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自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切实感受到了

新课程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竭尽所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借

以来确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历史学科承载着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受高考的导向以及应试教

育的影响,高中历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受到重视,限制了历史

课程教育功能的展示。全国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

展示机会,进而追求有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

教学实践。

一、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试图通过知

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总体目标。与旧

课程相比,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过程

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生

学习、主动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以此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合

理设置三维目标。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较

容易设置,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要注意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可以将此目标设置为选择自己探究的主体,从网上、课本或是

其他途径有侧重点的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百家争鸣

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整合;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方式深

入探讨各家思想的核心要旨,从而理解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在当

时的影响。这个目标就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动了学生自主动

手、探究的积极性,可以说是比较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认知历史、再现历史、感

悟历史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黑板、教

科书,现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手

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因此,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

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语言、图片、实

物、模型、音频、视频等来丰富历史课堂,合理利用各种手段,有

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以《抗日战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运用

来说明。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下,对战争造成的

灾难和痛苦根本没有感受;仅从教材中的叙述,也不足以让他们去

理解国人所蒙受的苦难与屈辱,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平与幸福的可

贵。笔者在教学导入时,运用《南京大屠杀》及《黑太阳731》的

视频片断创设情境。日军的兽行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震

惊了,对战争的残酷尤其是日本军人的残忍有了直接的认识。很自

然地笔者设计的问题就成为了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日军在中国

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中华民族又是怎样抗战的?从中我们应当

吸取哪些教训?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后面的学习状

态可想而知。这样除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外,还达成了

情感目标之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学生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家乡,

恰当选用运用乡土教材或是身边的例子较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加

深情感体验,从而“神入”历史。教学《抗日战争》时,笔者就选

用了《松滋县志》中的史料来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19xx年,侵

华日军在笔者工作的学校所在地——刘家场镇残忍屠杀1031人,

特别是把一个五十余岁的男子刘万祥的四肢砍下后,又吊起来用柴

火活活烤死的史实,在用ppt展示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再让学生说他们收集的关于日军暴行的事件,分析日军人性沦为兽

性的历程,正是他们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入的

思考,如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危害性?这一思想在今天还有

哪些体现?我们应该怎样防范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怎样维护

区域及世界和平?

有感染力的语言,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教学总结时,笔者

使用了有感情的激励性的语言。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

八年的英勇斗争,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

现出了中华儿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虽然

没有经历那战火、那屈辱、那苦痛,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努力学

习,自强不息,只有强大的祖国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同学们我

们应该怎么样雪国耻?学生们说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振兴中华!

这样比较好的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难得的是,

一些同学的学习态度真正转变了,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三、开展有效的多元课堂教学

1.讲授引导式教学。所谓讲授引导式教学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来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突出了专题性,内容线

索明显,但忽视了知识的完整性,跳跃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

要补充大量的材料,老师的讲授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

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授法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

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深化学生的想象力、创造

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

课时,对于教材中关于古希腊文明材料提及甚少的现象,笔者则以

讲述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入认知,即古希腊文明以

海洋为依托,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形成了平等互利的观念,为民

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要求用民主充

分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来保卫城邦、对外掠夺,为民主政治的

产生有了必要性。强化了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了解。

2.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而具有思维含量的

问题是启发学生心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途径。所谓探究式

教学,即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来制造玄机,诱发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进而形成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等。如:再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笔者首先提

出问题:①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推行“冷战”政策?

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具体有何表现?③如何认识“马歇尔计划”

与“杜鲁门主义”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④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

哪些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国加入产生

何影响?⑤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⑥苏

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

抗?⑦“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哪些?⑧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是什么等,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寻

找问题的答案。

3.活动式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每个模块都添加了一

个探究活动课,可以说他是以一种创新课堂形式出现的。历史活动

课属于学科活动课,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来渗入到课堂教

学中来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对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是

一种升华。如在教《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笔者

拓展教材中提出的历史小论文形式,而是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

选择模式,可以是报纸、幻灯片、诗歌、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丰富

了课堂教学资源,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也必须不断的

深入研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法,树立创新意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究有效教学新途径,借以来推动高中历史有效教

学的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20-335.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6-14.

