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 中药的来源:中药除少数品种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 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 中药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 2.水蒸气蒸馏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1、 糖: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 苷:苷又称为甙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3、 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4、 碳苷: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与苷元碳原子直接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1、 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 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酸碱性 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2)颜色反应 主要基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3、 3、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根据其极性的差别,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苷类在氯仿中不溶而游离(2)游离蒽醌的分离方法: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3)蒽醌苷类的分离方法:溶剂法、色谱法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1、概念: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在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2、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分类:广义而言包括了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和木质素类、黄酮类。狭义而言,苯丙素类化合物是指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3、香豆素根据其结构分为: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其它香豆素类。

4、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内酯结构的性质:a.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顺式邻羟桂皮酸盐的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姓即闭环恢复为内酯结构。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碱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酯。b.显色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显红色;碱性条件下内酯环水解生成酚羟基,如果其对位(6位)无取代基,则能与Gibb’s试剂反应而显蓝色,与Emoerson试剂反应生成红色。(2)酚羟基的性质:香豆素类分子中若在酚羟基的邻位有异戊烯基等不饱和侧链,在酸性条件下能环合形成含氧的杂环结构呋喃环或吡喃环。(3)双键的加成反应(4)氧化反应

5、香豆素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碱溶酸沉法、水蒸气蒸馏法

第六章 黄酮化合物

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旋光性: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具有旋光性,其余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无旋光性。

黄酮苷类均有旋光性,且都为左旋。

2、黄酮类的溶解性:游离黄酮类化合物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黄酮苷类水溶性增强。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主要是利用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的性质。

4、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乙醇或甲醇提取法、热水提取法、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

5、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溶剂萃取法、pH梯度萃取法、柱色谱法

6、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7、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的分离原理: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因吸附力的强弱不同而分离,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数目越多,与凝胶的吸附强度越大,越难洗脱。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黄酮苷的分子量越大,越容易被洗脱。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 萜类(青蒿,穿心莲)

1、定义: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2.生物合成途径: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3.生物活性:循环系统作用,消化系统作用,呼吸系统作用,抗病源微生物作用,神经系统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生育作用,杀虫驱虫作用,甜味剂作用。

4.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旋光性:大多数具有手性碳原子,有光学活性。

(2)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双键加成,羰基加成);分子重排反应

5,.提取方法:除可用提挥发油的方法提取挥发性萜外,还可用甲醇或乙醇提取,醇提取液根据需要浓缩至一定体积,并调节适当的醇浓度,再用不同极性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按极性由小到大的递增顺序依次萃取,得到不同脂溶性的萜类提取物。

6,分离方法:(1)利用特殊官能团分离;(2)结晶法分离;(3)柱色谱法分离;

二 挥发油(薄荷,肉桂)

1,定义: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总称。

2.组成:萜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

3.理化性质:不稳定性:与空气,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是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

4.提取方法: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压榨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微博提取法。

5.分离方法:冷冻析晶法(析脑);分馏法;化学分离法(碱性成分分离,酚、酸性成分的分离,醇类成分的分离;醛酮成分的分离;其他成分的分离);色谱分离法。

6.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采用分馏法进行分离。分离时为了防止挥发油受热被破坏,故通常采用减压分馏。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人参,甘草,柴胡)

1.溶解性:游离的三萜类化合物几乎不溶或难溶于水,可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三萜类化合物则多可溶于水,其他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故被称为三萜皂苷。三萜皂苷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酸性皂苷。

2.结构与分类:一般根据三萜类化合物碳环的有无和多少进行分类,目前已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多数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也有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

3.皂苷的类型:三萜皂苷多为醇苷,但也有酯皂苷,有的皂苷分子中既有醇甘键,又有酯苷键。另外根据皂苷分子中糖链的多少,可分为单糖链皂苷,双糖链皂苷,叁糖链皂苷,有的糖链甚至形成环状结构。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自己看)

第十章 生物碱

1.溶解性:(1)游离生物碱:a.亲脂性生物碱: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亲脂性,一般能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氯仿),溶于酸水,不溶或难溶于水和碱水;b.亲水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含氮-氧化物生物碱,它们可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某些碱也可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c. 具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具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成为两性生物碱(如吗啡),这些生物碱既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但在PH8~9时溶解性最差,易产生沉淀。(2)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醇类,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生物碱再酸水,调碱性后又游离析出沉淀。

