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

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南方周末20xx,6,21,E24阅读)

王晓渔

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在相对主义成为绝对律令的年代,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但是,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读者之中口耳相传,又说明人们对于“好的大学生活”有着相似的期待。答案并不复杂,无非是在大学可以充分享有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精神生活重在思想层面,重在个人独立;公共生活重在实践层面,重在公民参与——两者互有关联,各有侧重。

何兆武和齐邦媛两位先生的回忆过于遥远,总让人发“恨不相逢”的感慨。仅仅这样感慨,“好的大学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周保松的《走进生命的学问》展现了一种可能,在今天,“好的大学生活”并非传说,不仅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

周保松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后来于伦敦政经学院留学,毕业后回母校执教。这本书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曾经的学生时代和现在的教员时代。周保松对大学精神有着深入思考,承认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反对以价值中立为由拒绝价值判断,指出中大精神是“价值关怀和社会批判”。这不仅适用香港中大,也适用于任何一所愿意把自己定位于大学而非职业培训学校的大学。

这几年,内地部分优秀学子转投香港高校,已成风气。香港的大学教育自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不待言。但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周保松没有美化香港的大学教育。在香港中大xx年校庆之际,周保松撰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历数香港中大的校友对母校的批评。如果仅从这些批评来看,香港中文大学似乎还不如内地一所专科学校在校庆时获得的称许。但是,周保松接着指出:“这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恰恰是一所大学最为需要的。”

周保松对于大学体制有着直接的批评,不仅批评大学有成为职业培训学校的趋势,还指出大学存在一个严重却常被忽略的问题,即重研究、轻教学。大学是学术研究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又有着根本不同,不仅要承担烟具,还要承担教学。但是,研究可以被量化、评估和排名,教学却很难如此表格化,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几乎以研究为主。周保松感慨,在这种大学体制下,“用心教学,等于和自己过不去。这种将老师从学生身边赶走的制度若不改变,价值教育将无从谈起。”

对大学体制的批评并不鲜见,在媒体上甚至经常可以读到大学校长开会“炮轰”教育制度的新闻。有时,“炮轰”不是为了纠正,而是为了说明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顺应时势。周保松对大学体制的批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而行动,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改变这种惯性。他认为,“一所真正伟大的大学,不在于高楼,不在于大师,而在于学生,在于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具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的知识人。”

在周保松看来,大学的理念主要是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我该如何活”,一个是“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这与“价值关怀和社会批判”有对应之处,也与周保松关注的人生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有关,一个关于精神生活,一个关于公共生活。

大学时代,20岁上下,正是对人生产生困惑的时期。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意义危机尤其严重。有的地方习惯用灌输式的思想教育解决意义危机,但是收效甚微。在迷惘之中,人们很容易走向两种归宿:工具理性和心灵鸡汤。在工具理性的指挥下,大学成了职业培训学校,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谋职,以至于卧佛寺成为毕业生喜欢的去处,原因是卧佛寺和Offers谐音。信仰也被工具化了,这与其说是“工具理性”,不如说是“工具非理性”。与此同时,人生哲学被等同于心灵鸡汤,融励志和抒情于一体,开放、包容和多样性被理解为“怎么样都行”,最后得出一个价值虚无的结论“只要活着就好”。也有不满足于工具理性和心灵鸡汤的大学生,以存在主义的方式面对虚无。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意在表明人生的意义蕴于自我省察的过程之中。这主要有两重意义:一、重在“自我省察”,没有强迫他人必须省察的意

思,否则变成了思想改造;二、省察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不需要一个标准答案。 大一的时候,周保松选修了陈特先生开设的课程“哲学概论”。陈特曾先后就读于香港珠海书院和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唐君毅、牟宗山等先生。在第一节课上,陈特讲解了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让周保松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后来决心“弃明投暗”,从工商管理专业转至哲学系。陈特先生晚年罹患重病,周保松和朋友经常前去探望。书中收入了他们的对话,很少有探望病人时常见的那种无力的安慰性的言辞,关于人生诸种问题的对话本身就是在赋予人生以意义。

在追忆另一位老师沈宣仁先生时,周保松曾问沈先生什么是美好的人生,沈先生用麦金泰尔的话回答:“一个美好的人生,是一生不懈地追求美好的人生。”这句似乎同义反复的话,重申了“过程”的意义。只问胜负不问是非,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恰恰是价值虚无的源头。

精神生活从沉思开始,但不能止步于此,需要在交流中显现,“我该如何活”与“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不是在召唤那种旨在消融个体的公共生活,而是试图构建一种个体能够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公共生活,不是由一个个只会服从的奴隶组成丛林社会,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自由人组成公民社会。“我与社会的关系,其实是‘我’与‘我’的关系。”陈特先生如是说。

除了陈特先生的“哲学概论”,在范克廉楼的经历也对大学时代的周保松影响深远。香港中大学生会的核心——干事会和学生报编辑,由全校学生票选,经费来自学生。周保松虽然转入哲学系,但是大部分时间勇于各种公共活动,通宵达旦地编辑《中大学生报》,策划近千同学参与的大规模论坛,不仅关注大学的问题,也关注香港的事务。

