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父母规》的心得体会:上正则下正

学习《父母规》的心得体会:上正则下正

末学第一次听说《父母规》的时候还是在去年的时候,山东兰夫人和集团的孟真真老师向我介绍《父母规》与曲莫老师,我虽然没有学,但我认为很好,便邀请曲莫老师去了上海为传统文化论坛讲了《父母规》。我认为父母应该是儿女的榜样,是儿女的偶像,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规》是教人如何做好儿女的第一任老师的经典,《父母规》同时也是“领导规”、“五伦规”??。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得中华文化在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伦常颠倒,儿女不懂得孝道,夫妻不幸福,家庭不和睦,弟子不知道尊师重道。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生了儿子,自己变成了儿子;有了孙子,自己变成了孙子。咎其原因就是“五伦八德”的丧失,父母也就不会做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所造成的。教育虽然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最根本的。而《父母规》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教材。学好父母规,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安危,真可谓是父母之规,关乎子、关乎家、关乎国、关乎天下。

《父母规》前言说“子出生之时,亦是父母诞生之时??”。末学认为:父母是从母亲怀孕之前就已经形成,教育是从母亲怀孕之前就应该进行的,教育可以说是从“育”开始的。从篆字“育”的的写法可以看出,其上半部分“云”象征一个小孩脑袋朝下;下半部分的“月”代表妈妈的肚子,小孩脑袋朝下在妈妈肚子里叫作“育”。如果一个母亲从怀孕开始就怨恨别人,那么孩子生下来以后就一定会有

怨恨的心理;如果一个母亲怀孕后就一直打麻将,等把孩子生下来后,当孩子会说话时可能会说的第一句话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一条”、“一万”、“中、发、白”,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发展成一名赌徒。如果一个母亲怀孕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 “眼不见邪色,耳不听淫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如周朝的大任(太任)怀着周文王的时候,大任(太任)就是在此种心态下“育”的周文王,使周文王成为圣贤之人。周文王以德治百官,百官以德治万民,使得周朝兴盛800多年。

《父母规》是做人的方法,也是做人的理论,也是做人的标准。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父母在生活中如果把第一筷子菜挟给自己的父母,那么儿女就学会了行孝,当他(她)长大后,有了儿女时第一筷子菜就挟给父母;如果做父母的把第一筷子菜挟给儿女,那么儿女长大有了儿女后,第一筷子菜就挟给他(她)的儿女了,把自己的父母给忘了。可谓是父母之规,上正则下正,父母正,则子女正,则家正,则国正,则天下正。

这是末学学习《父母规》的一点心得,很不成熟,请各位老师指正。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五期讲师班学员

辽宁省兴城市桃源爱心之家阎希成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1

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我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全校师生进行诵读《弟子规》,学习圣人经典,传承民族圣人经典文化的读书学习活动。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弟子规》的情景。现在,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学习《弟子规》,不光要会诵读,重要是能做到,并且长期坚持,最终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的行为准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