2生物碱的提取:(1)酸水提取法(具有碱性的生物碱):常用0.1~1%的硫酸,盐酸或醋酸,酒石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蚕蛹浸渍法或渗漉法提取。提取之后用萃取法纯化和富集生物碱,将酸水提取液碱化,生物碱游离后,如沉淀,过滤即得;如不沉淀,以适当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回收溶剂,既得总生物碱。

(2)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药材粗粉用少量碱水湿润,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滤过得提取液,再用酸水萃取取酸水层,碱化,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取有机溶剂层,回水溶剂的总生物碱。

3、生物碱的分离:(1)不同类别生物碱的分离,即将总生物碱按碱性强弱,酚性有无及是否水溶性初步分成五类。(2)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3)利用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4)利用生物碱的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5)利用色谱法分离,有吸附柱色谱,分离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6)水溶性生物碱分离方法(主要指季铵碱):沉淀法,溶剂法。

 

第二篇: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20xx年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

1.中药化学的概念

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单元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细目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1-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1-3常用提取方法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范围 3.升华法适用范围 细目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溶剂法

1-1酸碱溶剂法 2.沉淀法

2-1专属试剂沉淀法 3.结晶法

4.色谱法

4-1各种色谱法原理

2-2分级沉淀法

2-3盐析法

1-2溶剂分配法

1-2常用溶剂的选择

1-4常用提取方法的特点

4-2色谱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细目三: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要点:

1.波谱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1-1紫外光谱 1-2红外光谱 1-3质谱

1-4核磁共振(氢谱)

第三单元 糖和苷类化合物

细目一:糖类化合物 1.含义

2.结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细目二:苷类化合物

1.苷的含义 2.苷类的分类

3.各类苷的含义及成分举例 4.苦杏仁苷

4-1结构特点 4-2水解性 细目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1.苷类的溶解性 2.苷键的裂解

2-1酸水解

细目四:提取

1.粗多糖的提取 2.苷类的提取

细目五:苷类的结构研究

1.组成苷中糖的种类鉴定

2-2碱水解 2-3酶水解 2-4氧化开裂法

2.苷键构型的确定

第四单元 醌类化合物

细目一:结构分类

1.醌类化合物的结构 2.醌类化合物的分类

3.单蒽核类中蒽醌类的结构特征 4.单蒽核类中蒽醌类的分类 5.双蒽核类中二蒽酮类(番泻苷A) 细目二:理化性质要点:

1.蒽醌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1性状 1-2升华性 2.蒽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1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 2-3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细目三:提取分离要点:

1.蒽醌类化合物一般提取方法 2.游离蒽醌的分离 细目四:实例要点:

1.大黄所含主要游离蒽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2.理化性质

3.提取分离方法

1-3溶解性

2-2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 2-4蒽醌类化合物显色反应的应用

第五单元 苯丙素类

细目一:香豆素类

1.香豆素基本母核的结构

2.香豆素的分类

3.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4.理化性质在检识中的应用 5.香豆素类的提取分离 6.实例秦皮

6-1主要成分结构特征 细目二:木脂素类

1.木脂素的含义

2.实例五味子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

6-2提取分离

第六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细目一:含义与结构分类

1.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经典的,现代的) 2.主要结构特征及成分举例

2-1黄酮(醇) 2-4查耳酮

2-2二氢黄酮(醇) 2-5黄烷醇

2-3异黄酮

细目二:理化性质

1.黄酮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1性状 1-2溶解性 1-3酸碱性

1-4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

2.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1显色反应 2-2显色反应的应用

细目三:提取分离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2-1pH梯度萃取法

2-2柱色谱法

细目四:色谱检识与紫外光谱检识

1.薄层色谱

2.紫外光谱特征 2-1黄酮

2-2二氢黄酮

2-3异黄酮

细目五:实例

1.槐米

1-1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1-2物理性质 1-3化学性质 2.黄芩

2-1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2-2物理性质 2-3化学性质 3.葛根

3-1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3-2物理性质

3-3化学性质

第七单元 萜类和挥发油

细目一:萜类 要点:

1.萜的含义

2.萜的分类及成分举例

3.环烯醚萜类的结构特点及成分举例 细目二:挥发油

1.挥发油的含义

2.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成分举例

3.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4.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第八单元 三萜类化合物

细目一:分类

1.四环三萜

1-1羊毛脂甾烷型 1-2达玛烷型 2.五环三萜 2-1齐墩果烷型

2-2乌苏烷型

2-3羽扇豆烷型

细目二:理化性质

1.溶解性 2.发泡性

3.颜色反应及在检识中应用 4.溶血作用

1-4提取 2-4提取 3-4提取

1.提取

1-1醇类溶剂提取法 2.分离

2-1分段沉淀法 细目四:实例

1.人参中主要皂苷类

1-1结构类型成分举例 2.甘草中主要皂苷类

2-1结构类型成分举例

1-2理化性质 2-2理化性质

1-2酸水解有机溶剂萃取法

1-3碱水提取法

2-2胆甾醇沉淀法 2-3色谱法

第九单元 甾体类化合物

细目一:强心苷类

1.强心苷的含义

2.强心苷元结构特征 3.强心苷元分类

4.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类型

5.强心苷糖部分与苷元的连接方式 6.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6-1水解反应 6-2颜色反应 7.蟾酥中强心成分的结构特点

细目二:甾体皂苷

1.甾体皂苷的含义

2.甾体皂苷的结构类型及成分举例 3.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3-1溶解性 3-2沉淀反应 4.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细目三:胆汁酸类要点:

1.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 2.牛黄中的胆汁酸类成分

3-3颜色反应

第十单元 生物碱

细目一:概述

1.生物碱的含义

2.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3.结构与分类及成分举例 细目二:理化性质

1.溶解性

1-1游离生物碱

1-2生物碱盐

2.生物碱的碱性

3.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 4.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 5.沉淀反应条件 6.阳性结果的判定 7.沉淀反应的应用

1.生物碱的提取

1-1酸水提取法 1-2醇类溶剂提取法

1-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2.生物碱的分离

2-1不同类别分离

2-2据碱性差异分离 2-3据溶解度差异分离 2-4据特殊官能团分离

2-5柱色谱法分离 3.水溶性生物碱分离

3-1常用方法

3-2方法原理

细目四:色谱检识

1.薄层色谱法在生物碱检识中的应用 细目五:实例

1.麻黄主要生物碱

1-1结构类型

1-2鉴别 1-3提取分离 2.黄连主要生物碱

2-1结构类型 2-2鉴别 2-3提取分离 3.洋金花主要生物碱

3-1结构类型 3-2鉴别

3-3提取分离

4.苦参主要生物碱 4-1结构类型 4-2提取分离 5.防己主要生物碱

5-1结构类型

5-2提取分离

第十一单元 鞣质

细目一:定义及分类

1.鞣质的定义 2.鞣质的结构

3.鞣质的分类

3-1可水解鞣质类

3-2缩合鞣质类

细目二:鞣质的理化性质

1.溶解性 2.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的应用

第十二单元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1.氨基酸的重要性质

1-1茚三酮反应 1-2氨基酸重要性质的应用

2.蛋白质主要性质 2-1溶解性 2-2等电点 2-3水解反应 3.酶的主要性质

3-1溶解性

3-2等电点

3-3水解反应

2-4沉淀反应 3-4沉淀反应

 

第三篇:中药化学重点总结(2)

名词解释

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非糖部分为苷元。

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其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指标。

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鞣质: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香豆素类: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总称 避免原生苷被酶解常用方法: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或者在药材原料中拌入一定量的无机盐(碳酸钙)。其次在提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防酸或碱破坏欲提取成分的结构。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中药提取成分溶剂极性大小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乙醇、甲醇、丙酮与水互溶。

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适用: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能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的: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吸附色谱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等,原理: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凝胶过滤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凝胶孔径和分子大小)离子交换色谱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差异进行分离。

