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xx年x月x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xx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

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 产 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

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做过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其中的一员。作为美国国防部重点培养的的科学人才,钱学森在回国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对于美国军方来说,把钱学森放回红色中国也就意味着相当多机密会暴露,他们也很清楚以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并不能短期内造出火箭,可是钱学森很显然会大大加速这一进程。于是他们逮捕了钱学森,对其实施非人的虐待,但是钱学森咬紧牙关,面对帝国主义的辣椒水老虎凳,想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他挺住了。在被软禁的岁月里,钱学森写下了《工程控制论》,他已经意识到未来的星际运输工具制造过程中的复杂系统已不可能全部由人类完成,而是要依赖工业控制来保证精度。最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坚持下,美方终于放了钱学森。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又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中,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试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

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就是在这种条件前提下,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xx年x月x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xx年x月x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经历,其中,特别值得仪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崇敬钱老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的反思自己。想想我们在当下如此优良的教育环境下,xx年的寒窗苦读考入名牌大学。但是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做了些什么呢?颓废堕落的整日躲在宿舍玩着网络游戏;尽这义务般的学习自己的课程只求能够通过考试或者努力学习想要深造只为将来能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这些跟钱老的境界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苍白。

钱老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确实永恒的,我们应该追随先辈的脚步,学习他们。

一是钱学森先生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学习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将学习的目标锁定在自身将来的物质生活上,忘记了国家为我们提供的优质学习条件,,尤其是在海外留学的人才,他们借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而不回国,说到底是爱国与不爱国的问题。

二是钱学森先生表现出来的淡薄名利精神。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和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200万港元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治理中国西部沙漠治理,并多次资助贫困大学生。他的这种淡薄名利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三是钱学森先生的终生治学精神。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基人;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他在许多方面都有伟大的成就,可以说他将与中国历史上的张衡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永载史册。但他并不满足,生命给予他一天,他就学习一天,就是在晚年,在病蹋上也在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这种生命不息,治学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知识的学习重要,但是思想层面的学习更显珍贵。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更应该探寻着先辈的脚步,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钱学森》观后感

谢谢《钱学森》,谢谢钱学森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这部电影,应该是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 98分钟的时长略显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

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钱学森》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澎湃的爱国之心! 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 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

钱学森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爱国之心。

对于演员的表演,.陈坤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坚定和执着,是我觉得他最出彩的地方。像这种爱国题材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要跟当下的年轻人进行爱国教育,那么男主角一举一动能够给观众一种教育的意义?我觉得他做的很不错。起码让我感受到钱学森的那股毅力。张雨绮的表演也还算不错,特别是她说话的那语调和声音是我非常欣赏的。作为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又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说话这方面肯定会有讲究。我觉得张雨绮就将这份独特的女高音的气质表达了出来。

每一部电影,都有出彩与不出彩的地方。但是,影片传达的爱国精神是不会错的,只要能够让当下的青年人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让当代中国人缅怀过去的杰出人士,这个影片便是成功的。

谢谢《钱学森》,谢谢钱学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