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和乡农民劳模的调研报告

关于同和乡农民劳模的调研报告

邓庭宪 段坤君

按照北湖区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劳模调研工作的部署,同和乡政府高度重视,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对我乡农民劳动模范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也对周边乡镇进行了借鉴对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乡农民劳动模范现状

劳动模范是各级政府授予劳动者、建设者的最高荣誉称号。目前我乡共有乡级以上各级劳动模范7人,区级劳模5人,平均年龄65岁。这些先进人物不仅为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已经成为全乡学习的榜样。

在现有的7名劳模中,除个别农村劳模生活较为拮据以外,大部分劳动模范都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或经济来源,但是在五、六十年代评选出来、迄今已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劳模,往往依附于子女生活,生活比较贫困。

而近年来农村评选出来的劳模,已经与五六十年代的劳模大相径庭,他们多以一技之长,或种植、或养殖、或从事二、三产业等较高科技含量、较高含金量的事业发家致富而成为劳模,其生活的富足自不待说,如我乡长廊村村主任,20xx年区十佳劳模侯识全,不仅拥有自建的上百平米的楼房,还是远近闻名的金秋梨大王。现年52岁的20xx年评选的区劳模,华塘乡塔水村党支部书记曹和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他们衣食无忧,往往在农村和城乡都有住房,过着超出普通农民的生活。

二、农民劳模的期盼

此次调查中,虽因生活状况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别,不同的劳模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希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那就是希望得到社会的了解。无论有钱的、贫困的,希望得到社会的了解和人们的关心,是他们一个共同的心愿,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评选出来的劳模,虽然他们依然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但言谈话语之间,处处流露出希望得到人们了解的神情。

我们认为,这也正是我们工作急需要大力宏扬的。劳模希望得到社会的了解,这些年来,无私奉献精神似乎不那么光彩,而许多非主流的的思潮却甚嚣尘上,风糜国人,劳模的失落感、孤独感,甚至另类感与日俱升。当务之急,我们除了及时动员社会保障系统开动马力,形成合力,尽快尽力改善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劳模的生活状况以外,还需要关心劳模的精神生活。譬如适时的举办历届劳模成就展,把他们的照片、先进事迹,悬挂在适当位置,让人们了解他们,尊敬他们,羡慕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譬如大型工程开工竣典礼工、颁奖、团拜会、座谈会等重要活动邀请劳模出席。

其次,家在农村,无人赡养,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年事已高的劳模,他们急需的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不止一项两项社会保障政策,这是是建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如果这些政策都能在我们的劳模身上兑现,劳模生活状况的改善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他们只占极少数。与此同时,还应当让有关社会保障的信息公之于众,这样即便基层的同志疏忽大意,没有兑现政策,劳模本人还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当然,更重要的仍然在于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想劳模之所想,急劳模之所急,谋劳模之所谋,真心实意的为劳模办一些实事,以解贫困劳模的燃眉之急。

三、目前我乡解决困难劳模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我乡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模范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旗帜作用;另一方面,坚持以“对待劳模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这样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解决困难劳模的问题。

一是坚持开展为劳模送温暖活动。自20xx年开始,我乡每年拨出专款购买慰问品,在“两节”期间,以乡党委、政府的名义对全乡各级各类劳动模范进行慰问。8年累计投放资金12万元。这一举措温暖人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模范的关怀,劳动模范及其家属感受深动,社会反响好,已经成为我乡民生工作的常项活动,对于困难劳模和有代表性的劳模,乡领导亲自走访慰问。乡民政部门也对遇到临时困难的劳动模范给予特别救助。

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提高低收入劳模的收入水平,保障特殊困难劳模的基本生活。我乡设立劳模“三金”,即低收入补助金、 特殊困难劳模帮扶资金和春节慰问金,极大地改善了劳动模范的生活状况。累计投放资金8万元。

