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结

太阳病

中风类

桂枝汤: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加葛根汤: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去芍药汤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由太阳表邪和胸阳不振两组症状组成,其辨证要点是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等。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加附子汤: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仍在,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由太阳表证与胸阳亏虚症状组成,其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

病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桂枝新加汤

辨证要点:桂枝加汤证由营卫不和与气营不足的症状组成,主证为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麻黄汤:

辨证要点: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葛根汤: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由伤寒表实证与太阳经输证组成。辨证要点是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大青龙汤:

辨证要点:大青龙汤证由伤寒表实证兼有阳热内郁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汤证辨析: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外寒内热证。但大青龙汤证为伤寒表实兼里热,病情较重;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为太阳中风兼里热,病情较轻。

小青龙汤: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辨证要点是表证日久,证轻邪轻,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热、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辨证要点是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太阳表郁轻证兼内有微热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郁热。

汤证辨析: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及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比较。三证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用辛温微汗。但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治以小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以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发汗,兼清郁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与大青龙汤证比较。两证病机均为外寒兼内热,方用麻黄汤合桂枝汤加石

膏衍化而成。本证为外寒内热之轻证,治以小汗;大青龙汤证为外寒内热之重证,治以峻汗。

栀子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其辨证要点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或心中结痛,苔黄。

病机:热郁胸隔。

治法:清宣郁热。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栀子厚朴汤

辨证要点:栀子厚朴汤证,重在邪热与气滞,其辨证要点为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栀子干姜汤

辨证要点: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

病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

类证辨析:栀子干姜汤证与栀子豉汤证,皆有心烦身热,但前者为胸膈郁热,中焦寒留,故可见腹满时痛,下利纳差等症;后者为单纯性胸膈郁热,其心烦程度又较前者为甚。

麻杏甘石汤: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故其辨证要点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机: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汤证辨析: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可见汗出而喘。其鉴别要点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而喘,无有里热,而有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故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麻杏甘石汤证为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等,而无表证,治疗重点在于清宣肺热。

白虎加人参汤:

辨证要点: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洪大。

病机: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葛根芩连汤:

辨证要点:葛根芩连汤证以里热为主,挟有表邪,故其辨证要点为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桂枝甘草汤

辨证要点: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辨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桂枝加桂汤

辨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辨证要点: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辨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辨证要点: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病机: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小建中汤

辨证要点: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桂枝人参汤

辨证要点:本证由脾虚和表证两部分症状组成,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为辨证要点。

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

治法:温中解表。

干姜附子汤

辨证要点: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

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治法:急救回阳。

茯苓四逆汤

辨证要点:烦躁,肢厥,脉微细。

病机: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治法:回阳益阴。

真武汤

辨证要点: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治法:温阳利水。。

汤证辨析:本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均为阳虚水停之证,其主要鉴别是,本证重点在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苓桂术甘汤证重点在脾,病情较轻,为脾阳虚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故本证治疗重在温肾利水,苓桂术甘汤证治疗重在健脾利水。

1.甘草干姜汤证

辨证要点:肢厥,烦躁,吐逆。

病机:中阳不足。

治法:温中复阳,方用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脚挛急,经脉挛急。

病机: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芍药甘草附子汤

辨证要点:恶寒,脉微细,脚挛急。

病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治法:复阳益阴。

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黄连汤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汤证辨析:黄连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病机同为上热下寒,但病位稍异,症状各有特点。黄连汤证病位涉及胸膈、胃肠,以“腹中痛,欲呕吐”为审证要点;栀子干姜汤证病位涉及胸、肠,以心烦,下利为审证要点

五苓散

辨证要点:太阳蓄水证是由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和表邪不解两组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小便小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

茯苓甘草汤

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表现有胃阳不足,水停中焦的证候。辨证要点是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漉漉,口不渴,脉弦而舌苔白滑。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治法:温胃阳,散水饮。方用。

