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长做姊妹

我和家长做姊妹

罗庄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小四班 刘全香

自19xx年幼师毕业从教至今,不经意间已过25个年头,而自己也已经从最初的“黄毛丫头”步入“奔五”、“知天命”之列了。追忆自己xx年来走过的幼教之路,最让我引以为豪和使我难忘的是自己持之以恒的共育做法:和家长做姊妹。

一、做“妹子”:我向家长学习

最初想起要和家长做姊妹,来自我对幼儿教师官称“阿姨”的通俗理解。阿姨本是人们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妇女的,也是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在幼儿园中是对保育员或保姆的官称,但农村出身的我却对它的方言含义“母亲的姐妹”情有专注,且觉得是有担当。那时的我总觉得与人为师自己学识还缺、德行尚浅,年幼的我必须从“做妹子,向家长学习”做起。

实践也证明了,向家长学习事半功倍。王亚芬,一位曾经的学生家长,也是一位中学教师,我教过她的女儿哲哲。我至今还保留着和她最早交往的一封信件。信中她这样说:刘老师,您是一位好老师,我指的不是您知识积累丰富、课讲得好、活动组织的好等,而是您的内心。通过一些简单的接触,我感觉您是那样纯净的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浮躁、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难得……哲哲最大的变化,或者说最可喜的变化,是对待交往不那样畏惧了。这曾经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一直思考怎样让她变得大胆一点、开朗一点,因为对她而言,生活才刚刚开始,路还长着呢,现在就这样孤僻、封闭,将来可怎么办呢?可从进入你们班后,孩子变得肯说话、爱表达了,听着她一个个“刘阿姨”长、“刘阿姨”短的描述,我长长地松了口气……您的育人思路,与我所期望的不谋而合: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这封信让初涉幼教的我耳目一新:她认可我,并不只因我的课上得好,而是因为我对教育的认识……现在我还能想起看到这封信时的激动。因为这封信,我认定,她不仅是学生家长,更应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个帮助者。

果然,在后来的交往中,她不像一般家长那样,对老师的所有决定只是顺从,她有她的原则并能坚守她的原则,她的这一原则和坚持,给了我诸多启发。大班了,哲哲的一件小制作很有创意,于是我一边修改一边把意见发给了她,并建议她投稿。原以为她会很高兴,但没想到,看到修改意见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还是不要太多修改的好,孩子的作品就该用孩子的视角……看着她的短信,我又一次诧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怎么能为追求“完美”而忽略了童真童趣呢?这次,她又给我提了个醒: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过于着急地把孩子拉进成人的世界,也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改变孩子。王亚芬,一位普通的家长,一个善良的、给了我诸多启迪的人,在她的影响下,我学会了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特点,懂得了尊重生命。她们是站在幼教之外助我成长、伴我进步的好姊妹。

二、做“姐姐”:共享育子心得

寒来暑往间,自己拥有了十多年的“教龄”,结婚并拥有一双子女的我也早过了给班内孩子家长做“妹子”的年龄,一些同龄的同事们都开始以“奶奶”自居了,我又一次面临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思考。在中国,奶奶作为亲属间称谓指祖母,也泛指爸爸的妈妈辈或年纪大的女人。一般家长让孩子称呼某人“奶奶”,其内诚然饱含尊敬,但听来却有不同辈的隔阂,与教育则存在交流上的障碍。一件事,使我笃定了要做我现在孩子家长的“姐姐”,以进行平等的无障碍交流,共享育子心得。

那是在一年的母亲节前夕,刚入园不久的刘雅琪从他鼓鼓的小背包内掏出一个礼盒,并煞有介事的告诉我是她妈妈让带给“奶奶”的母亲节礼物。面对此情此事,于一阵“年轻不再”的惆怅之外,我不得不做的是如何对待的抉择。作为一个教育者,在中国重礼仪的文化大背景下,首先我认为,通过孩子的手,让他们送来的东西坚决不能收,除非是贺卡。而我的一贯做法也是:谁拿过来就请谁拿回去。但如此简单处理是否妥当呢?说实话,现在关于礼物,家长都很敏感,说多了不要送礼,家长们反而觉得是在暗示,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于是,我利用短信和公告栏等,开展了基于家长“尊敬”心理之上的沟通交流:首先我就将这礼盒外加包装,用胶带封住,再在包装上写上孩子的名字,

