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论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培养定位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对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向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培养的机电专业技师不应该是机械和电气技术的简单叠加,其专业面向的领域应该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液压气动技术、数控技术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培养;定位研究

一、机电一体化技师的人才培养定位

1.机电一体化技师职业定位技师处于领导层的工程人员和操作层的技能人员之间的中间层。基本职能是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成果。工作岗位在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负责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其工作中包括了局部的资源分配和管理职能。同时,在整个技术技能群体中处于主要参与者或者骨干参与者的位置,熟悉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机床、测量仪器和其他工具,掌握着详细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一般的操作人员,负有监督指导的责任,并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技师是将工程师的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的人,是技术技能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常常负责做出每日的工作安排,对日常的技术问题找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具体职位有车间技术组员、工艺员、施工员等。

2.机电一体化技师培养特点机电一体化技师培养,有别

于普通钳工或维修电工的技师培养,教学目标应围绕“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修、排除故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件或部件。以机电设备为工作对象,要求技师应该充分了解设备“机”和“电”共性的东西。

3.“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简单叠加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系统的总称。

4.机电一体化的分析研究对象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或产品,不论它的体积是大还是小,不论它的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也不论它的功能是多还是少,其实质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气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个课题的分析研究对象就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或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5.机电一体化学科内容机电一体化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其知识结构由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有机结合,涉及机械技术,如机械加工、液压与

气动等;共性技术,如系统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电工与电子技术,如逻辑代数基础、集成电路基础、

电动机及电磁装置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如硬件系统、操作方法、软件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机电一体化技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在工厂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工程或生产一线等部门从事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的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技师必备的能力现代新型技师除了能操作本专业领域内的普通设备,更应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高、新设备的操作技能,同时技师又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协作精神,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一恒的敬业精神。

1.理论知识一般机电专业技师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都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更新周期快,其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面往往包括了光、机、电、液、气、计算机等等。因此对技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其应该具有较厚实的基础文化知识、较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2.专业技能技师应该是本领域的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能水平是其必备的素质。机电专业技师应全面、牢固、熟练地

掌握本工种的操作及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从技能的层次上应该具有本领域的职业技能的自如性和敏感性,从技能的范围上应该是一个多面手,除掌握本工种的技能、

技巧外,还应同时掌握其它一个或甚至几个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技能。

3.创新思维在企业技师将是解决实际难题、研发新产品、技术创新及改造的主力军,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创新的思维将贯穿始终,因此技师教育中将着重从学生的对职业技能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技师所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是技师区别于高级技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4.敬业精神由于技师在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占据着越来越显赫的地位,敬业精神在其所担负的高、难、新创造性作业中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技师教育中,要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热爱劳动、好学进取、高度负责、质量第一、严格纪律、团结合作、文明生产等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三、机电一体化技师的培养目标

1.思想素质目标(1)强烈的创新意识,敬业爱岗(2)技术精湛,德才兼备(3)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

精神(4)对工作与学习锲而不舍,诲人不倦(5)良好的公共关系,社交能力(6)谦虚谨慎,戒骄戒躁(7)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上进心

2.能力素质目标(1)本专业知识结构。①有坚实的机械

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及模具原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精通专业所涉及的机电、液气压控制、电工电子应用、自动化控制知识,并能达到综合运用;②具有机械原理及设计、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技术等知识;③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进一步开拓的各种新科技、新工艺、新知识;④懂得机械制造、安装、调试与自动化控制对接联系的边缘知识;⑤懂得本专业应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外语知识,能制定企业设备的年度或季度的保养和维修计划。(2)本专业能力结构。①具备对机电一体化项目内各种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并能在项目范围内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有创新与改进的能力;②具备对机电一体化项目进行制造、安装、调试的技术管理能力;③能对一般机电一体化项目按设计要求,编制出制造工艺方案,核定生产能力;④有良好的查阅、编写技术资料、技术报告、进行技术交流的工作能力;⑤能对引进项目进行有效的技术消化,至少一门的科技、公共外语的阅读能力;⑥能独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机械、自动化控制的技术问

题;⑦熟悉各种通用机械设备、数控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工艺特性、加工能力,并能操作、编程与维修;⑧熟悉各种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元器件的属性、作用与适用范围,具备良好的查障、编程等能力;⑨能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按生产工艺提出组建计算机控制系统架构的技术建议;