汤证辨析:茯苓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和苓桂甘枣汤证均为阳虚停水,三方用药除茯苓、桂枝外仅有一味之差。茯苓甘草汤证为胃阳虚,水停中焦,悸动在胃之上脘,并可见胃中震水音,药用生姜健胃散饮;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中焦,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而心悸不安,药用白术健脾行水;苓桂甘枣汤证为心阳虚,下焦寒水上冲,脐下悸动而气逆欲作,药用大枣补脾益气,培土制水,并重用苓桂,通利下焦寒水之气。

桃核承气汤

辨证要点:桃核承气汤证,具有血热和瘀结的双重症状特点。辨证要点是少腹急结,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

抵当汤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瘀热互结。

治法:破瘀泻热。。

汤证辨析:五苓散证与抵当汤证均为太阳病邪循经入腑,但五苓散证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口渴,小便不利;抵当汤证为热与血结,病在下焦血分,无碍膀胱气化,则见如狂而小便自利。其中口渴,前者为水津代谢失常所致,故口渴不欲饮,或饮后不舒;后者之口渴,为血热蒸腾所致,故口渴不多饮,而喜冷饮,饮后无不舒。

抵挡丸

辨证要点: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辨证要点是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

病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

治法: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汤证辨析: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概括称为“蓄血三方证”。三者病机均为热与血结于下焦,但有轻重缓急之别。就蓄血证热与瘀结的病机而言,桃核承气汤证为热重于瘀,血热初结,治疗宜先解表后攻里,泻热逐瘀;抵挡汤证,瘀重于热,病势较急,即使表里同病,也急当治里,破血逐瘀;抵挡丸证,瘀热轻,病势较缓,故取攻逐瘀热,峻药缓图之法

大陷胸汤

辨证要点:大陷胸汤证表现为水热互结之证候特点。辨证要点是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病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邪相结于胸腹。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汤证辨析: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证候表现均以腹痛为主,就病机而言,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大柴胡汤证为郁热结于少阳,大承气汤证为燥热结于胃肠。大陷胸汤证与其余二方证比较,疼痛剧烈,病势较急,疼痛范围广,以心下为中心,上可及胸,下可达腹,并且伴有热为水郁之无大热,头汗出等证候特点。

大陷胸丸

辨证要点:大陷胸丸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所致,具有病位偏上的特点。辨证要点是胸膈心下硬满疼痛,身热,头汗出,颈项强,短气,脉沉紧。

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汤证辨析: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均有泻热逐水的作用,均治疗大结胸证。大陷胸汤剂量大而泻下力峻猛,见效迅速,故方后有“得快利,止后服”的注说。大陷胸丸相对剂量小而泻下作用较缓,故称“一宿乃下”。二方证除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大陷胸汤证病位居中之不同外,大陷胸丸还适用于水热互结而患者身体较弱,不宜峻下者。

小陷胸汤

辨证要点:小陷胸汤证是痰热互结,所以症状表现具有痰与热的特点。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汤证辨析: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均治热实结胸,不同的是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势急;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心下,证轻而势缓。从药物组成上看,二方泻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取黄连且量小,二方同可泻热但强弱有不同;针对痰水之邪,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可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分。大陷胸汤属于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当属化痰涤痰之方。

三物小白散

辨证要点:寒实结胸证由痰水等有形之邪相结,性质阴寒的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胸中或心下硬满疼痛,或胸部闷痛,咳喘多痰,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弦。

病机:寒痰水饮结聚胸脘。

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辨证要点: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由痞证的主症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组成,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病机:胃热气滞。

治法:泻热消痞。。

汤证辨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无形热郁之证,均治以轻扬之剂,清宣无形之热。其鉴别要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结于心下,故以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为证候特点,治宜泻热消痞。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扰动心神,故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为证候特点,治当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附子泻心汤

