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贵州公路、建筑行业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工程机械操作技术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工程机械维修和施工企业,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刘焰

成 员:安军、田兴强、周勇、杨涛、袁跃兰、王茵、李世红、冯雨、李宾、何志静、薛峰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5、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

6、共建实验、实训室和生产车间;

7、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

8、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9、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以下是几种合作模式。

1.“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2.工学交替模式

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3.教学见习模式

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顶岗实习模式

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5.产学研模式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6.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7.合作经营实训基地

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8.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或企业);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电工、电焊、工程机械操作工培训基地。

9.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校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0.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按照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中,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专项资金执行。

2.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由学院制作统一的牌匾,并采用一定的方式举行挂牌仪式。对已挂牌的校外合作单位,要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并做好记录,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3.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4.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第二篇:校企合作方案

XXXXXXXXXXX中职学校

XXXXXXXXXXXXXXX公司

校 企 合 作 实 施 方 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我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中职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中职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和XXX机械加工公司的实际,并借鉴其它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纵深推进校企合作,更新教学理念,依托XXX机械加工公司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机械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XXX机械加工公司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XXX机械加工公司所急需的职业岗位

(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两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XXX机械加工公司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齐辉机械加工公司参与学校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为实训场地建设提供专业化建设或投入建设资金;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的工学结合学习,培养学生适合XXX机械加工公司不锈钢制管产品生产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XXX机械的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XXX机械加工公司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XXX机械加工公司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实习,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岗位培训模式

根据专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要求,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需要,学校和企业按照“工学结合”的学生人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XXX机械加工公司管理“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教师到企业后,一方面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担负着到齐辉机械加工公司参加企业的岗位培训的工作任务。XXX机械加工公司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培训和考核教师,并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轮流参培,全面提高我校专业课教师的时间技能操作水平。

学校和企业根据教师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发给参培教师适当的培训和带队补助。

(四)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校企合作的共同开发《不锈钢制管工艺》、《焊工工艺》两个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XXX机械加工公司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理实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材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五)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不锈钢制管的生产为蓝本的《不锈钢制管工艺》、《焊工工艺》等校本教材。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材开发团队,根据教材开发的需要,由XXX机械加工公司安排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XXX中职校机械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教材开发小组。教材开发应针对不锈钢制管产品生产实际工艺流程,结合学生在XXX机械加工公司一线的实习实训

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基于不锈钢制管产品生产过程的专业教材。操作实训过程完全来自于企业的生产过程的实际。教材的编排结构以“项目”化的形式编排,将专业理论知识融于操作过程,企业的每一个操作程序为一个实训项目。克服传统教材的空洞理论阐述。

(六)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XXX机械加工公司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具体要求

(一)新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XXX机械加工公司发展的需求。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调查和预测企业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课程体系后,应邀请齐辉机械加工公司的专家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

(二)各专业课程的教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XXX机械加工公司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XXX机械加工公司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齐辉发展的步伐,满足齐辉发展的需要。

(三)在两年内,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不锈钢制管工艺》、《焊工工艺》二门课程的校本教材,实训教材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

(四)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专门化方向要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严格执行“关于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若干规定”,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个专门化方向至少聘请或

调进1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四、保证措施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教研组长组成的“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用工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三)校企合作期间发生的课程建设、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内容,校企双方另订方案。

二〇20xx年x月二十二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