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__好学的郭大爷

家访手记

(好学的郭大爷)

横林镇中心学校横林小学分校 王学明

作为教了郭小文近一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郭小文给我的印象是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行为规范、性格开朗,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与此同时我还可以看到无论风雨、寒暑,每天都是一位年逾六旬的大爷按时接送他上学、放学。这次家访我走近了祖孙俩的生活。

一个普通的套间,外面是厨房兼餐厅,里面是卧室兼书房,这就是郭大爷和孙子郭小文的“家”。为了离学校近一点,能更好的照顾孙子的学习生活,从孙子上幼儿园开始,祖孙俩就一直住在这租来的简陋套间里。桌上尚未吃完的几盘菜和长得结结实实的孙子可以告诉我,大爷的厨艺是蛮不错的。铺得平平整整的床单上放着一大一小两床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衣服和其它生活用品也都摆放得井然有序。我正诧异于祖孙俩竟有这样整洁的生活环境,大爷又告诉我,五年前他的生活还全都是由老伴料理,自己从未干过家务活时,我更惊诧了。谈话中,我了解到:五年前郭小文刚开始上幼儿园时,郭大爷也刚从某行政单位退休,老伴也在那段时间因病辞世。儿、媳(郭小文的父母)们又一直在南方做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以前一直由老伴一个人默默承担的料理家务、照顾孙儿的担子一下子全落在了大爷肩上。为了儿、媳们能放开手脚去干好自己的事业,郭大爷决定给儿、媳们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便开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生

活,即以孙儿的教育为中心,以每天做两顿可口的饭菜和按时接送孙儿上学放学为基本点。刚开始学着做饭,做的饭孙儿不喜欢吃,他就注意收看电视上的有关烹饪的节目,买烹饪方面授书籍回来读,去街上的小餐馆去“偷师学艺”。不会洗衣服,就把衣服先用水泡,后用脚踩,再用手揉。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做到会做,由会做到做得很好的过程。了解了这一切,我明白了祖孙俩为什么有那么整洁的生活环境,因为这是一位特别注重学习的老人,只要有需要就会去学,尽力的把事做到最好。

谈到对孙儿的教育,老人感慨“抚养容易教育难”。这几年老人家戴着老花眼镜是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洛洛历险记》这样的动画片,也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等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前者是为了与孙儿多一点共同的语言,后者是为了在教育孙儿时有一些较为正确的方法。从郭小文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较好的行为习惯上来看,大爷的学习是颇有成效的。交谈中,大爷几句话极为朴实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教重于言教”、“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因为大爷不光是这样在说,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这样做的。

在结束这次家访,起身说告辞的时候,我想起了历来为社会所诟病的一个话题——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不只是城市里很大比例上存在隔代教育,近年来由于农村年轻夫妇外出打工不断增多,隔代教育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年轻夫妇忙于生计,无暇更多顾及自己的子女的教育,由老人负起教育

孙辈的职责,从情理上看应该说是符合当前的实际需要的,但我们却更多的听到的是这样的两种声音:一是指责年轻的父母不应该把带孩子的苦差事交给年迈的双亲,二是认为隔代教育的孩子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今天的家访我却看到了一个极为典型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今的社会形势,家庭的中流砥柱——郭小文的父母们需要去外面拼搏奋斗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如果家里有老人帮助带孩子,相比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跟着自己颠滇流离不是更好吗?赋闲的郭大爷为了儿、媳们能放开手脚去干好自己的事业,给儿、媳们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社会、家庭、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做到这一切,郭大爷的确是辛劳的,但是能说他不是充实的、快乐的吗?不断的学习照顾、教育好孙儿的方法和知识,看着孙儿一天天的成长进步,这其间收获的快乐,大爷虽没有从嘴里说出来,但却挂在了脸上。

没有天生会教孩子的长辈,也没有不需要学习就能教好孩子的长辈。只要注重学习、更新观念、讲究方法,祖辈也能给孙辈成功的家庭教育。从当年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的娃娃,到今天脸上满是自信笑容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五年时间里郭小文的成长与郭大爷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照料孙儿的日常生活还是教育孙儿的方式方法,大爷一直都是在学,并且是极为主动认真的在学习。我相信如果每一个做爷爷奶奶的都能像郭大爷这样去做,“隔代教育”将不再是一个让人诟病的话题。

 

第二篇:家访手记和家访小结

家访手记和家访小结

上午没课,便决定和同事一道去家访。家访对象是一位王姓学生,他在同事班,开学至今没来,听其他同学说,他不想读了,同事急,我也急。他虽不在我班读,但毕竟是我去年招来的,出于个人感情和为师的责任,我都有必要陪同事走一趟。于是,跨上摩托车,我们一起上路了,直奔他家。

时候已过立春,但冬天的脚步迟迟不肯移去,加上近日连雨,气温甚低。虽没有风,但车动生风,冷飕飕的,直往衣内灌,那点薄衣便难以御寒了。吹到脸上,胜似刀割。冬天骑车,实在受罪。同事不免牢骚几句。牢骚归牢骚,家访还是必须的,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眼看着学生流失,多少于心不忍。

路上,同事和我聊起该生表现,对其赞赏有加,看得出,同事对该生颇为喜爱和舍不得。他说,该生平时乖巧听话,本分守纪,老实寡言,但做事踏实,自觉性高,态度很好,从不用老实说重话。够了,在我们这样的中职学校,学生能有如此表现,是不可多得的,于是,感觉了些微安慰,认为此行虽苦,倒也值得。

约摸二十分钟,便到了。家长见我们到来,颇为感动。询寒问暖,倒茶备点心,忙个不停。农村人,心地善良,性格朴实,重情厚义,这又是对我们的最大安慰。学生不在家,家长便打电话联系,说马上回来。与家长聊起正题,我们得知,家长极力要求孩子读书,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还算深刻;家庭条件也不错,不存在经济上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学生自己,是他对读书信心不足,看不到前途光明,另外,受了一些不思进取决定弃学的同学影响,和他们商约不读打工。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便盘算着工作的策略了,必须集中力量解开学生思想上的死结,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

不一会,学生回来,他还是那样的秀气和腼腆,见到我们,微微一笑,轻声地问候。待他坐定后,我和同事轮番上阵,大道理小道理一股脑儿地倾倒,不过全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设身处地地替他分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诚恳和热忱,化解了学生思想上的坚冰,他的态度明显地松动了。我们

乘胜追击,从学习谈到升学,谈到社会现实,广泛地应用身边的实例,增强说服力。结果,学生被彻底感动了,感谢我们的关心,答应过两天去上学。至此,我们心头的石块终于落地。

离开时,学生送出门,挥手道别。摩托车响起,抛下一串跳跃的音符,在寒气中飞一般驶向城区。我们心头热呼呼的,感觉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功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