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之旅总结报告—老北京的景观建筑

京韵之旅总结报告—老北京的景观建筑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在考察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并结合相关材料,从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故宫和胡同入手,描述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旅行记忆,增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关键字:故宫;胡同;老北京建筑

北京古城被梁思成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①其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受到中外学者的诸多赞誉,比如,中轴线一以贯之的宏大气魄,六海自然水域与棋盘式几何构图的相得益彰,街道、胡同、民居井然有序的布置,大量朴素的四合院对金碧辉煌的皇城之烘托。恢弘庞大的整体中隐藏着无数精致的亮点,同时这些亮点本身又为北京城市设计的整体画龙点睛,令人回味无穷。

在此次考察之行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老北京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也曾和同伴一起,穿梭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寻找婉容和胡适的故居。接下来,我将从曾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建筑群入手,并结合相关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 故宫的建筑特色

当我走进故宫,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下一大片金黄色的琉璃瓦顶闪闪发光;屋檐下青绿色调的各种装饰彩画绚丽多姿;一排排红色的立柱和雕刻细致的红色镶金镂空门窗组成了宫殿的屋身部分;重要殿宇坐落在白色的汉白玉台基上,台下则是深灰色的砖铺地面。由于当时的北京民居建筑只能使用普通的灰瓦,登上景山,遥望南、北两个方向,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向南遥望,重重叠叠的屋顶汇一大片金黄色的琉璃瓦的海洋;向北遥望,则是广大的北京民居建筑的灰色瓦顶。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巧合,在蓝天白云和广大北京城灰色调背景的衬托下,这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愈发显得耀眼夺目,也愈发梦幻。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xx年(公元1407—14xx年)时间建成的。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

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不仅如此,故宫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又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全长近8公里。这样长的城市中轴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把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贯通了起来,使紫禁城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另外,城内其他的主要建筑也是通过这条中轴线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大多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所以,这条轴线对古代北京城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说,有人把它称为国家的“精神轴线”,似乎不过分。

走在故宫里,那种空间序列的艺术效果,是通过建筑群组纵深层次的处理获得的。这些层次不是一下子全都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而是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地,随着人们向纵深方向前进的时间顺序,逐步展示出来的。就像欣赏一幅中国画长卷那样,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期待感,随着画卷的逐段展开,期待着画面的高潮和点睛之笔的展现,建筑的艺术感和巧妙之处就让人叹为观之了。而故宫这个高潮和点睛之笔的所在,自然就是太和殿院落和太和殿本身了。它前边的四进院落都是从属于它的,都是为着烘衬它而着意铺陈的。像一部交响乐章一样,这个

空间序列既有前奏,又有高潮;既有尾声,又有呼应,有着鲜明的节奏感。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故宫在离开产生它们的旧时代以后,仍然能以内涵的艺术魅力.去打开新时代人们心灵的窗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二、 老北京胡同的建筑艺术

与金碧辉煌、让人叹为观之的故宫不同,一走进胡同,就会感到一股亲切热情的气息,让人身心舒畅。灰色的墙、灰色的瓦,窄窄的巷子、矮矮的围墙,小巧间透着一阵阵精致淡雅的味道。

北京的“胡同”一词,据说始于元代的大都,原来是由蒙古语“XUTZK”演变而来的,译音为水井,北京从前没有自来水,每条胡同都有水井,有些宅院里也有水井。鲁迅故居中就有水井,毛泽东初来北京时,曾住过三眼井胡同。据古文献记载,“胡同”一词至少有8种写法。大约到清乾隆年间,才被简化为胡同。北京出版社19xx年出版的《北京地名漫谈》称,胡同即火巷,元大都共有“384火巷”即384条胡同。火巷是指在城市规划时,在建筑之间留出的间隔地带,平时是通道,万一失火时,便是防止火势蔓延的设施,考古学家认为胡同是与建筑防火密切相关的。

北京的胡同是由四合院组成的。所谓四合院,是指由北房(正房)、南房(倒座)、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用卡子墙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式院落。 它有完备的设施和很强的防卫功能,大门前或大门内有照壁使进出门的人有一种吉祥的感觉。讲究的四合院门前还置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以及石狮子等。四合院中的房屋是按封建宗教法礼制度的要求配置的:在一家一户居住的四合院中高大明亮舒适的正房是封建家长的居室、两侧厢房分别由子孙居住;倒座常作为书房或客厅。中小型四合院的院门一般都开在东南角的位置上。

四合院有大、中、小等不同规模。小型四合院房舍布局简单,三面或四面建房,只有一层院落。讲究的中型或大型四合院,在正方与倒座之间则有垂花门、过厅,正方后面还有后罩房,形成几进院落。大型四合院的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建筑面积可达1000㎡—10000㎡。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是清恭王府,府邸建筑12060㎡,便是典型一例。

北京胡同除了历史悠久外,每条胡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护国寺东口称定埠街,原名定府街,此地原有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及其次子徐增寿之府邸,时为定

国公。

锦什坊街有武定侯胡同,这位候爷叫郭英战功虽不显著,但他在明初就刊印《水浒传》传于后世,功不可没。

中南海西门外有条胡同称李阁老胡同。这位阁老名李东阳,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 辅政大臣,立朝5 0年清廉不渝。其文典雅流利,工篆隶书,著有《划不麓堂集》、《诗话》、《燕对集》等。③

类似这样的以名人命名的胡同约有80 条,诸如马大人胡同、王大人胡同 蒋大人胡同马状元胡同、刚太监胡同、金太监胡同、马将军胡同、高富人胡同、陶兽医胡同等。每条胡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累了,租了一辆黄包车,慢慢的穿梭在人来人往的狭窄通道里,听着师傅用浓厚的京腔讲着一个个四合院背后的故事,老北京的风韵逐渐深入我心。这一个个灰瓦矮墙的建筑承载了北京城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风云,它体现了老北京的一种独特的韵味,是老北京的得意之作。

故宫、胡同,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北京城各阶层人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走入其中,就好像走入历史,融进北京的独特韵味里,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美丽的古老风貌。我想,这种让中外人士留恋的“北京味儿”应该永远得到保留和守护。

①②梁思成著,《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http://wenku.baidu.com/view/447359fdc8d376eeaeaa3143.html

③王铭征:《北京胡同中的建筑文化》,《建筑知识》20xx年第4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