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为例

张青妹, 徐 玲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北京 101101)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 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组合。本文试图通过对选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探讨, 阐述了该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及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 选修课; 课程群建设;

【文章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x月

【作者简介】张青妹( 1972-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副教授, 硕士, 外语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教学法。

??大学英语”是本科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公共课。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 提倡“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 1] 并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1 ]在此背景下, 要达到以上的要求, 仅靠大学英语1- 4级的基础教学远远不够, 选修课的开设势在必行。另外, 学生入校后英语层次状况、个体差异、兴趣发展以及社会对语言能力的需求等都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变革的必然性。[ 2]

一、建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的现实意义

根据实际情况, 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尚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情况下, 我院把选修课作为整个的课程群进行建设, 有助于系统地规划大学英语教学的后续部分, 从而有效地补充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扎实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和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建设此课程群能够有效地补充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优化配置教学内容和资源, 同时给予大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程

群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大学英语类选修课程群建设在于强调师生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 培育共同归属感, 教师也可以借此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 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的界定

(一) 对课程群的界定

课程群建设适用于同一受教育对象且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的建设, 是一组课程的整体建设, 它不强调单门课程的系统性而是立足于课程群体的系统性建设。[ 3] 课程群建设是在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课程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 既注重基础教育, 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 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 又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增强其内在逻辑性,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二)我院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的课程设置

外语类公共选修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象覆盖广泛, 为了使得文、理、工科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并从中受益, 我们既强调英语基础课的特点, 又重视语言文化类课程的人文功能, 因此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分为提高型、实用型和文化知识型三种。提高型和文化型课程的指导思想是: 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充分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 从强调模仿到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积极思考、深化认知的过程, 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用型的指导思想更为清晰, 指收集有用信息、提高语言实际交际能力, 提升社会竞争力。

目前我院已经开设11门课程, 包括高级英语阅读与读书报告、美国文化解读、大学英语六级培训、英美报刊选读、大学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函电、欧美经典歌曲文化赏析、电影赏析、实用英语写作、初级口译, 拟开设英汉翻译技巧、商务英语写作、美国文学选读、商务英语听说等5门课程。选修课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组合, 确保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衔接顺畅,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基本上遵循文化知识型- 提高型- 实用型的顺序, 先通过文化型的导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通过开设提高型课程使学生们学有所专, 最后开设实用型课程, 在学生步入社会前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际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和外语类选修课多年开设的经验, 吸收其他高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成果,按以下标准建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

(一)制定新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

教学大纲不应只是章节内容的堆砌, 而是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不只是讲授大纲, 还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 因此我院重新制定了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 将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公示在校园网的专栏中,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执行。教学大纲除了对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外, 还应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加以更新, 提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 充分体现出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法

我院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从课程的设置(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的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的内容要求)、课程的选择(学生自主选择) ,到课程教学(探索并创新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时, 要因学生、因课程、因内容制宜,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大学英语必修课的有效补充, 选修课不仅在内容上是必修课的延续,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做出适当创新。讲座、评论、读书报告等形式适用于语言基础较好、学习有自控力的学生, 并且对其语言能力进一步的提升颇有益处, 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修课真正地实现了英语教学的因材施教。

(三)编写适用的配套教材

由于选修课程的开设没有现成的课本, 没有固定的主题; 大部分采用授课教师自编的讲义, 并且都建设了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 其中一些课程为学院自主设置并实施, 原创讲义期待日后完善并出版; 少量使用现成教材的课程也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删减使用。无论是对现成教材内容的调整, 还是自主编写全新主题的教材, 都是研究学生水平、了解社会需求、开拓专业知识、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整理旧知识和储备新知识的过程, 选修课教材建设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推行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习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 可以促进教

学工作的改善。我们规定选修课应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式有闭卷、开卷、口试、读书报告、小论文, 并通过形成性评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选修课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都尽可能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除了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外,鼓励选修课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互动, 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反映很好。 此外, 我院建设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资源库是选修课程的一大亮点, 利用学院网站现有的大学英语园地和学生网站的上网导航, 把补充和完善选修课教学资源库作为常规工作来抓, 目的是使这个平台逐步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好帮手, 使之成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有益补充, 从而保证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六)建设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有赖于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学院把形成一支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作为衡量、评价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我院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师队伍覆盖面广, 专业方向宽泛, 涵盖了教学法、翻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等诸多方向, 所以大学英语选修课内容相对丰富, 学生可选性高。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每位教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优势和语言风格, 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方向特点, 为自己开创出更大的专业拓展空间, 形成自己的学术优势。事实证明, 在不断丰富选修课群的同时, 青年教师也明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为形成准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一)选修课带动科研

以选修课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良性互动一直是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指导思想。仅20xx年, 11人的教学团队就成功地申请校级科研项目2项, 教材建设项目1项, 发表教学研究与学术论文20篇, 获优秀教师称号3人, 校内青年教师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 有五位老师根据所开设选修课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感悟撰写论文并发表, 选修课教师队伍呈现出主动钻研的可喜局面, 正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事实证明, 以选修课带动科研、以科

研促进教学有助于课程群建设, 要不断推进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选修课程群建设推动了教学团队的成长

