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备受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规划缺乏、职业选择不对路的困局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对本单位职业指导工作实践的分析研究,试论述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创新

1 对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困境的思考

1.1 高职院校工作指导思想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重视

高校领导要从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实施“一把手工程”。积极主动地做到政策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物力到位、责任到位。有条件的高校要把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教学计划一并列入全校的教学体系,转变以往职业指导课仅仅停留在“专家讲座”、“专题报告”、“模拟招聘”等单一形式。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职业指导深层次、高质量地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对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

1.2 把握好职业指导的前端,理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理性务实的对待“红黄绿牌”高职专业

东营职业学院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现开设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航海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流工程、会计电算化、报关与国际货运、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学前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影视动画、音乐表演等50个专业,初步建成了以工为主、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专科学校框架。学院不断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与科英集团、蓝海股份有限公司、华林纸业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建成了120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另外,学院与上海、青岛、深圳、广州等地人才机构建立了稳定、规范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合作关系。

2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2.1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指导体系

第一,建立院系两级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和支持。第二,将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职业指导,强化学生自我成才的意识,促进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开展职业测评,科学合理地使用职业测评软件开展职业指导,进行科学的职业定向,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第四,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条件,设立网络在线或启动职业指导师网络博客。通过在线咨询和问答,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解答疑惑,探讨职业理想。

2.2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更新培养理念,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突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岗位考核体系的导向机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强、指导学生岗位职业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真正形成学术与技术结合、学位与岗位接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办学格局。

2.3 依托辅导员队伍,创建多赢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选拔一批志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其人员组成可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辅导员、德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学科专业的骨干、心理学和社会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业者还要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拥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门培训,持证上岗。辅导员具备开展职业指导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依托辅导员队伍发展高校职业指导,是实现高校职业指导与辅导员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有助于推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发展,符合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依托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更易于实现具体工作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更易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易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2.4 校企合作,与产业对接,拓宽职业指导工作的空间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近期,我院与26家合作企业方的代表签字、换文,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院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共建实训基地、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迈进,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平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瓶颈,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才能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平,李涛,李斌.“全员、全过程、个性化、立体式”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省团校学报,20xx(5).

[2]王攀,鲁长明,张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xx(12).

[3]邱志云.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J].当代教育论坛,20xx(2).

[4]张汝山.论新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与实施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xx(23).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备受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规划缺乏、职业选择不对路的困局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对本单位职业指导工作实践的分析研究,试论述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创新

1 对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困境的思考

1.1 高职院校工作指导思想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重视

高校领导要从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实施“一把手工程”。积极主动地做到政策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物力到位、责任到位。有条件的高校要把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教学计划一并列入全校的教学体系,转变以往职业指导课仅仅停留在“专家讲座”、“专题报告”、“模拟招聘”等单一形式。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职业指导深层次、高质量地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对就业

政策、规定的诠释上。

1.2 把握好职业指导的前端,理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理性务实的对待“红黄绿牌”高职专业 东营职业学院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现开设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航海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流工程、会计电算化、报关与国际货运、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学前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影视动画、音乐表演等50个专业,初步建成了以工为主、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专科学校框架。学院不断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与科英集团、蓝海股份有限公司、华林纸业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建成了120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另外,学院与上海、青岛、深圳、广州等地人才机构建立了稳定、规范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合作关系。

2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2.1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指导体系

第一,建立院系两级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和支持。第二,将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职业指导,强化学生自我成才的意识,促进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开展职业测评,科学合理地使用职业测评软件开展职业指导,进行科学的职业定向,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第四,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条件,设立网络在线或启动职业指导师网络博客。通过在线咨询和问答,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解答疑惑,探讨职业理想。

2.2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更新培养理念,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突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岗位考核体系的导向机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强、指导学生岗位职业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真正形成学术与技术结合、学位与岗位接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办学格局。

2.3 依托辅导员队伍,创建多赢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选拔一批志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其人员组成可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辅导员、德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学科专业的骨干、心理学和社会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业者还要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

实践阅历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拥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门培训,持证上岗。辅导员具备开展职业指导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依托辅导员队伍发展高校职业指导,是实现高校职业指导与辅导员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有助于推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发展,符合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依托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更易于实现具体工作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更易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易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2.4 校企合作,与产业对接,拓宽职业指导工作的空间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近期,我院与26家合作企业方的代表签字、换文,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共建实训基地、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迈进,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平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的

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瓶颈,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地实践与创新,才能使得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平,李涛,李斌.“全员、全过程、个性化、立体式”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省团校学报,20xx(5).

[2]王攀,鲁长明,张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教育探索,20xx(12).

