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活动的调研报告、方案、小结

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活动调研报告、方案、小结

新海小学把“留守学生”教育,作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四项研究、搭建四大平台、拓宽育人途径,实施关爱“留守学生”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1、留守学生监护情况总体不够理想。留守学生父母亲外出务工主要是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亲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很少有母亲单独外出务工。调查显示,留守学生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学生比例较高,这与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相吻合,这也说明了家庭中男女在劳动分工上存在的差异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母亲一般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由于大部分留守学生是与母亲一起生活,因此,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监护人对自己管理较严,较多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在问及“你会迟到或逃课吗”时,80%的留守学生表示从不这样,有14%的留守学生表示有时会这样,经常迟到或逃课的有5%,这表明学校和留守学生家庭对孩子的监管是不够严格的。

2、大部分留守学生思想不健康、自我要求不严格。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仅有12%的留守学生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有39%的留守学生选择“没有或不明确”,这表明大部分留守学生思想很不健康,他们没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在“放学后,你会写作业吗”的问题中,有20%人表示马上做作业,17%的人会“先玩一会儿再做”,而“不做或抄别人”的有30%,另外还有12%的人表示需要别人督促,才做作业,这表明留守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同时也说明了教师没有权威,留守学生对老师没有畏惧感。在“周末放假了,你主要做什么”的问题中,有37%的留守学生是呆在家里写作业或看电视,49%的人表示主要找朋友玩,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学生在学习方面是不够自觉的,这也与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有关。

3、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务工持不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对目前的家庭生活不够满意。调查数据显示,只有近20%的留守学生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0%的留守学生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0%的留守学生“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并不希望父母 1

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单、寂寞的感受。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问题探究

(一)家庭教育缺位。调查显示,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二)学习成绩较差。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学生。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过少。多数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很少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据教师反映,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况且,老师的威信必须家长帮助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没有办法。因此,对留守学生,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停学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便干脆对留守学生放任不管,让其冷落一边,有的严厉管教,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学生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

(三)性格缺陷。调查数据显示,有些留守学生认为与父母的感 2

情越来越淡薄。有些在外出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学生身着时装,大把花钱,这很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学生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四)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学生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有很多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不少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我校的调研显示,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五 )心理障碍。调查发现,留守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很少有人向老师诉说。这表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数据显示,留守学生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学生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 3

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以调研为导向,有序推进关爱“留守学生”工程

1、“真空时段”的学生管理问题研究。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2、“留守学生”的学习缺少辅导的问题研究。“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因而,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现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很多孩子因此而导致学习下降。

3、“留守学生”成长中亲情缺失问题的研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学业成绩等方面明显比非留守学生问题多。

4、“留守学生”人生价值扭曲的矫正研究。由于部分外出打工者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导致“留守学生”多数道德标准不清,是非界定不准;把不是当理说,说谎话,有欺骗行为;旷课、违纪、违规,道德功利性凸显,责任感缺失,轻生、离家出走;报复心过强,吃点亏就用拳头;“老子挣钱儿享福”,精神空虚,学生成绩差易流失,仇视亲人或父母,我行我素,从而形成这些孩子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部分“留守学生”在很小年级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4

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爱的平台

从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为了全面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我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认真作好“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留守学生”。

2.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 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到留守学生的家庭。

3.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 5

家长。

完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⑴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⑵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⑶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要给子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要给予表彰。⑷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留守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更需要教师的关爱,社会的理解信任,需要接受全面的教育的引导。“留守学生”教育是一艰巨的工程,我们将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让他们在特别的关爱和引导中茁壮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6

 

第二篇:“三万”活动的调研报告

县农业局驻三洲镇仕仁村工作组

关于“三万”活动的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以下简称“三万”)是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活动,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的关心关注。12月x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活动大会,全面部署此项活动。县农业局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行动,12月x日,组建的驻仕仁村工作组就驻进了村里。工作组成员深入到驻点村仕仁村各个组逐一现场察看了各组现有的塘堰及沟渠建设情况,对了解到的塘的位臵、大小规模、用途、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必须采取的措施作了详细记载现将走访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仕仁村基本情况

仕仁村位于三洲镇南部,地处湖北和湖南交界处。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00多人,村委会班子成员由3人组成。耕地面积20xx多亩,目前该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棉花和油菜,村集体无其它经济收入,是一个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村。