⑩有良好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及技术革新的工作能力。

 

第二篇:评比论文

读《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郑颖华

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被提出来,并逐渐受到专家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身为一线的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深入看书了,因为工作的繁杂。利用这个学期时间,我翻阅了本校编写的《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一书,想研究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效起来。这一读便爱不释手,深深的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本书在前言部分就中国现在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就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全书在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沿理论的指导下,详细阐述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每一个关键要素的具体任务和实践策略。围绕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提供了大量即学即用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让人看后不枯燥,有看下去的冲动和感觉。

读完这本书 ,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如果我的教学无效 ,那我应该怎么去把“无效” 变为“有效”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以及发展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呢?我谈一谈平时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充满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讲故事、比喻、谚语、谜语、古诗词导入等,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并能自主学习与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例如,在讲解昆虫的发育方式时,利用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入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句诗是否科学,若不科学怎么改一下?又如: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在植物体内水是往低处流吗?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疗无名肿毒?为什么施肥过多出现“烧苗”?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巧设问题,激发思维的趣味性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食物的消化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小章的妈妈把刚买来的一个牛胃切成碎块,打算给小章做顿味道鲜美的牛杂吃。小章问妈妈:“人胃能消化掉牛胃,人胃为什么不能消化掉自己的胃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效地激发了思维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遗传的三大规律”时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用孟德尔种豌豆、摩尔根养果蝇发现遗传规律的故事;再如讲到水污染时,用一个小故事——“女儿村”:福建省清流县的高坂村,10户人家,在19xx年泉州兴建“惠女水库”时迁入,落户的20多年时间里,全村只有生女婴,不见男婴降世。19xx年连生7女,村民哭笑不得,被称为“女儿村”。于是,怀疑与村里的二口水井的水质有关。后经鉴定该村的井水受到镉污染。这样寓教于讲故事之中,可使学生感知清晰、记忆持久。

二、注重备课,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备好课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现今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我认为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即备好课。

1、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否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2、在备课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思考:思考是否吃透教材?思考学习这部分教材时还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突破?然后再精心设计:怎样开头?怎样指导学生读书自学?怎样启发?怎样设计检测题?最后还要精心组织:组织课前预习,组织课中听讲、问答、思考、讨论、练习,组织课后巩固、补差、实践活动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两主”和谐及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

3、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

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我经常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 学生有什么生物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 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4、在备课中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并能“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还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 注重讲授,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核心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先导,在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如讲到《生物的遗传》时先提出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父母都正常其子女会有患色盲的?为什么婚姻法规定近亲不能结婚?等等。无疑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急于求知和情绪被激发出来。同是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较易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实物,调动各种咸官参与。心理学认为:只有启发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自由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我每上一堂课就千方

百计地创造条件采取直观演示,尽量使用实物进行观察,或利用标本、模型、挂图、板图,特别是活动教具来吸引学生,引导观察,产生实感,启发思维,使学生一上课便以一种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例如:叶的形态这节课,我采用单叶、复叶、不同的叶脉和叶序的标本,在课堂上先演示,后比较,学生一目了然,课后教学生去辨认各种叶片。

如讲到《茎的输导作用》时,可课前要求学生剪取一段木本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上课时带来,教师发给刀片、放大镜等,讲清要求并提出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横切观察,提出被染红的部分是茎的什么结构?进而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并提出;是不是整个木质部都被染红?由此说明起输导作用的结构是什么?这样,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手做、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作答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这在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使之更有兴趣地探索。从而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实验课启发创造性

生物实验形象、生动、直观,最能调动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状态,但目前教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习惯于去验证结果,这样做就压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更谈不上自觉去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讲述一些结论,而且要做适当的知识延伸,如何增设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动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高中生物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测定洋葱细胞液浓度的大致范围,学生会很兴奋地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失水和吸水时出现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4、多样化生物课堂的教学形式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用“动态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学习,避免静止地、片面地和孤立地看待生物。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微观、宏观现象或某些动、植物将难以直观化或活动化,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如形态部分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内容,因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用科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设计,我用动画演示整个分裂的过程,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再如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激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

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教师要做的无非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生物课堂之中,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40分钟中最大的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