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中医学治疗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乳腺增生是由乳腺主质与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以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的不良病变,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乳癖之名,最早见于华佗的《中藏经》,但此中之“乳癖”是指小儿喘急吐乳之病,与妇女乳房病的“乳癖”并无关联。直至龚居中在《外科活人定本》首次将乳癖与乳房肿块联系在一起,文曰:“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1982 年顾伯华版《实用中医外科学》将“乳腺增生病”归于“乳癖”范畴 [1]。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改变,乳腺增生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因而被医学界广泛关注。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黄体酮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增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作用于卵巢,调节其内分泌的状态,阻断发病环节,缓解临床症状,但激素治疗副作用明显且易复发。中医学方法治疗乳腺增生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的优点,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颇多成果。

1.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目前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由下三方面因素所致:1.情志因素: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胃络,经脉阻塞不通,轻者不通则痛,重者肝郁气血周流失度,气滞、痰凝、血瘀结聚成块而形成乳癖。2.饮食因素: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脾运失健痰浊内生。痰湿之邪其性粘滞,易阻滞气机,痰气互结,闭阻经络则为乳癖。3.劳倦内伤:房劳、劳累过度,耗伤元气;肾为五脏之本,化生元阴元阳,赖后天脾胃所养,劳伤日久,亦伤及脾胃,久则致脾肾虚衰,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生乳癖。《圣济总录》指出:“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则气血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这提示冲任不和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冲任失调为本病之本,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此病属本虚标实。

2. 乳腺增生病的辨证分型

乳腺增生可按中医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型:1.冲任失调型:乳腺疼痛及包块在月经期前加重,经后减轻,可伴有月经失调,月经色淡量少等症状;2.痰湿阻洛型:乳腺坚硬包块;

3.肝郁气滞型:乳腺疼痛及包块与心情关系密切,部分患者伴有乳头溢乳;4.阴虚火旺型:此型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同时可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怒,口干咸苦,月经紊乱,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3.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学治疗

3.1夏枯草

《本草通玄》记载夏枯草“补养厥阴(肝)血脉,止痛”。夏枯草片主要成分为夏枯草,因“夏至后即枯”得名,味辛、苦,性寒,归肝经,辛以行散,具有清肝散结、消肿止痛、明目清火之功效,对增生结节有良好的消散功能,善于治疗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乳腺增生症等。夏枯草入肝经,清肝火,散郁结,善于治疗肝郁气滞、火热内蕴的乳腺增生症。现代研究表明夏枯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物质,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治疗致病菌引起的炎症疾病。

将夏枯草片与三苯氧胺联合应用,可起化痰散结、调理冲任、疏肝理气等功效,可从根本上将乳腺增生原发因素消除,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

3.2逍遥丸

逍遥丸为逍遥散由散剂变成丸剂而成,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疏肝养血理脾之良方,由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甘草八味药组成,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效,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目前,在临床上逍遥丸的应用范围广泛,且疗效明 确。

赵彩霞等[3]应用逍遥丸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服用逍遥丸,每次10丸,每日3 次,基础穴选用乳根、少泽、天宗,随证型再取穴,每日1次,10次 1疗程,连续治疗4~5 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经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缓解,2个疗程后诸症皆愈,且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逍遥丸除单用外还可联合其他中成药或者西药应用来治疗乳腺增生,不仅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亦能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张晓丽[4]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即给予地巴唑、谷维素、维生素c胶丸外,加服逍遥丸,给予逍遥丸治疗后患者的 E2(雌二醇)及 PRL(催乳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除纤维蛋白原外血流变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说明逍遥丸对乳腺增生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血流变学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3针灸

李梅英[5]运用针灸疗法进行乳腺增生的治疗,取穴擅中、乳根、气户、屋髦、期门、丰隆、肺俞、合谷、足三里,根据不同证型有所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擅中为心包的募穴,对乳根、擅中的针灸,可宽胸理气、消除患部气血之疲阻,是乳腺增生病的效应穴;而屋髦宣畅乳部经气,散结化滞,利于乳腺包块的消散;期门为肝之募穴,又是该经与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汇穴,对期门、太冲肩井进行针灸,可达到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丰隆为

胃经之络穴,能除湿化痰、通络消肿,达到治疗的目的。合谷、太冲位于两歧骨之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三阴交属阴主血,两主对穴具有很好的理气活血、调整阴阳作用

[6]。

人体气血与经络息息相关,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它以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功能。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疗法具有疏通肝胃两经,祛风通痹,解郁止痛,活血化疲,消肿散结等作用,对于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

3.4推拿与拔罐疗法

乳腺增生的发生,是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于乳房,聚而成肿块的结果。《医宗金鉴》中指出:“气血瘀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种,其患可愈。”从解剖角度来分析,当情志失常,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引起乳腺供血不足,胸大肌失养而挛缩,又加重了乳房部的供血不足,如此周而复始,使得乳腺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在局部聚集并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增生症状,因此乳腺增生症状与胸大肌有着密切的联系。乳房周围的肌肉组织得以放松,可以加快乳腺周围的血液循环,其炎性分泌物及代谢产物可以更快的被带走。因此,手法推拿对于本病用之所宜,解除肌肉的痉挛状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拔罐能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刺血疗法可消瘀去滞,通经活络,二法合用具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温经散寒之功。 在天宗穴刺络拔罐既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又可散结消肿、活络止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7]。

推拿法为主配合拔罐,针对乳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传统推拿知识所形成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无药物治疗的不良作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容易为患者接受,具有较好地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乳腺增生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或肝气郁结及肝胃不和等导致痰浊内生,结于乳中,或冲任不调,月经紊乱,久蕴成痰。对于乳腺增生疾病的治疗,中医一般着重于活血化淤,使肿块先软化,然后逐渐消散。在中医药物选择上,应该对能够舒肝理气、调补冲任及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的药物加以选择,夏枯草能起到消除肿块的效果,逍遥丸能够疏肝解郁,中医传统的针灸、推拿与拔罐疗法亦效果很好。总之,中医治疗对乳腺增生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 逍遥蒌贝汤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58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08).

[2] 董霖. 夏枯草片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1).

[3] 赵彩琴. 逍遥丸配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132例小结[J]. 中医临床研究,2012(21).

[4] 张晓丽,李坤. 逍遥丸联合化学药物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2013(32).

[5] 李梅英.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140例[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7).

[6] 卢文,房忠女. 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对照观察[J]. 中国针灸,2010(03).

[7] 疏肝解郁推拿法为主配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

 

第二篇: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屋翳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胸前神经的胸大肌肌支,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胁胀痛,乳痈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医源资料库】①人体部位名。指前胸正中,两乳之间的部位,为膻中穴所在之处。 ②经穴名。出《灵枢·根结》。别名元儿、上气海。属任脉。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③指心包。《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乳根 rǔgēn(st 18)

【标准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间结构。皮肤由第四、五、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针经皮下组织, 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 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 后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其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穴位内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则有膈、肝的上缘。

【功用】通乳化瘀, 宣肺利气。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乳房。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肩井 jianjing(gb21)

【标准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取法】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

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特异性】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病症】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天宗 tianzong(si11)

【标准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或俯伏位,1.在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 当上、中1/3交点处。2.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 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 与臑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皮厚, 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 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功用】舒筋活络, 理气消肿。

【主治病症】肩周炎, 肩背软组织损伤, 乳腺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 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灸10~15分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