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doc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基础知识点: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莫斯科保卫战;德国突袭苏联;珍珠港事件;《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

能力培养:分析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影响,进一步认识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背景

①19xx年x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了领土要求。

②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并希望德国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慕尼黑协定

①时间:19xx年x月。

②签订者:张伯伦(英)、达拉第(法)、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

③地点:德国慕尼黑。

④内容: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影响

①德国更加肆无忌惮,19xx年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②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19xx年x月,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二战爆发

①标志:19xx年x月x日,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波军奋起抵抗、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②波兰覆亡

a.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b.英法宣战后,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波军孤军奋战。

c.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东方战线”

西线形势

①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

a.时间:19xx年4、5月。

b.过程: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同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②敦刻尔克大撤退:被德军逼到敦刻尔克的四十多万英、法军队,经过拼死奋战,大部分撤到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③法国投降:19xx年x月,德军对法发动总攻,意大利对法宣战。不久,法国投降。 ④进攻英国:19xx年7~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和潜艇战,丘吉尔坚持抗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苏德战争爆发

①时间:19xx年x月x日,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②概况:苏联领土大片沦陷,军队和武器装备损失惨重。

③莫斯科保卫战

时间:19xx年x月-19xx年初,

战果:苏军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日军偷袭珍珠港

①背景

a.日本法西斯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损害英美利益。

b.美国限制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援助;英国也对日本采取相应措施。

c.日本军部决定对美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②经过

a.19xx年x月x日,日军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b.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军队发动进攻。

③影响

a.19xx年,日本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许多岛屿。

b.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①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逐渐改变了以往“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②19xx年x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美二英对苏提供援助。

③19xx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意义

①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②鼓舞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

③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

 

第二篇:高二第一次月考知识点总结

(一)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则有   (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余弦定理:在中,有,推论:

5.解三角形问题的几种类型

   在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要知道三个(其中至少有一个为边)才能解该三角形.据此可按已知条件分以下几种情况

特别提示:在用正弦定理求角、用余弦定理求边的时候常出现增解的情况,因此需根据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进行取舍.

三角形中常用结论

(1)A+B=π-C,

(2)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之亦然;

(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三角形内的诱导公式

sin(A+B)=sinC,cos(A+B)=-cosC,

tan(A+B)=-tanC,sin=cos

cos=sin,tan

(二)数列: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       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       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       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3.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注: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

;②;③

;⑤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

;②;③;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