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让我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考研让我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这一次考研,我记录着自己的每一份感悟,点点滴滴的收获都能激起内心莫名的感动,心里时刻响彻着一种声音:坚持!这两个字,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二百多天。我的生活基本是:早出晚归,没有周末,没有娱乐。这一次不同于第一次考研,没有枯燥的感觉,也不认为自己辛苦,很多之前没有体验的现在都深刻地感受了一把。终于,我成功了!

第一战失败告终

xx年复习考研的时候,某位老师曾经非常真诚地告诫我们:漫漫考研之路,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情绪的管理上。而我失败的第一次考研恰恰正实践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xx年考研失败时,回首自己走过的那一段路,由于对考研及自身能力的不正确认识,发现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胡思乱想,大量的时间企图寻找捷径,甚至一厢情愿地的妄想得到更多对方学校的内部资料。我就这样固执地坚持做着这些自认为对考研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想来那真是极不理智的冲动。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也就成了一种必然,我鬼使神差,自以为是地任凭自己的感觉行事,乃至到最后上考场的时候也只是空有自信而已。

当我知道成绩的时候倒是坦然,我没有想过工作,只能做留校一族,决定再战,尽管如此,我还是被这一次赤裸裸的失败击得遍体鳞伤。室友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悲伤,喝了一瓶白酒,吐的一塌糊涂。我不敢,我只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让任何人发现。在毕业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我带着另一种的忧伤和漠然搬了出去。

重整旗鼓再战考研

xx年x月底只身来到杭州决定再战浙大心理,那是强装自信作出的决定,自己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茫然再加之一次失败,对考研更有了怯怯的感觉。但我知道,这种感觉我谁也不能告诉,于是在心里作好了默默地牺牲在西子湖畔的准备。

那时侯的自己最缺少的就是自信,渴望着有个人告诉自己,你一定可以的,象你这样的情况,今年复习一年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谁又能充当那样的角色呢,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偶有朋友鼓励自己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只能苦笑置之,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朋友们的话只能

当作是安慰罢了。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心里更是空空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做才算对,只是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在考研论坛上,我开始每天上网寻找研友,寻求帮助。现在想想,没有开始通过考研论坛上认识的那些朋友,我也不会那么快进入学习状态。

紧接着一起考研的朋友带我去见了一个考专业第二名的师姐,我当时欣喜若狂,这是我去年梦寐以求的啊,但是那时候我什么人也不认识,对要考的专业除了网上找到的参考书目,其他的一无所知。而复习的时候对自己的复习方法也不自信,因为实在预期不到采用自己的那一套方法是否有效果,所以最终都没能扎扎实实地复习下来。那天听师姐聊她的经历,我有很明确的目的,指导怎样才能让我的考研有保障。师姐字里行间都在说,没有重点,全面复习,我记在心里。到后来实践的时候真的很难,我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一些知识点贴上重点,非重点的标签,有些知识点即使很重要,还是不想背,有些知识点则背的非常熟练了还是在花时间。我一次又一次的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每个知识点背得一样熟练,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当逼着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一样哄着,做到了一点就奖励自己,这个方法证明是有效的,到最后发现自己基本上复习得比较全面了,这样到上考场的时候心理也有底了。

小小的爱让我重生

在浙大校园里,有一次和研友聊起我们的动力,我说我的动力由很多的感动组成,每天的点滴感动让我得以坚持下来。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主要动力,支撑着他做出决定,而为这个决定付出的每一份时光却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到你想要放弃这种非人的生活,是那一点一滴让我有勇气继续。研友不以为然,他笑我没有崇高的志向,我却微笑了,我愿意这样,我需要这每一份小小的爱来为我的生命提供氧气。

xx年与同班同院的同学作战的日子里总觉得自己很辛苦,真的很苦。他们有时间爬山,有时间玩,有时间做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任何事情。我天性忧郁,总不能乐观的对待生活,善待自己。我总觉得不该对自己好,那是一种罪恶,却不懂得潜意识的自己正在不知不觉地报复着自己对自己的不公。原来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应该被公平对待,原来在我身上存在的另外一个自己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开始感觉累,感觉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正比,我应该对自己更好。所以,当我庆幸地得到了第二次重头再来的机会,我真的感恩。我告诉自己,每一天都是上天对我的莫大恩赐,那是我心态的一种重生。

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第一次到浙江大学是在 20xx年的冬季,我在那里度过难忘又短暂的几天,走的时候,师姐送我到校门口,她淡淡地跟我说,等你经历了这次考试,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考研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做,平静地去迎接这次考试吧!

如她所言,我真的很平静地参加了考试,微笑着向监考老师打招呼,微笑着走出考场,就好象一切都已经尽在掌握之中。

终于,我在20xx年的5月绽放了最灿烂的笑容……

 

第二篇:让名句之花绽放

让名句之花绽放——名句运用浅谈

《现代汉语词典》对“名句”的定义是:著名的句子或短语。这样看来,举凡诗词、谚语、联语、俗语、座右铭、格言等等,只要是广为人知的,都可以看作名句。名句多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当然,名句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谈话、写作中。名句的恰当运用,为语言增添了生趣,增强了表情达意功效。

名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中学生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是否注意到流行歌曲也在从名句中吸收营养呢?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做歌名,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A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等等。琼瑶和冯小泉等人的词作中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怀,真正高明的应数陈小奇。他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歌名便是从古人处借来,“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白云深处》)这些优美的歌词不都深得古典诗词名句的三昧吗?陈小奇借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通俗的流行歌曲也借助古典诗词包括其中的名句多了许多雅意。

