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总结和题目

重要比较☆

中国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区别:

①阶级本质不同。人大是与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②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大是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按三权分立原则活动。

③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大制度是实行共 产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 产 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互相合作,互相监督;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者多党轮流执政。

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总结:

①最早设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1947.5.1,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设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 ③最晚设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西藏,1965.9.1

④同一年设立的2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19xx年

高考真题训练:

1.“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中国共 产 党,并且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写好的。”这句话说明 ①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共领导

④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19xx年,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B 体现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自治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制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 产 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实行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成立的是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5.19xx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贸组织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6.当前制约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贸摩擦问题 B 中美关系的发展 C 两个民族的对立情绪 D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态度

 

第二篇: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 先秦时期:

时代特征: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

经济: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

重难点突破:

1.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评价

原因: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井田制崩溃,私有土地出现

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竞相进行制度改革;自耕农出现。

特点:生产规模——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自耕农只拥有少量土地; 产业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简单的性别分工;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基本特征——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

耕作工具——广泛采用铁器和牛耕

评价:阶级性——自产自销,生产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农耕文明时代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局限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承受风险能力差,具有脆弱性;人地矛盾突出,是阻碍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春秋中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③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3.先秦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①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西周时期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规范等级关系的礼乐制度;

③春秋中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使血缘政治向单一行政区域发展

④商鞅变法是传统政治体制出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

二、秦汉时期:秦(公元前2xx年—前206)、西汉(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xx年—2xx年)

时代特征:

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朝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律) 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地方)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条件、表现)

思想文化:

汉赋、科技成就、书法、思想的专制和统一。

重难点突破

1.秦皇汉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①牢固控制军权;

②控制用人权。秦朝通过中央直接任命选拔任命郡县长官,并定期进行考核。

③使大臣互相牵制,皇帝得以操纵大权。秦朝的三公,汉武帝的中外朝制

④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焚诗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突出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3. 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方面;土地私有制和农业经济得到巩固,

商业方面: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奠定了后代农商观念的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建立联系,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为中国赢得“丝国”的称号。

4. 秦汉控制思想的措施

(1)秦朝制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不但激化了矛盾,还使统治者丧失了大批知识群体的支持,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统一的价值观终于形成,并成为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纽带。

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统治者政治智慧逐渐成熟。

四、隋唐时期:隋(581—6xx年)、唐(618—907)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

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使唐的统治名存实名。

经济:

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丝织品吸收波丝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业繁盛,市坊分置,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有较严格的地域和空间限制;农村集市有了发展,出现“飞钱”,和柜坊。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思想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三教合一”潮流弥漫整个社会生活,儒家学者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科技(火药、印刷)、文学(唐诗)、书法(各种书体的名家)、绘画(主要作品) 重难点突破

1.三省六部制(隋开创,唐完善)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

评价: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统;

三省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较少决策的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制

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依据门阀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沿革: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宋元:

时代特征

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削弱相权,控制地方)

元朝的政治制度(废除三省制,设中书省,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主要布料。

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商品经济发达。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为主转到海路贸易为主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相对松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明和外传,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理学的出现,更加思辨化、理性化,并成为官方哲学。 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词、元曲各领风骚,书法、绘画成就斐然,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风俗画。

重难点突破

1.理学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三纲五常”遭到严重挑战;

政治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思想上:儒家学者以儒为本,吸纳佛、道的思辨思想,为儒学理性化奠定基础;

社会环境:宋代重文政策和科举制的完善,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儒家学者热情关注国计民生。

七、明清:明(1368—16xx年)、清(1636—19xx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表现)

手工业:花楼机、焦炭冶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等。

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峰,但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象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

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思想文化:心学;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前列,出现一系列总结性科技著作,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出现许多优秀小说,京剧形成,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气息越来越浓

厚。

重难点突破

1.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是:承古萌新。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把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2.明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盘剥,导致农民购买力及其低下;

政治:腐朽的专制统治的阻碍,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思想:统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厉行文化专制,鄙视科学技术。 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