到“小本本”里,并且很快得到落实。

“不能辜负百姓期待是我工作的信念,因为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有需求、有困难,才需要我们的干部为其服务。”李树起说,“怀着赤子之心,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这是执政之基和动力之源。”

在宁河,李树起要求全体干部践行“五家”工作法,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反映问题的书信当“家书”、把群众的事业当“家业”、把群众的生计当“家计”。

在李树起的带动下,全县干部作风持续转变,给群众带来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中小学标准化创建的全面完成和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兑现了“在宁河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便捷的服务是医疗”的承诺;开通14条公交线路,改变了宁河没有公交车的历史。

能拼敢担的“硬汉”

对于在宁河县委办工作多年的小蒋来说,对李树起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20xx年盛夏了解汛情指挥排涝的情景。当时宁河连降暴雨,李树起衣服被浇透、鞋里灌满水、头发湿漉漉,脸上汗水混合着雨水。

“李书记蹚着没膝的积水,到关键地段指挥排涝,顶着大雨连续跑了5个重点乡镇指挥抢险,特别是他发现七里海湿地保护区水位上涨、出现险情后,连夜组织相关部门安装排涝设备,现场指挥建设临时排涝点,险情解除之前没有离开施工现场半步。”小蒋说。

熟悉李树起的人都知道,军人出身的他工作起来有着“拼命三郎”劲头,是个能拼敢担的“硬汉”。

上任伊始,李树起便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做于国有用、于民有益的实事,不做花花架子的“虚招”,“多挖井多种树”,让后人吃水乘凉,功成不必在我。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做任何工作,不一定马上能得到所有群众的理解和公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讲方法、能拼搏,又要敢担当、敢负责。只要真正有益于百姓民生,有益于社会发展,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做下去。”李树起说。

以七里海湿地保护为例,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湿地之一的七里海位于宁河县域内,刚来宁河不久,李树起就徒步深入七里海核心区域考察,谋划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环境保护投入大、见效慢,甚至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李树起说,“但从长远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领导干部就要着眼于长远。”

在他的带领下,宁河编制了泛七里海湿地整体保护规划,陆续筹措20多亿元资金实施规划、工程、项目三大保护措施,使这片古湿地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新华社记者 翟永冠)

用心、下苦为老百姓办事

——记山西省浮山县县委书记孙京民

今年47岁的孙京民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身穿一身运动衣走在田间地头,浮山县老百姓说,“他不像县委书记,就像是我们的同事、邻居一样。”为此,浮山县群众送了他一个“亲民书记”的称号。

然而,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温和的外表下,不仅有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为民情怀,蕴藏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干魄力,更有一颗“在党言党、在党护党”的忠诚之心。

“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样”

8年前,浮山县槐埝乡村民王根令得了股骨头坏死,手术费用昂贵,她一直靠吃药勉强维持。到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甚至走不了路。去年,孙京民到槐埝乡随机入户调研,正好来了她家。

“怕书记笑话,就待在厨房没敢出去。”王根令没想到,孙京民看到女主人不在,主动询问后得知了这一情况。随后,他便和乡里的干部协调联系医疗专家,并带头捐款帮王根令顺利做了手术。

如今,行动自如的王根令坐在儿子结婚的新房里感动得掉泪:“是党帮了咱!” 村民们说,孙书记不仅帮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问题,甚至还给人介绍对象当过红娘。为何一个县委书记要管这些“小事”?

“我们的干部们干了很多也很辛苦,但老百姓的认可度却不高。调研中发现,是他们解决共性问题多,个性问题少。”

如何能够切实增进老百姓和党员干部的感情?从20xx年7月开始,孙京民在浮山县探索推行了“亮、晒、评”群众工作法,让县乡村干部走到群众中去一家家搜集问题并解决。两年来,浮山县共受理群众诉求1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8%,信访量同比下降了36%。

“和他我啥也敢说,他没架子。”记者在浮山县随同孙京民下乡调研时,甚至碰到有群众当场反映问题,而他总会耐心倾听记录随后设法帮忙解决。

“咱是从农村出来的,父母和两个姐姐都在农村,老百姓就和咱的父母兄弟一样。”孙京民说。

“只有拿不出的勇气,没有干不成的事”

群众小事记心头,发展大事他更是一刻都不忘。

浮山山多坡陡、沟壑纵横,缺水和交通不便是群众最大的心病。浮山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10多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浮山也是山西省未通高速公路的三个县之一;浮山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铁矿企业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面对问题,孙京民没有回避,而是明确将“引水、修路、转型”列为本届班子任内的三件大事。

这是浮山几代人想做却没做成的事,难度可想而知。但孙京民却说:“既然是几代人想做的事,那咱就该做。”

为了这三件事,他一次次地往省里跑,和相关部门沟通,光是为了留住一个转型企业的事,临汾市就专门开了8次会讨论。平时不爱求人的孙京民在办这三件事上却毫不犹豫。孙京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只有拿不出的勇气,没有干不成的事。”

经过多方论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全力往前推。如今,总投资3.15亿元的“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落地开工,将在20xx年完工。届时浮山用水将融入全省大水网,彻底突破工农业用水制约的瓶颈。

过境的古翼高速建设项目纳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初步与中铁建集团商定具体建设方案,建成后将结束浮山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在企业转型方面,山东万华集团投资30亿元的中强煤焦电一体化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上缴税收4亿元至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柱;根据浮山山区县的特点,孙京民还将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转型接续产业,目前,该县有机农业发展到5600亩,不出县就销售一空,电子商务也在浮山稳健起步。

“以廉正身,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维护党的形象,这和维护群众利益是一致的。”孙京民说,维护党的形象,加强党的建设,这也是他为官做事的出发点。

在下乡调研时,孙京民发现,许多村的“两委”活动室常关着门,形同虚设。为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他在全县推行村级活动场所民主议事、政策宣传、村务监督、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矛盾调解、信息发布、文化娱乐等“八个平台”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门常开了,人气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这里得到解决。

干部选拔任用是县委书记抓党建的重中之重。外表温和的孙京民曾在大会上严肃指出,选拔干部,一别找人,二别动钱。“干活干不好,找谁也没用!”

党风廉政建设,孙京民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作为县委书记,必须以廉正身,任何情况下都要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他说,用心、下苦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