辨证要点:附子泻心证由热痞证与阳虚证组成,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

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

汤证辨析: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均含有半夏、干姜、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六味药物,两方仅一味药物之差,半夏泻心汤即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而成,但两方主治病证有别。黄连汤主治寒热分居,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呕吐之证,故重用黄连为主药,清在上之热,用桂枝取其宣通上下阴阳之气。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结心下,以痞满,呕逆,肠鸣等为主症,故姜夏芩连并用,重在解寒热互结之势。从药物组成分析,两方均属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之法,但黄连汤侧重于辛开,半夏泻心汤则偏于苦降。黄连汤昼三夜二服,意在少量频服,使药性持久,交通阴阳,调理脾胃。半夏泻心汤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药性和合,以利于调中和胃

生姜泻心汤

辨证要点:生姜泻心汤证的证候表现与半夏泻心汤证大同小异。其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甘草泻心汤

辨证要点:甘草泻心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证候表现大同小异。其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汤证辨析: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组成大致相同,三者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致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之症,其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均以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益脾胃之气。所异者,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呕逆较著,故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二两,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较甚,谷物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增炙甘草至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三方去滓再煎,使药性合和,其奏和解之功。三者同中有异,当细为辨别。

旋复代赭汤

辨证要点:旋复代赭汤证由噫气不除兼有胃虚痰阻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厚腻,脉缓或滑。

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汤证辨析:旋复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均为伤寒误治,脾胃之气受损,而见心下痞硬,嗳气之症。但生姜泻心汤证不仅中气受损,且有水饮食滞,寒热错杂,故在心下痞硬的同时,伴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散水,消痞止利。旋复代赭汤证是脾胃受损,痰浊内生,肝气横逆,肝胃气逆,而无寒热错杂,故其主症是肝胃气逆的嗳气不止而不是心下痞硬,虽嗳气而无食臭,亦无肠鸣下利,故以旋复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为治。

旋复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可治胃虚气逆的心下痞硬和噫气之症,故两方均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及参草枣之补中益气。但因生姜泻心汤证有寒热错杂之邪,故干姜、芩连寒温并用,而旋复代赭汤证是肝胃气逆,无寒热之邪,故不用之,而取旋复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镇肝和胃。病机不同,证候各异,治法方药遂因证而施,当明其异同

五苓散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治法:化气行水。

赤石脂禹余粮汤

辨证要点: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

病机:下元不固,统摄无权。

治法:涩肠固脱止利。

方以瓜蒂散

辨证要点:胸脘痞塞胀满,气上冲咽喉,呼吸急促,泛泛欲吐复不能吐。

病机:痰饮阻滞胸膈,气机郁而不展,有上越之势。

治法:涌吐痰实,。

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无汗,头项强痛。

病机:脾虚津伤,水气内停。

治法:健脾利水,

葛根加半夏汤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

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辨证要点: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大便利而不爽,并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数。

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方用。

汤证辨析:黄芩汤与葛根芩连汤,皆为热利之证而设。葛根芩连汤证,为里热挟表邪下利,而以里证为主,其利下多臭恶稠粘,泻下不爽,或暴注下迫,故治在清热燥湿,坚肠止利,兼透表邪;黄芩汤证,虽为合病下利,但有太阳病之名,而无其实,为少阳邪热迫于阳明所致,其利有肛门灼热,泄下粘秽,甚或里急后重,故治在清热止利,和中缓急。

白虎汤:

辨证要点:此为白虎汤证之重者,以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为辨证要点。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治法:辛寒清热。

猪苓汤。

辨证要点:猪苓汤证由里热阴伤与水气不利两组症状组成,结合《少阴篇》第319条,其辨证要点为,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滋阴利水。猪苓汤。

汤证辨析:猪苓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均属阳明热证,二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但一是大渴大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盛津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不但热邪伤阴,而且兼有水气,所以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证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与71条中五苓散主之的“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在文字表述上十分相似,且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气不利之证,必须善于鉴别。两证病位均在下焦,由于膀胱气化失职,均见小便不利,治用猪、茯、泽以利水,虽脉浮发热、口渴证同,但其缘由有异。猪苓汤由于阳明余热尚存,津伤而水气不利,故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证,其治在利水基础上加阿胶、滑石育阴清热;五苓散证由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所致,故见恶寒发热舌苔白等表寒证,其治在利水基础上加桂枝、白术,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调胃承气汤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用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用小承气汤