三是对特殊困难劳动模范实行特别扶助。从20xx年开始,由政府拨款,为我乡特困劳模比照城乡最低保障标准予以特别扶助。

四是为没有医疗保障的劳动模范办理居民住院医疗保险。使这部分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劳动模范有了一定程度的住院医疗保障。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帮扶困难劳模。几年来我们先后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福利慈善机构筹措钱款、物资和服务(免费体检等)折合资金余万元,用于困难劳模的帮扶救助和医疗服务。

四、解决困难劳模民生问题的建议

在借鉴和学习外地经验基础上,结合我乡实际,经过认真论证,就着力解决劳模的低收入、医疗保障和住房困难等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低收入劳模的收入水平。比照国家对劳模低收入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区财政设立困难劳模低收入补助金,采取每年一次性补助的办法,辅之以临时救助形式,适当提高困难劳动模范的收入水平。临时救助金由财政年初一次性拨给乡财政,由乡政府和民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和条件进行救助。

二是出台困难劳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解决困难劳模就医难问题。将我区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困难劳模全部进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区财政承担 50%、劳模个人承担50%保险费用。这一政策虽然暂时缓解了这部分劳模的就医问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日常费用和大病超出起付线标准以上的费用,困难劳模还是难以承担。建议医改部门出台劳动模范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建立劳模大病补助制度。借鉴其他兄弟城市的做法,设立劳模大病补助金,对于罹患大病、重病且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和特殊经济困难的劳动模范实行一次性补助。 作者单位:同和乡人民政府

 

第二篇:关于秭归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关于秭归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颜复勇

我们深入农村开展走访调查,发现如留守儿童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水利设施问题等很多问题,而其中农民增收是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对个别地方和农户而言存在差别。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直接体现。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就农民减负增收等问题,我们到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秭归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民。20xx年秭归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47元,同比增加559.65元,增长16.00%;其中全年现金纯收入人均3168.74元,同比增加661.20元,增长26.37%;全年实物纯收入人均887.74元,同比减少101.55元,下降10.26%。

就秭归县而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政策性扶持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第三产业收入。一是农产品收入。主要包括粮食收入;以柑橘、烤烟和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板栗和核桃等为辅的经济作物收入;以生猪、山羊等养殖的传统畜牧养殖产业收入。二是政策性扶持收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如医疗费报销、退休、养老金的发放到位,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三是外出务工

收入。伴随着经济形势回暖,全国各类工业、经济开发区不断发展,规模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业生产保持强劲增长,企业效益也同步提升,就业机会明显增多。人员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四是第三产业收入。随着秭归旅游的发展,以旅游带动的农家乐、农资超市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在农民普遍增收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我县农业发展,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1、地理条件差,无法规模生产。我县以山地为主,坡地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把土地按类别划分到户,现在各家各户的土地很 难集中到一起,不能规模经营,难以大规模的生产,也为将来设施农业发展设置了障碍。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镇)两级财政紧张,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尽管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但容积普遍偏小,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无法致富。

3、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导致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对长久种地的信心不足,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相对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怎样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再加上我县成熟规范的合作社相对不足,农户单一面对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传统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遏制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农民的增收空间。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引导工作,但由于品种改良面积大,数量众多,再加上农业的周期性,导致收益的优势不长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有: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二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三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

5、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一是伴随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还有农资价格的上涨,而且一般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远高于农产品上涨的幅度,农民实际收入减少。二是教育成本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大学教育成本过高。三是一些涉农部门销售不合格农资给农民,造成减产、失收。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致富更加难。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领导重视,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

农、兴农思想。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

2、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要积极发展县乡村组公路和水利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 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

3、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围绕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的原则,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 以培育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二是以科技开发和市场开发为重点,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

4、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一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

5、加强农民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组织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证书,成为技术工人,形成稳定的就业,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一是政府提供培训。把培训费列入县、乡财政,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农民。二是开展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考职业证书。对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6、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服务,切实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提升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依托供销网络平台,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抓好县、乡两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完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四是要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流转,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