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社会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制定)(试行)

教学目的: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到社

会实践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社会实践教学总的要求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包括“选题——实践——论文成果”三个主要环节,要求学生带着

问题,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了解国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支农、支教、支医、帮困;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总的要求是:

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观点指导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努力形成

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第二、学生从开始社会实践选题、成立社会实践课题小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任课教

师和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 第三、社会实践课题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题,最终完成的实践

成果要以本课程学科理论为支撑。

第四、成绩评定由社会实践过程评价、实践成果评阅和交流答辩(优秀)等方面组成。

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模式方向的确定,直接影响和决定调研论文报告写作思路与质

量。广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在活动的内容与效果的类型上分为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层次:

社会调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带着一种既定的结论和观点去社会调查某种现象。先入

为主而难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状况是必须在选题中就要克服的。二是带着社会对某种现象产生的问题和看法去深入社会调查。调查数据公正准确、揭示问题较深刻、结论可信度高。但若社会调查没有预设指导性的理论,是不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的。这种一般性社会调查不符合课程学科的要求。

社会调研是运用课程学科的相关原理作指导,对社会某种现象产生的问题和看法进行深入社会调查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研比起一般社会调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上更进一步,但仅仅停留在调查层面上而没有参与和研究,还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形式和最高要求。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社会调研的区别是,社会实践更强调参与性。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实践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者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服务,在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改变一些现状。如支农、支教、支医——帮困。“帮困”并不是一种狭隘的“帮忙”,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论文成果方面,拟定论文并非实践总结报告,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或修正一些错误观点,有自己的体会、见解和认识,用一种学术化的形式从理论上进行提炼(创新)。

本课程社会实践综合论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课型,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学术)活动与创新能力训练。本课程社会实践理想模式有五个要素:“问题——理论——调研——实践——成果”。

三、社会实践选题要求

社会实践选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课程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第一步。选题的思考点:

1、联系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题参见附录)。带着问题调研与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三下乡”、“四进社区”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强化国情认识。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形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调查,而是关注与课程知识理论相关的问题。

3、可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但又不同于专业实习,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

4、要有可充分利用的资源,有实施条件保障。不可盲目选择脱离自己条件可能性的问题。但又不等同于校园活动和书本网络的学习活动,必须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生活。

选定题目要具备“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

第一、思想性——选题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题

坚定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社会性——题目符合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要求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

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实践性——题目强化深入调研和亲身体验的目的效果

本课程社会实践的活动有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活动。

四、实践计划、调研方法与成果要求

第一,实践计划:选指导老师时交开题报告,确定2至5人小组、列出参考资料文献、选定主题和题目、确定调研方案和计划。在第四学期前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利用寒暑假完成课题论证、实践调研、问卷数据统计。

第二、调研方法:参与法、访问法、观察法等。数据分析详实(时间、地点、人物、通讯)透彻(图表),结论部分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三、论文报告:人均分析论述在3千字以上,可插入用于论证说明的图片等,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心得、感言。论文报告主体部分文字用小四号字,其它如摘要、关键词、标题、注释、作者等格式,参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具体要求将另行规定。

第四、成果形式:社会实践综合论文的成果形式主要是论文调研报告,少数可结合专业特点,以作品形式呈现,如文艺作品、网页、动漫、课件等。成果形式的确定除指导教师外,每门课程任课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第四学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调研报告论文和完成成果制作。要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有价值的要注重成果转化,如课题立项、发表、进网络、被相关部门采纳等。

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基础教研室

20xx年x月第四次修订

 

第二篇:思修-社会实践

过年过节应不应该燃放鞭炮?

摘要:如今,无论是过年还是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致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鞭炮已经成为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放鞭炮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但是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破坏不容小觑,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视。

关键词:鞭炮、利弊、观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鞭炮,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炸发声以赶走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鞭炮的声音预示着春节的来临,道路两旁销售鞭炮的摊位成为了春节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燃放鞭炮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此外,鞭炮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不仅促进了就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我国税收。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在云中形成酸雨(酸雨被成为“空中死神”),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及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而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光化学烟雾,影响可见度;还有一些可毒固体粉末,同样对人有刺激性,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每年鞭炮燃放后留下的碎屑都额外加大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燃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不仅如此,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燃放鞭炮而炸伤眼睛炸断手指引发火灾的新闻我们经常看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险事件也越来越多。例如,去年除夕之夜,我们社区李某在观看别人放鞭炮时,右眼球被炸坏,鲜血直流,经医院抢救治疗,虽有好转,但左眼也接近失明,并且造成严重的脑震荡。还有我们社区的梁某在家与朋友喝酒时,为了助兴,自己买些鞭炮来放,他一边与朋友说话一边燃放,将手里拿的鞭炮点燃后没有扔出去,在手上炸响,将手指三根手指炸断,造成了残疾。

