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湖明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而又激情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2、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对学校而言,既是落实“学习型学校”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抉择;既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也是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凸显学校办学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教师精神家园的积极行动。

4、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在分数中挣扎的教师和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

读实验、青岛开展的“2+2+2”课堂分配方案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

四.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促进“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陶冶精神,启迪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可持续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2、教师: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丰富教育生活,保持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3、学校:满校书迷,师生共同在书香校园里诗意地栖居。通过研究,形成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学校人文底蕴,改进学校德育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五.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

2、编写阅读校本教材。

3、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5、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

6、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7、探索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做法。

六.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校自20xx年启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校园里,在师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被确定为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国日报》、《海峡导报》、《小学生周报》、

《思明教育》、《思明社区教育》先后有十几篇文章报道了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我校已举办两届校园读书节,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评选出一批“阅读之星”、“学习型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邀请著名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和《海峡导报》编辑记者来校作报告、签名售书、与师生面对面真情互动。

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方法改进了,识字量、阅读量提高了,语文能力明显增强。有一大批优秀习作在《作文大王》、《作文世界》、《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报刊杂志及“冰心杯”、“邮政杯”作文比赛中发表与获奖。六年2班郑苏杭同学的新书《我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苏杭》还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七.研究思路:

(一)抓好环境建设。

1、创设宜人的读书环境。

2、建立“三位一体”读书网络,开创缤纷的阅读天地。

(1)学校读书长廊、阅览室。(2)班级图书柜。(3)家庭藏书架。

(二)开展阅读活动。

1、每天专门设立“美读时光”,继续完成好课外阅读积累本——“采蜜集”,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2、继续做好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工作。

3、继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内容有:推荐好书,亲子共读,读书征文,阅读小报评比,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展示,以及“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等。

4、班级要定期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走进四大名著”等主题读书会。

5、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推进亲子读书活动。

6、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

(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读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将成立以 “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读书先锋队”, “读书大本营”, “读书俱乐部” 三个读书组织机构。

2、成立各种文学社。

3、班级建立图书角管理制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4、建立读书制度,从时间上给予保障。

5、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四)进行子课题研究。

教师们以子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每位研究成员围绕课题确定子课题,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与研究;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推进亲子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创建班报、班刊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生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指导研究;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等。通过子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五)开设阅读校本课程。

1、开设阅读校本课程,交流阅读感受,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编写阅读的校本教材,引领阅读方向,拓展课外阅读。设计阅读积累本,丰富积累。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档案袋评价法、经验总结法等。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历史、现状、不足、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书香校园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

(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教师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最后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人,典型的课,典型的事,典型的活动进行现象分析,进而发现总结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报告、案例、反思等。

九.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准备阶段(20xx、2——20xx、8)

(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内容。

(2)理清课题的内涵,明确其界定。

(3)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4)实验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xx、9——20xx、8)

1、推荐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

2、开展“书香校园”的各种活动,积累实验研究的有关材料、个案。

3、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学生课外

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5、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

6、研究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

7、子课题按计划进行实验。

(三)、反馈阶段(20xx、9——20xx、5)

1、修正实验方案,鉴别、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个案等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2、再实验论证

进一步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写出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xx、6——20xx、10)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回顾课题研究过程,针对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各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

十.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湖明小学校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 。

 

第二篇: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王贯峰 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 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2、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

(一)课题准备阶段(20xx.1--20xx.2)

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研究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xx.3....20xx.10)

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xx.1l?20xx.12)

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形式

1、资料的收集

2、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课题结题报告

3、确立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方法

七、研究条件:

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包括各年级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接触,能够利用自习课、活动课等时间与学生交流。

研究人员:课题组人员素质精良,结构合理。

颜志伦老师是学校主抓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 李清云老师是学校政教处主任,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研究者。 王贯锋老师是中学团支部书记,能够很好的指导班级团队的建设。

张慧彦老师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工作积极,写作功底深厚。

杨金剑老师是学校的政治教师骨干,理论知识丰富。

研究经费:学校保证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四川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学苑出版社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知识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人民教育出版社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