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三年规划计划与设想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三年规划计划与设想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各企业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的精神,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在示范专业建设的主旨下,探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企业实践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规范。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主要工作目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逐步改进当前松散的推荐实习方式,结合学校新的实习教学计划,对各个专业逐步推行,分学期短期实习与整学期长期实习“长短结合”的实习模式,逐步建立稳定的培训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一)建立交流平台,发挥共享和协调作用。

1、交流总结各企业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2、协调组织各校教师、学生到行业企业实习,从经验共享发展 到校外资源共享,以校企合作促师资建设,以校企合作促技能培养。

(二)发挥整体优势,有效的组织和分工。

1、根据各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合理分工,确定各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重点。最终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社会实践管理规范。

2、发挥本项目组整体的优势,以整体的形象扩大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为各校的校企合作争取有利的地位和环境。

三、主要工作措施及实施:

(一)、建立新的实习、实训方案、制度

1、依据学分制管理,结合学校教学计划,与教务、学工处部门相配合,20xx年年底,初步制定出新的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考核办法。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相应的实习、实训任务,完成实习学分。实习学分由部门与指导老师共同管理,将实习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毕业时,实习学分不合格,缓发或不发毕业证。

2、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对于在实习、实训中表现优秀学生,学校在评优评先、就业推荐方面予以优先,对于不服从学校安排,违反实习纪律,损害学校荣誉的学生,同学工处配合,给以纪律处分。学生在校实习记录最终一并记入学生档案中。

以上实习及管理方案,在20xx年的实践管理中修正完善,在20xx年底基本成熟。

(二)、逐步开展短期实习

1、分学期进行短期实习,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分学期进行短期实习的过程,采取螺旋渐进式。即,一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提高纪律性、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向为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基础后,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为主。在实习形式上,以班级为单位,逐批次开展,实习时间可以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灵活调整。20xx年,初步形成与教学配套的实习模式,20xx年,使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规范化。

为保证实习有序开展,计划于20xx年上半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有较成熟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一年级学生可直接先进行校外实习。本专业以在以在山东信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和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为主,目前,我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都能安排对口实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发展需要,在目前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东营信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山东汇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广饶县华骜钢丝帘线有限公司,山东沃森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陆宇斯通有限公司,山东大王金泰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博瑞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山东经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东营恒力威管件有限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xx年上学期,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增强学生实习对口率。争取在20xx年下学期在拓展3-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方式是联系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另一种方式就是企业订单班,我系已先后和金泰集团,双王集团,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以及沃森橡胶有限公司成立了订单班。下一步重点工作是针对订单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合作,根据企业需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今后首先保持与现有合作企业的继续合作,逐步加深交流。再次以灵活的多种合作模式与其他企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选择企业时,以规模适当、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本地企业为主。

20xx年下半年,与教务处,就业处配合,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精英,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五)、加强顶岗实习与管理

每年依据学生实习、就业的人数,确定招聘会的规模和形式,在企业的选择上,适当调整企业层次。在学生推荐方面,结合学生前两年的实习情况,严格按照“择优推荐”原则进行。

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与毕业生的追踪统计工作,从20xx年到20xx年,对每届实习学生都要进行3次以上的回访追踪,在本地实习学生至少一次的实地回访;定期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追踪回访,逐步建立学生实习、就业信息库和毕业生信息库。

全面开展学生实习,需要一大批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师,这也是学校目前比较紧缺的。希望能与教务、政教部门密切配合,推动教师专业化,双师化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企业技术专家的作用,和校内指导教师一起指导生实习工作。

(六)、就业指导

与教务处、相关专业教师结合,计划20xx年下半年,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就业引导,制定可行的就业指导教学方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化,从学生入学,就可以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验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丁大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为此,各中等职业学校紧跟职教形势发展变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校企合作等模式的实验和实践,本文拟从我校开展工学交替实践活动和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作一些思考。