而且这些年来,社区有些人,过年、元宵节燃放大量鞭炮,他们认为:放得越多,越有气派,越有好运,财源滚滚。了解一下,有的户过年不少于500元,还有的超过千元。门口燃放的爆破纸屑足有20公分厚。甚至,有的邻居之间攀比较量。

过年之前我以是否支持燃放鞭炮为题在我们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97.4%的被调查居民有过放鞭炮的经历,调查的结果53.8%的居民支持春节期间燃放鞭炮;37.9%的居民反对燃放鞭炮;8.3%的居民不支持也不反对。被问及“是否喜爱燃放鞭炮这项活动”时77.8%的居民认为鞭炮对于春节必不可少;50.2%的居民的正常生活被鞭炮扰乱。

对于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燃放鞭炮,支持者认为不放鞭炮不算过年,在他们心中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可以驱邪消灾。他们喜爱放鞭炮时浓郁喜庆的气氛。也有部分居民认为,鞭炮声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节日的声音,更是一种象征。鞭炮声在提醒着那些常年在外

或者工作繁忙不经常回家的人,要“常回家看看”,听到了鞭炮声,就仿佛听到了家人们的期盼。有居民把放鞭炮作为对春节的唯一记忆,他们认为没有鞭炮的春节毫无年味可言。 反对方认为每到过年这几天,响个没完没了的鞭炮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有时就是连家里人互相之间说话都很难听清楚,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有医院里需要休息的患者来说,这也是一种让人头疼的事。而且,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人因为制造或者燃放烟花爆竹而被炸死或炸伤,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财产或精神上的伤痛。许多居民把放鞭炮看作和过去男人留辫子女人缠足一样的陋习,认为它早该废除。

燃放鞭炮的利;

1.我感觉鞭炮是我国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别国好象没有吧,放鞭炮就可以使我们的这种文化得到宏扬;

2.放鞭炮确实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渲泄,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

3.长期不禁放我们的手艺不会失传

4.燃放鞭炮是庆祝重要节日的传统方式,尤其是春节

5.人们也可以分享其中的喜与愁,

燃放鞭炮的弊;

1.放鞭炮的声音太吵,是种噪音

2.一不小心容易造成火灾

3.造成空气污染

4.损坏人们的视力和听觉

5.鞭炮燃放不正确,它全使人们受伤或致残,甚至升起死亡

在我看来,放鞭炮即不像走亲访友包饺子那样必不可少,也不像缠足那样必须废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燃放鞭炮的利与弊,认知安全燃放鞭炮的使用技巧,比如:1、正确选择燃放地点。 烟花爆竹不得在室内燃放,不许对人、物燃放,应选择室外、空旷平坦、无障碍的地方燃放。严禁在市场、剧院、繁华街道等公共场所和古建筑、山林、电力设施下方以及靠近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燃放。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当地政府有关的安全规定。2、注意烟花爆竹特点,掌握燃放方法。3、燃放注意事项。(1)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应当由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人陪同看护。(2)单位和个人燃放烟花爆竹时,不得向人群、车辆、建筑物抛掷点燃的烟花爆竹;不得在建筑物内、屋顶、阳台燃放或者向外抛掷烟花爆竹;不得妨碍行人、车辆安全通行;不得采用其他危害国家、集体作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烟花爆竹。(3)烟花爆竹不可倒置。(4)点燃烟花爆竹如发生瞎火现象,千万不要再点火,更不许伸头用眼睛靠近观察。

我们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准确的把握一个度,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凭借这个度在不妨碍其他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享受生活上的乐趣。然而这个度的把握因人而异,文化水平高,自制能力强,能多为他人着想的人必然可以把握得很好,现在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就是这种人实在太少了,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参考文献:《燕赵晚报》,《燕赵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