辨证要点: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

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治法:峻下热实,荡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

汤证辨析: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均为阳明腑实证,但其程度有别。 大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皆俱。临床证候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喘冒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痛或绕脐痛,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泻热荡结之峻剂。

小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是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实邪结聚较轻。临床证候有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大满,大便硬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的轻下剂。

调胃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痞满不甚,病位偏高。临床证候有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主方为三承气汤中的缓下剂。

麻子仁丸

辨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汤证辨析:麻子仁丸中含有小承气汤的药物,麻子仁丸证和小承气汤证均有不大便的主症,二者应予鉴别。麻子仁丸证无潮热谵语、腹满痛等,小承气汤证有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等脉症

蜜煎导证

辨证要点:大便硬结,自欲大便而不能出。

病机:阴虚液亏,肠燥失润。

治法:滋阴润肠,外导通便。

汤证辨析:蜜煎导证与麻子仁丸证有别,而与承气汤证更加不同。三者均以大便秘结为主症。蜜煎导证是津液内枯,肠道干燥而大便硬;麻子仁丸证是胃强脾约,胃热肠燥的大便硬;承气汤证由热实内结,燥屎梗阻之大便硬

辨证要点: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

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茵陈蒿汤

辨证要点: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色黄,口渴,腹微满。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辨证要点:栀子柏皮汤证为湿热发黄之轻证,辨证要点是身黄(目黄、身黄、小便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

病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

治法:清泄湿热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色黄。 病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目黄,身黄,黄色鲜明,无汗,小便不利,胁下胀痛,呕恶,发热微恶寒,或往来寒热。

病机: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胆胃不和,正气略虚。

治法:疏利肝胆,清热祛湿,调和肝脾。方用小柴胡汤。

汤证辨析: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发黄证,虽属湿热为患,但病邪不盛,正气略有不足,以肝胆失疏,肝脾不和,胆胃不和以及三焦气机不利为突出表现。不同于用茵陈蒿汤治疗的发黄证,后者邪盛而正不虚,以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为主,三焦气阻程度较重。

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理中汤

辨证要点:身黄(目黄、身黄),黄色晦暗,无汗,小便不利色黄,腹满时减,脉迟或迟弱。

病机:寒湿内蕴,中阳不足,肝胆失疏。

治法:温中散寒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理中汤

茵陈蒿汤加生地、赤芍、丹皮等

辨证要点:火劫发黄证由热炽津伤及发黄证组成。辨证要点是身黄如橘子色,微头汗出,小便不利,发热,口渴,舌红降少苔,脉细数。

病机:热炽津伤,胆热液泄。

治法:清热凉血,生津利胆。可用茵陈蒿汤加生地、赤芍、丹皮等

抵当汤

辨证要点:由阳明热证与蓄血证组成,辨证要点是发热,健忘,黑便。病机:阳明邪热

与宿瘀相结。

治法:泻热逐瘀。方用抵当汤。

汤证辨析:蓄血证有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种,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发狂等症。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阳蓄血多为“新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二者成因和证候虽有差异,但其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同为蓄血证,故均可用抵当汤。

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柴胡桂枝汤证由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两部分症状组成。其辨证要点是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等症。

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桂枝汤

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大柴胡汤证实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干结或下利伴见小便色黄,苔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少阳郁热兼有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用大柴胡汤。

汤证辨析:本证与小柴胡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但大柴胡汤尚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所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八症之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治法小柴胡汤证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药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两方虽以柴胡命名,但制方有大小,所针对病机、症状有差异,临床宜鉴别应用。

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柴胡加芒硝汤证实为少阳兼阳明里实,因正气已伤,故症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病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方用柴胡加芒硝汤。