[3]管向群.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xx:124-128.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河北冀州市滏运中学 郑永生

摘 要:20xx年高考将是我省推行新课程后新高考的第一年,是我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所有高中教师特别是亲临高三第一线的老师的一个挑战。在即将课改推行的三年教学中,特别是高三复习过程中,本人深刻的意识到,历史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新课程下的新高考复习。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最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对于时间宝贵的高三毕业班来说,有效教学就是有效复习,有效复习就是生命。新课程下如何能让复习更有效?如何让学生自信的走进考场?这是所有高三老师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就高三历史复习,总结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供同仁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史学理论基础

一、注重积累基础知识

课改后的新高考仍侧重考查查基础知识,但在考查方式上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再认,也就是原来那种直问直答的题目已经不可能出现,而是体现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有效性,复习时我们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二轮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是最关键的一环,本轮复习可以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知识求面、求广不求深,侧重微观把握历史。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复习要避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梳理教材的知识。针对我校学情,具体做法是:一、利用考纲,理解教材中的考点内容并准确记忆;二、借助图片、文献资料去深化,不断变换学习材料,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围绕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加深记忆;五、对学生记忆的理论给予专业的指导,如“如何科学的应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专题讲座等。

除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历史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积累一些文史常识。新课改后的高考要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规定文综历史必考文史常识。这在已经推行课改的省份的高考中已经有了充分体现,如:20xx年海南高考历史第1题:中

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xx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xx年应是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我省20xx年高考文综历史也体现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如“第13题: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xx年—公元前2xx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文史常识的考查,要求考生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中国的文史常识浩瀚庞大,若是光靠高三复习时灌输,恐怕难以俱全。因此教师应早提醒,同学早准备,文史常识就得靠平时积累。

二、构建历史知识的基本体系,强化时间和空间概念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到现在的专门史中外混编的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某个专题,知识点多,且跨越的时空很大。初中中考历史采取开卷考,高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是比较薄弱的。新教材的学习给我们特别是学生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复习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抓住各专题发展的脉络,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侧重注意专题所包含内容间的区别联系,在宏观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基本体系。只有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1)纵向联系。理清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其阶段性历史特征。如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小专题就可以整合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顶峰的过程。整理时要注意综合性,注意前伸后移,时间上贯通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时间概念及阶段特征。

(2)横向联系。从分析各专题的政治、经济、文化阶段特征人手,理清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期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横向联系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在复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空间地理概念显得特别重要,复习这一部分历史要注意中国近代历史的横向联系,脑海里得有个清晰的中国地图,将大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定位。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先学几招中国地图和世界板块分布的简笔画。在复习过程中一旦涉及地理方位的,马上快速画出地图,明确东南西北,以长江、黄河作为参照,标出事件发生的大概位置。如我在与学生复习中国共 产 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xx年)和抗战时期(1937—19xx年)革命中心的变化,以长江和黄河作为参考,结合地图学生一目了然。在梳理中国近代专题时,地图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清晰的呈现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或不同时期相同地点发生的事情,由此学生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又能深刻的掌握阶段特征及变化,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本人认为,如何能让地图有效发挥

作用,关键不是用现成地图,而是师生一起动手,利用简图,边梳理边找出相应方位,使眼、手、脑充分有效的配合。

三、精讲精练,重视解题方法指导

高三学生要做大量的题目,一方面是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高三时间很宝贵,所以对讲和练的关系要处理得当,使“讲”“练”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提高复习效率。我们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必须讲的要精讲:要讲明、讲透;精练就是学生会做的题目坚决不做,不会做的题目要讲透,要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选习题。怎样的题目该做?不同的学情对题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区别。如在我校,选题首先考虑题目考查的知识是否基础,材料是否典型。太难理解的材料即使考查的知识点很基础也不做。其次再考虑习题的层次性,以适应部分优生的需要。怎样做才能让精讲有效呢?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或晚修时间巡回、个别指导,进一步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精讲”有针对性。这样我们课堂上所讲所练的都是必要的,每个学生上一堂课都有所得,这样才算是有效的复习。

现在的高考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加大了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所以“精讲”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第一,要培养审题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平时练习做到原题的机会是很少的。出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其次,审题时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读懂题目,如时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弄清阶段特征;空间:是中国还是西方;是依据材料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是局部还是整体等等。读懂题目才能针对某一阶段历史的背景、特征,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这也是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培养订正试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因此引导很重要,老师在讲评习题时“精讲”,使学生知其所以不然,还要通过变换情景、变换问法,多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一题多用,以达到做一道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的目的。做到这一层次,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第三,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根据政治一般原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全面看问题、运动变化等理论。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对做题的一般方法要不断的总结归纳,减少丢分,提高实效性。

