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美国宪政历程》读书心得

《美国宪政历程》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闲来无事,拿起桌子上的《美国宪政历程》,开始时只是单纯的消磨时间,可是但我读了几页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用25个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述了美国的法律精神。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相对于我国采用的大陆法系“成文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判例法”。《美国宪政历程》是一本写给中国普通读者的英美法系法律专业书,让我接触到与我国迥异的另一种法律体系。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令人回味无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案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25个判例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精神。美国人所谓的“法治精神” (rule of law)同我们常说的“依法而治”(rule by law)虽只有一个介词之差,但区别却非同小可,“法治精神”的主语是法,宪法是至高无上,毫不妥协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美国历史也充满了腐败、剥削、压榨、垄断、童工、奴隶制、种族歧视,但法治精神造就的一个良好的可伸缩的制度框架加上历代法律精英的努力,最终引领和促进了美国的社会进步。

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会相信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允许自己的人民焚烧国旗,正如“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xx年)”一节描述的一样,最高法院认为约翰逊焚烧国旗的亵渎是一种“表达行为”,因为它旨在“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是受美国宪法第1修正案保护的“表达自由”,甚至连保护国旗这一最为美国人珍视的行为,也必须

服从言论自由这一原则不能有所例外。随着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全美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全部因违宪而无效,从而产生了一句著名的结案陈词:“星条旗保护焚烧她的人”。 判决引起的轩然大波不言而喻,然而这个案例让人更加感到有趣的是,民意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有86%支持修宪护旗,如果用简单的全民公决来决定是否修宪护旗,护旗派必将大获全胜。然而最高法院的判决只能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办法来推翻。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首先需要国会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四分之三州议会批准,这种事情美国历史上只发生过4次。在美国公民护旗同盟的推动下,48个州的议会通过保护国旗的修正案,但在此后若干年里始终无法在国会通过,其中19xx年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63比36,离三分之二多数仅3票之差。美国宪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不仅在制度上保证民主的权威,同样也限制多数的专断,保护少数的权益。由制宪先贤精心设计的美国宪政体制不仅旨在防止个人的独裁,而且也要以精英政治阻止多数的暴政。这一制度设计的最大特点不是它的民主,而是它的法治,它以非常明确的语言极为具体地规定了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法律程序。

在阅读完所有案例后我了解到中美法律系统的诸多差异。在美国宪政中,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我国高法立案庭所拥有的立案权,在英美法系中则是大法官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一些大法官个人意志也可左右美国高法的审判倾向,比如20世纪初大法官频繁受理有关契约自由和产权的案子来保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而

1950到xx年代的沃伦法院则对刑事被告的权利情有独钟,推动举国上下对公众自由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而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并审理全国法院未终审的各类案件。这种区别凸显了我国法律在实践中的困境,影响审判的诸多外来因素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高法更偏重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维持法律系统的运转,在提高公信力方面则乏善可陈。汉密尔顿曾经说过:“人民对于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的力量给予了一种信任,认为它能够促使政府步入正轨,如果要给这种信任起名字的话,它就叫做宪政。” 宪

政在中文中是“民主政治”的意思,在英文中却意指根据判例,司法解释,宪法实践所逐渐形成的法律体系,从粗细不同的定义中,我们能体会到中美两国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使这本书读来颇具趣味。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泱泱中原大国,何以在十九世纪屡遭外强的侵略?翻开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满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九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此之前,我们虽已与外族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即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也不过利用我们一时的内乱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满人可比。正如蒋老所言“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到了十九世纪,来找我们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世界”。

那么,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民族为什么会遭到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如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能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规模。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过程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期,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的近代文化,而东方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与时代前进的步伐脱节。

近代百年来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那回顾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发现在屡次遭受侵略之后,我们选择了屈从,选择了固守封建主义,从而置整个民族于危难之中。当然中西方本可以进行友好的邦交,但当时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把他们当蛮夷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也不勉强他们。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了邦交的大障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况且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正是因为外交手段行

不通,西方列强只得以侵略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当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中方失败告终,同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而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付出了经济和政治上沉重的代价,清廷也随之沦为洋人的朝廷。尽管在这期间有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统治的挑战,也不乏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到维新派推崇西方制度和思想的改革,但终因顽固的封建势力和自身的阶级属性而落空。孙中山先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通过辛亥革命,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由于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以及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碍,中国近代化也就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铭记屈辱的近代史,牢记历史的教训,用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国梦”必指日可待!

Y1204班 周竞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