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

第一章 绪论:

小 结: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民族问题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抽象归纳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

1.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3)抽象归纳研究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6)定量分析方法等。

3.请概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章 民族

小 结: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言语、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具有: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民族是民族族体、民族社会体、民族生物体的统一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人们共同体有明显区别。

民族识别,是指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就近认同。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答:一般来说,民族的基本特征包括: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言语、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以及共同心理认同等。

3.请说明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与实践。

答: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包括: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等四个方面。而我国的民族识别实践工作是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的,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重点是了解情况、确定对策的阶段。第二阶段(1954-1965),重点是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识民归并的阶段。第三阶段(1978-1987),重点是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阶段。

第三章 民族发展

小 结:

民族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态民族。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程度。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等。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愿地发生发展的。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原始社会末期,因生产力的发展,二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2.什么是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答:(1)民族属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2)民族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等);(3)民族素质;(4)民族关系;(5)自然环境;(6)社会环境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3.请说明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P45--47

答案一:民族消亡的条件包括:民族内部的矛盾运动、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等等....... 总之,全世界各民族的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民族消亡的必要前提条件。 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各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民族差别逐渐缩小。全世界各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民族便自行消亡。

答案二: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有一个量度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些基本条件:(1)民族消亡由民族内部的矛盾运动所推动。民族社会中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民族内部结构、素质的动动及协调、优化,是民族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2)民族消亡又是民族之间关系发展所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即是民族充分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是民族之间日益充分接近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接近程度的一种标志。(3)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基础。民族消亡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一物质力量。正如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一样,民族消亡也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一因素。(4)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各民族之间的完全平等和团结,各民族精神面貌的根本变化,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极大提高,是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总之,全世界各民族的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民主制度),是民族消亡的必要前提条件。 民族发展与民族消亡间是辩证关系。民族特点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互为条件的。民族越是发展,民族间共同性的东西就越多,到了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突出。 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民族融合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纲领和口号,人为地干预和违背民族发展规律是有害的,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章 民族关系

小 结: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既是民族存在的条件与方式,又是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之一。 从时间上看,民族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空间上看,民族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网络结构。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在人们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涉及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力的保障,民族发展的促进。

民族关系的特点包括:历史继承性和廷续性,现实反映性和折射性,平衡性和合理性,均等性和公平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族关系的含义与基本表现形式?

答:民族关系是指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既是民族存在的条件与方式,又是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之一。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现的民族关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还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的某种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压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基本特征的。

2.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这三个突出问题是民族关系的焦点、热点和主题。

3.请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 P57—64 答: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一般因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等。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联系;(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协调,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当今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而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第五章 民族问题

小 结: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民族问题的特性: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等特性。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思考题:

1.民族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2.请说明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

答: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总之,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和基础上才能逐步解决。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发展规律? P84—86 答: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第六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小 结:

我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总人口91.51%,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8.49%。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了祖国的经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民族问题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因为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思考题:

1.请简要说明我国民族概况。

答:我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总人口91.51%,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8.49%。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P91--98

答: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了祖国的经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3.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P98--100

答: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因为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之,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是我国制定和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七章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小 结: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因为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发展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族籍权利、参政权利、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思考题:

1.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团结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答: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因为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发展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1)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2)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4.怎样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P107--109

答: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保障各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权益,主要包括:(1)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2)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族籍权利;(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利;(4)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权利;(6)保障散居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的民族法制将不断完善。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小 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为: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体现在:(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建设,包括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民族特点,自治机关的社会主义民主化;(2)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包括自治权内容的完善,行使自治权机制的完善;(3)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协调,包括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坚决维护各民族团结,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4)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协调,包括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集中统一下的广泛民主;(5)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规范化。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怎样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答: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为:(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3)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3.如何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体现在:(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建设。包括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民族特点,自治机关的社会主义民主化;(2)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包括自治权内容的完善,行使自治权机制的完善;(3)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协调。包括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坚决维护各民族团结,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4)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协调。包括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集中统一下的广泛民主;(5)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

第九章 民族干部政策

小 结:

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与优点包括: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与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与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吐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少数民族干部易于了解本民族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便利性。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积极性。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与措施包括:(1)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2)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3)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4)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5)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思考题:

1.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答: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与优点包括: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与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与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吐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少数民族干部易于了解本民族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便利性。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积极性。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与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答: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与措施包括:(1)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2)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3)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4)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5)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3.如何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1)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与民族地区相适应的特点和优点;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以及较高的积极性。(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已当家做主的标志,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

1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的先锋。(3)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3是加快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健所在,○

5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环节,○

第十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小 结: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其必要性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重要性包括: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包括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国家帮助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时,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根据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实行“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思考题: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什么?

答: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其必要性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重要性包括: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答: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包括:(1)在少数民族地区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如何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2)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3)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4)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等。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小 结:

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先导,对整个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P150--158

答:(1)健全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和民族文化政策、法制;(2)加强民族教育政策、法制与民族文化政策、法制建设;(3)深化改革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4)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2.怎样理解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什么?

答: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先导,对整个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体现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上。第一、民族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二、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4.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特点。

答:(1)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2)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3)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4)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小 结:

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包括:民族性、稳定性、发展性、交融性。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相互学习语言文字。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是: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答: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包括:民族性、稳定性、发展性、交融性。

2.请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

答: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相互学习语言文字。

3.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与措施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是: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第十三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小 结: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包括: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思考题:

1.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是什么?

答: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2.怎样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答:(1)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3)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4)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3.请说明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共 产 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中一贯主坚持的原则,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党和国家不仅从理论上对风俗习惯给予尊重,而且在实践中对民族风俗习惯给予物质文化方面的照顾和法律上的保障。此外,党和政府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发扬光大本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小 结: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时,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教派的自由;公民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一方面,要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不能妨碍应有的科普及教育,对邪教活动必须依法处理。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思考题:

1. 宗教的含义是什么?

答: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时,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教派的自由;公民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

3.如何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含不可偏废的两方面内容: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一方面,要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不能妨碍应有的科普及教育,对邪教活动必须依法处理。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

答: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