第四,强化选择题,重视文字题训练。选择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没有酌情得分的可能。错一道就差4分,两道就差8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后在总分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主观题,而是选择题。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是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保证每天要有一定的选择题训练量,限时训练是高考复习特别是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要求学生6—8分钟做完12道选择题,然后吃透这些题。对于错误率较高,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变换情境、变换设问,在2—3天后的限时训练中再次体现,直至学生彻底掌握。

对于文字题,学生在应试心理上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平时复习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字题型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评价各种信息,并提炼成文,按要求表述成文。题目要根据材料回答,就必须根据材料归纳答案;题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那就要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题目没要求,就要把两者结合。表述成文时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整洁化。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可以根据问题的分数大概预测本题答案可能需要回答几点,尽量多角度回答。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这样有效做到面全、点齐;“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活,避免出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家欢喜几家愁!”般的文学化语言。教师关于解题方法的指导能否体现有效性,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有落实,对文字题训练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更要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要求在35分钟左右按要求做完主观题。

四、掌握史学理论,关注学术热点,了解史学新观点,加强史论结合

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其中史学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决定了学生历史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历史理论素养和水平,是实现学科能力突破、从容应对高考选拔的关键。

(1)掌握新史学观。新课程背景下史学理论和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索的革命史观在史学界已经不是主流,代之于:第一,文明史观,以人类文明演进作为历史研究标准。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即文明史观看待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的史学观。按这一史学观点,我们可以将社会发展分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师可以按这一观点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第二,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无论是中国史还是西方史,“现代化” 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中整合史实、构建知识结构的理论旗帜。第三,全球史观。人

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代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

对于历史现象,学术界一些权威专家经常会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一些新观点即所谓的学术热点。教师要与时俱进,关注专家的新观点与新看法,并与考点有效结合。

(2)掌握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社会史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例如史料的分类、获取史料的途径等等,体现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3)关注社会史研究对象。针对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妇女婚姻的变化、文化史等,梳理所学历史知识。例如,对必修二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变迁”内容认真梳理。此考点既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是新高考的新增考点。在未来几年高考中应该会有所体现。

(4)加强地方史教育。新课程改革后,新高考命题,其目的在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而地方史课程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利于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样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呈现区域特色,以史为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行后的高考中,必然会在历史试卷上体现地方历史的自身特色,因此必须加强地方史的教育。在复习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复习地方史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对考纲中涉及的考点归纳整理,以免遗漏。天道酬勤,事实将会证明,我们的辛苦付出一定不会白费的,我们的这一方法将是卓有成效的。

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历史复习无常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实效是检验我们教学的重要尺度。只要我们充分领悟课改的理念,带着智慧的头脑,充满热情的工作,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问题提出:

(一)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

所谓“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课堂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

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

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实践中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

3、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即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这里所说的效果不只是指显形的考试成绩,还包括隐性的学生内在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程度。

教学效率与效果成正比,与时间、人力、物力成反比,我们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人力、教具、资料等)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理论依据

1、根据教育的目标:“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未来的社会竞争激烈、效率高、快节奏,我们必须培养出讲求效率的、会学习的现代人,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脑科学的规律进行有效教学,找准教学的最佳期,不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

3、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并且每个学生智力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实现分层教学。

    (三)研究的必要性

1、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书店里铺天盖地的教辅用书,收款台前家长和学生排成长龙;大街小巷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弱小的肩膀上扛着重重的书包,戴着厚厚的眼镜,在学校、社会学校和家之间奔波着,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回家之后还要完成家长给布置的大堆作业……他们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快乐,甚至失去了更多无法想象和预料的东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家长干得很艰苦,即通常所说的少、慢、差、费。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改变全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研究。《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老师们对新课程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在实际操作中能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过重的负担,仍需我们做深入、不懈地研究。

3、根据本校课堂教学现状急需进一步优化的需要。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校教育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论教”、“按需论教”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激发兴趣、平等对话、精讲精练也已成为教学的主流。但还有一些教师存在拼时间、拼体力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为了所谓的教学高效,还在搞单一的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致使教学投入与产出的严重背离。我们提出此项实验就是要利用最有效的时间,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

4、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需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说过,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好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促进发展,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教师占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我们这项实验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讲教学效率也能避免教师抢时间,争地盘,从而把自习课、活动课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去自学、去选修、去活动、去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发展,折射过来,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也会更有“悟性”,思维更灵活,因而更有效果,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校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很有必要并十分可行。(二)实践成果