担任教师之后,周保松更是致力于开拓公共生活的空间。他每开一个新班,都会开设电邮讨论组,与同学交流,两年时间就有数十万言,整理编辑成《政治哲学对话录》。翻开《走进生命的学问》,开篇就是他写给学生的公开信,其中《独一无二的松子》已经广为流传。他发起犁典读书组,与学生一起阅读哲学原典,一起郊游,一起去大排档宵夜。他会邀请学者举办讲座,有时在演讲厅,有时在露天广场,有时在自己宿舍的客厅。周保松和他的学生们,参与讨论香港的公共问题,在香港的公民行动中发出重要的声音。通过这些时间,周保松将学问和生命(不仅是生活)融为一体。治学本来就应该和问道有关。此所谓“学问”,只是治学慢慢地变成一门技术,成为了“学术”。

阅读《走进生命的学问》,就像在和周保松对话,许多细微之处悠然心会。只是在对于一些问题根源的看法上,我和他稍有分歧。由于语境不同,周保松反对“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对市场、经济、商业多有批评,认为它们的逻辑过于强势,应当加以抵制;我却倾向于认为市场、经济和商业有促成开放理念和契约意识的可能,它们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权力过多介入,无法独立和竞争,以至于出现“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除了语境的不同,在理论资源上,周保松受罗尔斯影响很大,而我更接受诺齐克的说法。两者虽有冲突,并非水火不容。周保松写过纪念诺齐克的文章,我对罗尔斯也怀有敬意。

关于“什么是好的大学生活”乃至“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没有分歧。如果思想完全一致,是最没趣的;如果思想完全不同,对话会很困难;具有基本的共识,同时又有差异,这是进行思想交流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的美好所在。

 

第二篇:如何过好我的大学生活

罗凌杰

计科2班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过了高中,来到了自己已经向往多年的大学。回顾高中那三年,尤其是高三,经历了多少酸与甜,起起伏伏,跌跌荡荡,就为了一张好大学的通行证,如今的我已然来到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已经在高考那独木桥抢夺战中挺过去了。可是,正当站在大学里时,心中却又有了莫名的茫然,不禁在问自己,来到大学,到底是想学到什么?还记得那句歌词:“没有目的,何必远方”,正是如此,没有目标,即使在向前奔跑,也不过是徒劳,也许到头来,你离自己心中所属会越来越远。我不能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转,我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独一无二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来到大学之初,陌生感充斥我的内心,对于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受,不过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一条路,就得走到尽头!在慢慢熟悉大学之后,心中已渐渐有了大学的规划,争取用这四年的时间,让自己知道钢铁该怎么炼成!

只有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来到这里之后,才真的了解到自己是有多么的差,环顾四周的同学,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才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一次一次的失利,已让我下定决心,要勤奋的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虽然我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计算机这东西再接触之后还挺有趣,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

来到这个专业之后,我才知道有个叫ACM的竞赛,那个地方是大神和学霸的天堂,他们在那里展示着自己的实力,驰骋着自己的梦想。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现在那里离我太远,但是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能够进入那个集训队,去看看大神的风采。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过努力了就有可能实现,不努力肯定不能实现!

来到大学里,我还有一个要提高的就是我那可悲又可怜的英语,自己的口语,听力,词汇都差的一塌糊涂,曾经下定过决心要提高,不过到头来一切皆是泡影,在大学这一个新起点上,我不能再被英语落下,我要过四六级!我渴望一口流利的英语!我要能看美剧时不用看中文字幕!加油!

大学里的图书馆是一个宝地,那里面充斥着知识的味道,我以前并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不过我需要改变,改变为一个对书本热爱的人,我准备在大学里至少一星期去一次图书馆,让自己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了解这个丰富而又多彩的世界,这也能让自己在以后的交谈中无论什么话题都能聊上几句。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交际能力可不能被各种学习所抹杀,而是要越来越好。今后要努力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这是为以后打基础!还有就是自己的爱好,第一,就是对好身材的追求,在一个暑假身体走样后,我需要重塑身材,两天跑一次内环,进行一次体能锻炼,把各种肌肉都练出来,这个贵在坚持,不过我会坚持的。毕竟拥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拥有一个好生活。第二,就是对电影和昆虫的爱好,虽然这些可有可无,不过这是平衡学习和休息的良方,不能成为学习的机器,坚守自己的爱好!

这大学里的一切的一切,是努力和付出后才换来的,不止有我,还有自己的父母,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可不能让他们失望。自己的家庭情况也让我不得不努力,用大学四年的辛苦,来为未来开辟一条路,这也是值得的。

大学,就在那里,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要去掀开她神秘的面纱,去认识真正的大学,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大学,去拥有一个充实的大学。

大学,我来了,加油!

JUST DO I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