一、积极实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我校从xx年x月开始实行“三一”分段制,即一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习。从xx年开始,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第三学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回校上课,最后一学年到企业实习,实行学分制试点。从xx年起旅游、电子等专业招收免费生,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从20xx年开始学生在第二学年轮流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位锻炼,学校派专职指导老师和生活指导老师到学生工作岗位协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实习和生活。

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矛盾

温家宝总理在20xx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加大学生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先天性不足,实训工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是实训基地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实训教学任务。而通过工学交替,把学生送到企业岗位上进行实习锻炼,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解决了学校的困难,降低了办学成本;同时,在企业岗位上实习,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岗位适应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养成;企业也获得了充足的岗位生产员工;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解决了一部分经济困难。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共赢的一种办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解决了校舍、生活设施和师资不足的矛盾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由于资金原因,大多数学校都是校舍、生活设施不足,专业课师资匮乏。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虽然投入了大批经费,但连续两年扩招100万,中职学校的各种设施仍然是满足不了不断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缺少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受限,职教资源吃紧。各中职学校为应付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性,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手段,让学生轮流进入企业岗位锻炼,这样既解决了校舍、生活设施和师资不足的矛盾,又实现了由学校、企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企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初步达到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

(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适应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职业学校要建立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加大管理、教学、实训、就业等各方面的改革,密切学校与企业和经济社会的联系,使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专业培养更具有适应性。学校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学生学有所用,提前度过岗位适应期;企业得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并且节省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

(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选择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基础薄弱,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纪律性差,自制能力不高,普遍厌学,缺少感恩心理,怕吃苦、爱享受,不良行为较多,绝大多数学生是“害怕”书本的。但这些孩子聪明灵活,动手能力突出,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会如鱼得水,他们的优势就可以发挥了。顶岗实习、岗位锻炼,实行工学交替是我们学校在职业教育办学实际过程中的不断摸索的尝试。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学生在度过最初的不适应期后,能很快进入职业岗位人的角色,不仅技能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更重要地是他们认识了自身适应社会的不足,认识到学校、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学会了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学会了感恩,回到学校学习后,很多学生焕然一新,判若两人,学习非常自觉,训练积极到位,克服了以前上网、乱花钱、不守纪律等毛病,很多老师和家长感慨地说,孩子们懂事了,长大了,再也不需要象以前那样难“管”了。

二、实施校企合作、半工半读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双方不对等

校企合作是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愿投入人力物力用于人才培养,而是采用“拿来主义”。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只是提到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而不是企业必须接收,更没有从法规层面上规定企业的责任,因此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制约。其二,各级政府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规则和奖励机制。如能给企业校企合作的一些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教育可能要规范得多。现在都是职业学校和工厂企业谈办学,政府的作用显然没有发挥出来。其三,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事实上,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主动配合,校企合作很难广泛实施。要尽快改变目前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确保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自觉主动的行为。

(二)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也应该“主导”

校企合作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事,一厢情愿,什么时候都合作不好,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政府是“主角”。政府的有关部门要把校企合作当成自已的事,主动为学校和企业做媒,充当红娘,主动做好校企合作中的协调工作,主动地将企业的消极行为缩小到最小限度。应建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的支持,促进校企

合作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本土化的实用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才能走上真正的良性循环。

(三)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专业对口均呈现出不平衡现象

由于目前参加校企合作教育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供给数与企业用人单位的专业岗位需求数呈现出不对等现象,学校、学生在寻求专业对口性的合作教育工作岗位时难度增大,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技术岗位难以找到;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容纳的人数十分有限,学生过于分散,既不利于实训教学,又加大了管理成本。有些企业岗位技术些不强,学生仅培训不到几个小时就能上岗,这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与工作岗位无关,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收入未必超过水平低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处于“要我做”的被动状态,仅仅是为学分而学习,有不少学生只是勉强应付,为完成任务而去完成,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样既违背了合作教育的初衷,更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就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质量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靠的是强化实践环节,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

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工学结合既有历史性也有现实性,也必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市场呼唤着职业教育与就业教

育的趋同,市场呼唤着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融合,职业教育的真正发展必须全面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实行半工半读,这既符合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各中等职业学校应全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实践和创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