[3]邱志云.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j].当代教育论坛,20xx(2).

[4]张汝山.论新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与实施对策

[j].经济研究导刊,20xx(23).

 

第三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为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大学步伐,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秉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成立至今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通过不断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讲座、报告等系列活动,对创新创业活动项目进行自己资助等方式,鼓励了一大批本科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一、 规范日常管理,完善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为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我院在成立之初便建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细则》(见附件1),将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在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组成以院长左高山教授、党委副书记赵平副教授为首的学生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小组。实行“双轨导师制”,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聘请学院各系专业老师与优秀研究生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和班导师,与导师形成一对一指导方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所需的专业知识,更扩展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了沟通组织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建立学院品牌,强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学院领导意识到,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很多优秀的项目被迫停止了。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创新创业作品,从20xx年建院起,学院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的研究,在继承原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品牌创新项目“五高杯”的基础上,建立学院新的“五高杯”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项目,增加创业团队的申报资格,作为学院新的创新创业基地。20xx年,经过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学生答辩,专家小组评审,学院共评出十项品牌项目,每项资助1000元;20xx年,学院更加大投入,拿出20,000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见附件2)。 1

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与株洲攸县石羊塘镇友好协商,学院在当地挂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同学参与实践。学院的举措大大鼓励了广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越来越多(见附件3)。

三、 注重引导培训,指导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20xx年至今,学院每年都会举行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系列讲座和培训,邀请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对广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积极动员引导,并指导实践培训。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及培训近10场,邀请嘉宾人数近20人次,参加讲座培训的学生达1500多人次(见附件4)。

从原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到现在的公共管理学院,我院涌现出不少十分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对带动整个创新创业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20xx年度米塔尔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中,我院方艺惟团队的“星辰商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方志昂团队的“校园自行车服务工作室-“CSU百速客”项目、金仁涛团队的“中南“饮食快餐休息闲所”项目获得了经费立项,实现了我院在“米塔尔”创业项目立项零的突破(见附件5)。在米塔尔学生创新项目立项中,我院姜永喜团队、沈吴越团队等9个团队获得立项资助(见附件

6)。

20xx年度 “小榄智造”创业奖励金项目,我院研究生刘然团队的“智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和本科生郑越团队的“爱Dear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我院创业立项再获突破(见附件7)。

在20xx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立项项目中,我院共有13项创新项目获得经费立项,其中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立项1项,校级12项(见附件8)。在20xx年中南大学“百千万”暑期社会实践立项项目中,我院共有31项项目立项,其中经费立项15项(见附件9)。在20xx年中南大学自由探索研究创新基金立项项目中,我院共有4项经费立项(见附件10)。

在我校第七届“升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共有6个项目团队获一等奖,另有5个项目团队获得二等奖、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2

在学院党政的积极指导和支持下,我院社会学0701班杨梽成创办的长沙市三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20xx年长沙市第一批创业富民专项资金资助,获得70000元经费支持。行政管理0902班黄璐在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注册创办了“九川文化有限公司”,成功的迈出了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步。另外,学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社会调研中心也在积极申请校内外的各大创新创业项目。

四、 加强宣传力度,拓宽信息平台,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学院在积极教育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外,还十分重视宣传力度和信息平台的拓宽。为此,学院特别组成创新创业记者团,对学校、学院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时动态进行报道,让广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院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学院创新创业的氛围。

另外,学院增设了短信平台、创新创业贴吧、创新创业QQ群、创新创业教育人人首页等信息平台,改版研究生刊物《治道》为学院创新创业交流杂志,还在各个班级增设创新创业委员,都是旨在拓宽信息发布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去(见附件11)。

五、 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当然,学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创业活动上。 首先是基础环境的限制。我院在创新教育与实践方面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和学院氛围,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但是在创业活动方面,学院因受到基础环境的限制,没有在学院当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创业激情的激发和创业团队的培养上因基础环境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个问题,学院将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积极宣传我校优秀创业团队,广泛号召广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争取在学院当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其次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我院作为文科学院,虽然在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在创业方面受到专业知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了解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影响了培养优秀创业团队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奖积极邀请在创业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学者,开办讲座和培训,在学生当中普及有关 3

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再次是资金投入的限制。创业团队对资金要求高,学院因受到活动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形成良好的创业基地,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经费支持。针对这一问题,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在学院创业基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帮助一些较小的学院建立健全创业激励体系。

最后是培训条件的限制。学院因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没有在创业方面十分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同时缺少一些必要的培训设备、培训场地和培训材料,无法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将积极联系优秀创业团队来我院讲学,为广大学生答疑解惑,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立健全创新培训良性机制。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