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具有必修课程的拓展能力, 知识的重新组合能力,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选修课的开设为团队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潜能、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选修课教师都能主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主动转换角色, 积极探索, 深入研究, 广大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总之, 选修课设置的开放性, 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提高了选修课教师的新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良性互动

自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建设以来, 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深入探讨, 并逐渐摸索了一些适合学院教学具体情况的教学模式。由于我院外语教师身兼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双重任务, 使得某一课型的教学优势或成果会迅速转化在另一课堂中, 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良性互动。

五、总结与展望

我院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建设已接近两年,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革新上做了不少工作, 在教学考核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 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所提升,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 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群体系, 提高选修课质量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着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 让年轻教师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或者在接受毕业生时考虑所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并确立相对固定的选修课课程品牌,并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

希望通过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建设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努力促使课程群的建设日臻成熟, 确保选修课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进而完成集“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团队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

[ 2] 王文惠, 项军平.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xx, ( 6).

[ 3] 范守信. 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 J]. 扬州大学学报.20xx, ( 9) .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学科导师: 桂林市教科所

白 捷

执 笔: 桂林市逸夫小学

陆 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英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单词、句子,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英语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造成“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等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深化,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如何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达到高效的英语学习呢?我们需要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利用好英语课程的生活资源,让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真正让英语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

2、课题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生活化英语教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尝试。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在外语教学中都十分关注语言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他们在如何将语言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如何在生活中有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起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语言生活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但是,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生活化研究则是刚刚起步,虽然在一些报刊和杂志上刊登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但其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如何开发生活化英语教学资源,如何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立生活化的英语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程度尚浅,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实践模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存在。目前广西对本课题的研究也在起步阶段,没有成型的经验,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英语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教育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丧失了生活和成长的意义。因此,小学英语教育应该首先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具体说来,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研究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创设与英语紧密接触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时空,优化语言习得环境,让学生在系列化、趣味化、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英语、掌握英语、运用英语,从而丰厚学生英语文化素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2、通过研究,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在学生中形成英语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活动相结合、常规活动与专项活动相结合、课外延伸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得到跨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些有关英语教学生活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找到一条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为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开发生活化小学英语校本教材,为我校、象山区、桂林市乃至广西小学生活化英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英语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学习英语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经调查研究,现在桂林市五城区、十二县使用的《新标准英语》(小学)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材,包含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食品、玩具、动物、旅游等话题,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以及学生的社区生活内容。我们将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生活化英语校本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的“半亩方塘”。

2、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我们的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最终要回归于生活。教师如何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引下,实现“生活化的、理想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从凭借生活,创设真实语境;联系生活,学用生活中的英语;模拟生活,在生活中学用英语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生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生活化情景——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生活情境等方式,初步形成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让生活进一步走进小学英语课堂。

3、英语学习环境生活化的研究:语言教育理论指出,言语交际本领的培养必须贯穿在语言教育过程的始终。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外语如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情境,那么语言运用的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外部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我们在创建生活化英语学习环境上,力求创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的秧田式向多元化发展,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创设开放式的小学英语课堂环境;致力于营造有声有色的生活化的物态英语环境,提升学校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有生活化特色的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学用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4、英语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

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为此,我们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的、集生活化、趣味化、知识化为一体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我们采用师评、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听力、笔试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更侧重过程性评价——口语评价和成长记录袋(Magic box)评价生活化的研究。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评价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体现人文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开展对理论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现状及发展可能性,使操作切合实际,提高实效;调查研究教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3、行动研究法。开展行动研究,组织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提高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案例研究法:组织和指导老师围绕生活化英语教学展开案例研究。

5、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生活实践的根本转变,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来自学生的各种学校、家庭、社会等的生活资源,开发生活化小学英语校本教材;

2、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生活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开发小学英语课程生活资源的具体途径,优化语言习得环境,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丰厚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为我校、象山区乃至桂林市小学生活化英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通过研究,提高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英语学科教学特色,促进学校英语特色的创建。

五、课题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课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已在《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职业技术教育》、《广西教育》等书籍、报刊发表了“浅谈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英语学习僵化现象分析及其教学启示”、“巧用课外活动来促进英语学习”等学述论文10篇;参与编写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学科探究学习》(英语 小学五年级)等论著及地方教材5部;主持和参与了广西及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研究”、“努力营造环境,促进英语学习研究”等三项课题的研究并已结题。

六、课题研究进度及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依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交互语言教学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等理论,遵循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等研究原则,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从理论研究入手,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此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信息、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教材内容分析,确定和规划课题的研究方案,启动和开始课题的研究。

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深入开展。主要是确定研究计划,进行调查分析,邀请专家指导,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生活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生活化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制定和实施《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评价手册》,建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评价体系;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行动研究,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3、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此阶段汇编论文集、案例集等,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既有文字形式的科研成果,如课题“物化成果”汇编(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报告等)、小学生活英语教程(Life in English of Primary School)校本教材;又有声像资料,如教学课件、课堂教学录像课光盘、英语课外活动录像等;更注重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优势,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应用能力。

七、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陆艺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工作及生活化英语校本教材开发;

张晓梅、王桂湘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主抓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李莉、张伶、莫茹清负责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的研究及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汇编;

赵建群、汤健玲、黄丽、唐琳负责英语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

卫红英、周洁、田岚、全彦莅、肖凤英负责英语学习环境生活化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