汤证辨析:柴胡加芒硝汤证与大柴胡汤证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少阳兼里实证,而大柴胡汤方用大黄、枳实、芍药,而去人参、甘草,其泻热通腑之力较强,用于正气未虚,里实较甚者;柴胡加芒硝汤方用人参、甘草扶养正气,芒硝重在软坚润燥,而其破结去壅之力较弱,多用于正气已伤,燥热内结者,可谓和解枢机兼通下实热的轻剂,多用于大柴胡汤证之体虚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由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证二者症状组合而成。辨证要点是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汤证辨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柴胡桂枝汤证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少阳病之兼证。但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少阳兼水饮内结,并见水饮证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证为少阳兼表证,并见表证之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大结胸证,皆为水饮内结,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水饮内结兼少阳枢机不利;而结胸证为不兼少阳病而水热互结于胸膈,宜加详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主以少阳邪郁而出现神志症状较为突出者。症见胸胁苦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心悸等症。

病机: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汤证辨析:柴胡汤类包括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上述诸方均用柴胡,病多涉及少阳。小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治宜和解少阳,疏利气机;柴胡桂枝汤证为邪犯少阳,表邪未解,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治宜和解少阳,兼祛表邪;大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兼有里实,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症,治宜和解少阳,兼泄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为邪犯少阳,兼有里实,正气已伤,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治宜和解少阳,兼泄里实;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邪犯少阳,水饮内结,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证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治宜和解泄热,重镇安神。上述诸汤证均为柴胡证类,但病机、症状不同,临床宜加详辨。

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妇人经期感受外邪导致或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或寒热如疟,发作有时;或谵语,昼明暮作,如见鬼状。

病机:妇女经期,感受外邪,热与血相结。

治法:用小柴胡汤;或刺期门。

治禁:禁用汗吐下三法

四逆汤。

辨证要点:自利不渴,同时应伴有太阴病提纲中的证候。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加芍药汤证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脾阳虚证。桂枝加大黄汤证是在上证基础上腹痛剧烈,或伴便秘之症。

病机:桂枝加芍药汤证为脾伤气滞络瘀;桂枝加大黄汤证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治法:桂枝加芍药汤证为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证为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茵陈术附汤

辨证要点:太阴发黄的特点是:身目为黄,黄色晦暗无泽,伴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脾胃阳虚,运化失职,寒湿中阻,胆汁不循常道,溢于周身。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方用茵陈术附汤等。

汤证辨析:发黄有阳黄与阴黄之别。阳黄多由湿热内郁,熏蒸肝胆所致,其证黄色鲜明如桔子色,无汗或但头汗出,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黄赤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黄色晦暗无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等。治疗上阳黄应清热利湿退黄,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阴黄应湿中祛寒,除湿退黄,用茵陈术附汤等。

方用四逆汤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厥逆,呕吐。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是由阳气极虚的真寒和虚阳外浮的假热两组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用通脉四逆汤。

汤证辨析:通脉四逆汤证和四逆汤证的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少阴寒化证,病机都属阳虚阴盛,但通脉四逆汤证较四逆汤证危重,并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病机及身反不恶寒,面赤等假热见症。

白通汤证

辨证要点: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等。

病机:阴寒内盛,虚阳上浮。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汤证辨析:白通汤证与四逆汤证同为少阴寒化证,病机都为阳虚阴盛,都有下利证,但四逆汤证无阳浮之征,白通汤证则必见虚阳上浮为之征

白通加猪胆汁汤

辨证要点: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由四逆加猪胆汁汤证见寒盛格拒热药之症。辨证要点是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心烦,干呕,厥逆无脉或面赤。

病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汤证辨析: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鉴别要点是:两证均为阴盛格阳于上证,比较而言,白通汤证轻,而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重,且有阴寒盛而格据拒阳药,阴不系阳之机。

用附子汤

辨证要点: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脉沉,手足寒。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用附子汤。

汤证辨析: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均可见背恶寒,但附子汤证为阳虚寒湿阻碍所致,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里热炽盛,元气耗伤所致。

附子汤证与麻黄汤证都有身体痛、骨节痛,附子汤证病在里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寒湿留着不化所致,麻黄汤证病在表,为寒邪束表,营阴郁滞所致,两证当需辨别。

