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常见六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泉州市语文中考备考资料)

1.之: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十则)

2.有时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桃花源记》)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童趣》)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

(2)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4.以

(一)介词

1.表(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三)“以”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同“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

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6.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第二篇:字词总结

良莠不齐 yǒu 悄然无声 qǐao 怙恶不悛 hù quān 矍铄 ju? shu? 掎角之势 jǐ 倾轧 yà 祛除 qū 顺蔓摸瓜 wàn 讣告 fù 里弄 l?ng 长歌当哭 dàng 夯筑 hāng 请帖 tiě 璞玉 pǘ 囹圄 ling yǔ 山冈 gāng 茕茕孑立 qi?ng ji? 消弭 mǐ 前仆后继 pū 傧相 bìn 摒弃 bìng 鞭笞 chī

岿然不动 体恤 勖勉 巨擘 幡然悔悟 纰缪 眩晕 瘐毙 香蕈 痉挛 根茎 泾渭分明 蓦然 觊觎 济济一堂 坍圮 落枕 椽子 靓妆 攒射 整饬 褫夺 纡尊降贵 觇视 思量 佶屈聱牙 色厉内荏 卖官鬻爵 羞赧 偌大 鸟窠 佣金 佣人 矫情 秣兵厉马 kuī xù xù b? fān

pī mìu xuàn yǔ xùn jìng jīng jīng m? jì yǘ jǐ tān pǐ lào chuán jìng cuán chì chì yā chān liáng jí áo rěn yǜ nǎn ru? kē y?ng yāng jiǎo m? 疏浚 逡巡 怙恶不悛 遴选 荫凉 饮马长城 自怨自艾 歃血 卷帙浩繁 散佚 先妣 圭臬 梦呓 强词夺理 裨益 惩前毖后 罢黜 攻讦 症结 漪沦 佝偻 羞赧 偌大 鸟窠 肖像 佣金 佣人 矫情 天寒地坼 箴言 菁华 庇荫 女红 量入为出 量体裁衣 jùn qūn quān lín yìn yìn yì shà zhì yì bǐ nia yì qiǎng bì bì chù ji? zhēng yī lún lóu nǎn ru? kē xiào y?ng yōng jiǎo cha zhēn jīng bì yīn gōng liàng liàng

察言观色 瑕瑜互见 殒身不恤 矫揉造作 蓬荜生辉 委曲求全 惹是生非 融会贯通 跌宕起伏 黄粱一梦 祥和

两全其美 铤而走险 影碟 赝品 精粹 荟萃

罄竹难书 通牒

前倨后恭 桀骜不驯 舐犊情深 殚精竭虑 佶屈聱牙 文过饰非 按图索骥 振聋发聩 斡旋

三缄其口 安谧

平心而论 众口铄金 惩一儆百 蛊惑

溘然长逝 锱铢必较 毗邻

盛名难副 痉挛 戏谑

得鱼忘筌 销声匿迹 一张一弛 山清水秀 敝帚自珍 分道扬镳 戕害 篡改

反唇相讥 题词 厮杀

稗官野史 名列前茅 要言不烦 仗义执言 貌合神离 负隅顽抗 毁家纾难 部署

百尺竿头 精兵简政 迂讷

趋之若鹜 璀璨

深孚众望 狡黠

涣然冰释 趋之若鹜 璀璨

深孚众望 狡黠

迫不及待 推心置腹 涣然冰释 意气用事 唉声叹气 韦编三绝 涸泽而渔 明火执仗 名门望族 贸然

毁家纾难 抱负

掉以轻心 耳濡目染 开门揖盗(yī) 树阴(yīn) 跋扈

莫衷一是 披星戴月梦魇

人情世故 残羹冷炙 编纂

时过境迁 修葺 边陲

草菅人命 鳞次栉比 鞠躬尽瘁 针砭时弊 发愤图强 鸠占鹊巢 商榷 亵渎

毋庸置疑 肄业

以儆效尤 狙击

甘之如饴

穷兵黩武: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

众口铄金: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掎角之势: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余勇可贾: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舐犊情深: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佶屈聱牙: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巨擘:大拇指。比喻杰出的人物。

瘐毙: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色厉内荏: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

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卖官鬻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盛名难副: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觇视:窥视,探看。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袭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得鱼忘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褫夺:夺去,剥夺。

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稗官野史: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负隅顽抗: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百尺竿头: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

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

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韦编三绝: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涸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明火执仗: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

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 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裨益:1.益处 2.使受益

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积毁销骨: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

圭臬:1、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 一暴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鳞次栉比: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序地排列着。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针砭时弊:指出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恶劣习气等。比喻指出错误缺点。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逡巡:1. 徘徊不进;滞留。 2.犹豫

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