放学后将这个礼盒交给孩子,并告诉他这是我替她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然后我会给刘雅琪的家长发短信说,东西我已经让孩子转赠回去了,顺祝她母亲节快乐。最后,我在班级公告栏发布公告——提示家长对老师最好的礼物不是过节送礼,而是平时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如学校教师少,遇到大型活动就缺人,所以学校欢迎家长多渠道参与,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像节日庆祝时帮助布臵会场,运动会担任裁判或者清场员等,这些才是我们提倡且需要的。同时利用“家校通”发布育儿心得“小贴士”:“社会有阴暗面,但我认为小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光明纯净的,有些事情应该等他们长大后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让他们判断和选择,而不应该让这种功利化的行为对孩子造成影响或伤害,哪怕是一丝一毫的。”

真诚而不露声色的交流拉近了我与刘雅琪妈妈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家长之间少了隔阂和猜测,多了坦诚与率直,通过真如姊妹的沟通,把家长变成了幼儿园工作的参与者、宣传者、监督者、同盟者,家园合奏了一曲和谐乐章。

三、做姊妹:一来一往,缩短家园距离

1.往:走出去,有一种脚步叫家访。

即便是信息时代,面对面的家访仍然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如走亲戚般的家访是我与家长做姊妹的xx年坚持。而我的心得是,好的家访要做实访前、访中、访后全面工作,方能访有实效。

访前,做好备访。做到在家访每一个学生前,都能备好课:整合相关信息,形成对该生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家访的主要目标,精选谈话的切入点。这些细致的工作为家访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访中,做好跟踪管理。对家访中发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及时跟踪、一贯到底,谨记问题也是契机。

访后,做好数据统计和反思。以起到总结工作教训、推广成功经验、积淀教育智慧的作用。

2.来:请进来,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路人

管理学有一个“二八”定律,其中有一点是:80%的矛盾是误会造成的。家园关系也是如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从教25

年来,无论在哪所幼儿园,无论带哪个班,始终坚持“请进来”,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路人,组织好家长“三进”:从不避讳家长进入教室,我的班级就是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倾心交流的驿站;从不反对家长进课堂,我的课堂是家长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老师的教学、实现零距离沟通平台;坚持欢迎家长进活动,我觉得家长们一起参加活动,既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尊重,从而使他们更热心地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对幼儿园组织的“家长评教”,我的认识是活动能够促进工作质态和感情提升。故而每次长评教,从问卷的发放、填写到回收我都一丝不苟操作,确保家长能客观、坦诚、没有顾虑地表达意见。对于回收的的意见我都认真反思、积极改进。

有人说,家长是中国最容易上岗、风险最小的一个职业。然而,现实告诉我们:每一个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关心重视子女教育、懂得教育方法的优秀家长的影子。因此,作为初从师者,我们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作为人子家长,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教师则应主动担负起这一责任。家园沟通,我们正在探索中,“我和家长做姊妹”,我愿通过我的努力、我的智慧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生动、更有效、更扎实。

 

第二篇:我请家长进课堂

“我请家长进课堂”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与背景

“我请家长进课堂”活动是我们学校的一项特色活动,活动是基于我们对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的考虑: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教材上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鲜活而前沿的知识,这一点光凭我们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到,而每位家长则正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他们能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他们能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而家长和老师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教育观念也及时得到更新,知识视野不断扩展,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所以我们请家长进入课堂,形成家校合力,使教育效果达到更好。

二、活动组织实施者

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四、五年级班主任,劳动与技术课教师。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人类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请家长进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

3、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家长的工作、兴趣爱好等。

4、通过“我请家长进课堂”活动,增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为学校教育的全面飞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活动准备

1、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2、班主任和劳动与技术课老师合作选任做课家长。

3、班主任和家长协调做课时间及做课需要材料。

4、学校准备任聘证书及礼物赠与家长。

六、活动内容

手工制作、家庭烹调、园林花艺、金工木工、生活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