常用分子式确定方法:质谱法(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谱(NMR) 据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苦杏仁苷属于氧苷(氰苷类)。碳苷最难被酸水解,氮苷最易被酸水解。酸水解难易:N-苷>O-苷>S-苷>C-苷(碳苷很难水解的原因:碳原子上无游离电子对,不能质子化;氮苷反之)

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次生苷:原生苷是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厚生成的苷。苦杏仁苷是原生苷,野樱苷是次生苷。极性大小:原生苷>次生苷>苷元

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于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见催化水解,多数采用酸催化水解或酶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苷与苷元的鉴别:Molish反应:加5%-萘酚乙醇液,苷阳性,苷元阴性。

醌类化合物的分类:苯醌类、萘醌类、菲醌类、蒽醌类。

醌类酸碱性: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不含羧基者;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α-羟基醌类化合物。羧基酸性>酚羟基。

与金属离子反应:在恩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Pb二价、Mg二价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例:与醋酸镁形成络合物)

山奈酚与槲皮素的鉴别:氨性氯化锶反应(槲皮素有邻二酚羟基呈阳性)

黄铜酚羟基酸性强到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四氢硼钠还原反应鉴别二氢黄酮类(阳性)、二氢黄酮醇类(阳性)

由于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可用碱性水提取。

吸附能力: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即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在色谱柱上越难以被洗脱。

不同类型黄酮类被吸附强弱的顺序: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异戊二烯单位数:半萜1单萜2倍半萜3二萜4二倍半萜5三萜6四萜8多萜>8

环烯醚萜类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环烯醚萜类主要以C1-OH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挥发油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性、沸点。

三萜化合物与甾类化合物鉴别(选一):Rosen-Heimer反应: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加热至100度,呈红色。逐渐变为紫色。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甾体(胆汁酸)呈绿色,三萜皂苷(齐墩果酸)呈红色。

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用溶血指数表示。(如甘草皂苷溶血指数为1:4000)

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厚,B型和C型人参皂苷有显著的溶血作用,A型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A型和B型人参皂苷元均属于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C型皂苷属于五环三萜衍生物,A、B、C型都含有葡萄糖。

柴胡中的三萜皂苷均为齐墩果烷型。

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强心苷可分为:甲型强心苷(五元不饱和)和乙型强心苷(六元不饱和)。

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与亚甲基试剂反应,阳性;乙型阴性。

强心苷颜色反应:Legal反应(甲型强心苷呈阳性,反应液呈深红色并渐渐退去,乙型为阴性)Raymond反应(甲型阳性呈紫红色,乙型阴性)Kedde反应(甲型阳性产生红色或紫红色,乙型阴性)Baljet反应(甲型阳性橙色或橙红色,乙型阴性)

有一定碱性的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

生物碱碱性大小统一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生物碱碱性大小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杂化方式、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氢键效应。

小檗碱>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共轭酸稳定性强于麻黄碱,小檗碱碱性最大(属于季铵碱)

鞣质分类: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复合鞣质。

香豆素类提取:碱溶酸沉法:可利用香豆素类具有内酯结构,能溶于稀碱液而和其他中性成分分离。

阿托品是莨菪碱的外消旋体。

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东莨菪碱呈白色沉淀。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氯化汞沉淀反应,莨菪碱呈黄色沉淀,加热后呈红色沉淀;樟柳碱

呈阴性反应。

麻黄碱与粉防己碱的鉴别:生物碱沉淀试剂(例:雷氏铵盐试剂:粉防己碱呈红色沉淀或结晶)(要在酸性条件下:因为生物碱和生物碱沉淀试剂均可溶于其中),麻黄碱呈阴性反应,粉防己碱呈阳性反应。(净化:因为水溶液中含氮物质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应除去杂质;将酸水提取液碱化,以氯仿萃取,分取氯仿层,再用酸水萃取氯仿层,此酸水层除去了上述水溶性干扰物质。)

洋地黄毒糖与鼠李糖的鉴别:K-K反应,洋地黄毒糖乙酸层显蓝色,鼠李糖呈阴性反应。 莨菪碱与樟柳碱的鉴别:加过碘酸、乙酰丙酮,加热,莨菪碱呈阴性反应,樟柳碱显黄色。 溶血作用的有无取决于糖的数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