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要远远大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城市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虽然很多,但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其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外 国内 道路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

3.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两大型车超车时,会让国内走惯了国内高速路的人感到“恐惧”。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近几年在国内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如某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日均客流量约在几十万人。就是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零星几棵大树耸立着,即不遮阴,也不挡雨,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而在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学习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并兼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

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而在国外,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道路交通体系各等级道路建设应协调统一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肌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支路不到10%。

在国外的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

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法国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以及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的政策,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口号,于是私家车急剧发展,公共交通相对萎缩。近而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到xx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经过反思,政府重新转向发展公共交通,致力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目前,巴黎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70%以上,可以说居民日常出行完全可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铁路和市郊铁路(rer)。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市内和郊区汽车承担30%。地铁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15条线,共199公里,近300个车站,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最近的地铁战。市郊铁路有16条线,长760公里。票务系统也十分的发达,允许乘客一票在限定的时间内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

在我国,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xx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②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③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约39%,根据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第二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作者:孙建凯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年第32期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要远远大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城市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虽然很多,但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其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外 国内 道路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3.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两大型车超车时,会让国内走惯了国内高速路的人感到“恐惧”。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近几年在国内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如某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日均客流量约在几十万人。就是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零星几棵大树耸立着,即不遮阴,也不挡雨,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而在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学习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

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并兼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而在国外,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道路交通体系各等级道路建设应协调统一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肌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支路不到10%。

在国外的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法国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以及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的政策,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口号,于是私家车急剧发展,公共交通相对萎缩。近而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到xx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经过反思,政府重新转向发展公共交通,致力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目前,巴黎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70%以上,可以说居民日常出行完全可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铁路和市郊铁路(RER)。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市内和郊区汽车承担30%。地铁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15条线,共199公里,近300个车站,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最近的地铁战。

市郊铁路有16条线,长760公里。票务系统也十分的发达,允许乘客一票在限定的时间内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

在我国,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xx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②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③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约39%,根据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第三篇: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心得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小组分工协作、同心协力顺利完成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了对现状路网结构的调查、路网数据库的建立、发生和吸引交通量预测、分布交通量预测、交通量分配等内容,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作为小组的一员,我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承担了会议记录的书写,调查获取的交通数据,搜集需要的人口等指标,Transcad的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不仅收获了顺境时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有逆境时失败的沮丧,不仅收获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来的交通规划、计算机编程、TransCAD操作等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小组团队成员的鼓励与信任,以及相互了解、彼此友谊的进一步加深,这些都使本次课程设计与交通调查实习充满意义和感动。

首先,在交通调查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在对现状路网的各项指标的调查中,不仅要明确调查的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小小的误差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当很多个误差叠加在一起是就会造成调查结果的不准确,这对后续课程设计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交通调查,不仅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在实习过程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只有以良好的态度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其次,在调查结束之后,我负责的是利用TRANSCAD软件进行交通小区划分,路网构建和路网数据录入。根据视频的指导,我开始慢慢学习TRANSCAD软件的应用,当遇到问题时,我就向一些软件高手请教,或者小组讨论。比如,在开始阶段,我在道路网创建这一步骤中出现了失误,虽然在路网中各路段输入数据时没有显现问题,但紧接着后面的操作就难以进展。在组长的带领下,经过我们反复地推敲,我们最终完成了OD反推基年分布交通量,没有对后续过程产生影响。再有,未来的出行发生预测,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平衡,因此也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所以要进行出行吸引平衡,这个步骤不可或缺。这样,从一开始的迷茫,渐渐寻找到一些门路,到最后完全应用的得心应手。由于我负责的这部分是课程设计最初始的部分,所以如果我没有做好,剩下同学的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我认真完成,不能有一点差错。最终,通过我的努力,和同学帮助,我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最后,我们小组成员一起,根据各人在实习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负责工作

的部分,完成了调查实习报告及课程设计报告的写作以及最后答辩PPT的制作。

在这次小学期调查实习和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衔接的,少了任何一部分,后面的环节就无法进行。正是因为如此,在小组长的组织协调下,我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有负责完成的任务。我们每个人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齐心协力保证课程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谁负责的地方出现了问题,都是整个小组同心协力一起研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我想这种合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这不仅仅是在大学期间,更是我们将来踏入社会的一门必修课。所以,如果将来还有机会,我也愿意多参加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仅能提高自己和别人的沟通能力,也是对自己综合能力一个提升,锻炼合作的能力。

短短的一次合作,我们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分数的高低了,更多的则是通过这一次实践,我们真正学到了多少,真正学会了多少,真正理解了多少。我想这也是我们小组每个成员的想法吧。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本来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仪器,这样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理解并且掌握。这次实践确实给了我们一次新的体验,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这次实践的经历可以成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一个重要的阶梯,指导我们更加自信地完成后两年的学习任务,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智能交通人不断努力,不断超越。

相关推荐