二、“三万”活动开展情况

12月x日,县农业局召开班子成员会议,传达贯彻县委、县政府“三万动员大会”会议精神,积极部署本单位“三万”活动。12月x日,县农业局组织本单位“三万”工作组成员深入到驻点村仕仁村深入开展“三万”活动。早上9点多钟,由县农业局副局长史少波带队的“三万”工作组一行3人驱车来到仕仁村,决定先对该村各组现有的塘堰进行调查摸底。来到仕仁村后,史少波首先向

该村村干部传达了县委、县政府“三万”动员大会的会议精神,讲解了本次活动的意义,解读了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三万”的活动实施方案》,然后传达了县农业局就本次活动实施的方法与步骤与该村村干部交换了意见。在达成一致共识后,仕仁村工作组的成员和村干部一起深入到该村各组逐一现场察看了现有的塘堰建设情况,对了解到的塘的位臵、大小规模、用途、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必须采取的措施作了详细记载,结合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县农业局将为该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挖塘实施方案。

三、村民反映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仕仁村村委班子带领村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种田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但是,因种种因素制约,村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组塘、堰、泵站由于年久失修,损毁较严重,库容量均达不到要求,急需清淤泥,已经无法发挥水源涵养和灌溉功能。马上要进入春耕季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产用水问题迫在眉睫,而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无力承担塘堰和水渠修缮费用。

四、“三万”活动的建议

一是针对农民反映的具体问题,工作组成员应耐心向农民宣传、讲解国家有关政策,让每个农民懂政策,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实施塘库存堰的改造和维修;二是就“三万”为村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帮助解决困难;三是争

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逐步改善各村塘库存堰建设,改善村民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四是帮助村组干部想办法、出主意各方筹措资金;五是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勾通,解决实际困难;六是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五、工作计划及对策

根据仕仁村的实际和本次活动进度情况,县农业局“三万”工作开展迅速,科学部署,有效落实,现将具体工作计划及对策汇报如下:

宣传发动:加强交流沟通,宣传惠农政策。我局工作组深入驻点村,走进田间地头,与村里的干部群众进行广泛交流沟通,广泛宣传当前的惠农政策。驻仕仁村工作组已先后开村委会8次,群众大会3次,党员大会2次,悬挂条幅3幅,张贴各种兴修水利宣传标语160余条,张贴县农业局“三万”工作队专门编印的《致驻村农民朋友的公开信》300余份,广泛的宣传,赢得了村委会和群众在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

工程规划:驻仕仁村工作组一行了解到仕仁村的当家河道“苍洱”湖由于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沿湖的沟渠虽纵横多条,但淤塞严重,种田效率近几年锐减,偶遇大雨,位于“苍洱”湖中20xx多亩农田只能眼望滔滔白水无情淹没,“望天收”的田块越来越多,群众反响就此特大。经过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商量讨论后,决定彻底洗好此湖沟渠。

资金筹措:由于该村村组资金困难,县农业局决定除了群众部分投资投劳外,大部分资金由县农业局筹措,帮助此工程顺利

开工,早日疏洗到位。

管护机制:从12月x日(冬至)开挖至今,驻仕仁村工作小组的塘堰整治已保质保量的完成。期间,工作组多次前往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查看工程质量,叮嘱施工人员一定要全心全力,保质保量做好这项惠民工程。此工程的疏洗,受益面积还涉及邻近三村,总面积超5000亩。

务实为民:我局工作组在完成三万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与县阳光办联系,通过县农广校培训,在两个驻点村组织农民培训200人,通过3天的集中授课和4天的分散田间指导等培训,农民掌握了不少农业科技知识,另外,每个培训的村民还领到了一笔培训费。此外,我们还了解、走访了驻点村及“一带三村”的困难户,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并与春节期间给他们送去了慰问资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中间,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所长,努力过上幸福生活。

工作态势:我局工作组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密切联系群众,严守工作纪律。切实做到了“六不准”,到村组办事轻车简从,工作作风扎实,没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没增加村级的任务负担,让群众从心里感受到“三万”为群众带来的实惠。

县农业局“三万”活动驻三洲镇仕仁村工作组 二O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