1、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基本改变了教师单一的传授知识的状况,实验进行到现在,90%的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认真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这一阶段的研究,锻炼了我校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得到加强,自我发展方式也有所改变,由实验前的85.7%的教师被动吸收,下降到80%,探索研究式的教师由原来的1.5%提高到5.7%。老师们在实验中能不断总结经验,学校已将老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有《有效教学设计集锦》、《教学反思集》、《有效情境创设案例集锦》、《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案例集锦》、《有效练习案例集锦》和《信息技术有效使用案例集锦》。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除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发展方式有所变化外,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也有所改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以六年级为例学生学习方式各项内容经常做的分别由59.8%   55.6%   71.4%   41%   43.2%   58.5%  54.3%提高到74.8%  64.5%  78.2%    47.9%    52.9%     70%    64.5%。

4、学生的学业成效有显著的提高.学校在区质量调研中成绩由实验前的第八名提高到第三名。

实验的几点启示

实验进行到现在,我们认真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是实验开展的动力。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

2、加强管理是实验的保证。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加强了实验的管理,使各项研究能得以落实,稳步进行。

3、物质条件的保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保证了资金的投入,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配备硬件设施等等,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减轻师生的身心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挖掘出更多的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宝库。    今后,我们将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后期实验,以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让我们的让学生获得发展,让教师获得发展,让我们的学校硕果满园。

二、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实验教材为基础,以中小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育人目标: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教师心田,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过重负担,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能身心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促进其专业发展;学校形成有效的管理思想。

三、研究内容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

1、有效情境创设

2、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

3、有效练习设计          

4、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比较法

4、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年3月至20##年8月)

 1、调查分析,了解现状

     只有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教师才会有研究的动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制定了“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方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发展方式几方面着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在学习中,对确定学习目标认识不够,多数学生没有这个习惯;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够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得心应手,使用率不高。多数教师的发展方式还是被动吸收式,缺乏主动学习和研究。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2、学习理论、统一思想,制定研究方案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先是在教研组长例会上带领组长们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的第一部分,什么是有效教学,是个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对有效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为各组布置了《有效教学论》的继续学习任务,并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网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效教学论》的学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课题的实施除了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于是,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的专家组,便于我们随时请教,同时,我们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等文章,并在组长例会上讨论完成了课题的理论综述。并通过课题的四级管理网络,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这些理论,统一思想,切实做好课题实验的前期理论准备。

有了明确的思想认识,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此,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组长会议,在会上各位组长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我们结合各位组长的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完成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的初稿。

3、专家论证,保证研究可行性

在我们的研究方案形成之后,区科研室也非常重视,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区科研室召开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的答辩会。
    这次答辩会由进修学校韩桂华校长亲自主持,科研顾问宋庆泮和韩桂华为组长,以进修学校各部主任为组员的学术小组,作为评审组参与会议的全程。
    在答辩会上,我校课题主持人孙校长宣读了研究方案,然后以宋所长为首的评审组对学校的方案进行质疑,之后宋所长就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为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研究方案提供了帮助,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本次答辩会后,我们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对方案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方案》,并完成了开题报告,召开了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年8月至20##年3月)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深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分组进行研究的方式,由每个教研组进行课堂行为设计的研究,并从有效情境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有效练习设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四个子课题中选取两个进行研究。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节为载体的多种多样的研究活动。

1、研究反思,调整思路

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在每次的教研组长例会上,在有效教学节的总结会上,我们都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并对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如何有效运用教与学方式,如何有效练习、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四个子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半年的研究,我们感到单纯从情境创设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有效教学课堂,在教学中,时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总是在教师上完了课后才发现课前的预设有很多问题,课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前的教学设计也失去了有效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我们在区科研室的有效教学行为设计的指导培训下,调整了研究思路,将第二个年度的工作重点定为了课堂教学行为设计的研究,在对课堂教学行为设计的的研究中,继续对四个子课题进行探索实践。

2同伴互助,共同实践,扎实研究

在确立了研究重点之后,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教研组长例会,在例会上,向各位教研组长传达了本学期学校课题的研究重点,并对有效教学行为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解读,要求各教研组确立本组要研究的课型,并对该课型的教学环节进行研究设计。研究任务虽然布置了下去,但大家对任务的理解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我们比较迷茫之际,区科研室又召开了例会,下发了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行为设计。在认真学习了该材料后,我们又召开了第二次组长例会,为每个教研组印发了学习资料,共同进行学习,明确了进行有效教学行为设计的步骤,为各组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这次例会之后,各教研组长对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有了深入的理解,也都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组织老师开始查阅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及心理学等相关的资料,对各自选定的课型集体进行了设计和论证,并按照各自的行为设计进行了集体备课。为了把这种研究落到实处,使各组的行为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又分别召开了语文、数学和其它专科的有效教学行为设计论证会,会上各组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设计的意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各自的行为设计,与会老师就学科特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终确立了以下学科的几种课型的行为设计:语文学科的精读课、习作课;数学学科的新授课、复习课;音乐学科的歌曲学唱;体育学科的水平一教学;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课;品社学科的新授课型。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学校课题组决定以有效教学节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①骨干教师率先垂范

