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年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 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

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3、讲课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练习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课内课外分层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6、考核分类检测: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的教学现状,每个数学教师带一个班,每班40人左右,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数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4、通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使学困生得到心理保护,成绩有明显提高;中等生得到迅速发展,信心培增,积极争优;尖子生达到优上加优,冲击名校。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探索能力的状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二)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4——20xx.9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明确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分组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二)、对比试验: 20xx.9——20xx.2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

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布置作业分层:对三个层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课外辅导分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单元考核分层: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三)、结题阶段:20xx.2——20xx.7

主要工作:组织研究试验成果,形成分层教学实施办法,撰写研究报告,申报试验成果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师资保证:

本课题组由***老师担任,其余5人,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优质课获得者二名,区优质课获得者一名,区教坛新秀一名,课题组成员都是既能干又肯干的优秀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制度保证: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3)专题调研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一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5)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课题研究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实行专款专用,由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使用。

(6)评比表彰制度。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等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程录像;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研讨等全程录像,保留原始资料。

2、论文:把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反思等编辑成册,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力争在省以上刊物、杂志发表。

4、争取在我校召开市以上“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现场研讨会,力争在全市推广。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刘树仁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现代教育报》 汤灏

 

第二篇:《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年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数学课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 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

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2、备课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3、讲课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4、作业、练习分层: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课内课外分层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6、考核分类检测: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的教学现状,学生人数众多,每个数学教师带两个班,每班60人左右,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数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4、通过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使学困生得到心理保护,成绩有明显提高;中等生得到迅速发展,信心培增,积极争优;尖子生达到优上加优,冲击名校。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探索能力的状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

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7 ——20xx.9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明确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分组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负责人:张志进

(二)、对比试验: 20xx.10——20xx.2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开研究。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按照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开展教学;在试验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形成理论.

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原则上“进则上,退可下”。向学生阐明“分层递进”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意义;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据情而变,动态平衡。

负责人:李淑红

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负责人:万自荣

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要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负责人:马金昕

布置作业分层:对三个层同学的作业的布置有所不同: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稍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负责人:夏娟

课外辅导分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

我赶的学习气氛。

负责人:李淑红

单元考核分层:每一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负责人:万自荣

(三)、结题阶段:20xx.3——20xx.7

主要工作:组织研究试验成果,形成分层教学实施办法,撰写研究报告,申报试验成果

负责人:张志进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

(二)、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报告会,发现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讨论解决。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管理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四)、经费保证。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开题报告

重庆市北碚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蒋世雷 彭卫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解决问题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布鲁纳(J·S·Bruner)提出的“认知结论”理论、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戴尔(E·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理论、加涅提出的“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为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xx年4月, 以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NCTM)的名义,公布了一份名曰《行动纲领 - 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的文件,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核心。在19xx年8月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行动计划的八点建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力量衡量个人和国家数学水平的标志。到19xx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则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课题报告中,几次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份。这样,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普遍重视,不仅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兴起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我国对“解决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即基本涵盖此

部分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传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这样说,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教法与学法等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作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宋淑持等著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xx年9月)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的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的内容,而是渗透在各学习领域的学习中,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及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都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新课标制订团体对“解决问题”部分的目标、设计意图及教学设想的研究:如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

2.教材编写者对编排体系、教学情景、学习素材、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如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宋乃庆教授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等。

3.专家学者的系统研究。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中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反思,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的“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等。

4.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及数以百万计小学数学基层教师对“解决问题”每一课时教与学的研究。

我校使用西南师大版实验教材也近6年,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感到: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西师版教材此部分内容非常有特色:

1.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情景中学习,体现出固有的数学特性。

2.内容直观,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特别感兴趣。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还有一些感到困惑之处,还存在不少问题:

1.在编排体系上,“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应用题教学逻辑关系呈现,显得零散而不系统。

2.在内容选择上,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认识水平不够同步,过分强调生活化(现实性)而缺乏解决的实效性,没有注重“现实性和趣味性,挑战性与思考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即只着眼学生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终身发展。

3.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所倡导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解题策略的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削弱,教师普通感到难“教”,学生也感到难“学”。

针对我校的这些教学现状,面对一线教师们种种困惑,我们感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改进此部分的编排体系、优选学习素材以及提升教与学的策略水平,都显得非常的迫切和有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实验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西师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策略进行研究,预期达到:

1.通过实验,系统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技巧,提炼、总结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学习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部分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甄别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中编排体例、学习素材等方面的优劣。并在实践中注重搜集实验素材,提出调整、增删等修订意见。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根据各年段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西师版教材,总体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研讨。注重调整修订“解决问题”部分的编排体系及学习素材,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部分教与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中问题集中之处可采取“案例分析”进行典型研讨。

2.实施步骤

该课题的研究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9——2006.9)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的得失,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06.10 ——2009.6)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3.总结提高阶段(2009.6.——2009.9)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典型教学案例及调整修订意见。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及经验推广。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成果

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实验研究。参加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实验。获总课题组和西南师范大学社科处颁发的组织一等奖。论文及案例多人次获奖。并参与实验教材《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初级版)》和《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高级版)》的编写 (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年8月)和《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年8月)蒋世雷的论文《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xx年第7-8期,并为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学》20xx年第11期转载。吴世彬的论文《生成学习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xx年第11期。蒋世雷、傅玉蓉《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对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影响实验报告》发表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4期。并将实验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校数学在教与学的策略水平上均得以提升,形成“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特色。

2.主要参考文献

⑴宋淑持等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

⑵(美)琼斯,拉斯玛森,莫菲特著;范玮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⑶(美)琳达·托尔普,萨拉·塞奇著;刘孝群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⑷董世斌,张庆林.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

⑸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⑹[美]波利亚.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⑺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⑻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⑼李光树,朱福荣,张健,陈祥彬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⑽刘显国,任文田等.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 [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 ⑾朱德全.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⑿呈德,王琦.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困惑和思考 [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4

⒀叶琪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xx年第4期。

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⒂宋乃庆,杨豫晖.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十多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先后参加并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夜大)、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考)和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等学习。其间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班学习, 20xx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市级骨干教师。于20xx年参加了重庆市首批科研骨干班培训学习。曾主持或主研了多个区、市以及国家级课题。参编和主编了多部教育教学类书籍,由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出版。主研成

员大多在教学赛课、教学科研论文在区、市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区、市等核心期刊、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成员中含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一名,绝大部分老师均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研究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科研意识及研究能力,均先后主持或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审美化研究》等区、市、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成绩显著,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

(三)完成课题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以西南大学为依托,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料提供,教科院有我校特聘众多专家学者作坚实后盾,加上北碚区进修校各位专家的亲临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受到西师出版社和西师西南基础教育中心的高度重视,由学校直接领导,保证了研究经费的投入,同时也得到我校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加上全体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充足的研究力量和时间的保证,在各个方面为课题研究准备好了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年,收集了大量了资料,做了充分的论证,完成了课题方案和申报工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具体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制度,在总课题组下成立分课题小组,确立负责人,落实各研究任务,在适当的范围内具体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定期开展课题组研讨会,定期的指导和调查各课题研究情况,通过课题专刊、课题研究的专用网页进行交流学习和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