其实,即使是严肃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论文,也有名句的倩影,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北京作学术报告时,就引用了杜甫的名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表达了他乐于科学探索、不为浮名所累的科学精神。

出于对名句名篇的正确认识,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名篇,高考也增加了名句名篇的默写。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诵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运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伴随着开放性命题方式的出现,高考作文在评分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作文分数由“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合成。在“发展等级”中,有一项为“有文采”,要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熟练灵活运用名句对获得发展等级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运用名句,运用名句须注意什么,本文试简要回答这些问题。

一、引用

在说话作文中,援引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引用”。引用是修辞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的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为“明引”。请看例句:

1.形容“经济”两个字,最好借用宋玉的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胡适《论短篇小说》)

2.女人善变??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梁实秋《女人》)

宋玉形容“东家之子”之美的话被胡适用于说明短篇小说的“经济”原则,莎士比亚的名言被梁实秋随手拈来。这两段文字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再来看一组“暗引”的句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5.“墙里开花墙外香”,王振泰的艺术之花、生命之花开得灿烂夺目,香远益清,却又开得太迟、太短、太难??等到“墙外”的清香反馈到“墙里”,中国已经没有王振泰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霍达《国殇》)

6.如此两天一夜,实在是寂寞难耐,只好守着那车窗儿,吟起太白《蜀道难》的诗句,想:如今电气化铁路,且还这般艰难,唐代时期,那太白骑一头瘦驴,携一卷诗书,冷冷清清,“怎一个愁字了得?”(贾平凹《入川小记》)

例3中,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古往今来有杰出成就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追求理想的向往之情,实现理想的艰苦历程,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例4有同理之妙。例5先用一句俗语表明主人公在国内外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后又用陆游的诗句表露了对他的赞佩和惋惜之情。例6则引用李清照的诗句,旅途寂寞难耐之情跃然纸上。这些例句在引用名句时并未指明出处,而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还有一些特殊的“暗引”,如: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也大胆地做了一次“文抄公”,但是抄得干净,天衣无缝,反成佳构。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9.刘锁成逞了一辈子能,这一回可落下一个“智者千虑”的话把儿。(紫薇《无能之辈》)

这两个例句在引用名句时都只说半截话,恰似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乎此,就可以知道刘禹锡原来隐然以君子自居。

例9在“智者千虑”后隐去“必有一失”,含蓄蕴藉。

10.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纪晓岚)

据说纪晓岚曾以酒瓶装水赠人,并附此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出自《庄子》,所隐之字,正是所送之物,用名句出哑谜,富于情趣。

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该准确无误。

不过,对待名句,也不必过于尊崇,名句说一,我们就不敢说二,那也不是正确的态度。有些名句中包含的哲理就是有局限性的。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从反面立意,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并非站不住脚。另外,一些名句完全可以重新解读,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11.不论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还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都是说女人如花,可是花对人的美丽只是一种表面的短暂的诠释。若说生命,不如以太阳喻之,在她燃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蕴的美丽。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夕阳把天空燃烧成一片火红,那是生命的辉煌,是对生命的眷恋,着实对人类是一种启迪。

作者不人云亦云,对名句的阐释很有新意,值得借鉴。

二、化用

化用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仿作,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19xx年秋天,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阳武侯祠参观,看到武侯祠大殿旁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笑着对随行的同志说:“我来改改这副楹联,你们看好不好?”说完,朗声吟诵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改后境界高远,是化用的范例。

仿作有时是为了戏谑或讥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刘攽晚年因为疾病,须眉皆落,鼻梁将断。一日和苏轼等人酒席间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嘲弄刘攽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人笑倒。苏轼的戏言与刘邦的《大风歌》结构无二,但主题却大异其趣。“鼻梁”与“四方”相比,相差悬殊,滑稽效果因而格外强烈。 请再看一些例子:

12.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13.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

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这已经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步到对“名篇”的仿作。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抢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仿崔颢《黄鹤楼》写道: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此外,像刘禹锡的《陋室铭》、《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等这些名篇也常成为大家仿作借以讽今的对象。

化用名句也可以只改变名句中的一部分。清明将至,一家省报转发新华社电,标题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亦可悼故人。这个标题巧用名句,时代气息,古典意味兼有,不同流俗。台湾一家报纸也曾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把孩子生”为标题报道台湾少女妈妈增多的新闻,“再回头已百年身”被改换为“再回头把孩子生”。

我们还可以对名句适当改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请看下面两例: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千古吟读。既可尊为散文典范,何不可以视为作文指南?正可谓:文不在长短,有识则新,有诚则灵。(李炳银《散文语屑》)

15.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以上二例均是对《陋室铭》开头四句的化用。再看一例:

16.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说: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 (邓州《读书乐》)

作者套用东坡名句表达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化用名句(篇),应注意:一、选取最佳名句(篇)。取法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二、贵在推陈出新。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三、勿过于随意。化用名句,可以打趣,可以正色,亦可庄谐并出,在正式场合均应有严肃态度,用之以表达积极的意义,不可轻浮、随意。

作家梁衡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写到居里夫人淡漠名誉,说“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了才悟出是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化出,如果没有多年背诵柳词的积累,是很难产生这样的灵感的。希望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名句,在语言实践中,多运用名句,让名句之花绽放在我们的口中、笔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