真武汤证

辨证要点:真武汤证为阳虚水泛证,其辨证要点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等症。

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桃花汤

辨证要点: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治法:温涩固脱。方用桃花汤

黄连阿胶汤

辨证要点:黄连阿胶汤证辨证要点是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

汤证辨析:本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以心烦、不得眠为主症,但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栀子豉汤证属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证属实,故治宜清宣郁热;本证为阴虚火旺,火因水虚而生,治宜滋阴泻火。

猪苓汤

辨证要点:本证为少阴热化阴虚水结,辨证要点是: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

病机:少阴热化,水热互结。

治法:清热育阴利水。方用猪苓汤。

汤证辨析:本证的下利、咳、呕与316条真武汤证均为水气所致。真武汤证是少阴寒化,阳虚水泛。本证为少阴热化,阴虚有热,水热互结。病机不同,再结合其它脉症,临床不难鉴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

辨证要点:本证辨证要点是:①少阴里虚之脉沉、神疲、体虚;②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

病机:少阴里虚兼表。

治法:温经解表。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辨证要点:①二三日,未出现厥、利、吐等虚寒证;②表证较301条证轻。

病机:少阴里虚兼表。

治法:温经微汗。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汤证辨析:本汤证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病机相同,治法亦同。但本证症轻,故用药也缓。

四逆散

辨证要点:四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肝郁气滞阳郁。

治法:通阳导滞。方用四逆散。

汤证辨析:四逆散证和四逆汤证,均见“四逆”一症,方名均以四逆命名,但四逆散证为阳郁实证;四逆汤证是阳虚寒证;故前者用“散”宣阳导滞,后者用“汤”回阳救逆,一“散”一“汤”形象地提示证治的原则区别。

用吴茱萸汤

辨证要点: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治法:温胃降浊。方用吴茱萸汤。

猪肤汤

辨证要点:咽部红肿不甚,疼痛较轻,伴见咽干咽痒,甚或呛咳少痰,或见其它阴虚内热征象者。

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扰。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利咽。方用猪肤汤

甘草汤、桔梗汤

辨证要点:凡属邪热所致之咽喉疼痛,红肿疼痛较轻者,皆为本证范围。

病机:邪热客于咽喉。

治法:清热利咽。方用甘草汤、桔梗汤。

汤证辨析:本证与猪肤汤证的鉴别要点是本证为实热咽痛,虽病情轻浅但以咽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猪肤汤证咽部红肿疼痛俱轻,以伴见咽喉干痒,甚则呛咳少痰等阴虚内热为特征

苦酒汤

辨证要点:咽部有阻塞感,声音嘶哑,甚或不能语言。

病机:痰浊痹阻,咽喉不利。

治法:涤痰开结,敛疮消肿。方用苦酒汤。

汤证辨析:猪肤汤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咽痛,甘草汤及桔梗汤证为实热咽痛,二者均以咽痛为主症。苦酒汤证病在咽部,咽痛可有可无,以不能语言,声不出者为主证。

半夏散及湯

辨证要点:虽咽痛但咽部一般不红肿,或伴见恶寒,咽部喜暖畏寒,舌淡苔白等。

病机:寒客咽喉,痰湿凝滞。

治法:通阳散寒,涤痰开结。方用半夏散及湯。

汤证辨析:猪肤汤证为虚火上炎咽痛,咽部红肿较轻,伴见咽干或呛咳等阴虚内热之象。甘草汤证、桔梗汤证为实热咽痛,咽部红肿及疼痛较甚,可伴见舌红苔黄等热象。本证为寒客咽喉,咽部一般不红肿,伴见恶寒、舌淡苔润等。

五苓散证

辨证要点:吐利兼作,伴脉浮发热,头痛身疼,小便不利,渴欲饮水。

病机:表邪不解,里气不和,清浊相干,升降失序。

治法:外疏内利,表里两解。方用五苓散。

理中丸证

辨证要点: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