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在经历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把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受过程,获得方法,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经历;体验;做数学;和谐发展

1. 教学案例 案例一 听一节农村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随堂课:五十有余的老教师沉着从容。根据教材编排,引导学生看课本,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大小,以及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在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口的教学下,学生边听边说,整节课还算顺利,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似乎很令人满意。可在接下来的达标测评中,却出现了教师不想看到的局面:教师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的体重,有学生说500克、800克、1000克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比较民主的让学生接着说,一名学生说自己体重3000克时,我听到班里异口同声地“哇”了一声。从这一“哇”声中,我体会到多数学生对这名学生说的数量感到太大,好像3000克这个数太重了。从学生们的这一表现,我感到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并没有真正形成克和千克的正确观念。

案例二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在郑大学习堂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暨名师大课堂数学教学观摩会”上,听浙江温州谢作长老师的《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课。谢老师以动画创设情境,从儿童喜爱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感冒服药引出升和毫升;继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拿出自带的矿泉水和饮料瓶,初步感受升与毫升。接着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利用量筒、量杯、注射针管等教具、学具,由1亳升、10毫升、100毫升、1000毫升再到1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时地观察、测量、闭眼感受、倒饮料、喝饮料,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游戏、探究、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好像都是在玩,而教师的也不像平时授课那样讲得透彻,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人难以把握。可通过检测发现,不管是选择正确的单位填空,还是估计某一物品的容积,学生的回答都让人十分满意,说明学生对升和毫升形成了正确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适时渗透了思想教育,如通过献血200毫升等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不能过量喝饮料进行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等,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 对比与思考 内容相似的两节课,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别悬殊。《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中,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听得认真,却没有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师生互云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玩”得很开心,形成了正确的容

积单位的观念,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都获得较大发展。

通过对两节课的对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在这种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变“教数学”为让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做数学”提供空间与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一节课中往往看中的是显性的、外在的结果,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对于隐性的、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内在目标的关注不够。导致不少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以自我为中心,把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力求讲深、讲透,留给学生的时间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机械模仿练习,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就像《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教师注重的是记住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记往它们之间的进率,而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它们的质

量观念的目标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学生在掂、估、测、再掂、再估的过程中建立观念,导致学生只会识记,会许能做题,但与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学生就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过程中体会知识,同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水平低,已有知识经验少,在数学学习中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反应慢,不能及时理解。同时,小学生对于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形成深刻的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为“做数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建构知识。

2.2 创设“做数学”情境,让学生有事可做。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内容灵活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做数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设计了一个套圈的游戏。让学生全班或以小组为单位,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套圈游戏。由于位置固定,站后不准移动,学生位置与套圈目标之间的距离不同,会导致游戏活动的不公平。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边游戏边思考,同学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活动的公平。学生则在不断的活动与思考中,得出:只有一组同学围

绕套圈目标站成一个圆圈,即围成一个圆,才能保证每位学生与目标的距离相同,才能保证活动规则的公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围绕圆的有关知识,在“做数学”中思考,体会圆的相关知识,把枯燥、平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 “做数学”。受学生年龄水平及身心发展条件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很有限。教师在创设“做数学”的教学情境中,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做数学”,学会在“做”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体会数学,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通过一枚硬币、一颗纽扣、一个粉笔头等重量接近一克的物体,让学生在掂的过程中,体会一克的实际重量。然后,以一克的感受为基础,让学生估计一支铅笔的重量;接着引导学生测量,把测量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让学生再掂、再感受、体会;然后,再拿不同的物品,通过掂、估、测、再掂的不断修正过程,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建立标准,再根据标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掂、估、测、再估、再测的过程,逐步建立形成质量观念。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比较、归纳、对比等思维方法,学会与同学交流,学会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体会过程,形成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进

行数学思考,要活动的有目的、有价值,在活动中有思考、会体会,才能发挥“做数学”的作用。

2.4 扮好参与者的角色,在“做数学”中与学生共成长。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在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活动情况,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三,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生成中,教师也能学到新的知识,体会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与学生共成长。

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节课中,经过学生的交流、总结,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借助水和量筒测量;把不规则物体改造成近似的规则形状,然后测量;用大小相似的橡皮泥替换原物体,再变形为规则形状进行测量;用橡皮泥等把不规则物体填补成规则形状,测量其体积,再取下橡皮泥测量其体积,通过计算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学生的汇报中,其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令老师叹服,学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启示,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与学生一道收获着知识与快乐。

 

第二篇:在积累中发展 在学习中成长

在积累中发展 在学习中成长 ——青年教师读书班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城关镇中心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读书班的学习。这短短的时间让我领略了我们教师读书班每一位教师的优秀风采,也感受了名校长和中心校领导的的博学和睿智,让我痛快地品尝了一场精神与智慧的盛宴,每一次的学习、听讲座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一、聆听名校长讲座,提升师德素养

学校领导组织邀请的讲课老师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楷模、名校长。青年教师读书班的学习让我有了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确实受益匪浅!也感受到了读书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怀抱和智慧海洋。第一天,我有幸聆听了陶校长的讲座,陶校长谆谆教导的话语深深吸引着读书班每位成员,他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谈起,整整几个小时的讲座,他没有稿子,他的博学和见识让我们佩服。他像是和大家一起谈心似的那么随和、亲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使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他说,想要仰望星空,做要脚踏实地,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好好地把握现在,踏踏实实的做好目前的工作。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要敢于进取和探索的,只有全心全意地付出,最终才能收获洗尽铅华的美丽。

而付春梅校长用优雅的谈话,告诉大家怎样做一个懂礼仪有修养的人。从她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的的话语中让我体会到她知识的渊

博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听了她的讲座后,才知道生活中礼仪这么有讲究,这么重要。一个人的礼仪是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有时看似多余的举动中透露出一个人的修养。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不仅影响教师的形象,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明道德修养等都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着装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

久闻崔征校长的大名,直至听了他的讲座,才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结合,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教学观,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他强调的是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在讲座中时而和听课的老师相互交流看法,时而妙语连珠的演讲让短暂的三个多小时的报告充满了趣味,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孙金健校长充满激情的德育专题报告让大家领略了一位具有亲和力校长的风采。他们各具特色的讲座让无不让大家享受了一次次精神盛宴。

二、参与专题撰写,提升教学技能

这次学习进一步树立了我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的竞争、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竞争。要想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

能力。当听到要写6千字的专题论文时,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真是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才体会到“厚积薄发”的道理。我们“梦想小组”的每位成员都积极准备,在小组内一次次认真地探讨研究,反复地修改,都积极地投入其中,热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从原本对论文撰写的生疏与困惑变为有了很大程度的理解,并切实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技能也有了提升。

三、互相交流,共同成长

这次培训,不仅通过聆听专题讲座、撰写专题有所收获外,小组内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每一次的讲座和小组活动,我们的王飞组长都会组织我们进行研讨活动,活动前他总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踊跃发言,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怎样学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在他的鼓励和启发下,小组成员的发言由开始的羞涩胆怯到后来的镇定自若。现在小组内认真、激烈的讨论气氛成了每一次研讨的主旋律,从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工作的一份热情,对教学的一份执着、一种潜心钻研的精神,大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加深情谊的同时也在共同成长着。

此次学习收获颇多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这说明我需要不断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短短的学习让我在学习中享受了快乐,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了成长,此次的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发展的策略,让我看清脚下的路该走向哪里,我相信,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的教学之路将会更加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