我校有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有质量,我们决定先由这些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究课,将各学科的有效教学行为设计运用到实际中,用具体的课例进行验证。骨干教师接到任务,都认真进行了准备,并在上课后结合所采用的行为设计进行了教学反思,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案例,所有观摩教师就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研讨。骨干教师的引路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同时,骨干教师有着随时解答其他教师疑难的任务,例如,教学中,我们发现口语交际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十分清晰,我们便请学科带头人刘政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发现英语课堂情境创设是一个难点,便请骨干教师廉双红为大家引领,数学的复习课练习题设计有些教师有困难,学校便及时请曹玲老师做课例展示……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及时地为老师理清了思路,掀起了课题研究的热潮。

②同课异构,共同研究。

随着骨干教师的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研组也开展了组内的研究与实践。各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选定一节所要验证课型的内容,先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调讲,被调讲的老师阐述自己的设计后,调讲人和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对个人初备的教案中设计的难点、焦点问题提倡并要求组员之间进行“说辩”,在“说辩”中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课堂预设的有效。因为是同一教研组,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同,大家对教材都比较熟悉,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讲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杜绝了低效课堂的出现。

在确立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案之后,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研究的中心环节。各年级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或同课异构,或同一首歌,或一课三上,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同课异构”活动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一种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她们组研究的是复习课的行为设计,在组长的带领下,她们把复习课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整理——练习——质疑”四个环节,为了验证这四个环节的可操作性,她们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把空间与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每人负责一个课时,按照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课堂展示,并就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进行了研讨,所有的数学老师都参与了研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对复习课的行为设计再次进行了论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科研室的佟主任也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的研讨活动,使大家深受启发,期末复习阶段,其他各教研组也纷纷学习五年级的做法,分工明确,发挥团队精神,对每个单元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按照四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再如六年级组的研究活动,他们采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年组内的六位教师,每两位教师结成一组,共备一节课——《桥》;再选定其中的一人上课;听课、评课年组教师全员参与,就如何有效创设情境,如何使教与学的方式更有效等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③依托教师博客 共享研究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通过博客工具来进行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为了促进教师的互助交流,学校开通了实验小学教师博客群,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崭新的平台,将自己原创或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案例等)研究体会通过博客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

④集体听课保证研究的落实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避免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脱节,我们制定了集体听课制度,由校长室和教导处联合执行。本学期,在全校掀起研究实践高潮的同时,我们继续保持集体听课的传统做法,对调讲后的老师进行第二天地跟踪看课,课后集体分析诊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对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再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倡做课教师进行研讨后的二次设计,逐步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设计。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坚持举办有效教学节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节中,上一节课题研究课,设计一篇优秀教案,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反思,制作一份有效的教学课件。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章,每学年撰写一篇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案例或论文.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3)(20##-02-18 13:22:21)

六、阶段成果

回顾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检查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一)认识成果

1、有效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等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师们真正认识到:

①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②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初步成型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以下学科的几种课型的行为设计:语文学科的精读课、习作课;数学学科的新授课、复习课;音乐学科的歌曲学唱;体育学科的水平一教学;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课;品社学科的新授课型。其中数学学科的复习课的教学行为设计研究尤为突出。

我们依据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心理特点出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达成需要以下几个环节:进入情境提出问题、整理归纳形成网络、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解决疑难课堂总结。我们对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师教的行为进行了设计与论证:

环节一是教师成功驾驭课堂的前提,学生的情感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来设计师生的双向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进入本课学习。环节二是课堂的核心,该环节在新课程目标下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让学生能以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归纳,形成网络。环节三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通过自主解题,大胆实践,把知识内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环节四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馈,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强化评价的功能,以鼓励为主,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3、对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有效的练习、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①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在教材十分注重创设和

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情境的创设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创设学习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

     ②学习方式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有法,学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学法的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体验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③有效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练习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练习的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与学业负担成反比,即练习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越高,学业负担就越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练习的科学性,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因此,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练习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搞好练习的设计,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课堂容量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